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誠信」被那個「聰明」的年輕人投棄到水裡以後,他拼命地游著,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誠信」就躺在沙灘上休息,心裡計劃著等待哪位路過的朋友允許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誠信」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歡樂輕鬆的音樂。他於是馬上站起來,向著音樂傳來的方向望去:他看見一隻小船正向這邊駛來。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寫著「快樂」二字,原來是快樂的船。
「誠信」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嗎?」
「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你看這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說實話而不快樂,對不起,我無能為力」。說罷,「快樂」走了。
過了一會兒,「地位」又來了,「誠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誠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嗎?」「地位」忙把船划遠了,回頭對「誠信」說:「不行不行,誠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來之不易啊!有了你這個誠信我豈不倒霉,並且連地位也難以保住啊!」
「誠信」很失望地看著「地位」的背影,眼裡充滿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著等。隨著一片有節奏的卻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競爭」們乘著小船來了,「誠信」喊道:「競爭!,競爭!..,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
「競爭」們問道:「你是誰,你能給我們多少好處?」
「誠信」不想說,怕說了又沒人理,但「誠信」畢竟是誠信,他說:
「我是誠信…。」
「你是誠信啊!你這不存心給我們添麻煩嗎?如今競爭這麼激烈,我們,不正當競爭,怎麼敢要你誠信?」言罷,揚長而去。
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
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著舵道:「我是時間老人。」
「那您為什麼要救我呢?」
老人微笑著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因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有失敗的。」
Monday, 24 October 2011
Wednesday, 12 October 2011
三十七道品
一、四念處:
1)身念處,觀身不凈;
2)受念處,觀受是苦;
3)心念處,觀心無常;
4)法念處,觀法無我。
主要對治執身為凈、執受為樂、執心為常、執法為我的“四顛倒見”。
二、四正勤:
1)未生惡法令不生;
2)已生惡法恒令滅;
3)未生善法令出生;
4)已生善法令增長。
精進的重點在於行善去惡。
三、四如意足:意為產生如愿满足的基礎,
1)欲如意足,得到如意的欲望;
2)念如意足,正念,心无杂念;
3)进如意足,精勤不退转;
4)慧如意足,正確觀想。
四、五根: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
1)信根,深信三寶;
2)精進根,為善去惡的出發點,指“四正勤”;
3) 念根,憶念正法,指“四念處”;
4)定根,修習禪定;
5)慧根,開發智慧。
五、五力: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
1)信力,堅信真理;
2)精進力,修四正勤的力量;
3)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
4)定力,治心一處的能力;
5)慧力,產生智慧的能力。
六、七覺支: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感受,
1)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
2)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
3)喜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
4)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
5〕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6)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
7)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
七、八正道:
正見解、正思维、正語言、正行為(正业)、正職業(正命)、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
Monday, 10 October 2011
我做壞人
發現自己近來的話少了。
其實,我連這篇文章都不想寫。
發現自己近來比較懂「人情世故」了。
是的,有些人,他不喜歡人家說他,既然他不高興,你又何必說他?
有些人,他表面上說好好好,但你知道他把你的話當耳邊風,他不會去做,說了等于白說。
有些話,也不知該不該說,因為不想造口業。
上星期,有人不照規矩行事,我說了,別人以為我是因為某事而說,看不見問題在哪里。
有句話說,權力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我常常這樣警惕自己。
因為人性,不管做甚麼事,做久了就以為自己有無上的權力,我慢心就起了。
看看這些年來我們的師兄姊,的確會有這樣的傾向。
是的,人心是會變的,所以我也常常警惕自己師父所說的:來這個團體不止是為了做好事,它是一個修行的道場。
可能大家久了,逐漸就忘了團隊這回事了,這樣又和當年的事故有甚麼兩樣?只是時間和人物不同,換了一個場景,人心還是一樣,自己不自覺和不愿承認吧了。
做自己本分事就好了,別人的事,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隨緣就好了,當然自己的想法還是要讓人知道,對方要不要接受,不是我們能力所及的。
所以有時不是有人肯承擔就好,還要看他有沒有那個能力,除了有“做”的能力,還要有“策劃”的能力。
大家做久了,又忘記“方式”不對了。
說實在的,帶頭的人很重要。
如果資深的都沒有一個榜樣,新進的要向誰學習?
所以,資深的更要常常回來,否則連一些基本禮儀都忘了,法語也說不出一句。
知道大家近來都在忙活動,是的,我們總是在忙活動,但別忘了,師父要我們借事練心,活動,只是讓我們來修我們的慧命,不是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如果活動中慧命沒有成長,反而助長個人習氣和名相,這活動就辦得沒有意義。
這樣說,是因為我看到了有人在自我膨脹。
身邊的人都看到這個現象,但沒有人敢說。
不說,是因為愛他還是害他?
我知道,師父不是要我們這樣來修行的。
有些人,就是借團體的名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做法不對,但因為要善解包容所以沒有人指正出來。
常常我就做了壞人。
我知道我不能夠改變別人,但我說了,我心安理得。
不,應該說:我心安理和。
對方接不接受,那是對方的事。
對方要生氣,我也無可奈何,因為我看穿了他,知道他的真正目的。
我知道我離師父的心不遠。
其實,我連這篇文章都不想寫。
發現自己近來比較懂「人情世故」了。
是的,有些人,他不喜歡人家說他,既然他不高興,你又何必說他?
有些人,他表面上說好好好,但你知道他把你的話當耳邊風,他不會去做,說了等于白說。
有些話,也不知該不該說,因為不想造口業。
上星期,有人不照規矩行事,我說了,別人以為我是因為某事而說,看不見問題在哪里。
有句話說,權力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我常常這樣警惕自己。
因為人性,不管做甚麼事,做久了就以為自己有無上的權力,我慢心就起了。
看看這些年來我們的師兄姊,的確會有這樣的傾向。
是的,人心是會變的,所以我也常常警惕自己師父所說的:來這個團體不止是為了做好事,它是一個修行的道場。
可能大家久了,逐漸就忘了團隊這回事了,這樣又和當年的事故有甚麼兩樣?只是時間和人物不同,換了一個場景,人心還是一樣,自己不自覺和不愿承認吧了。
做自己本分事就好了,別人的事,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隨緣就好了,當然自己的想法還是要讓人知道,對方要不要接受,不是我們能力所及的。
所以有時不是有人肯承擔就好,還要看他有沒有那個能力,除了有“做”的能力,還要有“策劃”的能力。
大家做久了,又忘記“方式”不對了。
說實在的,帶頭的人很重要。
如果資深的都沒有一個榜樣,新進的要向誰學習?
所以,資深的更要常常回來,否則連一些基本禮儀都忘了,法語也說不出一句。
知道大家近來都在忙活動,是的,我們總是在忙活動,但別忘了,師父要我們借事練心,活動,只是讓我們來修我們的慧命,不是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如果活動中慧命沒有成長,反而助長個人習氣和名相,這活動就辦得沒有意義。
這樣說,是因為我看到了有人在自我膨脹。
身邊的人都看到這個現象,但沒有人敢說。
不說,是因為愛他還是害他?
我知道,師父不是要我們這樣來修行的。
有些人,就是借團體的名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做法不對,但因為要善解包容所以沒有人指正出來。
常常我就做了壞人。
我知道我不能夠改變別人,但我說了,我心安理得。
不,應該說:我心安理和。
對方接不接受,那是對方的事。
對方要生氣,我也無可奈何,因為我看穿了他,知道他的真正目的。
我知道我離師父的心不遠。
Thursday, 6 October 2011
Steve Jobs:史丹佛大學2005年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很荣幸来到各位从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之一毕业的毕业典礼上。我从来没从大学毕业过,说实话,这是我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刻。
今天,我只说三个故事,不谈大道理,三个故事就好。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如何串连在一起。
我在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待了六个月就办休学了。到我退学前,一共休学了十八个月。那么,我为什么休学?
这得从我出生前讲起。
我的亲生母亲当时是个研究生,年轻未婚妈妈,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她强烈觉得应该让有大学毕业的人收养我,所以我出生时,她就准备让我被一对律师夫妇收养。但是这对夫妻到了最后一刻反悔了,他们想收养女孩。所以在等待收养名单上的一对夫妻,我的养父母,在一天半夜里接到一通电话,问他们“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们要认养他吗?”而他们的回答是“当然要”。后来,我的生母发现,我现在的妈妈从来没有大学毕业,我现在的爸爸则连高中毕业也没有。她拒绝在认养文件上做最后签字。直到几个月后,我的养父母保证将来一定会让我上大学,她的态度才软化。
十七年后,我上大学了。但是当时我无知地选了一所学费几乎跟史丹佛一样贵的大学,我那工人阶级的父母将所有积蓄都花在我的学费上。六个月后,我看不出念这个书的价值何在。那时候,我不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也不知道念大学能对我有什么帮助,只知道我为了念这个书,花光了我父母这辈子的所有积蓄,所以我决定休学,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当时这个决定看来相当可怕,可是现在看来,那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之一。
当我休学之后,我再也不用上我没兴趣的必修课,把时间拿去听那些我有兴趣的课。
这一点也不浪漫。我没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里的地板上,靠着回收可乐空罐的退费五分钱买吃的,每个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绕过大半个镇去印度教的Hare Krishna神庙吃顿好料,我喜欢Hare Krishna神庙的好料。
就这样追随我的好奇与直觉,大部分我所投入过的事务,后来看来都成了无比珍贵的经历(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举个例来说。
当时里德学院有着大概是全国最好的书写教育。校园内的每一张海报上,每个抽屉的标签上,都是美丽的手写字。因为我休学了,可以不照正常选课程序来,所以我跑去上书写课。我学了serif与sanserif字体,学到在不同字母组合间变更字间距,学到活字印刷伟大的地方。书写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掌握的,我觉得这很迷人。
我没预期过学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麦金塔里,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东西的电脑。
如果我没沉溺于那样一门课里,麦金塔可能就不会有多重字体跟等比例间距字体了。又因为Windows抄袭了麦金塔的使用方式,因此,如果当年我没有休学,没有去上那门书写课,大概所有的个人电脑都不会有这些东西,印不出现在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字来了。当然,当我还在大学里时,不可能把这些点点滴滴预先串连在一起,但在十年后的今天回顾,一切就显得非常清楚。
我再说一次,你无法预先把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只有在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经历的种种,将来多少会连结在一起。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因果报应。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变得完全不同。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有关爱与失去。
我很幸运-年轻时就发现自己爱做什么事。我二十岁时,跟Steve Wozniak在我爸妈的车库里开始了苹果电脑的事业。我们拼命工作,苹果电脑在十年间从一间车库里的两个小伙子扩展成了一家员工超过四千人、市价二十亿美金的公司,在那事件之前一年推出了我们最棒的作品-麦金塔电脑(Macintosh),那时我才刚迈入三十岁,然后我被解雇了。
我怎么会被自己创办的公司给解雇了?
嗯,当苹果电脑成长后,我请了一个我以为在经营公司上很有才干的家伙来,他在头几年确实干得不错。可是我们对未来的愿景不同,最后只好分道扬镳,董事会站在他那边,就这样在我30岁的时候,公开把我给解雇了。我失去了整个生活的重心,我的人生就这样被摧毁。
有几个月,我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我觉得我令企业界的前辈们失望-我把他们交给我的接力棒弄丢了。我见了创办HP的David Packard跟创办Intel的Bob Noyce,跟他们说很抱歉我把事情给搞砸了。我成了公众眼中失败的示范,我甚至想要离开硅谷。
但是渐渐的,我发现,我还是喜爱那些我做过的事情,在苹果电脑中经历的那些事丝毫没有改变我爱做的事。虽然我被否定了,可是我还是爱做那些事情,所以我决定从头来过。
当时我没发现,但现在看来,被苹果电脑开除,是我所经历过最好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从头来过的轻松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么确定,让我自由进入这辈子最有创意的年代。
接下来五年,我开了一家叫做NeXT的公司,又开一家叫做Pixar的公司,也跟后来的老婆(Laurene)谈起了恋爱。Pixar接着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Toy Story),现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公司。然后,苹果电脑买下了NeXT,我回到了苹果,我们在NeXT发展的技术成了苹果电脑后来复兴的核心部份。
我也有了个美妙的家庭。
我很确定,如果当年苹果电脑没开除我,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这帖药很苦口,可是我想苹果电脑这个病人需要这帖药。有时候,人生会用砖头打你的头。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我爱我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这些年来支持我继续走下去的唯一理由(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你得找出你的最爱,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侣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将占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获得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而且,如同任何伟大的事业,事情只会随着时间愈来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继续找,别停顿。
我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
当我十七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这对我影响深远,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么?”每当我连续太多天都得到一个“没事做”的答案时,我就知道我必须有所改变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临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方法。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声、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实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惧失去的陷阱里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理由不能顺心而为。
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我在早上七点半作断层扫描,在胰脏清楚出现一个肿瘤,我连胰脏是什么都不知道。医生告诉我,那几乎可以确定是一种不治之症,预计我大概活不了三到六个月。医生建议我回家,好好跟亲人们聚一聚,这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建议。那代表你得试着在几个月内把你将来十年想跟小孩讲的话讲完。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会尽量轻松。那代表你得跟人说再见了。
我整天想着那个诊断结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从喉咙伸入一个内视镜,穿过胃进到肠子,将探针伸进胰脏,取了一些肿瘤细胞出来。我打了镇静剂,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场。她后来跟我说,当医生们用显微镜看过那些细胞后,他们都哭了,因为那是非常少见的一种胰脏癌,可以用手术治好。所以我接受了手术,康复了。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我希望那会继续是未来几十年内最接近的一次。经历此事后,我可以比先前死亡只是纯粹想象时,要能更肯定地告诉你们下面这些:
没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天堂。
但是死亡是我们共同的终点,没有人逃得过。这是注定的,因为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人们,给新生代开出道路。现在你们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逐渐变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讲得这么戏剧化,但是这是真的。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教条所局限--盲从教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追随自己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我年轻时,有本神奇的杂志叫做《Whole Earth Catalog》,当年这可是我们的经典读物。那是一位住在离这不远的Menlo Park的Stewart Brand发行的,他把杂志办得很有诗意。那是1960年代末期,个人计算机跟桌上出版还没出现,所有内容都是打字机、剪刀跟拍立得相机做出来的。杂志内容有点像印在纸上的平面Google,在Google出现之前35年就有了:这本杂志很理想主义,充满新奇工具与伟大的见解。
Stewart跟他的团队出版了好几期的《Whole Earth Catalog》,然后很自然的,最后出了停刊号。当时是19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们现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在停刊号的封底,有张清晨乡间小路的照片,那种你四处搭便车冒险旅行时会经过的乡间小路。
在照片下印了行小字: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那是他们亲笔写下的告别讯息,我总是以此自许。当你们毕业,展开新生活,我也以此祝福你们。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非常谢谢大家。
今天,我只说三个故事,不谈大道理,三个故事就好。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如何串连在一起。
我在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待了六个月就办休学了。到我退学前,一共休学了十八个月。那么,我为什么休学?
这得从我出生前讲起。
我的亲生母亲当时是个研究生,年轻未婚妈妈,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她强烈觉得应该让有大学毕业的人收养我,所以我出生时,她就准备让我被一对律师夫妇收养。但是这对夫妻到了最后一刻反悔了,他们想收养女孩。所以在等待收养名单上的一对夫妻,我的养父母,在一天半夜里接到一通电话,问他们“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们要认养他吗?”而他们的回答是“当然要”。后来,我的生母发现,我现在的妈妈从来没有大学毕业,我现在的爸爸则连高中毕业也没有。她拒绝在认养文件上做最后签字。直到几个月后,我的养父母保证将来一定会让我上大学,她的态度才软化。
十七年后,我上大学了。但是当时我无知地选了一所学费几乎跟史丹佛一样贵的大学,我那工人阶级的父母将所有积蓄都花在我的学费上。六个月后,我看不出念这个书的价值何在。那时候,我不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也不知道念大学能对我有什么帮助,只知道我为了念这个书,花光了我父母这辈子的所有积蓄,所以我决定休学,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当时这个决定看来相当可怕,可是现在看来,那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之一。
当我休学之后,我再也不用上我没兴趣的必修课,把时间拿去听那些我有兴趣的课。
这一点也不浪漫。我没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里的地板上,靠着回收可乐空罐的退费五分钱买吃的,每个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绕过大半个镇去印度教的Hare Krishna神庙吃顿好料,我喜欢Hare Krishna神庙的好料。
就这样追随我的好奇与直觉,大部分我所投入过的事务,后来看来都成了无比珍贵的经历(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举个例来说。
当时里德学院有着大概是全国最好的书写教育。校园内的每一张海报上,每个抽屉的标签上,都是美丽的手写字。因为我休学了,可以不照正常选课程序来,所以我跑去上书写课。我学了serif与sanserif字体,学到在不同字母组合间变更字间距,学到活字印刷伟大的地方。书写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掌握的,我觉得这很迷人。
我没预期过学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麦金塔里,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东西的电脑。
如果我没沉溺于那样一门课里,麦金塔可能就不会有多重字体跟等比例间距字体了。又因为Windows抄袭了麦金塔的使用方式,因此,如果当年我没有休学,没有去上那门书写课,大概所有的个人电脑都不会有这些东西,印不出现在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字来了。当然,当我还在大学里时,不可能把这些点点滴滴预先串连在一起,但在十年后的今天回顾,一切就显得非常清楚。
我再说一次,你无法预先把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只有在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经历的种种,将来多少会连结在一起。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因果报应。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变得完全不同。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有关爱与失去。
我很幸运-年轻时就发现自己爱做什么事。我二十岁时,跟Steve Wozniak在我爸妈的车库里开始了苹果电脑的事业。我们拼命工作,苹果电脑在十年间从一间车库里的两个小伙子扩展成了一家员工超过四千人、市价二十亿美金的公司,在那事件之前一年推出了我们最棒的作品-麦金塔电脑(Macintosh),那时我才刚迈入三十岁,然后我被解雇了。
我怎么会被自己创办的公司给解雇了?
嗯,当苹果电脑成长后,我请了一个我以为在经营公司上很有才干的家伙来,他在头几年确实干得不错。可是我们对未来的愿景不同,最后只好分道扬镳,董事会站在他那边,就这样在我30岁的时候,公开把我给解雇了。我失去了整个生活的重心,我的人生就这样被摧毁。
有几个月,我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我觉得我令企业界的前辈们失望-我把他们交给我的接力棒弄丢了。我见了创办HP的David Packard跟创办Intel的Bob Noyce,跟他们说很抱歉我把事情给搞砸了。我成了公众眼中失败的示范,我甚至想要离开硅谷。
但是渐渐的,我发现,我还是喜爱那些我做过的事情,在苹果电脑中经历的那些事丝毫没有改变我爱做的事。虽然我被否定了,可是我还是爱做那些事情,所以我决定从头来过。
当时我没发现,但现在看来,被苹果电脑开除,是我所经历过最好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从头来过的轻松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么确定,让我自由进入这辈子最有创意的年代。
接下来五年,我开了一家叫做NeXT的公司,又开一家叫做Pixar的公司,也跟后来的老婆(Laurene)谈起了恋爱。Pixar接着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Toy Story),现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公司。然后,苹果电脑买下了NeXT,我回到了苹果,我们在NeXT发展的技术成了苹果电脑后来复兴的核心部份。
我也有了个美妙的家庭。
我很确定,如果当年苹果电脑没开除我,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这帖药很苦口,可是我想苹果电脑这个病人需要这帖药。有时候,人生会用砖头打你的头。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我爱我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这些年来支持我继续走下去的唯一理由(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你得找出你的最爱,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侣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将占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获得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而且,如同任何伟大的事业,事情只会随着时间愈来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继续找,别停顿。
我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
当我十七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这对我影响深远,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么?”每当我连续太多天都得到一个“没事做”的答案时,我就知道我必须有所改变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临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方法。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声、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实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惧失去的陷阱里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理由不能顺心而为。
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我在早上七点半作断层扫描,在胰脏清楚出现一个肿瘤,我连胰脏是什么都不知道。医生告诉我,那几乎可以确定是一种不治之症,预计我大概活不了三到六个月。医生建议我回家,好好跟亲人们聚一聚,这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建议。那代表你得试着在几个月内把你将来十年想跟小孩讲的话讲完。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会尽量轻松。那代表你得跟人说再见了。
我整天想着那个诊断结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从喉咙伸入一个内视镜,穿过胃进到肠子,将探针伸进胰脏,取了一些肿瘤细胞出来。我打了镇静剂,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场。她后来跟我说,当医生们用显微镜看过那些细胞后,他们都哭了,因为那是非常少见的一种胰脏癌,可以用手术治好。所以我接受了手术,康复了。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我希望那会继续是未来几十年内最接近的一次。经历此事后,我可以比先前死亡只是纯粹想象时,要能更肯定地告诉你们下面这些:
没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天堂。
但是死亡是我们共同的终点,没有人逃得过。这是注定的,因为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人们,给新生代开出道路。现在你们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逐渐变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讲得这么戏剧化,但是这是真的。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教条所局限--盲从教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追随自己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我年轻时,有本神奇的杂志叫做《Whole Earth Catalog》,当年这可是我们的经典读物。那是一位住在离这不远的Menlo Park的Stewart Brand发行的,他把杂志办得很有诗意。那是1960年代末期,个人计算机跟桌上出版还没出现,所有内容都是打字机、剪刀跟拍立得相机做出来的。杂志内容有点像印在纸上的平面Google,在Google出现之前35年就有了:这本杂志很理想主义,充满新奇工具与伟大的见解。
Stewart跟他的团队出版了好几期的《Whole Earth Catalog》,然后很自然的,最后出了停刊号。当时是19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们现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在停刊号的封底,有张清晨乡间小路的照片,那种你四处搭便车冒险旅行时会经过的乡间小路。
在照片下印了行小字: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那是他们亲笔写下的告别讯息,我总是以此自许。当你们毕业,展开新生活,我也以此祝福你们。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非常谢谢大家。
Wednesday, 5 October 2011
心经

《心经》又最难读了,虽然只有260个字,但内容深得很。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说般若占了22年,有8部般若经典,共600余卷,而《心经》则是囊括了全部般若经的精华、精要,弘一大师甚至说“摄全部佛法”,所以以“心”名之。这部般若心要,含意广博,其义深刻,不是照字面就可以读懂的。
读懂《心经》是要有一些般若智慧的,不是凭一般的世俗智慧和科学知识就够了的。前人言,欲读懂《心经》必须先读懂《六祖坛经》和《金刚经》,我觉得很有道理。而后来我读了《楞严经》,觉得读楞严更能帮助理解《心经》。当然《楞严经》比之于《六祖坛经》和《金刚经》更难读,因为那部经太博大深奥了。
《心经》的核心内容是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所说法,是观自在菩萨的修证体会,为佛陀印证,开解宇宙人生大乘智慧。观自在菩萨因是大慈大悲大彻大悟,所以敢于大破大立大开大合,依次破凡夫“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破缘觉“十二因缘”,破声闻“四谛”,还破菩萨之“智”与“得”,这样一路破来,也即一路“空”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而证菩萨究竟涅槃,再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无上正等正觉。
《心经》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凭借大智慧度达彼岸的意思。其实由此岸到彼岸,不是世俗所谓厌离烦恼此岸而登达菩提彼岸,而是当下化烦恼为菩提,不离此岸而觉悟,征得彼岸菩提正觉。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解错一个“度”字,即断送多少人觉悟之机啊!读《心经》一连好多个“无”字,似乎可以用一个“空”来归纳《心经》要义,但是这个“空”也是解错不得的,空非一切没有,一切断灭,一切否定,而是“色(暂以物质为解)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所谓真空妙有,空不着一切色,也不离一切色。
最不可思议的是,观自在菩萨还在本经中,为我们说出了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的般若波罗蜜多咒,并告诉我们持此咒有“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的功用。佛祖和观自在菩萨为了度世人,开显结密,显密兼具。
我不可能在这里说清楚《心经》的内容,因为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明白的,而且我还没有达到这个资格。据说当年曹洞宗的创立者之一洞山良价,小时候老师教他读《心经》,他指着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追问老师:“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为何说无眼耳鼻舌身啊?”他小时候如此一问,便有日后跟随无住禅师昙晟之参,成就一代禅宗的当家人。
Tuesday, 4 October 2011
尊重的提醒,感恩的接受
俗云:「在人群中好修行。」因為在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鞭策、勉勵,如此才有機會磨練自己。此外,要先把自己這分愛、這分悲心的方向確認清楚。有人說:「我可以去救人!」這樣還不夠,自我心性的調適更重要,否則我何必常說:「慈濟不只是社會上一般的慈善機構,而是一個修行道場。」不論出家或在家學佛都要以此自我警惕。
社會工作,只不過是讓我們作研究,就像我們的實驗室一樣。平時,自己要多開拓智慧和常識,要常常自我反省──我為什麼要來修行?修行,在道場裡是不是有生命共同體的心態?是不是要先救自己的慧命?慧命,就是平等慧,不生不減、不增不滅。慧命要如何在人與人之間發揮?要能把大家的感受或煩惱,都當作自己的一樣。
我們要如何讓大家的心平靜?就是要反問自己──自己的心平靜嗎?是否讓人起心動念、形成別人的煩惱?我們若能常常有慚愧、懺悔的心,如此,才能常常懺自己、愧他人──別人不好的感受,是不是我造成的?這都是要常常反省的。
如果大家用心聽,應該可以了解,自己也是大地眾生之一,我們只是對人慈悲,不知有沒有對自己慈悲?去救別人的生命時,是否曾想過要救自己的慧命?慧命是在眾生中成長,就如同蓮花一般,一定要在污泥中才能成長;修行是不脫離人群的,唯有在人群中,才能讓我們發揮智慧良能,所以要常常生起感恩心。
除了自己之外,周圍無不是值得我們感恩的人,無不是鞭策我們慧命增長的人;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將佛陀教我們的道理,身體力行,做到斷惡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請大家要用心,一個團體的美,是美在每一個個體。人人把自己的行為、規矩守好,每個人的聲音柔軟,臉孔展現笑容,這個團體就會很美。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誰有錯誤,我們要給予「尊重的提醒」,不要在背後說是非,而是要面對面的提醒;被提醒的人,要用感恩的心接受。
所以,「尊重的提醒,感恩的接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人都還是凡夫,自己的習氣不知何時會出現,如果有人及時提醒我們,就應該要趕快改進。
人生無常,我們要常常警惕自己──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到底自己的慧命成長多少?自己的壞習氣改了多少?自己要多加努力。如果我們常常認為:「我天生就是這樣,我的習氣就是這樣。」那就不必來修行了。
大家要用心照顧好自己的慧命。雖然大家都很忙,但是形態還是要整齊,不要邋里邋遢。未來是什麼樣的社會,從現在社會人士的穿著,就可知將來的社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很重視生活教育,志業體同仁的服裝要很整齊;同樣的理念也要落實在精舍的修行團體中。衣食住行的威儀是最明顯的,所以請大家要照顧好自己。進一步若能和心互愛、互相勉勵,不是更好嗎?
修行的團體,人人若能切實做到「尊重的提醒,感恩的接受」,就是最好的修行團體,也是最美的團體。我們要立宏願、發大心,從自己做起──對自己要慈悲,讓自己輕安自在,也不要讓別人起煩惱。如果大家能體會這些話,那麼每個人都將是成功的修行者,請大家多用心!
~證嚴上人開示法語
社會工作,只不過是讓我們作研究,就像我們的實驗室一樣。平時,自己要多開拓智慧和常識,要常常自我反省──我為什麼要來修行?修行,在道場裡是不是有生命共同體的心態?是不是要先救自己的慧命?慧命,就是平等慧,不生不減、不增不滅。慧命要如何在人與人之間發揮?要能把大家的感受或煩惱,都當作自己的一樣。
我們要如何讓大家的心平靜?就是要反問自己──自己的心平靜嗎?是否讓人起心動念、形成別人的煩惱?我們若能常常有慚愧、懺悔的心,如此,才能常常懺自己、愧他人──別人不好的感受,是不是我造成的?這都是要常常反省的。
如果大家用心聽,應該可以了解,自己也是大地眾生之一,我們只是對人慈悲,不知有沒有對自己慈悲?去救別人的生命時,是否曾想過要救自己的慧命?慧命是在眾生中成長,就如同蓮花一般,一定要在污泥中才能成長;修行是不脫離人群的,唯有在人群中,才能讓我們發揮智慧良能,所以要常常生起感恩心。
除了自己之外,周圍無不是值得我們感恩的人,無不是鞭策我們慧命增長的人;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將佛陀教我們的道理,身體力行,做到斷惡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請大家要用心,一個團體的美,是美在每一個個體。人人把自己的行為、規矩守好,每個人的聲音柔軟,臉孔展現笑容,這個團體就會很美。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誰有錯誤,我們要給予「尊重的提醒」,不要在背後說是非,而是要面對面的提醒;被提醒的人,要用感恩的心接受。
所以,「尊重的提醒,感恩的接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人都還是凡夫,自己的習氣不知何時會出現,如果有人及時提醒我們,就應該要趕快改進。
人生無常,我們要常常警惕自己──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到底自己的慧命成長多少?自己的壞習氣改了多少?自己要多加努力。如果我們常常認為:「我天生就是這樣,我的習氣就是這樣。」那就不必來修行了。
大家要用心照顧好自己的慧命。雖然大家都很忙,但是形態還是要整齊,不要邋里邋遢。未來是什麼樣的社會,從現在社會人士的穿著,就可知將來的社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很重視生活教育,志業體同仁的服裝要很整齊;同樣的理念也要落實在精舍的修行團體中。衣食住行的威儀是最明顯的,所以請大家要照顧好自己。進一步若能和心互愛、互相勉勵,不是更好嗎?
修行的團體,人人若能切實做到「尊重的提醒,感恩的接受」,就是最好的修行團體,也是最美的團體。我們要立宏願、發大心,從自己做起──對自己要慈悲,讓自己輕安自在,也不要讓別人起煩惱。如果大家能體會這些話,那麼每個人都將是成功的修行者,請大家多用心!
~證嚴上人開示法語
Sunday, 2 October 2011
善解包容
有時我會感到困惑,師父說的“善解包容”,是否有個限度?
容忍,是否也算是善解包容?
常常因為“善解包容”,事情沒有進展,大家原地踏步。
好好講的時候,大家仍不當是一回事,總之是不積極,不會主動。
好了,當把話說重一點,大家才會較為認真去做一點。
但,是否有必要每次必須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呢?
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分內事做好,不必人家催人家問,大家自動自發,那該多好。
真的是包容太久了,有時我想,這樣的包容,是不是反而害了對方不會進步呢?
師父說,法要入心。
老實說,真正法入心的,可能沒有幾個。
有些人,你不知該不該說他。
說了,他又不高興;不說,他又總是做不好事情,或根本連做都沒有做。
事後再來道歉,於事無補。
我的看法是,我無法指定你要做什麽,你自己停步就好,但你不要影響到別人的進度。
該說的,我還是會說,要不要聽,是你的權力。
所以有時候我會有個感慨,爲什麽每個人的際遇都不一樣,那都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你不能夠埋怨:天啊,爲什麽我的遭遇是這樣。
因為那就是你的選擇。
當你來問我,我告訴了你答案,但你還是不要跟,然後逕自在那裡抱怨。
如果你讀不愿掌握你自己的命運,誰還能夠幫你掌握?
你的遭遇,也是你的業障啊!
我只能那樣說,要不要聽,要不要接受,答案在你自己。
容忍,是否也算是善解包容?
常常因為“善解包容”,事情沒有進展,大家原地踏步。
好好講的時候,大家仍不當是一回事,總之是不積極,不會主動。
好了,當把話說重一點,大家才會較為認真去做一點。
但,是否有必要每次必須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呢?
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分內事做好,不必人家催人家問,大家自動自發,那該多好。
真的是包容太久了,有時我想,這樣的包容,是不是反而害了對方不會進步呢?
師父說,法要入心。
老實說,真正法入心的,可能沒有幾個。
有些人,你不知該不該說他。
說了,他又不高興;不說,他又總是做不好事情,或根本連做都沒有做。
事後再來道歉,於事無補。
我的看法是,我無法指定你要做什麽,你自己停步就好,但你不要影響到別人的進度。
該說的,我還是會說,要不要聽,是你的權力。
所以有時候我會有個感慨,爲什麽每個人的際遇都不一樣,那都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你不能夠埋怨:天啊,爲什麽我的遭遇是這樣。
因為那就是你的選擇。
當你來問我,我告訴了你答案,但你還是不要跟,然後逕自在那裡抱怨。
如果你讀不愿掌握你自己的命運,誰還能夠幫你掌握?
你的遭遇,也是你的業障啊!
我只能那樣說,要不要聽,要不要接受,答案在你自己。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