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8 May 2012

四念處

身心訓練的第三部分是「四念處」,分別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這是在前面戒(四正勤)與定(四神足)的基礎上,對自己身心進行正確觀察的方法,能長養智慧。

「身念處」就是觀察自己的身體,所以在雜阿含經上身念處後面還有一段話,意思是「觀身不淨」。

因為有太多人愛(自己或別人的)身體,所以佛陀教人觀自己身體的不乾淨相,譬如說相貌只是皮相,如果把皮拿掉,大家看起來都很醜。至於身體裡面裝的東西,就更為嘔心了,所以身體是一個非常骯髒的地方,這樣的觀察就是教大家不要執著身體,每天為了變美抗衰老而煩惱不已,到頭來一樣於事無補,或是為了愛別人的身體而傷心勞神。但也別因為這樣的觀察而厭惡自己的身體,其實身體也有很多用處,讓身體的作用對了,就可以幫助別人,例如把自己的身體照顧的健健康康,父母就會覺得很高興,那就在造福自己的父母親,所以身體有身體的用處,但必須對身體有正確的看法。

「受念處」是指自己的感受,感受通常分成苦、樂、還有不苦不樂等三種。人都會執著這三種感覺,如痛苦的希望趕快消除,快樂的希望永遠留著,不苦不樂的可能是昏沈或發呆,當然也有人是喜歡痛苦的受虐待狂,這都是一種執著。又因為這些感受不論好惡,都是變化不定無法恆常,所以佛陀說:不管感覺是什麼,痛苦、快樂、或是不苦不樂,都是苦的,故教人「觀受是苦」。

也許有人會覺得很矛盾,明明自己現在樂得不得了,怎麼說是痛苦的呢?世間所感受到的快樂,通常是在為下一次更大的痛苦做準備。一個有一億錢財的人,想來必然比身無分文窮困的人快樂的多,如果忽然間兩個人的錢都變成一百萬,雖然財富相同,苦樂卻是天差地別兩樣情,苦樂受就是這樣的交替又不可理喻的進行著,只要執著不放就逃不出這個魔咒。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自私。何謂「受」?就是向著自己,自己渴望著取得的快樂,但是當期待落空或有誤差時,就會非常煩惱痛苦,掉入情緒的惡性循環中,無法自拔。

「心念處」是指當下自己反復不停的念頭,佛陀教人「觀心無常」。我們的心念是不停變化而沒有常態的。就像今天大家坐在同一個地方,聽同一個人講話,當下大家所感覺到的,誰的是真的?這個教室裡的情境,雖然相同的條件非常的多,但卻因為每個人的資質、勤惰、價值觀、基本知識、習性、…等等,而個個體會不同!誰的感覺才是真的?如果了解「緣起法」,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各種原因及條件配合而呈現的,所以每個人的感覺當然會有所出入,所以不能追究誰的感覺是真的?沒有真的或是說沒有假的,故佛陀說心念是無常變化不定的。

「法念處」是指一切情境的過去、現在、未來等三相。就像學生們透過眼睛、耳朵、印象等觀察老師,在腦子裡可以想老師以前的樣子,也可以想老師以後的樣子。想老師以前的樣子,也許跟以前的老師可能不太一樣,不過每個學生都可以想,因為有腦子就可以做這件事,愛想成什麼樣子就想成什麼樣子,以後的樣子不知道但也能想。因此同一個老師,可以被想出各種不同的法相來,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樣子能規範,因此佛陀說「觀法無我」。所以「無我」並沒有否定自己的意思,而是說任何一切的有形或無形的現象,都沒有一個不變的本質,他會隨著條件而改變。

所以四念處,是在四正勤(戒)與四神足(定)的加持灌頂下,所思維養成的智慧。

https://www.liaotuo.com/remen/sinianchu.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