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9 November 2025

如何成為情緒健康的人?

/ 射手媽咪婷婷


如何成為情緒健康的人?先從避免情緒消耗開始做起:《情緒自救》。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認為樂觀積極的人不會情緒內耗,那可就錯了!因為樂觀積極的人不代表就不會因為某些小事而感到苦惱或操心,即便這些事情在腦海中停留的時間不長,但只要細瑣的小事接踵而來,讓自己內心的擔憂一直推疊,終究會讓情緒消耗而不自知。

為什麼我會如此肯定呢?明明我自認是個理性的人,也幾乎不太會被外界事物影響情緒,但近來身體卻開始出現不適,研判是「厚操煩」所導致,也就是焦慮的症狀,這也是《情緒自救》這本書想要講述的重點,希望大家正視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因為不只是影響當下我們對事情的想法,長久下來對身心也有所害處。

過去我們總認為高敏感的人比較容易情緒內耗,但在這本書中提到完美主義者也同樣容易內耗。以我自己為例,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完美主義者,但讀到作者在書中把完美主義跟行事嚴謹相提並論,才讓我驚覺原來對某些事物要求精準也是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只是自己一直都沒有認知到,甚至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會跟情緒內耗及焦慮扯上關係,直到身體對我發出警訊才幡然醒悟。

作者加倉井紗央里心理師說:「我們的目的並不是做個理性的人,而是要做個情緒健康的人。」
這段話點醒了我,原來理性的人並不等同於情緒健康,因為理性的人也可能因為檢討過去而感到懊悔,抑或擔憂未來而產生情緒內耗,看似凡事未雨綢繆的機智,很可能讓情緒在無形中逐漸消耗,並不一定是那些情緒波動大或容易自我懷疑的人才會受到影響。

那要如何避免情緒消耗呢?最重要的當然是「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並且意識到自己平時的心理習慣是哪些?我認為客觀地看待自己確實不容易,就如同我自己過去也對自我認知有極大的自信,反而容易忽略真正的問題所在,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從外在的表情及內在的思維去覺察,並且列出11種常見的心理習慣供讀者檢視,告訴我們情緒自救並非不可能,只要懂得辨識及轉念,可以慢慢訓練自己看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及做法,讓身心處於相對安定的狀態。

很喜歡作者提到「煩惱是重新正視自己的大好機會」,所以只要我們一有煩惱,先別急著陷入負面思維,可以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當下煩惱的癥結點,並且試著運用「意象訓練」去想像一切順利的畫面,當我們不再對未來感到恐懼,也對於許多無法控制之事不再執著,將會使我們的心更充滿韌性而為我們帶來生活的力量。

https://vocus.cc/article/6919d017fd897800015d9157?fbclid=IwY2xjawOIPp5leHRuA2FlbQIxMABicmlkETFBR1FjdWRkTmF3SDlya010c3J0YwZhcHBfaWQQMjIyMDM5MTc4ODIwMDg5MghjYWxsc2l0ZQEyAAEe76V2VKK_K7V5F3TNUgz-VMnBWRDJzafDZOgQSS63JKsdaoi15uwmrgEQKgc_aem_iiPExYCSruP24rdeHurCCQ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