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水懺.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水懺. Show all posts

Tuesday, 20 December 2011

懺三至六數煩惱所生功德

~《法譬如水》:第三章 懺煩惱障 第三節 煩惱懺畢生功德/之一·懺三至六數煩惱所生功德 p592-635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願承是懺悔三毒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達朗。三苦滅。三願滿。願承是懺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廣四等心。立四信業。滅四惡趣。得四無畏。願承是懺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功德度五道。豎五根。淨五眼。成五分。願承是懺悔六受等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滿足六度業。不為六塵惑。常行六妙行。

1。願承是懺悔三毒一切煩惱所生功德:

三慧明。聞慧、思慧、修慧

三達朗。天眼、宿命、漏盡

三苦滅。苦苦、壞苦、行苦

三願滿。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邊無限智慧方便,令無量眾生,受用無盡,莫令一人有所乏少。

 2。願承是懺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

四識等一切煩惱。色、受、想、行四識

廣四等心。諸法平等 發心平等 道心平等 慈悲平等

 
立四信業。信根本 信佛 信法 信僧

 滅四惡趣。修羅道 餓鬼道 畜生道 地獄道

 得四無畏。

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
二、盡知法樂,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
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3。願承是懺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功德:

蓋即蓋覆之義。有五法,能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

一、貪欲蓋,執著五欲之境以蓋心性者。
二、瞋恚蓋,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者。
三、睡眠蓋,心昏身重,而不為其用以蓋心性者。
四、掉悔蓋,心之躁動,謂之掉,於所作之事而心憂惱,謂之悔,以蓋心性者。
五、疑法,於法猶豫而無決斷,以蓋心性者。

度五道: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豎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淨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成五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4。願承是懺悔六受等諸煩惱所生功德:

受領於六根之六塵曰六受

具足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盡通

滿足六度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不為六塵惑:色、聲、香、味、觸、法

常行六妙行: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門名能通,修此六法,則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門。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策,能發真明,出離生死。」

一、數息妙門 
二、隨息妙門 
三、止妙門
四、觀妙門 
五、還妙門
六、淨妙門 

Tuesday, 6 December 2011

终曲 大慈大悲大忏悔

岁月悠悠不久留 几番风雨几情愁
多少怨尤成灾祸 无明痴闇起风波
五趣流转苦煎迫 生死相续难解脱

爱恨情仇谁参透 苦集灭道佛宣说
法譬如水能洗垢 三学六度记心头
由来罪业自造作 能善能恶自拥有

世间森罗并万象 无常奔腾不沉默
真如法性遍四周 因果循环不错过
名闻利养皆幻有 谁能紧抓在双手
欢乐时光匆匆过 那有片刻能寄托

无明烦恼缘行业 业入识田难自由
名色六入触与受 爱取有生与老死
苦由业集复生惑 惑生烦恼感苦果
欲知法水何能洗 十二因缘当细酌

有求皆苦须勘破 人生大患是染著
一切欲乐云烟过 一任笑傲付东流

悟达一念慢心起 人面恶疮诉冤仇
迦诺迦赐三昧水 悟达国师顿解惑

烦恼业障果报障 忏悔法门细细说
洗尽无明业识垢 慈悲水忏万古留

苦海茫茫无边 回头明明是岸
三障诸惑应断 诸佛声声呼唤

Sunday, 4 December 2011

果報障 至誠發願

日出東方消昏暗 浪子迷途能知返
我今一一誠發願 淨如琉璃化人間

地獄皆能成淨土 一切業障均消除
惡緣悉轉善良緣 刀山劍林變福田
一切眾生得安樂 無災無難心安然
不生殺念害群生 萬物相依並相生

斷除累世諸惡習 遠離亂想去障蔽
災疫瘟禍均消弭 無病無痛無哭泣
天下衣食均豐饒 無匱無乏無寒饑
世間處處無刀劫 社會祥和樂正業

佛法興顯弘大乘 不令邪法惑眾生
菩提道心能相續 菩薩廣行無量義

煩惱障 一一悉懺悔

累劫煩惱因意起 我今一一悉懺悔

懺悔 耽染愛著起貪欲 貪名貪財貪權力
懺悔 瞋恚忿怒懷害心 暴躁習性常傷人
懺悔 懵懂愚痴不了悟 不明因果昧罪福
懺悔 貢高我慢生狂傲 蔑視他人氣燄高

懺悔 懷疑聖賢惑正道 猶豫正信生顛倒
懺悔 不識緣假著我相 迷於三世執斷常
懺悔 狎近邪法親惡友 執惡迷妄還自珍
懺悔 惜守錢財心吝悭 不結善緣空遺憾

懺悔 不攝六情縱情欲 奢侈荒誕行不經
懺悔 詈罵毀辱不能忍 以暴制暴暴更增
懺悔 怠惰不勤不精進 好逸惡勞誤一生
懺悔 隨世八風生彼我 諂曲面譽不直心

懺悔 強悍蠻橫失柔和 易忿難悅多含恨
懺悔 妬火熾盛難容人 逆風揚塵傷自身
懺悔 乖悖聖諦任磋跎 生死海中長飄泊
懺悔 無始以來無明住 六趣輪迴受苦楚

Tuesday, 8 November 2011

之六·懺十一至百八煩惱

~《法譬如水》:第三章 懺煩惱障 第二節《三至百八煩惱》p530-591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或因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惱亂賢聖,及以四生,遍滿三界,彌亘六道,無處可避。今日至禱,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1。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p531

十一偏使指人內心的十一種煩惱,包括七種不正確的見解、兩種疑、兩種無明,即七見二疑二無明。

「遍」是普遍之意。「使」,驅役也。

七見是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盜見、果盜見、疑見。二疑是疑事、疑理。二無明是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2。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p546

入,涉入也。謂「六根」、「六塵」相互接觸涉入而產生「六識」,歸納起來,不出「色法」和「心法」兩種。

如來為迷色偏重者,開色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聲香味觸合受想行識四種心法,但名為意。意之所對,唯一法塵。令其細觀於色,是為開色合心,故說為十二入也。

(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3。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p549

三藏法數明大智論十六知見,謂未見正道之人,於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妄計有我我所。計我之心,歷於諸緣,即有十六知見之別也。

一、我 謂於五陰等法中,無明不了,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故名為我。

二、眾生 謂於五陰等法和合中,妄計眾共而生,故名眾生。

三、壽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有我受一期果報,命有長短,故曰壽者。

四、命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有我,命根成就,連持不斷,故名命者。

五、生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生起眾事,及計我來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養育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養育他人,及計我從生已來,為父母養育,故名養育。

七、眾數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眾法有數,故名眾數。

八、人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是能修行人,異於不能之人,及計我生人道,異於餘道,故名為人。

九、作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役使於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起造後世罪福之業,故名使起者。

十二、使起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令他起後世罪福之業,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之後身,當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當令他受諸苦樂果報,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五根能知五塵,故名知者。

十六、見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眼根能見一切色相,又計我能起邪見正見,故名見者。

4。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p577

六根六塵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起來就是「十八界」。

根塵識分作內中外,識在內,根在中,塵在外。

5。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p579

二十五個「我」:冥初自性、智大(覺大)、我心(我執)、五唯(五微)、五大(地水火風空)、五知根(眼耳鼻舌身)、五作業根(口、手、腳、小便大便二作業根)、心平等根(意根)、神我。

6。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p582

身邊所攝者之六十二見,以「斷」、「常」二者為本。

一、於五蘊(色受想行識)各有四句(蘊大我小,我在蘊中;我大蘊小,蘊在我中;離蘊是我;即蘊是我,成二十。

二、歷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成六十。

三、加根本斷常二或有無二,成六十二。

7。或因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p582

由見思二惑,分別三界有九十八使。

「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九十八使」。

一、「見惑八十八使」:欲界三十二,色無色界各二十八,成八十八也(32+28+28=88)。

二、「思惑十使」:欲界下四,色無色界下各三,而成十也(4+3+3=10)。

1。欲界下四 貪、瞋、癡、慢。

2。色界下三 貪、癡、慢。

3。無色界下三 貪、癡、慢。

一、欲界三十二 謂苦下十,集滅下各七,道下八,成三十二也(10+7+7+8=32)。

1。苦下十 貪、瞋、癡、慢、疑、身、邊、見、取、戒。

2。集下七 貪、瞋、癡、慢、疑、見、取(缺身、邊、戒)。

3。滅下七 貪、瞋、癡、慢、疑、見、取(缺身、邊、戒)。

4。道下八 貪、瞋、癡、慢、疑、見、取、戒(缺身、邊)。

二、色界二十八 謂苦下九,集下六,滅下六,道下七,成二十八也(9+6+6+7=28)。

1。苦下九 貪、癡、慢、疑、身、邊、見、取、戒(缺瞋)。

2。集下六 貪、癡、慢、疑、見、取(缺瞋、身、邊、戒)。

3。滅下六 貪、癡、慢、疑、見、取(缺瞋、身、邊、戒)。

4。道下七 貪、癡、慢、疑、見、取、戒(缺瞋、身、邊)。

三、無色界亦二十八,同於色界(28)。

「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十纏」=「一百零八煩惱」。

Tuesday, 6 September 2011

誦「三昧水懺」有感 ~李永然

一、前言

自皈依三寶之後,常有機會親近道場,而道場也常舉辦法會,如華嚴法會、楞嚴法會、梁皇寶懺法會、地藏法會、三昧水懺法會…等,不一而足;而其中筆者曾多次參加「三昧水懺法會」,對於「三昧水懺」之懺文甚為攝受。

「三昧水懺」為唐朝悟達國師知玄演大覺之旨,述為懺文。「懺悔法門」為佛法諸多法門之一,透過該懺文乃提醒吾人必須懂得懺悔,精白一「心」;蓋「心」者身之神明,所為善,則善應;所為惡,則惡應。

或許有人自認為不曾為惡,何需懺悔?!惟以唐朝悟達國師以十世高僧尚負「宿報」;況一般常人。

對於三昧水懺的懺文,筆者願藉本文釋其要者,與讀者分享,裨益讀者明瞭該懺文的梗概!

二、何謂「三障」?

首先談「三障」,筆者常與友人談及「三昧水懺」,乃在懺悔「三障」,而何謂「三障」?
凡夫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諸染著;此時則有「煩惱」、「業」、「果報」,此三者,能障聖障,及以人天勝妙,所以經中將之視為「三障」;透過懺悔,除滅此「三障」,「三障」一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就都清淨。

三、滅三障,要先興「七種心」。

其次,三昧水懺中提及要滅「三障」,先當興「七種心」,現分述如下:

1.慚愧心:對於自己尚在六道中輪迴、五濁惡世中打滾、要自覺可慚可愧,可羞可恥。

2.恐怖心:人身難得,把握修行機會,要戒慎恐懼,努力修行;否則,一旦失去人身,又如何輪迴,自己則無法把握,一旦淪入三途惡道,無有出期,豈不恐怖!

3.厭離心:人生無常,苦空無我,要有出離心,努力修行,令己早日出三界!

4.發菩提心:人要成佛,須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註1)生,從慈悲喜捨生,從三十七助菩提法(註2)生。所以,從凡夫到成就菩薩,更進一步成佛,要經過五十二個位階,即「十信」(註3)、「十住」(註4)、「十行」(註5)、「十回向」(註6)、「十地」(註7)、等覺、妙覺。於是,一定要發菩提心,才有可能!

5.怨親平等:人對一切眾生,要起慈悲心,無彼我相,即無分別。誠如《金剛經》所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否則,一旦有「分別」,起諸相著,相著「因緣」,生諸「煩惱」,煩惱因緣,造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

6.念報佛恩:做為一位佛子弟,欲報如來恩,必須把握此生,勇猛「精進」,悍勞忍苦,發菩薩心,廣化眾生,同入「正覺」。

7.觀罪性空:罪無自性,無有實相,從因緣性,顛倒而有;亦從因緣而滅,透過洗心懺悔,即可滅罪。

四、懺悔煩惱障:

再者,懺悔三障,第一先應懺悔煩惱障。「煩惱」皆從「意」起;人一旦「意業」起,則「身」與「心」隨之而動。意業有三,即「慳貪」、「瞋恚」、「癡闇」,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貪、瞋、癡」。

又吾人必須明白「懺悔」乃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人若能慚愧,發露懺悔,非但可滅罪,也可增長無量功德。懺悔意業所起之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即可折憍慢幢,竭愛欲水,滅瞋恚火,破愚癡闇,拔斷疑根,裂諸見網。在懺悔時,還要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即:

1.觀於因緣:要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恩惟,無正觀力(註8),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逐魔道。

2.觀於果報: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果無窮,沉溺無邊。

3.觀我自身:人的正因靈覺之性,遭煩惱所覆蔽,所以要趕快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障,斷滅生死虛偽苦因,顯發如來。

4.觀如來身:無為寂照。

五、懺悔業障:

懺悔三障,第二要懺悔業障。人一定要相信「業力」;按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皆是「業力」所作。人要深達業理,業有三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業」就是現在作惡,現身受報,「先報業」就是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就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

懺悔業障,先進行「總相懺悔」,即人要知過去的積惡造罪甚多,這些惡業必須懺悔,同時要親近善友,重現善知識。再做「別相懺悔」,分述如下:

(一)、先懺身三惡業:「身三惡業」包括:「殺害之罪」、「劫盜之罪」及「貪愛之罪」,現再分述如下:

1、殺害之罪:殺害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別受虎豹豺狼、鷹鷂等身;或受毒蛇、蝮蠍等身;若生「人」中,得二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所以人要懺悔殺害之罪,要離怨憎,且無殺害想,更於見危難急厄者,要進行救助。

2、劫盜之罪:劫盜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牛、馬、驢、騾、駱駝等形,以其所有力身血肉,償他宿債;若生「人」中,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貧窮困苦。所以人要懺悔劫盜之罪,不能有偷奪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樂惠施,行給濟道。

3、貪愛之罪:淫慾之罪,能令眾生隨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鴿雀鴛鴦等身;若在「人」中,妻不貞良,得不隨意眷屬。所以人要懺悔貪愛之罪(註9),要了悟恩愛,猶如桎梏,且對於五欲境,決定厭離。

(二)、再懺口四惡業:「口四惡業」包括:「惡口業」、「妄語業」「綺語業」及「兩舌業」。

(三)、又懺六根之罪障:六根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及「意根」,懺悔由此六根所造罪業。

六、懺悔報障:

懺悔之障,第三要懺悔報障。由於業報至時,人難以不受報;惟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

在所有「報障」,最重的是「阿鼻地獄」,至於其他地獄報障也相當痛苦;所以「三昧水懺」在報障中的懺悔先懺「地獄報」,進而懺悔「三惡道」,即畜生道、餓鬼道及阿修羅道;再則懺悔「人天餘報」、「人間報」。

七、結語:

人生難得,務必明白人生之目的,不要做一位「多慾之人」;蓋多求利,則「苦惱」也多,而要做一位「知足」之人。人生無常,性命只在「呼吸」間,所以有生之年,要營「功德」,俾作未來的善法資糧,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樣才符「三昧水懺」的精神!

註1、六波羅蜜實即福慧,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前三度是「福」;後三度是「慧」,而精進則通於福慧。

註2、三十七助菩提法是菩薩所修的助道法,分為七類:(一)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即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未生善令生,已先善令增長;(三)四如意足,即欲、念、進、慧;(四)五根,即信、進、念、定、慧;(五)五力,即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六)七覺支,即念、進、喜擇法、輕安、定、捨;(七)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合此七類,名為三十七助菩提法。參見釋演培講述:慈悲三昧水懺講記,2006年1月新版1刷,演培法師全集出版委員會出版發行。

註3、十信指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

註4、十住指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註5、十行指歡喜心、饒益心、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註6、十回向指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

註7、十地指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註8、無正觀力乃指沒有正知正見。

註9、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又自「十二因緣」來看,愛→取→有→生→老死。

http://www.law119.com.tw/newdesign/comptaipei/personview.asp?kname=李永然&ktop=誦「三昧水懺」有感&idno=5935&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