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6 June 2020

迪倫的過時與智慧

/ 林沛理

人添了歲數,自然就添了智慧,變得「older and wiser」?很多人視為智者甚至先知的美國流行音樂唱作人鮑勃·迪倫(Bob Dylan)今年七十九歲,在他剛推出的專輯《粗鄙不文》(Rough and Rowdy Ways)之中,是否可以找到更多照亮黑暗的光明和洩露天機的啟示?今天獨裁者領導下的美國面對社會的大分裂和世紀的大流行病,人們期望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以幫助他們理解這個越來越難以理解的世界。他做得到嗎?

答案是「Yes and No」,他做到也做不到。

作為一個社會分析師和評論家(social critic),全盛時期的迪倫比任何人更能看清楚「風朝哪邊吹」(which way the wind blows)。五十八年前,他以詩人的筆觸、史家的宏觀和社會學家的敏銳,寫成傳頌一時的《風中飄揚》(Blowing in the Wind),將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年輕人追求世界和平和社會正義的理想主義描繪得活靈活現、蕩氣迴腸。其中一句「面對不公不義,一個人可以假裝沒有看見,掉頭就走多少次?」(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不知鼓勵了多少義憤填膺的人挺身而出、上街抗議。

然而互聯網、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徹底改變了迪倫熟悉的世界。當新聞在一瞬間變成歷史,以史為鑑還可以知興替嗎?《粗鄙不文》的主打歌是長十七分鐘的《最下流的謀殺》(Murder Most Foul),迪倫大費唇舌,將甘迺迪總統在一九六三年遇刺說成是美國人墮落的起源(the soul of a nation been torn away/and it's beginning to go into a slow decay)。這首歌顯得過時甚至脫節,很多今日上街的美國人大概連甘迺迪是誰也不知道。更何況美國的深層次矛盾豈能歸咎於一宗政治事件,甘迺迪遇刺是美國社會的病徵而非病因。

社會處於劇變,迪倫的分析也許不再精準;但生命速朽,迪倫的領悟卻肯定比前深刻。死神張狂,迪倫有時以一個大男人的逞強和裝腔作勢負隅頑抗。在《黑騎士》(Black Rider),他警告死亡的使者,「莫輕狂,我會拿出利劍割掉你的臂膀」(Don't turn on the charm. I'll take a sword and hack off your arm)。

但他最動人的時刻,是當他誠實地反省生命的本質。在《我要一奉十》(I Contain Multitudes),他直視衰老,「今天明天昨天亦然/花正凋零一如萬物」(Today and tomorrow and yesterday too/The flowers are dyin' like all things do.)。跟著,他說,「我入睡之時與生死同床」(sleep with life and death in the same bed.)。誰人不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