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快到了2025年的尾巴,你是否也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依稀記得,幼稚園的時光特別漫長。小學期待暑假來臨,彷彿要等一個世紀。然而,隨著年歲增長,時間似乎過得愈來愈快?原來,這個主觀體驗早已有人研究。
早在19世紀,法國心理學家皮埃爾・賈內(Pierre Janet)就提出,人對時間的感知,與已活過的歲月成反比。
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相對的,取決於它佔我們總生命的比例。
當你 5 歲時,一年是你整個生命的 20%。這是一段非常漫長的時光,充滿了無數的「第一次」;當你 50 歲時:1年只是你整個生命的 2%。從比例上來說,它感覺起來自然短得多。當比例越小,時間自然越顯短促。然而,比例或許只是一張宏觀的藍圖,真正在微觀層面為這幅藍圖「上色」的,是我們大腦處理記憶的方式。
大腦對於新奇、首次經歷的體驗會進行更詳細、更密集的記憶編碼。
童年和青年時期充滿許多「第一次」—第一次上學、騎單車、戀愛、輸掉比賽。大腦需要處理大量新資訊,建立新的神經連接。因為記憶的「資料點」非常密集,當你回顧時,便覺得那段時間漫長而豐富。隨著年紀增長,生活逐漸步入常規,每天做著相似的工作、走同樣的路線、見同樣的人,大腦便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不再需要費力處理新資訊。由於缺乏新的記憶錨點,當你回顧時會發現記憶模糊而稀薄,感覺上「一下子就過去了」。
於是,成年後的生活,就像在走一條已經走過無數次的路。當你忙得不可開交,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時,注意力被完全佔據,無暇「感受」時間。待回過神來,一天、一週、一個月就過去了。
這種「時間都去哪了」的感覺,正是因為我們沒有活在當下,而是被任務推著走。相比之下,孩子們在暑假時無所事事,可以專注於觀察一隻蝸牛爬行,他們完全沉浸在「當下」,因此感覺時間被拉長了。
從生理學角度看,日本千葉大學教授、「日本時間學會」會長一川誠提出,影響時間感知的因素,還包含「代謝活動」與「外部刺激的豐富度」。代謝活動是體內化學反應的表現。年輕時代謝旺盛,心理時間流動較快,故覺得日子過得慢;年歲漸長,代謝減緩,心理時間變得遲滯,於是覺得時間飛快溜走。而這一切背後,還有更深層的神經科學機制作為支撐。
東北大學的佐佐木拓哉教授發現,大腦內存在「時間細胞(Time Cells)」,專門記錄事件的先後順序與間隔,而這些細胞的活性,正受到外部資訊量左右。
當我們沉浸於重複、無新意的活動,比如無意識地滑手機、機械式回覆電郵,大腦幾乎不留痕跡,這段時間便成為「空白」,產生了「我只是看了一下手機,怎麼就這樣過了一小時」的錯覺。若日常生活中充斥大量無需思考的活動,時間細胞就會變得遲鈍,導致整體時間感扭曲,讓人覺得一天過得既短又空洞。
「讓時間留下記憶,是讓生活變得厚實的關鍵。」-佐佐木拓哉教授
然而,在當下世代,「留下記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聖經《以弗所書》5:16指到「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愛惜」一字原文指「贖回」,我們的時間正彷彿被現代許多「邪惡」擄走。也許是那些經過精密設計、務求令人上癮的社交媒體與網購平台,不僅盜取我們的時間,更蠶食著我們的專注力與記憶力,讓我們日益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除非,我們主動「贖回」時間,若希望時間過得慢一點、充實一點,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安排不同生活體驗:到陌生地區旅行、學習新語言或技能,甚至只是改變日常的通勤路線。這都能打破常規,為大腦創造新的記憶錨點。
此外,練習正念,專注感受當下,能有效打破「自動駕駛」模式;定期寫日記、拍照、整理年度回顧,則能幫助你「看見」時間的痕跡,讓稀薄的記憶變得具體。
雖然,我們無法阻止客觀時間的流逝,也總要面對生活中的例行公事。但我們依然可以主動改變生活的方式,在當下創造新奇有趣的體驗,於日常生活中錨定更多記憶。如此一來,當你回首往事時,便會感到生命越發長久而充實。
2025 年已近尾聲,你願不願意為餘下的日子,添上一段從未有過的記憶?或許,真正的慢活,從下一個「第一次」開始。
https://web.facebook.com/photo?fbid=1151352530529922&set=a.373302311668285
早在19世紀,法國心理學家皮埃爾・賈內(Pierre Janet)就提出,人對時間的感知,與已活過的歲月成反比。
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相對的,取決於它佔我們總生命的比例。
當你 5 歲時,一年是你整個生命的 20%。這是一段非常漫長的時光,充滿了無數的「第一次」;當你 50 歲時:1年只是你整個生命的 2%。從比例上來說,它感覺起來自然短得多。當比例越小,時間自然越顯短促。然而,比例或許只是一張宏觀的藍圖,真正在微觀層面為這幅藍圖「上色」的,是我們大腦處理記憶的方式。
大腦對於新奇、首次經歷的體驗會進行更詳細、更密集的記憶編碼。
童年和青年時期充滿許多「第一次」—第一次上學、騎單車、戀愛、輸掉比賽。大腦需要處理大量新資訊,建立新的神經連接。因為記憶的「資料點」非常密集,當你回顧時,便覺得那段時間漫長而豐富。隨著年紀增長,生活逐漸步入常規,每天做著相似的工作、走同樣的路線、見同樣的人,大腦便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不再需要費力處理新資訊。由於缺乏新的記憶錨點,當你回顧時會發現記憶模糊而稀薄,感覺上「一下子就過去了」。
於是,成年後的生活,就像在走一條已經走過無數次的路。當你忙得不可開交,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時,注意力被完全佔據,無暇「感受」時間。待回過神來,一天、一週、一個月就過去了。
這種「時間都去哪了」的感覺,正是因為我們沒有活在當下,而是被任務推著走。相比之下,孩子們在暑假時無所事事,可以專注於觀察一隻蝸牛爬行,他們完全沉浸在「當下」,因此感覺時間被拉長了。
從生理學角度看,日本千葉大學教授、「日本時間學會」會長一川誠提出,影響時間感知的因素,還包含「代謝活動」與「外部刺激的豐富度」。代謝活動是體內化學反應的表現。年輕時代謝旺盛,心理時間流動較快,故覺得日子過得慢;年歲漸長,代謝減緩,心理時間變得遲滯,於是覺得時間飛快溜走。而這一切背後,還有更深層的神經科學機制作為支撐。
東北大學的佐佐木拓哉教授發現,大腦內存在「時間細胞(Time Cells)」,專門記錄事件的先後順序與間隔,而這些細胞的活性,正受到外部資訊量左右。
當我們沉浸於重複、無新意的活動,比如無意識地滑手機、機械式回覆電郵,大腦幾乎不留痕跡,這段時間便成為「空白」,產生了「我只是看了一下手機,怎麼就這樣過了一小時」的錯覺。若日常生活中充斥大量無需思考的活動,時間細胞就會變得遲鈍,導致整體時間感扭曲,讓人覺得一天過得既短又空洞。
「讓時間留下記憶,是讓生活變得厚實的關鍵。」-佐佐木拓哉教授
然而,在當下世代,「留下記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聖經《以弗所書》5:16指到「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愛惜」一字原文指「贖回」,我們的時間正彷彿被現代許多「邪惡」擄走。也許是那些經過精密設計、務求令人上癮的社交媒體與網購平台,不僅盜取我們的時間,更蠶食著我們的專注力與記憶力,讓我們日益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除非,我們主動「贖回」時間,若希望時間過得慢一點、充實一點,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安排不同生活體驗:到陌生地區旅行、學習新語言或技能,甚至只是改變日常的通勤路線。這都能打破常規,為大腦創造新的記憶錨點。
此外,練習正念,專注感受當下,能有效打破「自動駕駛」模式;定期寫日記、拍照、整理年度回顧,則能幫助你「看見」時間的痕跡,讓稀薄的記憶變得具體。
雖然,我們無法阻止客觀時間的流逝,也總要面對生活中的例行公事。但我們依然可以主動改變生活的方式,在當下創造新奇有趣的體驗,於日常生活中錨定更多記憶。如此一來,當你回首往事時,便會感到生命越發長久而充實。
2025 年已近尾聲,你願不願意為餘下的日子,添上一段從未有過的記憶?或許,真正的慢活,從下一個「第一次」開始。
https://web.facebook.com/photo?fbid=1151352530529922&set=a.37330231166828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