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August 2024

語言是生存之居所

/ Robert Bolton


大多數的人際互動不是愈來愈好,就是愈變愈糟。

每一個與他人互動的時刻,都可能是發現與成長的契機,但也可能導致侵蝕身分認同、毀壞人格特質。我們的人格發展與身心健康和溝通的才幹息息相關。缺乏和他人互動,我們就無法成為完整的人。事實上,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語言是「生存之居所。」

人需要人。如一本書的標題所寫:「你不可能一人獨活。」每個人都是透過與他人愈來愈精湛的對話而長大成熟。

法國思想家加布里埃爾・馬塞爾(Gabriel Marcel)在《存在之奧祕》(The Mystery of Being)中說道:「當某人真的讓我感覺到他存在,這可以使我的內在煥然一新;可以向我揭露自己,讓我比沒有接觸到這種衝擊時更充分感覺到自己。」

反過來說,缺乏溝通,或時常暴露於溝通不良,會削弱一個人的自我。有些類型的心理疾病會因為溝通不充分的問題加劇。很多心理疾病的患者難以建立、參與和維持具有人性慈愛的關係。

關於溝通方式和風格,對你影響最大的老師可能是你的爸媽,而他們的溝通方式也是向他們的爸媽學來的。家庭環境裡擁有有效溝通榜樣的人並不多。

在極端的例子,溝通不良也可能危害身體健康。在一段簡短的訓練影片中,製藥公司霍夫曼─拉洛馳實驗室(F. Hoffmann-La Roche Laboratories)的研究人員,記錄了一個22個月大的女童的康復過程。她原本幾乎完全乏人關注,在被送進醫院時,身高體重都跟11個月大的寶寶差不多。住院期間,她得到為期兩個月、每日六小時的關愛互動及照顧(做為治療的一部分),病情明顯不再惡化。

健康的需求滿足,只會發生在彼此都能自我維護的人之間

#帶評價的讚美


我們常把讚美用作促使他人改變行為的招數。一旦出言讚美的人別有居心,怨恨常油然而生──不只埋怨試圖掌控的行徑,也憎恨感受到的操弄。

人們不見得喜歡被稱讚。相反地,「被稱讚往往就會被操控。被稱讚往往就會被利用。被稱讚往往就是上當、中計、被甜言蜜語迷惑。」
最強烈的孤寂經常發生在溝通失靈或陷入混亂的家庭裡。

若缺乏有效溝通,是無法幸福美滿的。夫妻結為連理,盼能豐富彼此的人生,卻經常缺乏必要的關係經營技巧,最後只好像兩條平行線,各過各的、不再親密。

一旦溝通遭到封阻,愛的能量會轉向怨恨和敵視。接著便是爭吵不休、冷嘲熱諷、反覆批評,或是相敬如「冰」和性冷感。一位女性在描述家庭溝通功能失調之後表示:「我住在心靈荒漠,不是家裡。」

溝通是每一段人際關係的命脈。若能進行公開、明確、細膩的溝通,關係便獲得滋養。

當溝通充滿防衛、敵意或無效,關係便動搖了。一旦溝通交流嚴重受阻,關係會迅速惡化,最終結束。

在欠缺溝通技巧的地方,愛會大量流失──夫妻間、情人間、朋友間、親子間。想要建立令人滿足的人際關係,就必須找出能夠幫助我們至少部分彌合人際隔閡、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

尊重我們的個人空間,即是賦予我們堅守本身價值觀的權利。

人們常把他們的價值觀強加在我們身上。對很多人來說,避免在價值觀議題侵犯別人的空間,是極度困難的事。

要在情緒和價值觀方面與他人的社交空間保持距離,通常頗為困難。例如,在孩子長大結婚後,雙方的爸媽往往會侵犯年輕伴侶的社交空間,到損害新婚的地步。

熱戀的雙方也要花點心力理解個人空間和社交空間之間的關係。健康的關係能讓每個伴侶的身體、情緒和價值觀空間保持完整。關係裡的雙方都需要維持不受摯愛干擾的獨立生活空間。伴侶需要給彼此獨立且獨特的情緒空間。爸媽也需要尊重孩子的情緒空間。

我們都住在擁擠的世界,周遭充斥著不完美的人。其中難免有些人會有意無意侵犯你的空間──除非你設好界限保護它。

懂自我維護的人享有的人生會將他們送進滋養的關係、高尚的工作、有創造力的休閒,以及值得他們獻身的理想。我用「預應」(proactive)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用正向而不具侵略性的方式,對自己以外的世界造成衝擊。

預應的個體會主動接觸他人,建立活力充沛的關係。他們會影響機構和社會。他們會刻意滿足自己的需求、發揮和培養他們的能力、傳達他們的「真理」、運用他們的創造力,並發展強有力的平等關係。

對於自我維護,還有一種實用且更普遍的定義,是將它置於從屈從演變為侵略的層次之中,屈從、自我維護、侵略。

平常動輒屈從的人不會挺身捍衛自己的需求與權利。不會誠實表達自己的感覺、需要、價值觀和關注的物事。他們很少述說自己的渴望,雖然在許多例子,只要說出口,那些需求就能獲得滿足。

也有些屈從的人確實會表達自身的需求,卻也流露愧疚和怯懦,以至於別人不會認真看待。他們會添加修飾語,像是「不過那對我真的不怎麼重要」或「不過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有時他們認為自己已經說得夠清楚了,但不經意間,他們的訊息卻像加了密碼,別人根本不了解他們的意思。像是聳肩、缺乏眼神接觸、聲音太過輕柔、講話猶豫不決等非言語和其他因素,都可能損害需求的表達。

侵略性強的人會把自己的感覺、需求和構想強加在他人身上。他們似乎有時會亂發脾氣。他們可能講話大聲,可能會出言不遜、粗暴無禮、尖酸刻薄。他們可能會嚴厲斥責服務不周的店員和服務人員、霸道對待下屬和家人,並堅持要對他們覺得重要的話題有最後的發言權。

侵略性強的人傾向壓制他人。他們的觀點是:「我想要這個;你想要的沒那麼重要──或一點都不重要。」

懂得自我維護的人會運用溝通的方法來維繫自我尊重、追求快樂和滿足自身需求,並在不致侵犯或宰制他人的情況下,劃定保護個人空間的界限。雖然滿足了個人需求,卻也不會打擾他人的個人空間。真正的自我維護是一種既肯定我們自己的個人價值和尊嚴,又肯定和維護他人價值的處世方式。

人們有時會說某某某「太維護自己」。照我的定義,那已經越過「維護」的界線,進入「侵略」了。如果自我維護的行為考量了我們和他人*的權利且適合情境,沒有哪種行為可稱作「太維護自己」。

自我維護的人大多覺得做自己好自在。自我維護的程度,決定了自尊的高低。

自我維護能促進實現自我的關係。自我維護會對他人散發正向的能量。自我維護的人較不會受困於自我意識和焦慮,也較不會受制於自我保護或控制的需求,因而更容易設身處地和關愛他人。自我維護讓你對自己更自在,因此別人也會覺得跟你在一起很舒服。最豐富、最完整的親密關係,出現在懂得自我維護的兩個人之間。健康、互惠的需求滿足只會發生在彼此都能自我維護的人之間。最好的婚姻、友誼和親子關係是自我維護生活的果實。

維護的行為能大幅減輕一個人的恐懼和焦慮。隨著人愈來愈懂得自我維護,他們明白他們一定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和維持個人的界限。他們在待人接物時,不會害怕受到傷害或遭到掌控。

自我維護行為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若你讓別人知道你想要什麼,且挺身捍衛你自身的權利和需求,你從人生得償所願的機會就大大提升。我相信透過不斷自我維護,會比屈從或侵略的行為滿足更多個人需求。

/ 摘自:人際技巧:學會高效傾聽與自我維護,化解衝突、優化人際關係
People Skills: How to Assert Yourself, Listen to Others, and Resolve Conflicts
/ 作者:Robert Bolton
/ 譯者:洪世民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7299658766299876

Monday 26 August 2024

正向說話的公式

/ 吳秀香


有人說:「如果想被款待,那就先款待別人。」

我們可以把「款待」這個詞換成「尊重」,也就是「如果想要被尊重,就要先尊重別人。」

每個人都希望被關心,也希望能被當成珍貴的人來對待,但如果你不關心對方、珍惜對方,又有誰會想要關心你、珍惜你呢?我們都必須承認,別人也像自己一樣,是某人珍貴的孩子、珍惜的存在。

一個不懂得尊重的人,明明自己無心於尊重他人,但卻期望受到尊重,用貶低的話語傷害別人的情感,最後你終將發現,如果你傷害了某人,自己也會收到傷害。

精神科醫師摩根.斯科特.派克(Morgan Scott Peck)博士說,真正的對話是在把自己放在一旁時才能實現的。

如果不想受傷的話,就不應該先傷害對方,而這始於尊重對方的心態,絕對沒有任何一個人有不能受到尊重的理由,無關乎地位高低,尊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此外,我們說話時應該要時時小心謹慎,對方會根據你談話時所使用的言語來判斷自己是否受到尊重,而尊重對方的心始於謙遜的態度,只有當你放低自己的姿態時,才能夠尊重對方,尊重和謙遜就如同針與線一樣,是必須同時存在、相輔相成的關係。

尊重即是理解並認可對方,在對話時固執己見的行為是一種無視對方的態度,一旦開始無視對方,對方最終也會無視你,這麼一來對話就會中斷,進而引起衝突,使得對方心中充斥著不滿的情緒。

一個心裡充斥著不滿情緒的人,還有可能說出什麼好話嗎?而當對方表達不滿時,聽到這些的人心情自然也不會好。

因此,當你尊重對方時,就能平息所有衝突,打開封閉的心房,進行良好的對話。

讓我們都帶著尊重對方的心情,並適當地應用在對話中吧。

最重要的是,越是親近的關係,就應該要越有禮貌。

然而我們卻常常認為越親近的關係就越不需要禮貌,因而隨意說話或行動。

尊重的基本始於「關照對方」,只有單方面的尊重絕對無法維持關係,尊重應該是互相的。
​​
在人際關係中,尊重意味著關心對方並認可對方的一切,包含想法、個性、能力等等各個面向。
尊重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偉大,尊重不過就是如實認可並接受對方原本的模樣而已。

/ 吳秀香《靠太近會受傷,離太遠會寂寞的刺蝟:24個治癒人我關係的「界線人際學」!》
가까이하면 상처받고 멀어지면 외로운 고슴도치들에게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54480122713784&set=a.202099344618537

Saturday 24 August 2024

四聖諦

/ 聖嚴法師

苦集滅道,稱為四聖諦,此與十二因緣有關。四聖諦是從十二因緣產生的,觀十二因緣能出離生死苦海,觀四聖諦也能出離生死苦海。

了解苦集滅道的意義,觀照苦集滅道的事實,超越苦集滅道的範圍,便是這經文「無苦集滅道」的內容。

這是大乘菩薩的精神,雖已斷苦集、已滅苦果、已修滅苦之道、已證滅苦之位,但是不住於生死也不離生死,不住生死是得解脫,不離生死為度眾生。不像小乘聖者是︰苦已滅、集已斷、道已修、滅已證,便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再進入生死了。

先將四聖諦的內容,說明如下︰

(一)苦︰最基本的苦是生老病死,這就是三世十二因緣的流轉生死,也就是《阿含經》中說︰「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生死之苦;從出生到死亡之間,為了求生存、求安全欲的滿足,便有貪生怕死的苦,你爭我奪的苦,因此衍生出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

(二)集︰是聚集受苦的原因,就是由於造就種種業因,才感受種種苦果。以整體的項目而言,即是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總共十業。不管是十惡業或十善業,都要受果報。一般人認為,造了十善業,所受的福報是好事,應該不是受苦;這好像是對的,可惜當你將福報享盡的一天,苦又立即出現了。正在享福的當時,福報就逐漸減少,這叫作壞苦;至於造惡業受苦報,叫作苦苦。

「集」是佛法裡面的基本觀念,稱為業感緣起。造業就能感到果報,果報是因為造業而有,這便是業感緣起。造業受報,就好像在山谷中喊叫一聲,就有回音。當我們有行為就有反應,沒有行為就不會有這種反應。修行的行為是集善業,如果以有我之心,集了善業也有業感。學佛的人,當以不求回饋的心,來做利益眾生的事,便是無相行。如《金剛經》所說︰「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也就是度了一切眾生,自己並不認為自己是度了眾生的人。到了這個程度,就沒有集了。

(三)滅︰是滅苦與斷集。使受苦的原因不再發生,即使已集的苦因未消,苦報仍得去受,但已實證無我的人,不會厭苦,便等於無苦。

如果你尚未解脫生死,若能釜底抽薪,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也算是做著滅苦的工作。一邊受苦,一邊不再製造苦的業因,這就是修持滅苦之道;不但滅了苦,同時也斷了集。

有善根的凡夫們,雖已知道要滅苦斷集,唯因業力重、障礙多,以致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無法不造生死業,所以需要修行的方法,那便是修道、斷集、滅苦。

(四)道︰修道可以幫助我們漸漸地達成斷集滅苦的目的。道的總則是戒定慧,並稱為三無漏學。大乘菩薩道,有四攝、六度,基礎是五戒、十善業道。原始佛教則有八正道。

若就道的總則而言,「戒」是不當做的不得做,應當做的不得不做,否則便是犯戒,便應立刻懺悔。如此便能使得苦的原因漸漸地斷絕,苦的結果樂意地接受,苦就愈來愈少了。

「定」是使得浮動的情緒心,獲得安定、平靜,不再自惱惱人,不再製造苦因,若在定中,自然不會犯戒。

「慧」有兩種,一是有漏慧,一是無漏慧,有漏慧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知識、見解、智慧。無漏慧是無我的智慧,斷煩惱是它,度眾生也是它。離苦是它,救苦也是它。
五戒與十善業道,是由戒學的衍生;八正道與六度,是由戒定慧三無漏學的衍生;四攝法是由菩薩道的具體展現。總之都屬於「道」的範圍。

/ 聖嚴法師《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Thursday 22 August 2024

職場的討厭鬼

後藤千繪

【職場討厭鬼類型2:自我中心】希望事情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這種堅持己見的討厭鬼,就是道德騷擾的典型範例,總是將自己的意見強加在別人身上;有些人屬於高壓的「倔強型」,也有看起來友善的「溫柔型」。

「倔強型」會堅持說自己才是正確、「照我說的去做準沒錯」,他們會堅持自己的觀點及主張,永不妥協。

另一方面,「溫柔型」則會好話說前頭,「我也有同感」、「我覺得你的觀點是正確的」,雖然會暫時表現出理解或妥協的態度,卻會推托閃躲他人的意見,最後才說出自己堅持的意見:「可是我覺得……。」

兩者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超乎尋常地固執。這種固執完全不是一種優點,因為他們會一直試圖將自己的意見強加在周圍的人身上,所以相當麻煩。「自我中心」型的特徵,就是他們的意見永遠是正確的,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

如果你試圖反駁,他們就會死纏著你不放,扯上關係後就會變得非常麻煩;當他們自己的說法行不通的時候,就會極力主張其他人的想法是多麼錯誤百出,甚至偏執地認為,不照自己的觀點,即意味著「失敗」。

弄到最後,周圍的人會開始覺得:反駁這些人會惹上麻煩,乾脆忍忍就算了。於是表面上會認同它們的意見,到頭來反而是更加助長他們的氣焰。

【職場討厭鬼類型4:慣性遷怒】把壓力發洩在其他人身上

將家庭壓力帶入職場,或是將職場上的壓力帶回家庭,這些人都會因此引發職場的道德騷擾或家庭暴力。

這種人會想將壓力發洩在「職場」還是「家庭」?

這要取決於當事人想在哪裡發展「好臉色」。被這種人當作壓力出口的一方,就是被他看不起的一方。

前來諮詢的案例當中,也有一些是在家裡對妻子抬不起頭來,總是忍氣吞聲,於是轉而欺負下屬或是參與霸凌行為。近來也有越來越多人因為與另一半的父母相處不來,或是厭倦了照顧父母,於是找其他人出氣。

這種人會吹毛求疵,連文件上有錯字也要罵人。更嚴重時,還會鎖定一個特定對象,嚴厲攻擊對方。這完全就是在遷怒,但是被遷怒的人根本受不了。在競爭激烈,稍有不慎就會被扣分的環境下,我們都會不斷受到龐大的壓力。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公司同事往往會互相扯後腿。遷怒的霸凌行為,很容易惡性循環!

【職場討厭鬼類型5:完美主義者】永遠無法原諒別人的過錯

很多完美主義者不但很優秀,而且工作能力又強。只不過,如果只是追求個人的完美到還好,但是將這種觀念強加在別人身上,要求別人做到完美的話,就會讓人十分困擾。

他們的特徵是吹毛求疵地尋找別人的過錯,當發現錯誤時,就會非常得意地不斷嚴加指責。

即使對方真誠道歉,他還是會加以嘲諷:「我真搞不懂,怎麼會犯下這種錯誤?」類似這樣的責難,試圖將對方批評得體無完膚。

他們會透過發現別人的錯誤加以指責,藉此重新確認自己有多優秀,沉浸在優越感當中。他們瞧不起周遭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強,自己很完美、其他人都無法勝任工作。

總而言之,可說他們就是心胸狹隘的小氣鬼,會高估自己,同時嚴加挑剔別人。

被大聲怒罵時,該如何因應?

不管在哪一個職場上,總是會有脾氣暴躁的人,會為了一點小事就突然動怒。如果你突然被這種人大聲怒罵時,應該如何因應呢?

最有效的聰明回話方式,就是不要受人挑釁,要轉移爭論點。提升到更高層次,不必和對方處在同一個擂台上。

即使對方情緒激動,你也要保持冷靜地回應:「請你冷靜下來!」、「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說。」、「你這樣好可怕。」、「你不要那麼生氣。」

不必認真回應對方想吵架的內容。當你受到對方挑釁時,一旦加以反駁,對方只會不甘示弱地繼續你來我往,爭論會永無止境地持續下去,浪費你的體力和精力;而且周圍同事會認為,你和愛生氣的對方是同一類人,最終吃虧的還是你。

絕對不要回應爭論點,並且不停地出言安撫。不必與對方正面交鋒,無論遇到任何狀況都保護好自己。

【職場討厭鬼類型6:愛比較】覺得自己比對方優秀

從某方面來說,「愛比較」的這群人,可能是最麻煩的類型。他們對於別人的嫉妒或眼紅,屬於非常麻煩且複雜的情緒,會導致他們去攻擊他人。

其中有些人會出於嫉妒而攻擊別人,自己卻完全沒有意識到,簡單來說,就是想要展現「優越感」,透過威迫的言行舉止,讓其他人意識到他們處於更高的層級或社會地位。

愛比較類型最重視別人的評價,當自己比別人優秀時才會感到安心,最容易感受到他們拿來比較的內容,就是透過學歷或是父母的職業展現優越感,此外,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孩子,甚至有沒有兄弟姊妹,這些都可以成為展現優越感的理由。

還有另一半的學歷及職業,也可以用來展現他們的優越感;如果小孩的表現優秀,或是進入名校就讀,這種人就會像是贏得了天下一樣。各種小事,都會成為他們高人一等的優越來源。

換句話說,他們是藉由輕視別人來舒緩壓力,並在狹隘的世界裡分出高低。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781286732402690

Sunday 18 August 2024

少年维持的烦恼

/ 梁文福


多年前,一位电视主持人在一个现场问答比赛中,将歌德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念成“少年维持的烦恼”。事后主持人和参赛者浑然不觉“维持”之谬。此事一直在我心里,“维持”而至今天。

前几天回母校黄城,校园里,昔日文章写的雕栏华柱依旧,青春少艾依旧。几位身穿熟悉院服的学弟学妹,聆听我分析他们的作品。

有一位同学,文笔流畅,文章言之有物。另一位写的是忧伤,颇有意境,却始终没具体写出愁的原因。

我赞前者写得好,但又提醒他,那是学生时代比赛得奖的那种好。那种好,学得来,但亦容易成为一种“样式”,而文学之境,非样式所能得。我直言后者写得不讨好,却最有文学气息。这样的文章,在学生时代比赛多被淘汰,但得奖学生和人生作家之别,全赖这一脉气息。

几个少年眨动着青春眼眸,听着我说。仿佛听懂了,又仿佛未能全懂。

我喜欢少年的心情。童年多是快乐的,然而那快乐很浅,而且不自觉。成年是自觉的,然而成年人每多不快乐。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自觉的开始。童年之后,成年以前,少年烦恼之美,就在这快乐里的不快乐,这明媚春光里初见人生的荫翳。

少年往往说不出为何烦恼。在成年人眼中,少年之烦恼,不外乎发育思春、少不经事、为小事困扰。这些都对,但都没触中根本的原因。这原因,许多人经过少年,到了成年,一辈子都不曾察觉。成年人的烦恼,小则因柴米油盐,大则因名利成败,再大一点,就是国家民族云云。这些烦恼,离少年之烦恼远矣。

少年最初最纯的烦恼,是因为一颗善感的心,开始在潜意识里感受到“生命”之存在,生命之美好,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流失之奢侈。

这烦恼,少年说不出来,一说,就成就了成年人眼中的“无病呻吟”,有点“言之无物”。因为成年人都已把视线放在人生种种名目上,在现实中无暇烦恼,又烦恼不已。

只有一小部分人,他们少年的烦恼,“维持”得比人用心,一直“维持”到青年、中年、壮年、老年。因为这一份心灵深处的“维持”,他们的理性越来越强,感悟也越来越深。这些人,终于成了真正的艺术家和哲学家。

辛弃疾词中,少年说愁,爱上层楼,中年之愁,欲说还休。历来都认为词中“中年之愁”比“少年之愁”有意义,因那是真的为了人生际遇、家国民族而愁。我却要说:单有那些中年“言之有物”的愁,成不了辛弃疾。文学家辛弃疾,必须先有那一份少年无以名状的烦恼,终生维持,才能完成。

珍惜呀,少年的烦恼。人类中成熟而维持少年烦恼的伟大心灵,更值得我们珍惜呀。

*2000年5月13日发表于《早报周刊·六日谈》
*“一山放出”系列
*2011年收入散文集《越遥远,越清晰》
图/ Inzmam Khan
#散文是吹进心里的风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64821608333498&set=a.247279490087718

Wednesday 14 August 2024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 南懷瑾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甯武子是春秋時代,衛國很有名的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經歷衛國兩代的變動,由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代完全不同,甯武子卻安然地做衛國的兩朝元老。

「邦有道則知」,這個邦就是古時國家的別稱,國家政治上了正軌,他的智慧、能力、才具發揮出來,了不起!可是後來到了衛成公的時候,政治、社會,一切都非常混亂,情況險惡,他還在朝,也參加了這個政治,可是他在「邦無道」的時候,卻表現得愚蠢魯鈍,好像什麼都很無知。但從歷史上看出他並不笨,他對於當時的政權、社會,在無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見的情形下,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他碌碌無能,沒有什麼表現,可是他對於國家、社會真的做了事。所以孔子給他下了一個斷語:「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說甯武子那種聰明才智的表現,有的人還可做得到,但處於亂世那種愚笨的表演,就難以學到了。

人們到了社會歷史發生變動的時候,尤其是古代帝王政權變亂時,在前一個君王手上,充分表現了政治才能的人,本來是很容易遭忌的。這是政治上千古以來不移的定例。何以如此?有點莫名其妙的,也許是人類心理的通病,能幹了會有人妒忌的。為什麼妒忌?只能說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我們必須以學問、道德來消磨它。

這種妒忌心理,到了事業或利害相對的時候,就忌刻別人。所以學問之道,就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把這些罪惡的心理,消磨了、轉化了,那才是真正「仁道」之「仁」。

所以孔子說到甯武子,當初他的才能表現得那麼高,應該遭人家的妒忌;但是到了變亂的時候,他表現很碌碌無能,沒人打擊他,也沒有人仇恨他,這一點修養是別人做不到的。人在得意時,聰明才智很容易露鋒芒;「其知可及也」,這點大家還可以做得到。但是樸實無華、老實平淡、笨笨無能的樣子,「其愚不可及也」,這就很難做到了。

/ 南懷瑾老師著作《#論語別裁》公冶長第五╱ p. 244
#南懷瑾老師語錄 #心理的通病 #論語

Friday 9 August 2024

宗教自由的挑战与反思

/ Mustafa K. Anuar


在多元化的马来西亚,如今似乎有可能越过一条红线,特别是在宗教和种族领域。

据报道,伊斯兰党在其执政的登嘉楼,展开“禁止女歌手公开表演”的执法行动,导致瓜拉登嘉楼的关帝庙在7月29日至8月2日的酬神歌台活动遭瓜登市政厅官员突袭检查,阻止女歌手的表演。

这新增的条例侵犯了非穆斯林宗教自由,特别是影响到佛教徒和道教徒。

无论男女,信徒都应该以他们自己认为恰当和重要的方式行使他们的宗教信仰权利,而不是他们信仰团体以外的其他人。

地方议会的这种干涉宗教事务的行为是不尊重的,甚至是“亵渎”的。

随着州政府新增的条例引起民众不满后,登州行政议员旺苏凯里澄清,这次“禁止女性登台”事件的问题关键在于这次表演是在公开场所举行,路人都能够看到,包括穆斯林。

因此,这又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仅仅因为可能有穆斯林围观就要实施限制?

以这种理由对活动主办方施加限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登嘉楼尤其是马来西亚的穆斯林信仰状况。

难道穆斯林的信仰如此脆弱,以至于他们连看一眼女性在寺庙场地上的表演都不敢看吗?

此外,穆斯林完全可以选择不观看这些女性的表演,更不用说亲自参加他们未被邀请的仪式。

从更广阔的背景下看待这一争议,佛教徒和道教徒庆祝的中元节(盂兰盆节)通常在槟城等地的开放空间庆祝,几乎所有路人都能看到表演。

在槟城,目前还没有报道说穆斯林,因观看了在中元节表演的女性而感到“困扰”。

这种所谓的信仰脆弱也让人想起,2015年在吉隆坡郊区约50名居民抗议教堂上竖立十字架的行动。

他们声称,在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竖立十字架“对伊斯兰构成挑战”,可能会动摇社区年轻人的信仰。此后教会拆下十字架。

如果我们社会中的穆斯林普遍存在信仰脆弱问题,那么这对他们的宗教教育意味着什么呢?

一想到他们在家中舒适地接触互联网及其不良内容时,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就会让人不安。

从长远来看,像登嘉楼事件这样的干涉不仅会进一步分化我们多元化的社会;人们担心,它还可能助长对伊斯兰的恐惧,因为伊斯兰被视为对其他宗教存在的威胁,无论这种威胁是对还是错。

相反,宗教应该在为我们不同的社区和文化,搭建桥梁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

当我们面对我们不了解的未知时,恐惧往往会显露出来。

因此,为了实现国家的整合和进步,我们的各宗教信徒之间应该有更好的沟通。

这也是一种破坏政客们的黑暗阴谋的方式,他们通过有意识地以种族和宗教为基础分裂国家,从而造成误解和不和。

在关注多数族群的宗教敏感性的同时,也应该承认马来穆斯林的信仰一般不易被操纵或动摇。

正如前法律部再益依布拉欣在回应有争议的电影《飞行奶油》(Mentega Terbang)被禁时所说,马来西亚穆斯林的信仰值得称赞。

以深刻理解自己的宗教教义为基础的信仰,以及对其他宗教的普遍认识和尊重,将有助于我们面对多元社会所带来的挑战。

https://www.themalaysianinsight.com/chinese/s/486346?fbclid=IwY2xjawEhWEZleHRuA2FlbQIxMQABHaVR7pCjFbJBUQMtqUFrUa8ARH_LnukoP2lddSIK2A_6NBJBiMFT3OFpUw_aem_zvbMtWe0O78Va5CLuEceoA

Tuesday 6 August 2024

巴黎奧運再現基督教沙包常餐

/ 盧斯達

巴黎奧運開幕表演,有不少反方意見覺得,當中有很多嘲諷基督教或西方的意味。表現畫面涉及疑似耶穌、疑似名畫,符號的世界,那就有得吵了,正如一些美國佬評論事件時念茲在茲一個數字:這 24 億人的信仰竟然被人如此嘲笑或醜化﹗

的確天主教就鑲嵌在法國人的歷史中,其解構和再現亦是,但另外一些人還是覺得這相對偽善但又「大家都明」,因為任何作品不會敢這樣搞其他宗教。例如碰先知穆罕默德是會死人的大事。印度教都可以好大鑊。大家創作都只會碰基督教,因為最知道其罪惡,也知道搞他們相對安全或很安全。

這些宗教討論令我想起《衰仔樂園》 200 和 201 集的風波。極簡而言,這上下集出現了世界各大知名宗教領袖,包括佛祖、梵天、老子、耶穌、摩西等等,還有先知穆罕默德的樣子(劇情上),但畫面上用一個大大的黑格子寫著 Censored 去全身上下全程遮蓋。

劇組用這種方法去嘲笑/講出某種觀察:歷史上有甚麼方法可以保證一個人、一個理念、一個團體絕對不會被嘲笑和詆毀?那就是在絕對的暴力威脅下,我們不敢。

跟其他集數不一樣,這兩集在他們官網上一直是「This episode is currently unavailable」。

相比之下,廣義基督教在當代並沒有這種特權,或者說他們喪失了這種特權。這個宗派甚至是因為資格最老,影響力最廣,是「強者 / 西方列強」的宗教,所以承受當代人最多的解構和鞭打。很多事情我們都覺得是宗教或傳統害的。宗教是「迷信」,越去稀釋就越好。

民國有反迷信運動,新中國人亦應該在這一點精神上很懂法國,連「國父們」都去法蘭西勤工儉學,去學「世俗」和「革命」是甚麼。極理性化的現代都市人,亦不易理解宗教力量。例如我在高濃度教會學校成長,但家族中人大多是新中國那種無神論,生活中並不參與任何宗教活動。

當年《查理周刊》因為轉載漫畫開先知玩笑而遭受恐襲,死過不少員工。大概我們都同意創作和言論自由是要有的,即使不一定喜歡具體的作品。不過具體上,問題要更加複雜。亦即人們 counter 「落後言論」時,下意識就會講大道理:如果信徒對信念有足夠信心,就不會對他人嘲諷或不信自己的神而發怒。

但說這些的人,自己的現代理念被攻擊時反應甚至更大更兇惡。我們確定了信徒有信心就不會怕嘲諷,反而好像證成我們世俗人可以放心把基督教當成沙包去打,這也變成了一種文化。就像香港動漫節轉身進場一旦有人做,年年做,就會變成有人跟隨,最後大家都覺得好過癮的奇觀。

虔誠的信徒將堅忍和忍辱視為美德,甚至會想效法耶穌受苦,所以好像也習慣了拆解和嘲笑。畢竟歐洲宗教力量的衰退和轉型是持續幾百年的事情。然而這個局面下,事情就會變成今日的弔詭:他包容你去批評他,掌摑他,所以這會引來更多的批評和掌摑。

就像壞人作惡時沒人碰到他,當他想改過時反而人人都去欺負他和報仇。

甚至我們世俗人現在很多時都不太當基督教是「一個宗教」,我們覺得它是一個「體制」或「大壓迫」。人們說「多元」這個字的時候,多數不包括基督教或者白人,也是這個道理。更敢於不包容的非基督宗教和教派,反而可以在「多元」中找到保障,至少你不敢隨意開他們玩笑,在一切資訊網絡都有審查,但我們隨意就可以反對基督教,這甚至只是一種基本的「進步成份」。

於是甚至見過有美國的 tiktok 青年會覺得古蘭經 cool 過聖經,想跟他們「一起抗爭」,因為他們都是被壓迫啊……

相反,基督教早就被我們踏繪踏到面目模糊,平常到不得了,我們都是在這種俗世時代氣氛中長大。多多少少都會感染到,只是不同人對傳統採取怎樣程度的解構終將有所不同。

多多少少我們都覺得他們是建制,因為這是西方白人信的神,這其實只是我們東方世界的感覺。在「現代」當中,基督教其實是被我們不同人打和揶揄的沙包,而我們又認為他們是理應接受,因為他是強者啊。

但其他宗教的話,我們會覺得他們是理應不能接受揶揄,我們要像保護稀有動物般保護他們。為了安全我們當然是雙重標準的。

https://www.patreon.com/posts/ba-li-ao-yun-zai-10905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