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8 August 2024

少年维持的烦恼

/ 梁文福


多年前,一位电视主持人在一个现场问答比赛中,将歌德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念成“少年维持的烦恼”。事后主持人和参赛者浑然不觉“维持”之谬。此事一直在我心里,“维持”而至今天。

前几天回母校黄城,校园里,昔日文章写的雕栏华柱依旧,青春少艾依旧。几位身穿熟悉院服的学弟学妹,聆听我分析他们的作品。

有一位同学,文笔流畅,文章言之有物。另一位写的是忧伤,颇有意境,却始终没具体写出愁的原因。

我赞前者写得好,但又提醒他,那是学生时代比赛得奖的那种好。那种好,学得来,但亦容易成为一种“样式”,而文学之境,非样式所能得。我直言后者写得不讨好,却最有文学气息。这样的文章,在学生时代比赛多被淘汰,但得奖学生和人生作家之别,全赖这一脉气息。

几个少年眨动着青春眼眸,听着我说。仿佛听懂了,又仿佛未能全懂。

我喜欢少年的心情。童年多是快乐的,然而那快乐很浅,而且不自觉。成年是自觉的,然而成年人每多不快乐。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自觉的开始。童年之后,成年以前,少年烦恼之美,就在这快乐里的不快乐,这明媚春光里初见人生的荫翳。

少年往往说不出为何烦恼。在成年人眼中,少年之烦恼,不外乎发育思春、少不经事、为小事困扰。这些都对,但都没触中根本的原因。这原因,许多人经过少年,到了成年,一辈子都不曾察觉。成年人的烦恼,小则因柴米油盐,大则因名利成败,再大一点,就是国家民族云云。这些烦恼,离少年之烦恼远矣。

少年最初最纯的烦恼,是因为一颗善感的心,开始在潜意识里感受到“生命”之存在,生命之美好,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流失之奢侈。

这烦恼,少年说不出来,一说,就成就了成年人眼中的“无病呻吟”,有点“言之无物”。因为成年人都已把视线放在人生种种名目上,在现实中无暇烦恼,又烦恼不已。

只有一小部分人,他们少年的烦恼,“维持”得比人用心,一直“维持”到青年、中年、壮年、老年。因为这一份心灵深处的“维持”,他们的理性越来越强,感悟也越来越深。这些人,终于成了真正的艺术家和哲学家。

辛弃疾词中,少年说愁,爱上层楼,中年之愁,欲说还休。历来都认为词中“中年之愁”比“少年之愁”有意义,因那是真的为了人生际遇、家国民族而愁。我却要说:单有那些中年“言之有物”的愁,成不了辛弃疾。文学家辛弃疾,必须先有那一份少年无以名状的烦恼,终生维持,才能完成。

珍惜呀,少年的烦恼。人类中成熟而维持少年烦恼的伟大心灵,更值得我们珍惜呀。

*2000年5月13日发表于《早报周刊·六日谈》
*“一山放出”系列
*2011年收入散文集《越遥远,越清晰》
图/ Inzmam Khan
#散文是吹进心里的风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64821608333498&set=a.24727949008771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