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5 November 2015

蘇格拉底的旅程

· 蘇菲學堂「蘇格拉底的旅程」討論摘要

書中的主角,從幼年時期即經歷著失去父母的遭遇,在人生旅程中又發生妻兒被殘殺的事件,最後即使與唯一存活的女兒相認,但還是獨自一人生活。這樣的傷痛與撫平傷痛的力量,是一般人很難想像。就像是「每個人,都是被拋到這個世界的孤獨個體」的哲學思維。在這樣的過程中,人們彷彿即在回答「自己是誰(什麼樣的人)」,以及尋找「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然後經歷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以及許多發生的「因緣際會」的過程後,產生了屬於自己的答案。有時也會像武俠小說中練武功的人一樣,在努力學習後,直到忘了招式的境界,武功也就與他的自身同在,而不會再刻意的回憶或提取,所有經歷過的練習就造就了他現在的功夫。

當我們面對人生現實中的悲劇經驗,尤其是處於「受害狀態」時,如何能確立心中的「慈悲」或者「復仇」的選擇?原諒何其容易,原諒是否造成「姑息養奸」?而「復仇」是否又形成永無止盡的「冤冤相報」?智慧的慈悲該如何養成?仇恨又當如何化解呢?也許仇恨是來自人們於文化或價值觀的相互差異,也許來自人們為了突顯自我的強大和反抗其他強者的侵入。因此思及『人性本善』的信念時,可能會使人們在困境中仍然堅持一些美好的德性,例如由助人、關懷中傳遞人與人的溫情。

有時面對悲劇經驗,人們也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責的狀態,認為自己該「負起全部的責任」,因而不易走向哀悼和道別的過程,而可能使原本悲傷難過的情緒轉化為憂鬰,繼續侵蝕自己的身心平靜。但是有些人,可以在經歷這些悲劇之後,明白也接納「是事件的發生使自己走到今天的自己」,因此更加珍惜及感恩所發生的一切,善用它成為人生中轉折與成長的力量,而更有能力承受未來的不可預期。

當我們「以目我為中心」評價是非對錯時,其實我們依據的資訊或眼界是有限的,當以對方的角度經驗來瞭解其行為時,也許可以有不同的發現與詮釋。因此我們可以萬事萬物為師,向每天、每個人的經驗作學習,擴充我們對於世界、人性的觀點。

http://jade-my088044.blogspot.sg/2015/02/blog-post_12.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