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6 August 2024

巴黎奧運再現基督教沙包常餐

/ 盧斯達

巴黎奧運開幕表演,有不少反方意見覺得,當中有很多嘲諷基督教或西方的意味。表現畫面涉及疑似耶穌、疑似名畫,符號的世界,那就有得吵了,正如一些美國佬評論事件時念茲在茲一個數字:這 24 億人的信仰竟然被人如此嘲笑或醜化﹗

的確天主教就鑲嵌在法國人的歷史中,其解構和再現亦是,但另外一些人還是覺得這相對偽善但又「大家都明」,因為任何作品不會敢這樣搞其他宗教。例如碰先知穆罕默德是會死人的大事。印度教都可以好大鑊。大家創作都只會碰基督教,因為最知道其罪惡,也知道搞他們相對安全或很安全。

這些宗教討論令我想起《衰仔樂園》 200 和 201 集的風波。極簡而言,這上下集出現了世界各大知名宗教領袖,包括佛祖、梵天、老子、耶穌、摩西等等,還有先知穆罕默德的樣子(劇情上),但畫面上用一個大大的黑格子寫著 Censored 去全身上下全程遮蓋。

劇組用這種方法去嘲笑/講出某種觀察:歷史上有甚麼方法可以保證一個人、一個理念、一個團體絕對不會被嘲笑和詆毀?那就是在絕對的暴力威脅下,我們不敢。

跟其他集數不一樣,這兩集在他們官網上一直是「This episode is currently unavailable」。

相比之下,廣義基督教在當代並沒有這種特權,或者說他們喪失了這種特權。這個宗派甚至是因為資格最老,影響力最廣,是「強者 / 西方列強」的宗教,所以承受當代人最多的解構和鞭打。很多事情我們都覺得是宗教或傳統害的。宗教是「迷信」,越去稀釋就越好。

民國有反迷信運動,新中國人亦應該在這一點精神上很懂法國,連「國父們」都去法蘭西勤工儉學,去學「世俗」和「革命」是甚麼。極理性化的現代都市人,亦不易理解宗教力量。例如我在高濃度教會學校成長,但家族中人大多是新中國那種無神論,生活中並不參與任何宗教活動。

當年《查理周刊》因為轉載漫畫開先知玩笑而遭受恐襲,死過不少員工。大概我們都同意創作和言論自由是要有的,即使不一定喜歡具體的作品。不過具體上,問題要更加複雜。亦即人們 counter 「落後言論」時,下意識就會講大道理:如果信徒對信念有足夠信心,就不會對他人嘲諷或不信自己的神而發怒。

但說這些的人,自己的現代理念被攻擊時反應甚至更大更兇惡。我們確定了信徒有信心就不會怕嘲諷,反而好像證成我們世俗人可以放心把基督教當成沙包去打,這也變成了一種文化。就像香港動漫節轉身進場一旦有人做,年年做,就會變成有人跟隨,最後大家都覺得好過癮的奇觀。

虔誠的信徒將堅忍和忍辱視為美德,甚至會想效法耶穌受苦,所以好像也習慣了拆解和嘲笑。畢竟歐洲宗教力量的衰退和轉型是持續幾百年的事情。然而這個局面下,事情就會變成今日的弔詭:他包容你去批評他,掌摑他,所以這會引來更多的批評和掌摑。

就像壞人作惡時沒人碰到他,當他想改過時反而人人都去欺負他和報仇。

甚至我們世俗人現在很多時都不太當基督教是「一個宗教」,我們覺得它是一個「體制」或「大壓迫」。人們說「多元」這個字的時候,多數不包括基督教或者白人,也是這個道理。更敢於不包容的非基督宗教和教派,反而可以在「多元」中找到保障,至少你不敢隨意開他們玩笑,在一切資訊網絡都有審查,但我們隨意就可以反對基督教,這甚至只是一種基本的「進步成份」。

於是甚至見過有美國的 tiktok 青年會覺得古蘭經 cool 過聖經,想跟他們「一起抗爭」,因為他們都是被壓迫啊……

相反,基督教早就被我們踏繪踏到面目模糊,平常到不得了,我們都是在這種俗世時代氣氛中長大。多多少少都會感染到,只是不同人對傳統採取怎樣程度的解構終將有所不同。

多多少少我們都覺得他們是建制,因為這是西方白人信的神,這其實只是我們東方世界的感覺。在「現代」當中,基督教其實是被我們不同人打和揶揄的沙包,而我們又認為他們是理應接受,因為他是強者啊。

但其他宗教的話,我們會覺得他們是理應不能接受揶揄,我們要像保護稀有動物般保護他們。為了安全我們當然是雙重標準的。

https://www.patreon.com/posts/ba-li-ao-yun-zai-10905560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