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5 February 2014

責怪文化最需要真誠

/ 南方朔

真誠的責怪,是公共評論的開始。台灣社會卻充斥著“互相責怪的遊戲”,真正該負責的人,最會轉移焦點、推諉卸責。

有一個英文字Blame,它的字典意義是“指責”。古代英國俗諺曰:“壞工匠都會指責他的工具不好。”這句話大概就是這個字的反諷用法。這個字真正的涵義是,對於一種不好的情況,究竟誰應該負責,因此這種指責是一種“責怪”,而“責怪”是公共評論之始。

由於“責怪”一定會涉及到對別人的指責,因此上流社會的既得利益者都不喜歡。17世紀的英國戲劇家亞文南特爵士就寫道:“除非法律明定,我們最好不要責怪別人,因為我們不知道,人的最大缺點就是無知。”亞文南特是當時的文化教父,據傳他是莎士比亞之子,由於他已被封為爵士,他的立場當然比較保守,不擅指責別人。

然而,若認為人的本質是無知,就不能進行指責式的批評,那就是極端的偽善,已到了是非不分的程度。因此,自從18世紀後理性主義抬頭,公共評論開始大盛,後來的英國思想評論家哈茲立特遂對這種假斯文的態度大大的不以為然。他寫道:

“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談論問題,已被假惺惺、假斯文所犧牲了。……有些人談起問題來,都平淡、陳腔濫調、言不及義、沒有益處。尤其是高尚的人,他們假惺惺,完全沒有智力和想像。當人怕被別人認為他有攻擊性,就會毀滅了真誠。一旦沒有了真誠,這個社會就不會有智性的樂趣。”

因此,若一個國家出現不好的情況,人們去做追究責任的批評,這是一種正當的行為。只是近代由於政治的操控,這種行為已出現一種變體,那就是美國媒體上所謂的“互相責怪的遊戲”(Blame Game);當一個問題出現,民主黨就責怪共和黨,共和黨則會指責民主黨。“互相責怪的遊戲”,是一種最不真誠的批評文化。它只會把所有的人都扯進大悶鍋裡,真正該負責的人反而可以趁亂而逃之夭夭。

“責怪”這種行為,在碰到大問題時,很容易扯成“一串指責”(Chain of Blame)。前幾年,在次貸風暴後,美國兩位財經評論者穆洛和巴迪納合寫的《一串指責》,從銀行、房地產金融公司、一直到建設公司和購屋者都被點名。一個大型問題的出現,應當受指責的不可能只有少數幾個人;但一串應當被指責的人裡,終究還是有上游下游之分,上游的人應負較多的責任,下游的人則比較可以諒解。這兩位作者在做“一串指責”時,並沒有混亂了問題的分際。

而混亂問題的分際,卻正好在台灣極為普遍。今天台灣的經濟百孔千瘡,但台灣的人談起問題卻奇形怪狀,當大官的只會呼吁企業加薪,把他的責任推給企業;最離譜的是宣稱台灣無人才,好像低薪是人們活該。台灣的責怪文化缺少了最重要的真誠!

(星洲日報/指南針‧作者:南方朔‧台灣評論人)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176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