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6 June 2022

以正法度脫輪迴灰河

輪迴,並不是像輪子迴環一般地重複生死,而是在六道(天、人、阿修羅、傍生、鬼、地獄)之中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眾生在每一道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稱為輪迴生死。

《雜阿含經》1177經(《灰河經》),就以「灰河」來譬喻眾生在生死泥中載浮載沉的狀態:「譬如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沒。」其中,「眾多罪人」譬喻「愚癡凡夫」;在於河中,比喻「處於欲愛、色愛、無色愛之中」,隨「流」漂沒,指的便是生死河。

看看輪迴的梵文saṃsāra就更容易理解。saṃsāra是由有「一起」之義的接頭詞saṃ+有「流動」之義的動詞語根√s•-1+名詞的語基構成音a所構成,含有一起向前流動的意思。

另外,「眾生」另一個名稱「補特伽羅」(pudgala),也含有流轉生死的義涵。補特伽羅,常漢譯為「眾生、士夫或我」,意譯則為「數取趣」,指數數往來諸趣,也就是輾轉輪迴於六道者。因此,《雜阿含經》中常以「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來說明凡夫眾生在生死長河中不停流轉的苦。

截斷輪迴之因

想要超出六道輪迴,不能不了解輪迴的根本原因──無明所蓋,愛結所繫。輪迴的根本就在於強烈的我執, 因為貪愛有我, 所以不斷造作業力,也不斷被業力牽引而流轉其中無法超脫。

佛法是以「緣起觀」來看待生命的起源,並指出有情眾生是依循著十二因緣的流轉而形成生命不斷的輪迴與循環。這十二因緣由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構成。

十二因緣可分成惑、業、苦三部分來理解。「惑」也就是煩惱, 在十二因緣中指的是無明、愛、取三支,由於這些根本煩惱,所以造作業,亦即十二因緣中的行與有;因著這些業的造作,就產生果報, 包括十二因緣中的識、名色、六處、觸、受與生、老死等苦果。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一書中指出,惑是煩惱,業是身、口、意三業;眾生因惑業而產生苦果,因著苦果而起煩惱造業,然後繼續招感苦果,而無始無終不停地流轉。不過,也因為十二因緣是相繼而來,前後互相為因的,所以只要能截斷其中一項,便能終止輪迴,這也是我們修行的著力點。

在《雜阿含經》1177經中,佛陀一一指出從輪迴灰河中出離、解脫的方法:

(灰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喻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喻三惡不善覺及三愛),兩岸極熱(喻內、外六入處),又多利刺(喻五欲功德),在闇冥處(喻無明障閉慧眼)隨流(喻生死河)漂沒?

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喻精勤修學),漸見小明(喻得法忍)……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喻持戒),即住於彼,觀察四方(喻四聖諦),見大石山(喻正見)……即登而上,復見清涼八分之水(喻八聖道)……

大山上見七種華(喻七覺支)……復上石山,見四層階堂(喻四神足),即坐其上。見五柱帳(喻五根),即入其中,歛身正坐(喻習氣無餘離繫),種種枕褥,散華遍布(喻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涼風四湊(喻四種現法樂住),令身安穩,坐高林下,高聲唱言(喻轉法輪):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

經文指出,菩薩摩訶薩從無明黑暗中,逆著習氣,手足並用地精進修學;於生、老、病、死法正審觀察,而得法忍;以戒為依止,證得四禪八定;而後自力觀察四聖諦;使正見現前,終於證得八聖道及七覺支。進而修習四神足、五根,使習氣完全拔除,並圓滿四種現法樂住,因而能夠大轉法輪,幫助其他的眾生,也從灰河中出離。

這說明在菩薩道上,必須依戒、定、慧三學來漸次增上,或依三學所開展出的三十七個達成覺悟的修行德目: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來自覺覺他,利益一切有情。

你準備好逆流而上,從輪迴的灰河上岸了嗎?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384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