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7 February 2020

最後一幕

/ 林沛理

美國籃球明星科比.布萊恩特(Kobe Bryant)墜直升機死亡,四十二歲的他當然是英年早逝,但更遺憾的是他的死法——以「不在駕駛座上」(not in the driver's seat)的乘客身份墜機。對一個以雙手改寫自己命運、常常處於控制和管理位置的人,這種死法與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扮演的角色不符,即英文所說的「out of character」。

小說《老人與海》有一句話傳頌一時:「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真漢子寧死不屈)。這不過是大男人主義者的裝腔作勢,倒不如說人不只要為自己的生負責,也要為自己的死負責(A man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not just how he lives but how he dies)。

英文「act」一詞可解作行動,也可以解作戲劇演出的一幕。死既是人生的最後一幕(final act),也是人活在世上最後做的一件事情(也是final act)。正由於此,它的意義重大,既是決定性的(definitive),也是定義性的(defining)。在生者的記憶中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跟你如何活和怎樣死皆有關係。

李小龍三十三歲暴斃,本是其外強中乾的鐵證,但世人記得的是一個沒有皺紋、白髮、老態和肌肉鬆弛的武打巨星。他無人能敵,最後奪去其生命的是一股無法理解的神秘力量。到今天,李小龍仍然死而不朽,跟他的死法大有關係。

詩人徐志摩乘搭的飛機在大霧中撞山,那情景和意境仿如他詩中的一幕。讀者和仰慕者痛心之餘,也不得不承認只有這樣的離去才配得上這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

七十四歲的張愛玲死於其位於洛杉磯的獨居公寓,幾星期後才被大厦的經理發現。也許這不是一個中國近代最偉大作家應有的下場,但這個近乎「死於荒野」的結局其實很「張愛玲」。起碼,一個對生命的悲劇性有深刻感受的人不會抗拒這樣的「安排」。既是如此,作為張愛玲的最後一幕,張迷自會接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