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September 2020

斷裂與連結

現代人關係看似緊密卻疏離,
如何找回身心、自他、環境的連結?
試著行動,親臨現場,重組生活,
讓關係的美好連結再現。

曾經聽過一句經典的順口溜:「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所以,人活著是離不開「關係」的,無論好壞深淺,如同陽光、空氣、水之於「生存」,關係與連結則似乎成為「生活」的基本元素。

關係的建立與斷裂

人一出生,就好像蜘蛛人,隨身便帶著千絲萬縷,時時刻刻與自己、他人、環境、各式情感、族群、社群,交織著難以梳理的繁複網絡。

從身體來看,神經、器官與各種系統,相互聯繫著,一個一個的反應傳遞著,像骨牌效應,也像蝴蝶效應,所以古人言:「牽一髮而動全身。」

身體與心理、情緒、感受,從來沒停止過相互影響。心裡舒暢了、放鬆了,身體也跟著舒服。身體被外在的溫度灼熱了,暴雨打濕了,心理就跟著不痛快,甚至沒來由地情緒波動。這時蛛網輕易就把身體、情緒,還有環境穿針引線串連起來。

跟他人的關係更是微妙,究竟是我們與他人產生了關係,而造就了我們是誰?還是我們在創造關係,創造連結?例如母親的角色,如果不是因為相對地有孩子存在,那麼母親的身分不會成立。如果不是因為有學生進入我們的生活,就不會有老師這個身分。所以,一旦我們有了一種身分,也就意味著擁有一種關係,否則這個身分就不存在。

如果一切就如同前述一般,那我們就不可能「身心分離」、「自他斷裂」、「關係決裂」,除非死亡,否則各種各樣的連結會一直都在。

可是,現代人卻很奇妙地在連結中感覺不到連結,在關係中看不到關係,甚至體會到的是種種斷裂,例如過度使用單一邊的腦,所以理性與感性切成兩半,能思辨、批判,但少了同理;能感動、有情感,卻缺乏冷靜思惟。還有,明明人在眼前,心卻在網路中到了天邊;一群人坐在一起,卻只有同桌的硬體連結,少了情感沒了對話,偶爾四目相對,尷尬地互望一眼,繼續低頭與手機建立關係。

一旦,我們在這樣的「自製斷裂」中生活太久,可能會開始逐漸感受到孤寂與悲涼,而期望與自己、他人、環境或種種關係找回連結,以確認自己確實活著,活在他人的眼中,活在得以互動、對話的情境下,活在赤腳走在地上、曬著日光、拂過風的真實體驗中,而不是自以為孤絕地存在著。

找回身心、自他、環境的連結

而這個找回連結的過程,並不能只用「想的」去完成,也不能只以現代人熟悉的「虛擬模式」去進行,因為真正的連結,靠的是體會與驗證。

想要重新為身心接上線,身體的種種反應便需要清晰地體會與觀照,痠、痛、癢、麻、毛細孔張開、面紅熾熱、氣往上衝、哆嗦、緊繃 ……這些很具體的覺受和什麼感受或情緒連結?如果不曾如此細緻地觀察,就可能錯失心理的種種情緒變化或壓力來源,使身體白受罪而無法提供參考作用。

如果要和環境連結,就不能只活在網路的影音、視頻和聲光效果中,才能真正與外境建立關係。很多人看了他人拍攝的相片或影片,興致盎然地前往一會,才發現看起來寂靜的海灘,其實是荒涼;美麗的小鎮一隅,旁邊充滿了令人必須掩鼻快速通過的氣味兒;堂皇的建築,其實是旅人蹲踞或趴在地面上仰式而取的景。所以,真正的認識,必須來自親赴現場的體驗。

至於與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則四目相對,專注聆聽,甚至關注的眼神,或輕盈卻溫暖的擁抱,都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在這個需要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期間,願意的話,也能找到彼此感受「同在」的方式相遇、相會。

真正的關係,不是建立在彼此互為工具的利用上,也不是透過遮掩躲藏的方式在鍵盤後端敲出心聲,而是把人真正視為與自己一樣的完整生命主體來看待,也許人間網絡便會還返古老記憶中——路邊相遇相望微微一笑的清淡如水,卻又甘甜的滋味。

當你下回因為感覺斷裂而淒涼無助,也許可以試著開啟與他人、環境、自我的連結模式,重組生活的樣態,感知美好而一直存在的關係網絡。(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45期)

文/辜琮瑜(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助理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