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 August 2025

藉由改變你內心的對話,重塑自我形象

/ Damon Zahariades


你的內心聲音或許像個有毒的夥伴,不斷指出你的錯誤、質疑你的能力,甚至在各種場合妨礙你。如果有哪個朋友或同事對你這麼刻薄,你一定早就和對方絕交了吧。

可惜的是,你無法與這個惱人的夥伴分道揚鑣,但好消息是,你可以學會不受它的毒性控制,甚至將它轉變成支持你的盟友。你可以用正面的內心對話取代持續的批判與評斷,來重新塑造你對自己的看法。

首先,請留意每次你對自己說出負面評論的時刻。別自動忽視,即便你可能早已習慣這種想法。請暫停一下,並且去意識它的存在、認清它的本質。如果你的內心聲音不斷重複同樣的負面觀點,就請把它寫下來。

接著,直接質疑這些負面想法。它真的有道理嗎?有證據可以證明嗎?還是它們只是過度反應或以偏概全的結論而已?你有任何理由可以相信它們的合理性嗎?

柏拉圖曾說過:「沉默即代表同意。」不要讓自己內在批評的聲音,在你的沉默中成為既定事實。

第三步是對每一句負面的論述做出正面的回應。舉例來說,如果你內心的聲音告訴你:「你一無是處」,那麼就列出你的成就來反駁。要是那個聲音說:「你不值得被愛」,那麼就想想那些愛你、關心你的人,來與這種想法抗衡。

第四步是專注於自己改變現狀的努力。內心的批評往往只是你現狀的描述而已,但請記住,你的故事還沒寫到結局。你還在成長、進步、學習新事物,也在一步一步向前邁進。

所以,如果你內心的聲音告訴你:「你很胖」,那就回應自己正在採取行動改變現狀。要是它質疑你沒讀過書,就以你正計畫努力取得學位來反駁它。

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發現自己的自我形象逐漸轉變。你將開始專注在自己的能力與潛力上,而不是一味執著於缺點與不足。你的自信心和自我信念會隨之提升,也不再被大腦與內心聲音所編造出的虛假敘事束縛。

最終,你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敘事,一個充滿未來新機遇與無限可能性的全新故事。這段故事將隨著你的成長而不斷發展,且不會由於過去經歷的錯誤解讀而備受阻礙。

/ 戴蒙・札哈里斯《大膽思考
Damon Zahariades《THINK BIG: A 10-Step Guide to Aspiring to Greatness,
 Pursuing Your Dreams, and Unleashing Your Full Potential!》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2585418896651&set=a.283843669770836

Tuesday, 29 July 2025

怎麼聽

/
 一行禪師


傾聽自己

在我們有能力好好傾聽別人之前,需要先花時間傾聽自己。有時,我們試著傾聽他人,卻完全聽不見他們說了什麼,因為內在的強烈情緒與想法太過吵雜,呼求我們的關注。我們應該要能與自己相處,回到自己,傾聽正在升起的情緒,不去評判或打斷它們。我們也可以傾聽內在升起的任何想法,讓它們消散,不要抓著不放。當我們花點時間傾聽自己的聲音,就能聽到周遭人的聲音。

我們需要訓練

我們必須傾聽對方,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我們盡心聆聽,但幾分鐘過後,就再也無法聽下去,因為他們的話語觸動了我們內在的痛苦、暴力與憤怒。剛開始, 我們發願,即便對方講話偏頗,讓人聽不下去,也要給對方一個機會。但是我們內在的暴力、恐懼、痛苦和憤怒,讓我們撐不過五分鐘就想要反擊、大吼回去,或是逃走。我們失去了慈悲傾聽的能力,我們需要練習,才能再次傾聽。

傾聽受苦之人,但不承擔他們的苦

如果對方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苦,就會成為自己痛苦的第一個受害者—我們只是第二受害者。如果我們置身於對方的處境,而無法處理內心的苦,也會有同樣的反應:我們會繼續受苦,也讓周圍的人受苦。這就是從正念生起的正見: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苦,不再責怪他們,只想幫助他們減輕受苦。這意味著我們自然生出了慈悲。
佛陀曾教導兒子羅睺羅要像大地一般修行。人們把各式各樣的東西—從鮮花到垃圾,扔到地球上,地球卻平靜地接受一切,不帶任何評判。地球有能力轉化這一切。我們可以學習像大地母親一樣平靜地修行。可以接受別人對我們說的任何話語,卻不必承受他們的痛苦。

瞭解自己的極限

有機會被懂得諦聽的人傾聽,真是彌足珍貴;這可以帶來很大的寬慰。然而,有時傾聽無法帶來任何紓解:例如,有人老是重複說些澆灌雙方負面種子的話語,這種時候,繼續聽下去並非明智之舉。

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繼續帶著慈悲聆聽,請讓對方知道、告訴你的朋友:「親愛的,我們過兩天再繼續好嗎?我需要重新整理自己。我需要練習,才能以最好的方式聽你說話。」

如果你的狀態不好,就無法以最佳的方式傾聽。練習行禪、正念呼吸和坐禪,可以恢復慈悲聆聽的能力。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307814307373762&set=a.283843669770836

Wednesday, 23 July 2025

布施心的五個層次

/ 聖嚴法師


凡夫眾生對人做了好事之後,總希望獲得回饋,種大福希望得大福報,甚至種小福也希望得大福報,一般佛教徒也是如此的。有些人等而下之,更是為了求福而許願,或為求事業順利、仕途通達,或為求兒女學業精進,或為全家消災免難,而在佛、菩薩、神前許願祈求,如能滿願便去還願,做某些好事。這等於是先貸款後還錢;幸好佛菩薩慈悲,沒有要求以任何物品做為信用抵押,就先給與貸款。這是布施心的第一個層次。
󠀠
另外也有先做好事,但希望好人有好報,種善因得善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還希望種一粒瓜能得十粒瓜,種一粒豆能得百粒豆。這是第二種層次的人。
󠀠
有些人是自願做好事做善事,並且很認真地做,心甘情願地做,他們做義工不求回饋,以為做義工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一份獲得,這種觀念在歐美社會已在流行,在我們國內則尚未十分普遍。這是第三層次。
󠀠
有些人種瓜不為自己,種的瓜是要分享給他人,沒想到是為自己,種的時候也不預期有多少收穫,收穫多福報多大家分,收穫少表示大家福報少,一樣大家分享。這是第四層次。
󠀠
另一些人的境界很高了,他們只管用心種瓜,收成之後與大家分享,卻不覺得自己做了這些事有什麼了不起,心裡全然不留痕跡;萬一沒收穫是因緣不成熟,也不覺得有什麼大不得了的,把行善布施的過程當作就是修行。只知道這是學佛修菩薩道的人應該走的路,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一天人就應勤勤奮奮地努力,盡人應盡的本分,至於有沒有回饋、有沒有收穫,不用計較、不用執著。其實,若以無所求心布施者,皆有大福,心大福也大,盡心盡力行布施修供養,不求大福,不求小福,不考慮個人利益損失,便是菩薩的無相行。能夠布施的本身,便是大福德行。這是第五層次。
󠀠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經文「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就是以上所講的第五個層次。
󠀠
一般人不容易一下子就到達第五個層次,不過至少應做到第三或第四層,請諸位試試看。如果老是停留在第一個層次的話,等於沒來聽經,第二層次則是聽經沒聽懂,第三層次表示已經在學習了,第四個層次、第五個層次是已經是聖者,乃至已到達佛果的程度。
󠀠
/ 聖嚴法師《修行在紅塵》

Monday, 21 July 2025

受苦乃是人之常情

/ Gary McClan

還記得《綠野仙蹤》裡的錫人嗎?在電影結尾,當桃樂絲送給錫樵夫一支錶,錫樵夫說他現在知道自己有一顆心了,因為他感到心碎。有多少其他電影、歌曲和書籍都是在描寫心碎的痛苦?此處更重要的訊息是:心碎乃是人之常情。

依我的經驗,情緒痛苦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無法接受所發生的事,或是拒絕接受。或者說得更直接一點,是拒絕接受現實。當你不能或不願接受一種現實情況,你就在自己大腦中布下了戰局。你大腦中純屬情感的那一面和理性的那一面交戰。結果是什麼呢?更多的痛苦。

「了結」可能會提供你所需要聽到的話,來幫助你接受事情的真相,並且向前邁進。但也可能不會。我們期待「了結」來療癒我們的情緒痛苦。我們希望有言語、行動或神助來終結我們的痛苦,給予我們所希望或祈求的起點,讓我們繼續向前邁進。

希望自己的痛苦能夠結束乃是人之常情。想要得到「了結」也是。有時候所發生的「了結」的確很神奇。另一些時候,那就只是一個希望、一個夢想、一個幻想。

/ 作者:Gary McClan 《The Power of Closure》
/ 译者:姬健梅
把內心的遺憾收拾乾淨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305057384316121&set=a.283843669770836

Saturday, 19 July 2025

律师走路

周若鹏

律师们竟然愿意走出舒适的冷气办公室,从司法宫步行2.6公里到首相办公厅呈交备忘录;他们不开车,不用快递,选择在艳阳下或风雨中走路,必有大不了的事——敦东姑麦文卸任联邦法院首席法官后,竟无人接替。

这不是很让人不解吗?首席法官领导司法机关,审理重大案件,是举足轻重的职位。退休年龄是明摆着的,一早知道的,怎可能没提早进行委任程序呢?

程序是由司法委任委员会建议人选,首相依建议向最高元首转达,再由最高元首任命首席法官。然而,这中间不知哪个部分卡住了。顺带一提,司法委任委员会是前首相敦阿都拉设立的,旨在透明化司法委任,在此之前大众普遍认为首相左右法官人选。

律师走路,走向首相办公室;公正党前署理主席拉菲兹和同僚也促请首相解释当前乱局,促国会议员支持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彻查,这种种动作都似在暗示程序卡在哪里;他还发起网上联署,号召全民捍卫司法体系,“捍卫”的潜台词是“有人”在阻挠司法体系。

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阿莎丽娜的动作也叫我纳闷,她说将比较英、印、澳、新四国的司法任命制度,找寻适合大马的制度。意思是,这次的危机揭露了制度疏漏吗?此时说这个恐怕也是空话,来得及解决问题吗?

也许初步最合适的改变建议是民政党主席刘华才提出的,让司法委任委员会绕过首相,直接对最高元首建议,那么首相就无干预之嫌。既然安华声称过去两年从未干预司法,一直和法官保持距离,何不完全撒手?

昌明政府最近诸事不顺,姑且撇开扎希的旧事和遗忘了的竞选承诺,SST叫人民百上加斤,电子发票让商家忙得团团转,MyKiosk、昌明城市惹来连番议论,都叫首相民望每况愈下。如此下去到下届大选,走路的大概就不只是律师了。难道要证明百岁老马当初果真观人入微,竟然是对的吗?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1630825651426&set=a.233509991463520

Wednesday, 16 July 2025

司法风波正演变为安华危机

/ 林建荣


马来西亚司法体系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随著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东姑麦蒙和上诉庭主席阿邦依斯干达于7月初退休,以及未来数月多位资深联邦法院法官陆续达到退休年龄,关键职位却迟迟未能填补,导致司法领导层出现真空。这场看似单纯的司法人事危机,如今正演变为一场对首相安华的施政与政治领导力的严峻考验。

司法体系核心职位的空缺不仅引发了法律界担忧,也在朝野政党中激起广泛批评。律师公会更将于7月14日举行“公正之行”,向首相递交备忘录,要求当局尽快填补司法领导层空缺、公布司法任命委员会近期会议记录、成立皇委会调查司法干预指控。

令人瞩目的是,执政联盟内部,从行动党的谨慎低语到马华的大声疾呼,甚至安华本人所属的公正党内,都有不甘沉默的声音破空而出。其中,由拉菲兹为首的9名蓝眼国会议员,更是公开要求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彻查司法任命和干预指控,并宣布将启动全国论坛和联署行动,寻求跨党派合作。这不仅揭示了问题的深重,也映照出团结政府内部的忧虑与不满。

首席大法官与上诉庭主席离任后,另一名联邦法院法官娜丽妮也将于8月退休。这些职位对司法日常运作至关重要,过往政府通常会提前任命接班人或考虑延任现任者以免中断司法链。然而,安华政府既未延任现有者,也没提名新人选,亦未向大众清楚说明其中原因,进而令各方疑虑加深。

讽刺的是,安华在日前首相署月度集会中批评有人游说政府延任东姑麦蒙,并强调政治势力不得干预司法任命。可是,当最高法官职位悬空、任命的进程停滞,当司法人事如同冻结在政治盘算迷雾中时,这难道不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危险的干预吗?

这场风波的核心,早已超越了程序上的枝节,而是直指人心深处的信任。如果安华政府无法迅速、透明地拨开迷雾,如果任命的过程继续缺乏清晰的说明与坚守的原则,安华政府势必会被质疑是否存在企图操控司法、安插亲信,甚至借机重塑司法结构以图长远政治利益的嫌疑。

拉菲兹政治反击

此外,拉菲兹在此次事件中的高调举动,也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他在5月党举失利并辞去经济部长一职后,回归后座议员。如今,他以如此强势的姿态重新出击,显然是试图以改革者形象重新定位。他的出手,不仅是对司法问责的呼吁,更是对安华政治领导力的一次提问与施压。

根据联邦宪法第122B(1)条文,大法官的任命需由国家元首根据首相的建议,并谘询马来统治者会议后作出。与此同时,在2009年成立的司法任命委员会下,该委员会将提呈相关人选给首相。在现有框架下,司法任命委员会共有9名成员,包括4名当然成员,即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上诉庭主席、东马大法官和西马大法官,以及5名由首相从司法界或法律界选出的人士。随著现任首席大法官和上诉庭主席退休,目前委员会仅剩7名成员,而其中由首相提名的委员比例已占了多数,这也难免令人臆想到政治影响的阴影。

当下这场法官任命风波,正逐步演变为对安华个人领导诚信的严峻考验。如果安华持续回避问题,放任争议延烧,不仅会损害日渐失色的“改革政府”形象,更可能进一步让他和公正党失去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对于一位以“改革者”自居的首相而言,司法体制的独立与清明,本应是其施政的基石。一旦这个基石动摇,整座改革大厦就将岌岌可危。

司法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现在是安华做出抉择的时刻。他可以选择逃避、拖延、政治算计;也可以选择勇敢面对、公开透明、以果断之姿力挽狂澜。这不仅攸关司法制度的公信力,更是他个人政途的试炼。这已不仅是司法体系的问题,而是安华的危机。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qunying/2025/07/09/745567

Thursday, 10 July 2025

不與陰鬱和不幸之人來往

/ Robert Greene & Joost Elffers

我們身邊不乏一些命運多舛的人,他們可能是受環境所逼,才陷入不幸的境地。對於這類人,我們一定要不吝給予同情與幫助。

但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並非生而不幸,而是因本身自毀式的行為,以及對他人的不良影響,才招來不幸。若我們能幫這種人一把,並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自然是件好事,但大多時候,我們反而會被他們改變,原因也很簡單:人類非常容易被親近之人的心境、情緒和思維模式影響。

最陰鬱、情緒最不穩定的人往往情緒最強烈,所以感染力也最強。他們熱愛扮演被害者,所以一開始你很難察覺他們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而等你發現他們問題的本質後,其實也早已深受對方影響了。

請務必了解一個道理:和什麼樣的人來往很重要。結交負面情緒傳播者是高風險行為,因為你必須浪費寶貴的時間與力氣擺脫他們。此外,與錯誤的人交好也有可能影響旁人對你的看法。

我們需要提防的傳染者有很多種,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對生活永遠都感到不滿的人。

對付傳染者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隔離。然而,當我們意識到身邊有人在傳播負面情緒時,往往都已經太遲了。

不要輕信他人為自身問題編織的藉口,而是觀察他們給外界帶來的影響。鑑別傳染者的方式,包括你觀察他們經歷過的厄運、多舛的過往、殘破不堪的人際關係、搖擺不定的事業,以及他們自身性格的能量。

請注意,你很有可能被這股能量迷惑,進而失去理智。如察覺到傳染者的徵兆,請多加提防,學著看清楚他們眼神中透露出的不滿。最重要的是,不要同情他們,別為了助人而去蹚這灘渾水。傳染者永遠都是傳染者,而你只有淪為感染者的份。

/ 譯者: 朱家鴻
/ Robert Greene, Joost Elffers《The 48 Laws of Power》
/ 羅伯.葛林, 約斯特.艾佛斯《權力的48法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3327162155810&set=a.283843669770836

Sunday, 6 July 2025

自我批評從何而來

/ Damon Zahariades


有許多因素會讓我們形成負面的自我形象,並使這些想法根深蒂固。不幸的是,這些因素往往潛移默化,難以覺察;而正是這種意識的缺乏,它們才得以在不知不覺也未受質疑的情況下,持續對我們的思考模式造成負面影響。

有時,這些批評表現得很隱晦,像耳邊的低語,輕輕影響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接受負面的自我評價;有時,它們則顯得非常直接,以吹毛求疵或極為苛刻的方式呈現。無論形式如何,最終都會導致自我懷疑,甚至引發不同程度的自我厭惡。以下是最常見的自我批評來源:

#家庭
或許在你還小的時候,你的家人就常貶低你,甚至到現在還是這樣。也許他們老覺得你比不上在各自領域表現出色的兄弟姊妹;又或者,他們對你的愛與關懷是有條件的,讓你覺得自己必須不斷努力才能爭取認同。家庭對你的自我認知,可能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權威人物
在成長過程中,權威人物可能對你產生類似影響。老師可能曾經批評你的學習能力、教練也許不看好你的運動表現,而老闆也或許常質疑你的工作能力。這些經歷會深刻影響你對自身追求成功的潛力和能力的信念。

#過往的失敗和錯誤
若執著於過去的失敗與錯誤,並將責任歸咎於自己,而非從中學習並放下的話,就只會助長內疚感與羞愧感而已;這些感受,會嚴重消磨你實現遠大目標的信心。

#他人的期望
別人不合理的期望,可能讓你感到自己很無能,永遠都不夠好。如果你任由這些期望支配自己的行為,就會不斷陷入無力感之中。時間一久,這種情況就會摧毀你的自信,甚至讓你覺得自己只能做到微不足道的事情。

#不公平的比較
在現代社會,比較自己與他人變得前所未見的容易,尤其是在負面情境下更是如此。影像為主的社交平台無孔不入,只會助長這種趨勢。當你看到其他人(看似)過著你夢寐以求的生活時,難免對自己感到失望,因為你自己過著的不是那樣的生活。

你的內心批評聲會利用上述因素,虛構出並堅信著一段負面的內心獨白,不斷貶低你的能力,並動搖你對自身潛力的信心。

/ 戴蒙・札哈里斯《大膽思考
Damon Zahariades《THINK BIG: A 10-Step Guide to Aspiring to Greatness, Pursuing Your Dreams, and Unleashing Your Full Potential!》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1690838986109&set=a.283843669770836

Wednesday, 2 July 2025

我們討厭的別人,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

/ 許瑞云

問:我曾經讀到一個許、鄭醫師提過的觀念,大概是講「我們討厭的別人,其實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因為我們不允許自己擁有某個點,我們才會討厭別人有的那個點,因此我們要學著去接受自己擁有的、也是我們在別人身上發覺到的,我們討厭的那些點,這麼一來我們才能夠做到愛自己」


我對這一個觀念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假如說我討厭的別人身上的某些點,是比如說別人做的性侵、暴力等等行為,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應該去接受自己可能有的那些面貌嗎?我們是否也不應該對這些行為感到厭惡呢?
—————————————————————————-
答:性侵或任何傷害自、他的行為都是源自於不愛自己和他人,霸凌者常常過去也曾是被霸凌者,所以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衝動的情緒或慾念,其實當我們傷害他人時,我們同時也接收到傷害和被傷害的能量。

如果自己有暴力的傾向,我們得要先面對和接受自己有這個傾向,但接受了並不代表我們要放縱自己去行使暴力。當我不抗拒或批判任何自己的潛力,我就可以選擇善用這些潛力。任何的特質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即使是暴力或貪婪等。暴力其實背後也帶有勇氣,讓我們面對霸凌時可以勇敢的說不,該站出來時也可以挺身而出。貪婪的背後也是有其意義,讓我們有取捨之力。特質的本身沒有好壞,端看我們可以如何善用。

每種特質都有一個廣泛的範圍(spectrum),就像是小氣和大方也是在同一個特質的spectrum,只是落在這個特質的兩端而已,又如同暴力和軟弱也是在同一個spectrum的兩個極端罷了。

當我們很討厭某種行為,我們常常會共振那樣的行為。這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中有時被稱為「投射」(projection)——我們會將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例如:特別討厭暴力的人,因為討厭暴力,所以會特別去注意是否有人在行使暴力,也因為常特別注意,所以周遭常看到有暴力的人。在加上一旦看到有人有暴力,就會特別的痛恨、厭惡,所以自己的內心就容易常處於暴力的狀態。

如果自己很討厭「愛批評」別人的人,就會特別的注意周遭是否有人在批評別人,而當我們一直在尋找和注意這樣的人時,就會看到特別多這樣的人,這時內心也會升起強烈的批判聲音在批評他人的「愛批評」。但很可惜多數人很少意識到自己內在一直在批評對方的「愛批評」,自己其實是跟對方一樣的「愛批評」啊!只是有些人的行為是顯化在外,而有些人是隱藏於內心罷了!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不抗拒或厭惡某些特質或行為時,我們內在的智慧和慈悲心才容易升起。會對自己慈悲也會對人慈悲。慈悲不代表我們認同這些暴力的行為,而是會用智慧和慈悲去處理這些人事物,讓他們也能改變對人的方式,能愛人愛物,善用他們的特質和能力。

http://happy1013.blogspot.com/2025/06/blog-post_24.html

Sunday, 29 June 2025

忍耐不是忍氣吞聲

/ 聖嚴法師


通常一個人有沒有耐性,和他所生長的環境、家庭因素,以及受教育的過程都有關係。有的人是由於成長過程發生了一些特殊的情況,性格才突然變得沒有耐性;但也有的人本來沒有耐性,後來因為所處的環境,所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讓他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漸漸地也變成有耐性的人。因此,耐性不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事,並不是沒有耐性的人就永遠都沒有耐性。

我們之所以會對某個工作或是某個人付出耐性,首先是覺得那件事應該做,也很喜歡去做,而且一定要完成,所以必須要有耐性;其次則是認為既然這種工作或者是這個人,要逃避也逃避不了,那麼只有付出耐心來處理。

而一般人會沒有耐性,常常是因為厭倦或是不喜歡某些人和事,其次則是性格使然。有人的性格就是粗心大意,動不動就發脾氣,像是工作隨便說不做就不做了!這就是任性。這種任性的人往往都要憑運氣和福報,才能與人和諧相處,圓滿完成事情。可是一個人的一生之中,能靠運氣的機會實在不多;即使還可以得意一時,但是運氣總會有轉向的時候,所以最好還是培養自己的耐性。

此外,耐性和毅力也有相當的關係。環境和工作常常會帶給我們一些磨鍊,不管是別人交付給你一件非要完成不可的工作,或是本身從事開發研究的工作,在工作進行的過程中,都需要付出很大的耐性與毅力。因為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無論工作、學業或是人際關係,幾乎都不可能不遇到挫折。自古以來,許多發明家及有成就的人,都是從失敗中努力不懈,付出毅力與耐性,才獲得最後的成功。

但忍耐的耐性並不等於忍氣吞聲,忍氣吞聲有時候是忍得沒有道理的。例如受人欺負侮辱時,因為自己不知道怎麼反應,只好忍氣吞聲,那就不算是耐性。因此,只有在自己頭腦很清楚,對人、對事都非常明白時,所付出的才是真正的耐性,事情也才會成功。如果遇事沒有辦法付出耐性與毅力,則多半會半途而廢,根本沒有成功的希望。

像我並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也不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但是我很有毅力。別人用一個小時可以做完的工作,我願意花十個小時來完成。因此我在日本念書時,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別人一、二年就能讀完的學位,我可能就要花五年、十年來讀完。但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一定要把自己想完成的事做完。

所以到目前為止,我有很多事,都是在磨難之中慢慢地逐一完成。從來沒有一件事是十分順利而沒有阻礙,或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可以說都是靠著耐性和毅力,才使我最後都能獲得圓滿的結果。因此,我相信每一個人只要願意堅持,不輕言放棄,都可以磨鍊出耐性來。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71933811634243&set=a.619833110177651

Thursday, 26 June 2025

餘生很貴,速遠離情緒價值低的人

鄭實

並不是所有人應該請進生命裡,也並不是所有闖進你生命的人,都值得善待和珍惜。根據以往的諮詢經驗,我總結應該盡量遠離如下這些情緒價值低的人。

①一味索取的人

他們總是習慣性地向你伸手,無論是物質上的幫助還是情感上的慰藉,卻鮮少給予回報。長期的單向付出會讓人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

②負面情緒爆棚的人

有「情緒黑洞」的人其實就像個沒長大的孩子,只知道索取安慰,卻不懂得給別人帶來快樂。儘管已經成年,卻還維持著兒童心智,認為自己就是關係的中心,別人有義務理解自己、共情自己、關心自己。他們一邊用負面情緒消耗著身邊的人,一邊嗷嗷待哺地索取對方的情緒價值。和他們在一起,你會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消極,對生活的熱情也慢慢消失。

③看人下菜碟的人

想像一下,你有一個朋友,他在你面前總是笑容滿面,言語間充滿關懷與熱情。但當面對地位更高或更有價值的人時,他會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你。有這樣的朋友或枕邊人,是不是很可怕?

④習慣挑剔和指責的人

習慣挑剔和指責的人就像一把無形的刀,不斷切割著別人的自信與熱情。他們似乎永遠不滿足,總能在別人的努力中尋找不足。與這樣的人相處,我們的心靈會承受巨大的負擔,難以真正放鬆和享受生活的美好。

⑤自戀的人

自戀的人往往缺乏同理心,他們難以真正理解和關心他人的感受。與這樣的人相處,我們會發現自己被邊緣化,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可能陷入自我懷疑的旋渦中。他們的自戀行為像一堵無形的牆,將我們隔絕在他們的世界之外,無法建立真正的情感聯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84934376328422&set=a.283843669770836

Friday, 20 June 2025

一切唯心造

/ 釋演穩


幾乎所有《地藏經》的法本,都會在經文前加上一首《華嚴經》的偈頌——覺林菩薩偈。為什麼?〈覺林菩薩偈〉和《地藏經》有什麼關係?夢參老和尚說過一句話很有意思:「這是告訴你,沒有地獄。但是得你覺悟。你不覺,地獄就有;你覺了,地獄沒有。」

破地獄偈的故事

《地藏經》最後一品中,佛陀殷切囑咐地藏菩薩:未來世界中,若有眾生因造作惡業,即將墮入地獄時,只要他們能念出一佛菩薩的名號,或是誦一句大乘經文、一首偈頌,都要設法救拔,使他們離苦得樂。

唐朝法藏大師的《華嚴經纂靈記》便記載了一個特別的故事:有個叫王明幹的人,雖然出家修行,但無戒行,又不修善。某天因病往生後,被帶到地獄門前,就在那一刻,他想起地藏菩薩的名號,眼前隨即出現一位僧人教他念誦:「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僧人告訴他,只要誠心誦念這四句偈,就能解除地獄之苦。王明幹照做後,被帶到閻王殿。閻王見他頭頂放光,便問:「你生前有什麼功德?」他說:「我會念一首偈子。」閻王讓他誦來聽,當他念出偈子時,地獄中許多正在受苦的眾生竟都得到了短暫解脫,閻王大為驚訝,不僅放了他,還叮囑向世人宣說此一偈頌。三天後,王明幹甦醒過來,憶起這首偈子,便到處詢問。經查閱,發現是《華嚴經》覺林菩薩在夜摩天宮所說的教法。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曾讚歎《華嚴經》云:「一文一句竭海墨而莫書,一偈一光破地獄之劇苦。」或許正因為這段感應故事,加上華嚴祖師的弘揚,使得〈覺林菩薩偈〉成為契入《地藏經》的門徑。而「若人欲了知」這四句偈,後來也被稱為「破地獄偈」。

唯心偈與觀心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覺林菩薩偈〉一共二十句,偈中將心比喻為畫師,能畫出五蘊、世間、地獄乃至佛國淨土。「大種」指的是清淨心或真如;動念的妄心和清淨的真心都是心,沒有差別。聖嚴法師解釋說,這是純淨心中,示現一切法,而法本無淨穢之分,現實世界之所以呈現有淨有染,皆是因為凡夫眾生的煩惱妄想和執著所致。

偈文又說:「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這裡指出一切現象如同畫作,雖然由心所畫,但心中並未有一幅真實的畫,而畫作裡也沒有心;然而,假如沒有心,就畫不出任何景象,所以一切現象都不能離開心而存在。

再進一步:「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這八句又稱「唯心偈」,直接點出萬法皆由心生。然而,我們多半不認識自己心的真實樣貌。聖嚴法師指出,眾生之為眾生,是因為迷惑而流轉;雖然有生死的現象,但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從未離開過清淨本然的佛心。如果能深入觀察心的運作,覺察心如何創造一切境界,便能從妄想煩惱中解脫,體證清淨自在的佛性。

誦持〈覺林菩薩偈〉,讓我們了解佛教的破地獄,在於破除心中的地獄,並非破除外在的相,因為一切現象即使粉碎再粉碎,如果內心的執著未除,境界相轉瞬間又會再現起。因此,覺林菩薩教我們觀心,首先悟得心與一切現象是空。因為空,心沒有了障礙,才能真正建立一切,發菩提願,行菩薩行。

/ 《人生》502期

Wednesday, 18 June 2025

諸行無常

/ 開仁法師


什麼叫做「諸行」?什麼叫「無常」?「諸行」就叫有為法。什麼東西是稱為有為法?就是生滅法,你去看那一個東西、那一件事情、那一個心、那一個心所等它會生會滅的就叫做有為法。無為法,就是不生不滅的法,即指涅槃。

凡是會生滅的法,就叫做「諸行」,那凡是生滅的法,它一定是有生無不滅。有生必有滅,故說它一定是「無常」的。「無常」並不是一個什麼特殊的名相,「無常」簡單講就是無有常性。沒有任何一法,它是永恆存在的。一切法是無有常性的存在,不管色法、心法,都是「無常」的。

總之,凡是有生有滅的法皆無有常性,故稱之為「諸行無常」。

這樣瞭解後,似乎感覺人生突然變得有點悲觀。不是的,無有常性,適用於一切,如常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確是消極氣氛比較濃厚的。其實,相對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也有積極而充滿希望的氛圍嗎?

遭遇窘境時,雖然度秒如年,但試想想咱們不也共同曾有「它總會過去」的體會嗎?抱怨如此,不抱怨也如此。

反則,順境當中,雖然瞬間即逝,但至少知道曾經擁有的快樂,「難分難捨」也還是要捨,忍耐幾天,其實衝動就消失了。

順逆二境皆無有常性,這樣你就會明白,剩下的歲月應該積極地為善,因為在有生無不死的真理中,只有善業會帶來光明與希望。

總結一句,諸行無常的真理絕對是人生的依靠和依歸。

/ 方丈札記12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37978865022756&set=a.458382046315778

Monday, 16 June 2025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果然是大師


回顧一生的旅程,深感一切彷彿是冥冥中安排好的,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井然有序。當我觀察那些發生過的事,發現原本看似毫不相干的人事物,隨著各自的行進發展,在後來的時空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關聯。

就像多年以前的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出家人。現在回想起這段出家的歷程,仍然感覺像是一場夢,虛幻而真實。如果有人問起我的出家過程,其實很難用三言兩語道盡,因為其中涵蓋了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近一點的可追溯到某天在某處遇到某個佛教徒,遠一點的甚至可追溯到小時候對生命的好奇。

在一生中,我做過許多大小決定,而大的決定通常都經過深思熟慮,比如出家這件事。每次做決定時,我無法預見這個決定將帶給我什麼樣的結果,但在做出決定之前,必然是經歷過一些事,而這些事累積起來影響我的決定。

任何決定的結果都不是我們所能掌控,即使有再周密的計畫,也不見得能如預期般進行。如果能明白一切都是因緣所成,就會明白世上沒有完美的決定,就不會顧慮太多,而是順應當下的因緣。無論最終結果是好是壞,也不會歸功或歸咎於單一的個人或事物,包括自己。如果一味地追根究底,將會是沒完沒了,還不如把握現有的條件,去做該做和能做的事。

因緣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看透的。在因果法則之中,儘管善行和努力不一定馬上得到回報,但必定會種下美好的種子,在未來具備條件時結出美好的果實。只要相信因果和因緣,就會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35912545240375&set=a.443873544444277

Saturday, 14 June 2025

誦經的功德

/ 常霖法師


有些學佛的人聽說誦經有很大功德,於是天天去誦,但過程中不斷胡思亂想,跟經文完全不相應,只是為了追求功德而誦的經,當然就沒有意義了。

其實誦經是否有功德,不在於外在的紀錄,而要視乎誦經時的心念,例如以經懺佛事維生的人,誦經只是為了金錢上的利益,當然不會有任何功德。至於聘請別人來做經懺佛事的人,假如在旁投入參與,仍然會有功德,因為投入誦經的時候,身、口、意都沒有機會造惡業,如果方法正確還能提升覺知力,讓本自清淨的自性智慧顯現出來。

經常在佛經中看到「受持讀誦」這句話,意思不僅是表面上的讀誦,內心還需要依法受持,即是把佛陀在經典中的教法,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才算是真正的「受持讀誦」。

在這裏必須要提醒大家,學佛的人不要老是向外追求所謂的功德,真正的功德需要從內心省察,改進自己無始以來的種種問題,一念相應於無為的清淨心之後,才是對解脫有用的功德,否則只是積累一些人間福報而已。

真正的功德是本自具足的,想用積累的方式得到本來就沒有的功德,又怎比得上本自具足的呢?因為從空性的智慧來看,本自具足的功德是無數無邊的。

不住着在本自具足的功德相上,就是《六祖壇經》教導我們「無我、無相、無住」的正確修行態度了。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4075?fbclid=IwY2xjawKc97hleHRuA2FlbQIxMQBicmlkETEyMmdQVW13V05lUHYwQTNrAR7oiLTxasbsRtARRV1WAYrhm4M2llGTh-CiQKVQeMEh5JjI4gBKHvTzqYiP6Q_aem_cpWke3PJtjG6KEi4zk94tA

Thursday, 12 June 2025

分手的情書

/ 胡金倫


天亮,新一天開始。8月7日。

杜進才和拉惹勒南分別到來,拉惹勒南由奧斯曼‧渥開車載他來。大家談分家的事,杜進才和拉惹勒南一直不肯簽名。

中午,李光耀去見東姑,先等了3、40分鐘──東姑在開會,接著兩人談了約40分鐘。《李光耀回憶錄》有他們臨別的對話:

李光耀:我們花了多年成立馬來西亞,從1954到1963年,我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歲月都用來成立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成立至今不到兩年,你真的想讓它分裂?難道不認為恢復我們被英國人擋下來的計畫──成立一個關係比較鬆散的聯邦或邦聯──會更明智?
東姑:不,這個階段已經過去,現在沒有別的辦法。我打定主意:你們走你們的路,我們走我們的路。只要你們在任何方面跟我們掛鉤,我們都難以成為朋友,因為我們會介入你們的事務,你們會介入我們的事務。明天當你們離開馬來西亞,我們不再在國會或選區裡爭吵後,會再度成為朋友。我們彼此需要,會互相合作。

李光耀強調,他不知如何應對杜進才、拉惹勒南等有家庭在聯邦的部長。東姑說,這問題李光耀得自己處理。李光耀要求東姑幫忙,見一見他們。東姑答,沒有必要。

李光耀回去告訴杜進才和拉惹勒南,兩人仍不為所動。李光耀於是要杜進才去見東姑,杜進才答應。午後,李光耀再去見東姑,東姑拒絕見杜進才和拉惹勒南。李光耀只好要求東姑寫幾個字回覆他們。東姑寫了封信給杜進才:

親愛的進才:

寫這封信告訴你,我非常認真地考慮過與新加坡分家的事,發覺為了我們的友誼,以及馬來西亞總體的安全與和平,絕對沒有其他出路。如果我有足夠的影響力,能完全控制局勢,也許可能延遲採取行動。由於我的影響力不足,在還能勸人們容忍與忍耐的時候,以這樣的友善方式解決彼此的歧見,是唯一的出路。為最誠摯地要求你的同意。

東姑‧阿都‧拉曼 謹啟

李光耀說,他離開首相官邸時,遇見陳修信。李光耀忍不住告訴陳修信:「今天你贏了,我輸了。5到10年內,你肯定會感到悲哀。」陳修信得意地笑。

回到新加坡之家,李光耀將東姑的信交給杜進才。李光耀說:「直到那時候,杜進才和拉惹勒南才發現我們已經非分家不可。」

李光耀告訴杜進才,要是多數人決定不簽名,不願意脫離馬來西亞,他會服從。但是,杜進才和拉惹勒南須負責任,如果暴亂流血,他將問心無愧。不久,杜進才簽了,拉惹勒南也簽了。

接著是這麼一大票人,怎麼回新加坡?李光耀告訴東姑這難題,東姑出動一輛小型螺旋槳軍機將他們送回新加坡。

2015年3月29日,李顯龍在其父李光耀的葬禮儀式致悼詞時說,他記得那天新加坡之家擠滿從新加坡北上的部長,「我們幾個小孩就睡在父母房間裡的地板上」,「夜裡,我父親反覆起床寫東西,然後又躺下。那天是1965年8月7日,也就是新馬分家前的兩天。」

漫長的一天。

李光耀於8月8日早上回到新加坡,要還沒簽名的內閣成員來簽名,午後讓軍機將兩份分家文件送交東姑。

內政部常任秘書史坦萊‧史都華監督政府公報的印刷,政府印刷局局長與他的手下被鎖在印刷廠裡開始印刷,不讓他們與外界接觸,直到8月9日(星期一)早上10時。李光耀也安排在金馬崙的家人回新加坡,並在官邸過夜,以防第二天宣布獨立時新加坡暴動。

在吉隆玻,根據《吳慶瑞傳略》,原本要在8月9日才告訴赫德分家的事,赫德卻在8月8日獲知消息,他在吳慶瑞、伊斯邁等人吃晚餐時,怒氣衝衝地闖進來,暴跳如雷地指責他們,弄得伊斯邁也生氣。

吳慶瑞說:「就像我們,他們(伊斯邁等)也覺得像獲得釋放的囚犯。這證明我們使彼此緊張不安的程度。所以,當雙方都決定彼此受夠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他們拉回去。」

8月9日早上10時,新加坡所有電臺的節目中斷,廣播員播報新加坡總理的獨立宣言。約400字的華文宣言分五段,最後一段說:

現在,本人李光耀,以新加坡總理名義,代表新加坡人民與政府,宣布從1965年8月9日開始,在自由,正義,公平的原則下,新加坡將永遠是一自主,獨立與民主的國家,在更公平,更合理的社會裡,誓必永遠為人民大眾追求福利與快樂。

同一個時間,馬來西亞國會也宣布新馬分家。

李光耀說,昨晚他時睡時醒,半夜爬起來好幾次,記下種種要做的事。早上很早就起身,他決定不自己宣布獨立,他有好多事要做。

中午12時,李光耀在新加坡電視臺會見記者。記者要求李光耀概述導致獨立的原因,李光耀談及杜進才因為是馬來西亞團結總機構主席,不願簽字時說:

我告訴東姑,除非東姑讓他相信,沒有其他辦法──我不知道杜博士是否要公開這封信,他最終必須公開這封信──但是,東姑只簡單地告訴他,沒有其他辦法,如果我們堅持下去,必定有很多紛亂……每一次,我們回顧這一個時候,我們簽署這協議,讓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的時候,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痛苦的時刻,因為,我們的一生,一生……我都相信兩地的合併和統一……

李光耀的聲音顫抖,接著補充:

我們通過地理、經濟和親屬關係聯繫在一起,它打破了我們堅持的一切……你們不介意我們稍停片刻。

李光耀泣不成聲,記者會未完,歷史已在這裡定格。

https://www.facebook.com/hu.jin.lun.913127/posts/pfbid0XPMS42KTNRimwoLGFxwZuH4wGF9Xnze5gAXR1BJkcrPEK6Jaq4YymwCHpxCYFuNxl

Monday, 9 June 2025

不起好惡心

聖嚴法師


不管環境或內心多麼平和或紛擾,都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生起任何好惡心。對於環境或自己的好壞之感,其實都是內心執著的投射,事事物物本身並無好壞。
󠀠
開悟的人看事情時,心裡不存有好、壞、精、粗之想。有人也許心想︰「如果好壞不分,不是天下大亂了嗎?」開悟的人是沒有這個問題的。你們看古代禪宗的祖師開了大悟之後都充滿了慈悲心,一生一世濟度眾生。釋迦牟尼開悟以後,弘法利生四十餘載,那麼,如果沒有好壞之分,他度什麼眾生呢?
󠀠
這並不是佛要救度眾生,而是眾生需要佛的救度。佛是否救度某人,問題並不在於佛,而在於眾生自己︰如果能被救度,那麼佛就救度;眾生需要他救度的時候,他就救度,如果眾生不要他救度的話,他也救度不到。因此,他救度了眾生,也不以為眾生是他救度的;眾生不讓他救度,他也不會失望、怪罪,或詛咒他們下地獄。這就是佛陀或祖師的態度。
󠀠
佛心就像一面鏡子,它沒有自己的影像,它完全如實無礙地映現眾生的影像,應眾生的需要施予佛法,讓各種不同的眾生,得到不同佛法的利益。
󠀠
一個正在修行尚未開悟的人,還在用著方法,還有分別心,必須繼續努力,直到方法沒有了,連「我也要修行」的念頭也沒有了的時候,心就會像一面鏡子──內無一物,映照無礙。
󠀠
/ 摘自《心的詩偈──信心銘講錄》

Saturday, 7 June 2025

恐懼牢籠

/ Nancy Stella


很多人在遭遇創傷經歷時沒有獲得所需的支持。

我們的父母或照顧者並不一定是不想幫助我們,而是小時候我們可能不知道如何表達需求,所以身邊的成年人不知道該怎麼伸出援手。也有可能我們周遭的成年人從未學會如何在危機時請求幫助或冷靜下來,因此沒辦法教導我們。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我們可能到長大成人後依然不知道在杏仁核接管時如何有效應對,不知道如何安撫自己讓大腦中更理性的部分重新啟動。

我有一個最重大的發現就是,眼前的某件事或某樣東西,不管是可怕的事或甚至完全很平凡的事,都可能讓我們想起過去被傷害或處於危險的事件。觸發這種聯想的事物稱之為觸發因素,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地雷。

被觸發時,儘管你現在並不處於危險中,但是杏仁核會像你的生命危在旦夕一樣做出反應,這是根據過去的危險而做出的反應。我們受困於杏仁核中留下的深刻傷痕,前額葉失去作用,無法實事求是評估狀況,也無法有效應對。取而代之的是誤判和過度反應,而且常常反覆發生。

活在過去的創傷中把過去當成現在,這會嚴重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阻礙我們達成目標,然而我們卻似乎沒辦法冷靜下來以其他方式回應。這種情境就是我所謂的「恐懼牢籠」。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有效應對恐懼,你可能會像我一樣被囚禁在恐懼的牢籠中長達數年,身心俱疲。

寬恕的過程

首先,所有人都需要被理解,特別是在痛苦的時候。找一個願意傾聽的人,給你空間去體會你的感受。有些人會試圖勸你放下憤怒或怨恨,但這對你沒有幫助。你需要一個安全的空間,描述你的經歷,表達你的感受。得到認同有助於我們邁出下一步。

第二步,我們必須承認發生了困難的事情,而且結果無法改變。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受到了嚴重的傷害,特別是當傷害來自於我們愛的人,或我們感到軟弱或羞愧的時候。這是很正常的心態。我們渴望更快樂的結局或結果,渴望情節翻轉變得美好,這樣我們就不必面對現實的痛苦。你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願意承認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事情已經發生了。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並承認這個經歷造成了傷害,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三步是認清對方的所做所為與你無關,他們的行為僅僅反映出他們當時的身分。你所說或做的事可能觸發了他們激烈的反應,但你並沒有「造成」或「強迫」對方變得殘忍、粗暴或麻木不仁。

後退一步抽離出情境,你將能夠單純觀察對方的行為。你不需要為他們的言行負責。傷害你的人沉浸在他們自己內心的創傷中,無法或不願意考慮你的感受。當我們能夠平靜下來意識到這一點時,就更容易釋放你對他們的責怪。

第四步,你必須認清你的行為是你的責任,你必須負起全責。如果你行為不當,不能責怪對方——正如同你不應該為對方的行為負責。我們很難超越自身的偏見,主動為自己做錯的地方承擔起責任,但還是應該認清人都有弱點,承認自己的弱點是最佳做法。

感知偏見影響

我們大多數人認為自己以客觀的方式看待世界,相信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真相。然而,我們所看到的現實版本往往是扭曲的,受到我們的感知偏見影響,而我們的偏見反映了我們的創傷以及受到創傷時的年齡。不論實際年齡多大,我們可能依據受到創傷時的年齡做出反應。

我們必須退一步,認識到我們和其他人一樣有偏見,無法客觀看待這世界。大多數人是從自己受傷的地方出發去傷害別人。通常一個人會因為自己內心的掙扎而對別人發作,並不是因為別人做了什麼。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就能放下痛苦和怨恨。
重要的是,原諒自己和別人過去發生的事情,這是你能給自己最好的療癒禮物。一旦原諒,就能解除憤怒、仇恨和壓抑的感覺,擺脫那些重重壓在胸口、在腹中打結、在腦海中轉個不停的負面情緒。

寬恕並不意味著你所經歷的傷害是可以接受的。事實上,寬恕是承認傷害確實發生了,而且你因此受苦。你必須認清傷害你的人應該對他們的行為負責。傷害你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要求原諒,選擇寬恕主要是為了你自己好,而不是為了對方。寬恕可以讓你擺脫那些有害的情緒,不再與那個人綁在一起,斬斷加害者對你的控制。寬恕是一種聲明,表明你不再允許自己受這種傷害影響。你宣告自己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更加欣欣向榮,克服了過去的困難經歷。

/ 南希.史戴拉《#走出恐懼牢籠
/ Nancy Stella 《Fear Trap》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70876781067515&set=a.283843669770836

Monday, 2 June 2025

內在富裕

大石繁宏


什麼能增長幸福?

研究幸福的學者們發現,一次勝利的經驗很少能帶來長久(甚至是還算持久)的幸福。

升遷之類的重大成就帶來的幸福似乎會在半年內消失,人往往高估成功帶來的幸福,同時也高估失敗導致的不幸福。

在一項研究中,丹.吉爾伯特及其同僚詢問一群非終身職的助理教授,如果獲得終身教職會多麼幸福、被拒絕終身教職會多麼不幸福,聽起來像個答案再明顯不過的問題,這群助理教授一致回答,獲得終身教職會開心不已,若被拒絕則會大受打擊。

接著研究人員針對獲得與未獲得終身教職的前助理教授進行訪談;壞消息是,獲得終身教職的人,其幸福的程度並不如現任助理教授所想像,好消息則是,被拒絕終身教職的人,比現任助理教授預測的幸福許多。

幸福科學告訴我們的第一件事,是人高估了成功對幸福的影響程度,大幅度升遷、結婚或喜獲第一子的喜悅相對短暫,反倒像是每天與摯友喝杯咖啡之類的小事會建立起長遠的幸福。

幸福在於好事發生的頻率,而不是強度;與此相關的是,研究顯示幸福是親近人際關係的產物,而較少是個人成就的產物。

換言之,幸福不是個人成就,而是「人際」的成功。

必須幸福的壓力

幸福的陷阱之一,是有 #必須幸福的壓力

似乎使難過、憤怒和痛苦的感受變得不可取、不合時宜。

但是,負面情緒是難免的,當你錯過一班火車、當某人批評你、當你的孩子對你做的事不知感恩,你會感到不愉快。

這是再自然不過的。

相反地,沒有幸福壓力的人,認為偶爾心情不佳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換言之,他們對情緒的接納度較高,相信時間會治癒一切,他們是對的。

人類確實天生就能從負面情緒狀態中療癒,從而復原。

丹.吉爾伯特、提姆.威爾森(Tim Wilson)和他們的同事將此稱為「#心理免疫系統」,好比當病毒進入身體時,生物免疫系統會開始發揮作用,當不樂見的事情發生時,心理免疫系統也會自動發揮作用。

令人驚訝的是,有多麼多的人低估心理免疫系統的力量,而高度仰賴自己土法煉鋼的方式來修復情緒,從酒精、甜點乃至購物。

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幸福壓力,只要讓負面情緒逗留一會兒,我們自身的心理免疫系統就會開始運作,攻擊不幸福的「心理病毒」並將之移除。

人生足矣

丹麥經常在世界幸福國家排名中名列前茅,於是BBC去丹麥人身上尋找幸福的關鍵。
而祕訣是什麼呢?

許多丹麥人表示他們對人生沒有太多期望。

丹麥有一句智慧小語說道,「降低你的期望,滿足於你擁有的」。

許多丹麥人珍視「愜意」(hygge),也就是生活中的舒適和小確幸,以及「人生足矣」的觀點。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67253901429803&set=a.283843669770836

Wednesday, 28 May 2025

你可以習慣不在意

枡野俊明

本來空寂

任何人都是孤獨來到這個世界,獨自走向死亡。

正因為人皆孤獨,所以才能夠深入思考,善待他人。

別人無法取代自己的人生,自己當然也無法取代別人的人生。

心愛的家人生病時,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在家人身旁,祈禱家人儘速康復。

有一句禪語叫「自燈明」。真正能夠支持自己的人只有自己,人生路上,只能依靠自己。

如果仰賴他人的燈,一旦那盞燈熄滅,自己很可能就會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希望別人覺得我很出色

為了讓自己更好而付出努力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希望別人覺得我很出色」的意識太強烈,就會活得很累。

因為和別人比較,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都不同,所以不必在意他人,抱著「我就是我」的態度過日子就好。

「希望別人覺得我很出色」的意識太強,等於為心靈穿上了盔甲,讓人難以靠近。

展現自己真實樣子的人更富有人情味,容易讓人產生好感。

最重要的是,自己不會活得太累。

不可能和對方意見百分之百不一樣

即使意見對立,也不可能和對方的意見百分之百都不一樣。

比方說,雖然有八成的想法有根本性的差異,但是有兩成的部分相同。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你說的並不正確」,硬是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就無法避免衝突。

因為當百分之百遭到否定時,對方會覺得自己本身遭到了否定。

無論自己和對方,在「有兩成相同的想法,八成想法不一樣」這件事上的立場相同。
「針對你意見中的這個部分,我表示同意,也很有共鳴,但是對於這些部分,我有不同的想法。」

在充分傾聽對方的意見之後,說明自己的想法,對方就不會情緒化。

如果能夠針對意見不同的部分彼此讓步,就容易達成共識。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65775104911016&set=a.283843669770836

Monday, 26 May 2025

駕馭腦中的小劇場

河智賢


反射評估(reflected appraisal)

對他人評價越敏感的人,越會認為他人對我的評價決定了我的樣子。這種自我並非「我認為的我」,而是由「別人對我的評價」匯聚而成的我,又稱為「反射評估」(reflected appraisal, 或稱反射性評價)。

將自己的存在感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如果別人說我很帥,我就會覺得我是一個很帥的人;如果被別人不當對待,我也會認為是因為我只配受到這種對待。如此一來,對外界的評價會更加敏感,心情更容易因別人的稱讚或指責而上下起伏,難以保持平常心。

這類人即使他人不明說,也會先猜測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或從旁人的隻字片語中,拼湊出「他人對我的整體評價」,以此來定位自己。因此他們特別重視自己的名聲,也格外在意別人的眼光。表達意見時,比起言論的正確性,更在意「我說出這種話,別人會怎麼看我?」如果他人對其觀點沒有給予明確回應或熱烈支持,就會感到十分受挫,即便自己認為那個想法本身並無不妥,也難以釋懷。

這會使他們更害怕失敗。若決策有獲得他人支持,即使失敗也能得到安慰;若是自己做決定時,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他們擔心,若推動他人不感興趣或反對的事,萬一事情順利,就會遭人嫉妒;萬一不順利,就會淪為大家的笑柄。

當這種情況反覆發生,自尊心不僅會越來越低落,也會更在意他人的評價,甚至延遲決定或過度倚賴他人。

過度尋求再保證(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

即使自己做了某個決定,也對自己的選擇沒有信心,常常會問別人的意見,而且會反覆確認。即便知道自己這樣做有點誇張,也無法停止,這種行為在心理學稱為「過度尋求再保證」(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

然而越是反覆確認,與對方的關係可能變得越差,對方也許會訝異你如此不信任他,同時也會對你的再三確認感到疲憊;對方的回應若變得冷淡或尖銳,很可能使我們認為自己做了錯誤的決定。再緊密的友誼,也可能因而破裂。

同樣地,當這種決定帶來好結果時,會認為不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成果,難以將其視為自己的成就;當事情不順利時,則會嚴厲自責沒有做好,或者怪自己沒能堅持己見,總被他人牽著鼻子走。無論結果好壞,自己都會受傷。

低自尊的人,即使成功也不會認為是自己的成就,失敗時則更加內耗。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62242171930976&set=a.283843669770836

Wednesday, 21 May 2025

學佛必須皈依?

/ 常霖法師

曾經有人問我,學佛是否必須要皈依,成為正式的佛教徒呢?其實答案要視乎自己對於學佛這件事情有多認真而定。

在宗教角度來說,成為佛教徒通常是要經過皈依儀式的,但對於希望學佛的人來說,皈依卻是一種發心。佛法強調的不是表面上的做與不做,更重要的是做每件事情的初衷和過程中的起心動念。

佛陀於2500年前所傳授的佛法,因為受限於人類的認知,至今在科學上有很多還未能證實,不過就算驗證到的少數也全都是正確的,並沒有任何佛法被證明是錯誤,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因此,如果要發願認真學佛,決定皈依佛陀是正確的態度。

假若你想和某佛教徒做生意而考慮皈依,以為這樣洽談會更容易更順利;又或者是喜歡某個不常對外開放的道場,以為到那裏皈依就能得到方便;又或者因為某位法師聲名遠播,以成為他的徒弟而感到光榮,這些態度和發心全部都不正確。

以現在的世俗標準來看,學佛需不需要皈依成為佛教徒,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但是假如你真的發心,希望深入學習佛陀的教法,起碼讓生活過得更加自在,進而可以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徹底解脫的話,除了皈依之外,受持五戒也就是絕對有必要的了。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3916?fbclid=IwY2xjawKHOSJleHRuA2FlbQIxMQBicmlkETFWR1dOSEprc3BDZlpHejY4AR5sGx_-K3zhCwbv30zrh8YaxPxT3lfZoKo7BULVD30iHROAAzcZoWh3Fv9UlQ_aem_XkWup3rfjuzumP5D5ArELA

Sunday, 18 May 2025

重大议题缺席,努鲁真的有更好?

/ 林猷荃


拉菲茲在團結政府上台前,曾經是令人刮目相看,戰鬥力強的馬來新一代政治領袖。然而,成為經濟部長後,推出許多令人民不滿的措施。

經濟改革措施,可以有陣痛,但是拉菲茲談吐與姿態,時常是高傲離地,令人反感。拉菲茲成為不受歡迎的政治人物。

在此背景之下,公正黨醞釀替換署理主席,似乎沒有問題。無奈,舉目一望,黨內似乎沒有什麼可以替代的人選。

此外,目前中央領袖,很多也是與拉菲茲,在上屆黨選,屬於同一團隊。這些人,不太可能會出來挑戰拉菲茲。

但區不選舉,出現許多怪象。許多區部,出現“身過頭不過”的反常現象。拉菲茲團隊的區部主席,紛紛落馬。但其他同一派系的區部委員,卻得以勝選。

選舉運用電子投票系統。出現異常現象,很難不引起聯想:有人部署,從區部階段,就開始扳倒拉菲茲。

然後,許多區部領袖,紛紛起哄,支持安華长女怒魯依莎,競選署理主席。

倘若沒有之前區部的問題,努魯的出戰,爭議可能會少一些。原本,黨主席的女兒,成為黨的署理主席,未來的接班人,很難不會令人出現,“裙帶主義”的印象。

拉菲茲不得民心,一些人似乎認為努魯就能挽救公正黨支持的頹勢,甚至真正推動,已被擱置已久,烈火莫熄的改革理念。

不過,如果有此想像,就顯然對努魯,停留在一種表面的印象。努魯號稱“烈火莫熄公主“。

“烈火莫熄”作為一個追求,民主自由、多元開放、族群平等、政治改革的理念,面臨最大的衝擊,不是在她面向威權的年代,而是政治載體,上台執政後。

希盟上台後,對改革理念,推動乏力,甚至還有開倒車的時候。“烈火莫熄”,似乎已變成成就某人首相夢想的工具,漸被遺忘。

在“烈火莫熄”面臨自我背叛之時,“公主”在哪裡?如今,欲競逐署理主席,甚至部署成為未來首相時,才來現身,能不引發質疑嗎?

過去數年,國家各類議題,層出不窮。尤其種族宗教課題更是接連不斷,許多還是團結政府觸發的。

國家其實召喚,開明的馬來領袖,出來發聲,讓馬來群眾,不會認為那些極端的觀念,是馬來社會的普遍共識。

不過,努魯沒有在尖銳課題出來發聲,可能不僅僅是忽略,或許安華落實許多競爭保守,伊斯蘭化的舉措,努魯是暗自支持,不便公開承認的。

所以,對努魯上位,就能夠扭轉團結政府時期,在種族宗教、反貪反腐等等領域的倒行逆施,看來是天真的幻想。

當然,對手拉菲茲,在各方面,也未見有阻擋團結政府,背棄政治改革與種族平等理念的做法。

拉菲茲是有提出,作為內閣部長,他是不適合公開針對共同決定(其實很多應該是安華一人拍板),公開批評。

這是否是事後尋找藉口?拉菲茲落馬後,是否重拾往日批評勇態,自會給予答案。
努魯連這個藉口,也無法提出。兵敗峇东埔後,努魯有更大的自由,對議題有更不受執政限制的發言空間。但她沒有。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238017417873574&set=a.1264568053371
https://www.sinchew.com.my/news/20250516/%e6%98%9f%e6%b4%b2%e4%ba%ba/6536842?fbclid=IwY2xjawKVIQlleHRuA2FlbQIxMABicmlkETFqSTZxRXhuVmlvNTJJcVVhAR5y0J5-yZfrsRxBmprHlrFgj-PU1_YPqFUNZ6F_QuxIqlmgFPDPh9aDycsZKg_aem_IYYbXnmsvQlx_5s662WXmQ

Monday, 12 May 2025

請說忍辱

/ 聖嚴法師


一個人會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夠不夠。聽說在監牢裡一關十幾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帶著滿腔恨意出獄的;所以,出獄以後往往變本加厲,犯下更大的罪案。

在佛經裡,「忍辱」的意涵是很豐富的;挫折、打擊固然要忍,成功與歡樂也要忍;逆來受,順來也要受。但是,所謂「受」,並不是被動地接受認可,而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把境遇轉化超越,讓自己從中得到學習成長的機會。一般人受到冤屈挫折,心理上總是忿忿不平;然而,正因為忿恨難消,痛苦煎熬也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如果藉著面對打擊來鍛鍊自己的心性品格,甚至把打擊你的人看成來度化你的菩薩,謝謝他給你試煉自己、提昇自己的機會,心裡沒有怨恨,自然不會感到痛苦。

有幾位心智障礙兒的家長告訴我,經過漫長的歲月,他們已經能在照顧孩子的艱苦和磨難當中,慢慢體會到自己的心量都被打開來了。他們能用接受考驗的心情歡喜承受,所以,即使外人看來,他們的處境是苦不堪言,他們卻甘之如飴。

在逆境中忍辱負重、蹣跚前行,這個道理大家能接受;在事事順利、飛黃騰達的時候也要修「忍辱」行,恐怕就不容易理解了。其實,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是我們學習的功課;有人能處逆境,卻未必能處順境。「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3許多人在失意的時候還能刻苦自勵,一旦春風得意,就放蕩起來了,得意忘形,言行舉止失了分寸,災難禍害很快就隨之而至。所以要居安思危,成功要忍,歡樂也要忍。

我常說,參禪打坐應如在十字街口,在那種車來人往、紛亂嘈雜的環境裡,能不能控制自己,絲毫不受干擾?如果外在環境有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影響你的思想行為,難保煩惱不會跟著來。況且,外在境遇是順是逆,一切唯心造,那是凡夫俗子主觀認定,客觀事實未必如此。因此,讓自己保持客觀化,以免心被外境攪得團團轉,才能斷煩惱、生智慧。

/ 聖嚴法師《人行道》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41275421372274&set=a.467040432129112

Wednesday, 7 May 2025

嚇死我,差點因為書名錯過了一本好書《佛畏系統》

/ 閱讀前哨站瓦基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佛畏系統》,老實說,我直接跳過它。

這個書名實在太抽象、太不吸引我,一副看起來像是玄學或哲學,好像又有一點宗教,不夠實際的那種感覺。

直到一位我很信任的讀者好友強力推薦:「你一定要看這本書,萬維鋼這次寫得太好了!」我才半信半疑地翻開,沒想到,竟然一頁接一頁停不下來,從原本的排斥,變成後來的一連串驚喜。

這不是一本空談抽象觀念的書,而是把所謂的「系統思維」拉回到生活裡,從職涯、學習、日常、情感到整個社會,每一章都提供具體的案例和操作視角,讓人不只理解什麼叫「看懂系統」,還能知道怎麼做出更好的決策。

它不像是工具書那樣條列技巧,也不像哲學書那樣高來高去,而是結合了邏輯、數學、經濟、人性、心理學,用非常實用又有趣的方式,教我們如何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

▌書名到底是啥意思?

為了不讓你錯過這本書,我必須講解一下這本「被書名耽誤的好書」的書名。

書名來自於作者講的一句話:「凡夫畏果,菩薩畏因,佛畏系統。」

這句話乍聽之下有點抽象,但其實蘊含著非常深刻的思考層次。如果換成更生活化的語言,它其實是在說明三種不同的「面對問題的心智高度」。

先從「凡夫畏果」說起。

所謂的「凡夫」,其實就是我們一般人。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等到結果發生了,才開始後悔、才感到焦慮。

像是考試考不好了,才在那邊自責,懊惱自己怎麼前面不多讀一點書。或者身體出狀況了,才突然想到自己平常作息混亂、飲食隨便。

這就是「畏果」。我們害怕的是「結果」,可是早就錯過了可以預防的時機。

接著是「菩薩畏因」。

「菩薩」指的是那些已經有所覺悟的人。他們的關注點不在結果,而是在「原因」還沒發生前,就選擇小心應對。

舉例來說,有些人會在考試還沒排進行事曆前,就開始規劃閱讀時間,就是因為他們清楚:不想要未來後悔,現在就要播下對的種子。同樣地,知道熬夜對健康不好,就會提早設好鬧鐘、關掉手機,讓自己維持穩定作息。

這種對於「原因」的重視,其實就是一種成熟的自律。

再往上走一層,是「佛畏系統」。這是整句話中最深的一層境界。

「佛」象徵的是已經徹底覺悟、看清全貌的人。他們不只關注單一的因果事件,而是放眼整個背後的運作機制,也就是「系統」。

舉個例子:當一個人經常熬夜,佛不會只問「你為什麼不早點睡?」,而是會進一步追問:「這個人所處的生活結構,是否讓他無法安心休息?」也許是社群媒體設計得太容易讓人上癮、也許是作業壓力過大、也許是學校與家庭缺乏合理分配時間的規劃。

從這個角度來看,「佛畏系統」是在提醒我們:很多問題不是單一個人造成的,而是整個環境、制度與文化所導致的。

用一句話來整理這三層心態,也許可以這樣說:凡夫害怕結果,菩薩害怕原因,佛則關注背後運作的系統。

剛開始,我們會對結果耿耿於懷;再進一步,我們學會預防、懂得規劃;而到了最高階段,我們會試著理解更大的結構,甚至開始思考怎麼改變它。

正如同作者所說:「如果你有系統,個案的成敗並不重要。你要擔心的不是這一件事情行不行,而是你的系統行不行。」

就像是創業者必須全力以赴做好一家公司,投資人卻有一個包含很多家潛力公司的投資系統。賭徒的情緒隨著每一局的輸贏大起大落,但是賭場根本不在乎單局的輸贏,他只要把輸贏的機率控制好,就可以穩穩賺錢。

所以,每當你遇到困難,不妨問問自己:我現在是在怕「結果」嗎?還是在思考「原因」呢?又或者,我已經開始看見背後的「系統」了呢?

這樣一來,我們就有機會,不只是避免一次失敗,而是真正從根本改善自己的生活模式與思考方式。

▌如何獲得四種好運氣?

你有沒有想過,「幸運」這件事,其實並不是一件模糊的事情?書裡介紹了一個我覺得很受用的觀念:運氣其實分成四種,而且不是每一種都得靠老天爺才有。

書裡引用了神經科學家詹姆士.奧斯汀(James Austin)對「好運」的分類法,本來是針對科學研究環境來談的,但我覺得放到生活、職場、創作都一樣適用。

第一種運氣:純粹靠「中獎」

這是最常見的,也最難掌控的,叫做「盲目的隨機性」。就像你去買彩券中獎了,這種運氣就是老天爺看心情。有些人會拜拜、在家裡擺水晶,希望增加這種運氣。不是說這些儀式就一定沒用,只是它效果非常有限。這類運氣,不能全靠它過人生。

第二種運氣:你主動「跑」出來的

這種我覺得特別值得講,因為它是你可以靠行動創造的運氣。你多去探索、多嘗試,機會自然會增加。書裡提到一個觀點我超喜歡:貝多芬有超過七百首作品、畢卡索創作了一萬多件藝術品,最後我們記得的只有幾件。他們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因為作品夠多,所以中了一些。這就是「用數量保證品質」的概念。

第三種運氣:有準備的頭腦

這是我認為跟學習、輸出最有關的一種運氣。你腦袋裡如果沒有儲存足夠的知識、經驗,遇到機會也只會錯過。像是青黴素的發現,其實是意外,但弗萊明之所以能意識到那個「污染」的價值,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自己在找什麼。就像我平常就喜歡做筆記,把一點一滴的資訊記錄起來,等到有天靈感出現,才能有所準備把它們「接起來」。

第四種運氣:你成為那個「不可取代」的人

最後一種運氣,叫做「人設的吸引力」。這種運氣不是你去找機會,而是機會來找你。就像張藝謀之所以能導演奧運開幕式,不是剛好,而是因為他早就成了「非他不可」的人選。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打造一個獨特的人設,是別人找不到替代品的那種。

作者說得很好:「人生最好有點特殊經歷,不要跟其他人一樣。最有意思的人設,是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不是要你全能,而是要有特色。

這也讓我想到,為什麼我這麼幸運可以讀到這本書?這個運氣也是因為讀者認識我,知道可以推薦給我,我創造的人設替我吸引到這個幸運。如果我不是瓦基,這輩子可能不會讀到這本書。

所以,與其說「希望好運降臨」,不如想想自己可以怎麼打造這四種好運的條件。有些可以靠累積、有些靠勇氣、有些靠知識。祝福你掌握方法,每天都創造屬於自己的「好運氣」。

▌時間管理的最高境界?

書裡說:「時間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做必須做的事』。」

聽起來有點反直覺對吧?我們一直被教導要把時間用得更有效率、要會排優先順序,但作者認為:「如果你能領先你的時間表,你就根本沒有什麼事是『必須』做的。」這句話當下真的讓我停下來想了很久。

舉個例子來說,你有一份作業週五要交。如果你拖到週四晚上才寫,那當然是逼不得已的「必須做」;但如果你在週一就寫完,這件事就變成「你選擇去做的事」,而不是被迫要做。這背後的差別,就是「主動權」。

這讓我想到一件事,我們常常以為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做一堆「應該做」的事情,夢想和熱情只能排在後頭。但其實,如果你能夠讓自己提早完成那些必要任務,你就有機會去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些最重要但不緊急的夢想,才有可能在你的生活中長出空間。

而這種空間,書中有一個詞形容得很棒,叫做「餘閒」(英文叫 slack)。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時間上的「緩衝地帶」,不是閒著沒事做,而是你有能力去選擇你要把時間花在哪裡。

當你有餘閒的時候,你才有餘裕去創造、去冒險、去做那些真正有價值,但短期看似沒有產出的事情。

可是,要怎麼創造這樣的餘閒?書裡提出兩個方向,讓我很有共鳴:

第一,你要敢於說「不」。不是因為你沒時間,而是因為你想要「有時間」。

第二,要有策略地放掉一些原本佔據你時間的事情,像是主動請假、斷捨離某些無效的會議或任務。你不是效率更高了,而是你選擇把時間留給更值得的事情。

書中還有一句話讓我特別有共鳴:「可幹可不幹的事才有創造性,幹什麼都行的時間才是你的時間。」真正有創造力的人,往往不是因為他們做得多,而是因為他們有空白、有選擇。

所以,下次你覺得自己「太忙」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這些事真的是「必須」做的嗎?還是你只是還沒留出空間來選擇你想做的事?

你會發現,真正的時間自由,從來不是變得更高效率,而是擁有更多選擇權。

▌大人物為什麼沒意思?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有些大人物,當他們還沒紅的時候,說話超有衝擊力,但當他們真的紅了、變成「思想領袖」後,反而讓人覺得:嗯……沒那麼有意思了?

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察:那些最初帶給我們啟發、衝擊的知識分子,最後卻成為保守、安全、不再冒險的「品牌代言人」。書中以哈拉瑞為例,就是那位寫出《人類大歷史》的作者。

我本身也非常喜歡《人類大歷史》這本書,因為哈拉瑞說出了很多顛覆性又令人反思的觀點,像是「農業革命對人類的幸福有害」、「小麥馴化了人類」、「虛構故事是人類的超能力」這些想法會讓我們很驚訝,覺得:「哇!這傢伙也太敢講了吧!」

可是當他變成全球知名學者、有了自己的團隊、自己的品牌、甚至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演講費超過 30 萬美金的時候,他開始變得小心翼翼。他說的話越來越像外交辭令,不再犀利,甚至有人形容他是「思想商人」。不是說他做錯了什麼,而是他不再冒險了。

作者給出一個很貼切的比喻:「屠龍的少年,最後卻成為了惡龍。」那些年輕時為了改變世界而戰鬥的人,當他們真的成功了,就開始維護現有的秩序。因為有了品牌、有了粉絲、有了形象要顧,他們不能再輕易表達立場、不能再說錯話,甚至不能再「改變立場」。

這種現象不只在哈拉瑞身上,書裡還提到很多「思想明星」都走上了類似的路:從激進的挑戰者,變成中規中矩的總結者。而那些我們曾經最期待他們發表新觀點的人,現在卻只能重複自己以前的論點,像是在不停播放舊專輯的歌手。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轉變,讓我更相信一件事:真正能帶來新觀點、敢於打破舒適圈的,往往是還沒被馴化的「年輕人」,或是還沒變成品牌的創作者。這種系統化的現象,卻正好是年輕人切入的機會點。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個喜歡思考、渴望創造的人,記得提醒自己:別急著變得「有影響力」,而是要保有那種「說真話、不怕得罪人」的初心。因為最有意思的內容,常常不是那些經過包裝的金句,而是那些還沒被修剪、還帶點尖銳的思考。

或許,我們愛的不是大人物的光環,而是那個曾經敢說真話、敢冒險的靈魂。

▌後記:用系統思維來看待問題

《佛畏系統》這本書帶給我最深的體會是:如果能夠用系統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會發現很多事根本沒必要糾結,也不值得浪費精力。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忽略,有些事情照流程做就好;有些事情可以先拆小、分批處理,降低風險;但也有些關鍵時刻,反而要義無反顧、放手一搏。

我們最該在意的,不是眼前某件事情的成敗,而是整體的安排是否合理,整體系統是否足夠穩健。換句話說,真正厲害的人,不是總在追求「完美的單次選擇」,而是能夠統籌安排一連串的選擇與調整,讓系統能持續運作、承擔風險,並且創造機會。

如果你也喜歡這類將複雜觀念轉化為行動策略的書,我也很推薦作者萬維鋼其他作品,像是《高手學習》或《高手決斷》。他擅長用理工邏輯說明社會現象,總能讓人讀得有趣又啟發。我覺得,讀萬維鋼的書就像在跟一位思路清晰的朋友聊天,每一頁都會有讓人點頭或反思的時刻。

如果你正在找一本能幫助自己提升決策能力、擴展思考維度的書,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讀完一遍,再讀第二遍。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47502610722879&set=a.103428081797009

Friday, 2 May 2025

为何有这么多"非法"兴都庙?

/ Mariam Mokhtar

庙宇被列"非法"引起许多争议和担忧

最近关于庙宇被列为“非法”的问题在大马社会引起了许多争议和担忧。最近的一次是在4月14日,太平医院管理层回应了一则关于其范围内的一个宗教场所的投诉。

最近太平医院管理层在回应一项针对医院范围内宗教场所的投诉时,使用了“非法庙宇”一词。

“非法”一词被用来描述庙宇的所处地位,这让国大党署理主席沙拉瓦南十分不满。他致函首相安华,敦促他指示所有政府机构和部门停止使用“非法庙宇”一词。

这些庙宇早在土地法典颁布前已建成

沙拉瓦南说,这些庙宇有许多是在1965年国家土地法典颁布前几十年建造的。他说得没错,这些宗教场所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而我们都知道,当前地方政府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但禁止讨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昌明政府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兴都庙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历届政府都不负责任地未能解决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马来西亚有太多“非法”庙宇,但只要回顾一下我们的殖民历史,早在独立之前就有了。

"庙宇非法"是政府拒绝人民申请所致

庙宇问题源于英国殖民时期的马来亚。马来人受益于殖民者的庇护,华裔拥有自己的商业和社会网络,而印裔则是园丘和建筑业的廉价劳动力来源,尤其是公路和铁路建设。

庙宇为印裔工人提供了一个社区中心。庙宇还满足社区的精神需求和各种人生大事,如婚礼和葬礼。

一些大马人认为,这些“非法”庙宇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是因为执法不力。他们错了。庙宇问题现在成为大新闻,只是因为历届政府拒绝处理兴都庙问题。

如果您认为马来西亚有太多所谓的“非法”庙宇,那么这恰恰说明印裔在帮助奠定现代早期马来亚经济的基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印裔的贡献,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以及橡胶园的成功将大打折扣。

那么,这些寺庙是如何被认定为非法的呢?说它们是非法的,只是因为建造这些庙宇的土地并不属于庙方。

"新经济政策"造成印裔民众流离失所

1969年种族骚乱之后,随之而来的土著政治使印裔在教育和工作机会方面都处于劣势。1971年,为了纠正马来人在经济中的不平衡,制定了新经济政策(NEP),英资企业被政府关联公司接管,如国民企业有限公司(PERNAS)和国民投资公司(PNB)。再一次,印裔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后来,在1980年代,前首相马哈迪热衷于实现工业化,并进一步加强土著扶持政策,如土著议程和国家干训局(BTN),但他也没有为印裔做出任何安排。

因此,当橡胶园被改造成住宅区和高尔夫球场时,许多流离失所的园丘工人流向城市地区,形成了印裔贫民窟,而那里则成了犯罪的温床。

印裔被迫流离失所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政府为打造马来西亚行政中心布城而征收的园丘。

新行政中心是从以前的拉惹阿郎(Raja Alang)、巴冷勿刹(Prang Besar)、加略威(Galloway)和武吉巴冷园丘的土地上划分出来的。布城发展机构接管新行政中心后,没有为印裔工人制定任何计划,从而断送了一些工人的生计和家园。工人们被重新安置在龙溪的低质量组屋。许多人拒绝了。几十年后,印裔仍然承受着失去家园的后果。

2011年,时任国大党署理主席苏巴马廉声称,全国45%的犯罪案件涉及印裔。他说,他们为自己的族群感到羞耻,因为其他种族看不起他们。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印裔的高犯罪率问题,因为许多印裔既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身份证,他们是无国籍人士。

许多淡米尔学校破败不堪,坐落在非法土地上且缺乏资金。一些兴都庙也建在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

前朝政府没照顾印裔, 昌明政府呢?

我们的政客不断地让印裔失望,他们把印裔当作“政治足球”,利用印裔来达到本身的议程。

兴都庙问题是一个马来西亚问题,影响到当今马来西亚的所有族群,因为历届政府没有尽到照顾被边缘化的印裔族群的责任。那么,昌明政府会帮助印裔吗? 

https://www.sinchew.com.my/news/20250425/yl/6481364

Tuesday, 29 April 2025

心有戚戚焉

/ 姚文杰


拜读藤田孝典(Takanori Fujita)的大作时,实在是心有戚戚焉。此话怎说?21世纪社会有很多情况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表达的方式可能较为简化,例如“养儿不能防老”、“年轻一代已经没有回馈上一代的思想”等等。藤田老师直接了当,跟你我解释说,那个“以家人扶养为前提的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已然崩解。

还是在人类福利学系教书的社会活动家用字比较精准、敏锐。之所以心有戚戚焉,是因为藤田老师凭著自己工作经验与社会观察,发现到原来不只是“没计划、放荡生活的人”成为下流老人,其他不流离浪荡的人也有可能成为下流老人。

请注意,这里指的“下流老人”不是指责人家道德有缺陷、无品格,而是指由于本身资源不足也没有人可以依靠的高龄者。我个人认为可以说是“往下流动的老人”。

至于多数人在年轻或中年时期想到“他们老年好可怜喔,但我还不至于会这样”的想法,不好意思,藤田老师的观察是:认为不至于会这样,不代表多数人准备充足避免最恶劣状况。即使是有准备,但是生一场大病就足以花光积蓄。

以日本这么一个物质富裕的国家来说,有很多贫穷人口也许是很难想像的事,更不要说“5080现象”,也就是年届知天命的年龄也依然窝在父母亲家里“啃老”,自己没有结婚搬出去也就算了,把自己搞得一蹋糊涂之后父母亲病重,不知道如何处理就逃走了。由于敬老文化崩塌,高龄街友遭到年轻学子攻击。“健康、有文化且健康的生活”,简直遥不可及。

也许是物质富裕但是人际关系非常疏离、冷漠,藤田老师观察到很多老人在公园餐风露宿,每一天到了人流熙熙攘攘散步、玩乐的时段,其实都没有人跟他们寒暄两句。莫说日本,我国经历新冠疫情时我也见过这情况。

不过说实在的,如藤田老师在书中写道,这个世代自己能养活自己也不错了。很多人没有多馀的资源养这么多人,家户以一人至四人为单位,以前的三代四代同堂的光景已经一去不复返,那个互相照顾的好日子早就没了。

也正因为如此,藤田老师认为很多年轻人立志毕生不婚嫁不生育,非常节俭地生活只为了存够钱养活自己到老年不需要麻烦别人,生育率当然也就只有一路下跌。经济学家多数认为这只会造成经济疲弱,因为一个社会少了未来的新生代投入职场,市场也少了小孩成长期所需要的消费。

但是一早规划“如何优雅地老去”的人则不是担心这些,他们可能比较注重中老年后培养可以维系的人际关系,一直维持可以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与爱好,为的也是老年时期的健康快乐。

这概念也不陌生,因为邬裕康笔下的“忽然发现我们要的永远/竟然是这样的聊聊天/有多安慰”(〈跳上车子离开伤心的台北〉动力火车),早就提供了预言。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5/04/27/728963

Saturday, 26 April 2025

吉隆坡塔风波:非一般企业纠纷

/ 林建荣

吉隆坡塔,一座像征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地标,如今高处不胜烦,卷入一场非比寻常的经营权风波。这不仅是一起企业纠纷,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政府透明度、公私合营(PPP)机制的漏洞,以及国家资产管理权如何在权力游戏中悄然易手。

根据报导,3月才从中小型企业板转到创业板上市的林上海资本公司,其旗下的LSH Service Master(LSHSM)虽获得吉隆坡塔长达20年的经营权,原本应于4月1日接管吉隆坡塔,然而吉隆坡塔原经营者Hydroshoppe公司对此不服,也不愿交出经营权,更发起法律诉讼。最终,吉隆坡塔拥有者通讯部不得不介入,封塔整顿,以让新管理团队展开维修和提升工程。

不过,Hydroshoppe公司董事经理阿都哈密声称,他们在2022年11月9日时,获当局同意将原本于2025年到期的经营权延长30年至2054年。无论如何,阿都哈密并没有进一步透露续约详情。巧合的是,这发生在第15届全国大选投票日(11月19日)10天前——当政局动荡、权力真空之际。选举结果也出现了悬峙议会,没有一方能取得过半的议席,经过一番折腾后才由希盟、国阵和砂拉越政党联盟等联手组成了当下的团结政府。

更令人关注的是,Hydroshoppe在面对当局采取行动要求交出吉隆坡塔管理权时,却邀请前首相敦马哈迪前往开启封存于吉隆坡塔28年的“时间胶囊”,之后更高举“土著企业遭受打压”大旗来反击当局行动,而一些政治人物和网络上言论也随风起舞,试图利用民族主义政治叙事来包装这场商业纷争,企图将一场经营权纠纷升级为政治和族群的对抗。这种手法,无异于将企业经营权问题政治化、族群化,转移社会对真正问题的关注——即国家资产的经营,是否在一场又一场的暗室交易中沦为权贵的筹码?

事实上,阿都哈密在2023年就因吉隆坡塔经营权合约行贿案而面对贪污指控。依据控状,阿都哈密被控献议以一年50万令吉及为期15年的贿金,作为时任通讯及多媒体部长丹斯里安努亚慕沙加快发放吉隆坡塔经营权的报酬。有关案件还在审理中,而安努亚慕沙已否认本身涉及。但这足以让人怀疑,吉隆坡塔经营权在这之前是否就掺杂了政治干预与利益输送。

作为全球第七高的吉隆坡塔,于1996年启用,高421公尺,一开始时是交由马电讯公司旗下的吉隆坡塔公司(MKLSB)经营,然而在2022年12月,马电讯公司以专注核心业务为由,把吉隆坡塔公司转售给了Hydroshoppe。这过程就充满争议,尤其决策是否透明?是否经过公开招标?是否让真正具备实力与诚信的经营者得标?这些问题至今仍未获得充分说明。

吉隆坡塔不仅是一座高塔,其是马来西亚的通讯枢纽、旅游地标和文化象征,理应受到最高标准的监管与管理。其经营权更不该沦为政治或经济集团的博弈,反之应以“公开、公平、公正”为核心,确保透明竞标与问责机制,让国家资产真正回归公共利益。

最终,吉隆坡塔风波不只揭示了企业与政府间的权力角力,也暴露出国家治理的警讯,尤其在公私合营管理模式上的漏洞与监管不足。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qunying/2025/04/19/72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