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8 July 2024

擴大自尊資料庫

蘇益賢&唐京睦


有一個人,就是那位每天與我們朝夕相處的那個「自己」,或許是我們在認識自己、理解自己、評價自己時,更不該忘記的資訊來源。

在面對自己表現如意時,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會是正面的,這多半沒什麼問題。問題往往出於,當我們表現「不如己意」、「不如他意」時,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在這種時刻,我們是否還有勇氣讓別人走入自己的生命、認識自己,和自己發展一段關係?當自己不夠好時,我們還可以有勇敢走入他人的生命裡嗎?

在自我評價時,我們時常用單一、特定的事件來定義自己—特別是那些我們認為最失敗的經驗。人們很容易放大這類負面事件的影響性,並傾向於用這樣特定的事件來定義「全部的自己」。

邏輯上來看很不合理,卻是很多人思考的習慣。特別是,心理萎靡的時候,負面事件的影響力往往被過度放大,而讓我們形成很不精確的結論,關於「我們夠不夠好」這個命題的結論。

在擴大自尊資料庫的練習中,有兩個軸度要思考:

其一,不要「只用」、「某些時間點」的自己,來定義「全部的自己」。請試著把人生的時間軸全部拉進來,用這樣宏觀的角度來看自己。

其二,不要「只用」、「某些情境中」的自己,來定義「全部的自己」。這一生中,我們會扮演許多角色,從孩子、學生、上班族、主管,到他人的父母、另一半、志工、顧客、旅人、作家……

無止盡的抱怨,負能量會再加倍

為了避免感受到某些「不舒服」,人們甚至願意用其他版本的「不舒服」來進行掩蓋與掩飾。

舉例來說,「遷怒」、「大肆抱怨」就是現代人時常使用的方式。當自己內心很不開心、不快樂,甚至有些憤怒的時候,我們不願意直接去面對內在這樣的感受,反而選擇把這些負能量宣洩出來,透過遷怒、無止盡的抱怨直接往外倒出來。

表面上來看,這種方式好像可以讓人感覺負能量真的「變少」了一點。不過,這其實只是假象。心理學研究發現,宣洩情緒只是讓負面情緒「短時間內」緩解一些,過不了多久,那些負能量就會再次回來,而且力度可能會加倍。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是會覺得宣洩是個好方法呢?

因為對當事人來說,在宣洩的過程中會直接而快速的感受到「真的有舒服一點了」的感覺,這種「短期效果」就是讓此人未來會繼續這麼做的原因。

/ 摘自 蘇益賢, 唐京睦《#萎靡解答之書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48978476590681&set=a.28384366977083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