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August 2024

語言是生存之居所

/ Robert Bolton


大多數的人際互動不是愈來愈好,就是愈變愈糟。

每一個與他人互動的時刻,都可能是發現與成長的契機,但也可能導致侵蝕身分認同、毀壞人格特質。我們的人格發展與身心健康和溝通的才幹息息相關。缺乏和他人互動,我們就無法成為完整的人。事實上,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語言是「生存之居所。」

人需要人。如一本書的標題所寫:「你不可能一人獨活。」每個人都是透過與他人愈來愈精湛的對話而長大成熟。

法國思想家加布里埃爾・馬塞爾(Gabriel Marcel)在《存在之奧祕》(The Mystery of Being)中說道:「當某人真的讓我感覺到他存在,這可以使我的內在煥然一新;可以向我揭露自己,讓我比沒有接觸到這種衝擊時更充分感覺到自己。」

反過來說,缺乏溝通,或時常暴露於溝通不良,會削弱一個人的自我。有些類型的心理疾病會因為溝通不充分的問題加劇。很多心理疾病的患者難以建立、參與和維持具有人性慈愛的關係。

關於溝通方式和風格,對你影響最大的老師可能是你的爸媽,而他們的溝通方式也是向他們的爸媽學來的。家庭環境裡擁有有效溝通榜樣的人並不多。

在極端的例子,溝通不良也可能危害身體健康。在一段簡短的訓練影片中,製藥公司霍夫曼─拉洛馳實驗室(F. Hoffmann-La Roche Laboratories)的研究人員,記錄了一個22個月大的女童的康復過程。她原本幾乎完全乏人關注,在被送進醫院時,身高體重都跟11個月大的寶寶差不多。住院期間,她得到為期兩個月、每日六小時的關愛互動及照顧(做為治療的一部分),病情明顯不再惡化。

健康的需求滿足,只會發生在彼此都能自我維護的人之間

#帶評價的讚美


我們常把讚美用作促使他人改變行為的招數。一旦出言讚美的人別有居心,怨恨常油然而生──不只埋怨試圖掌控的行徑,也憎恨感受到的操弄。

人們不見得喜歡被稱讚。相反地,「被稱讚往往就會被操控。被稱讚往往就會被利用。被稱讚往往就是上當、中計、被甜言蜜語迷惑。」
最強烈的孤寂經常發生在溝通失靈或陷入混亂的家庭裡。

若缺乏有效溝通,是無法幸福美滿的。夫妻結為連理,盼能豐富彼此的人生,卻經常缺乏必要的關係經營技巧,最後只好像兩條平行線,各過各的、不再親密。

一旦溝通遭到封阻,愛的能量會轉向怨恨和敵視。接著便是爭吵不休、冷嘲熱諷、反覆批評,或是相敬如「冰」和性冷感。一位女性在描述家庭溝通功能失調之後表示:「我住在心靈荒漠,不是家裡。」

溝通是每一段人際關係的命脈。若能進行公開、明確、細膩的溝通,關係便獲得滋養。

當溝通充滿防衛、敵意或無效,關係便動搖了。一旦溝通交流嚴重受阻,關係會迅速惡化,最終結束。

在欠缺溝通技巧的地方,愛會大量流失──夫妻間、情人間、朋友間、親子間。想要建立令人滿足的人際關係,就必須找出能夠幫助我們至少部分彌合人際隔閡、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

尊重我們的個人空間,即是賦予我們堅守本身價值觀的權利。

人們常把他們的價值觀強加在我們身上。對很多人來說,避免在價值觀議題侵犯別人的空間,是極度困難的事。

要在情緒和價值觀方面與他人的社交空間保持距離,通常頗為困難。例如,在孩子長大結婚後,雙方的爸媽往往會侵犯年輕伴侶的社交空間,到損害新婚的地步。

熱戀的雙方也要花點心力理解個人空間和社交空間之間的關係。健康的關係能讓每個伴侶的身體、情緒和價值觀空間保持完整。關係裡的雙方都需要維持不受摯愛干擾的獨立生活空間。伴侶需要給彼此獨立且獨特的情緒空間。爸媽也需要尊重孩子的情緒空間。

我們都住在擁擠的世界,周遭充斥著不完美的人。其中難免有些人會有意無意侵犯你的空間──除非你設好界限保護它。

懂自我維護的人享有的人生會將他們送進滋養的關係、高尚的工作、有創造力的休閒,以及值得他們獻身的理想。我用「預應」(proactive)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用正向而不具侵略性的方式,對自己以外的世界造成衝擊。

預應的個體會主動接觸他人,建立活力充沛的關係。他們會影響機構和社會。他們會刻意滿足自己的需求、發揮和培養他們的能力、傳達他們的「真理」、運用他們的創造力,並發展強有力的平等關係。

對於自我維護,還有一種實用且更普遍的定義,是將它置於從屈從演變為侵略的層次之中,屈從、自我維護、侵略。

平常動輒屈從的人不會挺身捍衛自己的需求與權利。不會誠實表達自己的感覺、需要、價值觀和關注的物事。他們很少述說自己的渴望,雖然在許多例子,只要說出口,那些需求就能獲得滿足。

也有些屈從的人確實會表達自身的需求,卻也流露愧疚和怯懦,以至於別人不會認真看待。他們會添加修飾語,像是「不過那對我真的不怎麼重要」或「不過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有時他們認為自己已經說得夠清楚了,但不經意間,他們的訊息卻像加了密碼,別人根本不了解他們的意思。像是聳肩、缺乏眼神接觸、聲音太過輕柔、講話猶豫不決等非言語和其他因素,都可能損害需求的表達。

侵略性強的人會把自己的感覺、需求和構想強加在他人身上。他們似乎有時會亂發脾氣。他們可能講話大聲,可能會出言不遜、粗暴無禮、尖酸刻薄。他們可能會嚴厲斥責服務不周的店員和服務人員、霸道對待下屬和家人,並堅持要對他們覺得重要的話題有最後的發言權。

侵略性強的人傾向壓制他人。他們的觀點是:「我想要這個;你想要的沒那麼重要──或一點都不重要。」

懂得自我維護的人會運用溝通的方法來維繫自我尊重、追求快樂和滿足自身需求,並在不致侵犯或宰制他人的情況下,劃定保護個人空間的界限。雖然滿足了個人需求,卻也不會打擾他人的個人空間。真正的自我維護是一種既肯定我們自己的個人價值和尊嚴,又肯定和維護他人價值的處世方式。

人們有時會說某某某「太維護自己」。照我的定義,那已經越過「維護」的界線,進入「侵略」了。如果自我維護的行為考量了我們和他人*的權利且適合情境,沒有哪種行為可稱作「太維護自己」。

自我維護的人大多覺得做自己好自在。自我維護的程度,決定了自尊的高低。

自我維護能促進實現自我的關係。自我維護會對他人散發正向的能量。自我維護的人較不會受困於自我意識和焦慮,也較不會受制於自我保護或控制的需求,因而更容易設身處地和關愛他人。自我維護讓你對自己更自在,因此別人也會覺得跟你在一起很舒服。最豐富、最完整的親密關係,出現在懂得自我維護的兩個人之間。健康、互惠的需求滿足只會發生在彼此都能自我維護的人之間。最好的婚姻、友誼和親子關係是自我維護生活的果實。

維護的行為能大幅減輕一個人的恐懼和焦慮。隨著人愈來愈懂得自我維護,他們明白他們一定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和維持個人的界限。他們在待人接物時,不會害怕受到傷害或遭到掌控。

自我維護行為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若你讓別人知道你想要什麼,且挺身捍衛你自身的權利和需求,你從人生得償所願的機會就大大提升。我相信透過不斷自我維護,會比屈從或侵略的行為滿足更多個人需求。

/ 摘自:人際技巧:學會高效傾聽與自我維護,化解衝突、優化人際關係
People Skills: How to Assert Yourself, Listen to Others, and Resolve Conflicts
/ 作者:Robert Bolton
/ 譯者:洪世民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729965876629987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