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 June 2022

懺悔——卸下心中的重擔

/ 果然是大師

阿闍世王戲劇性的一生廣為人知。

「阿闍世」三個字,即「未生怨」之意。原來,阿闍世王在出生前,相士即預言他成年後將會弒父奪位。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聽了相士如此的預言,心中對這個兒子開始起了排斥,甚至將他從窗外摔下樓,企圖摔死這個兒子,是阿闍世命大,只有手指受了點傷。

後來,頻婆娑羅王雖然沒再加害兒子,不過,阿闍世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感受到了父親對他的防備與疏遠,性情也變得暴戾起來。長大後,他果然聽信饞言,奪取王位,拘禁母親,害死父親,行逕暴虐無道,並且大肆對外征戰,百姓苦不堪言……

然而,如此不可一世的阿闍世內心並不快樂,甚至,他的心裡早就生起了悔恨,在《長阿含經》中就有一段描述,他曾經一一遍訪當時名氣最響亮的六師外道,想確認是否真有所謂的「果報」存在?如果有的話,他的所作所為是否會招來惡果?雖然六師外道皆誇言不會,然而他們的說法卻無法令他信服,因此,他始終鬰鬱不樂……

在《大般涅槃經》中,更進一步描述他受到悔恨的啃噬,對奢華的生活感到厭倦,身上更開始長出濃瘡,連御醫百官都束手無策……神醫耆婆聞訊之後,前來探望。阿闍世王感慨道:「我的病沒救了,這都是因為我逆害無辜的父親、造下太多殺業的緣故,聽說造了重業的人,死後會墮地獄,恐怕這就是我的命運了……」

耆婆勸阿闍世王:「我曾聽佛陀這麼說:『有兩種人可稱為智者:一是不造惡,二是造了惡之後能夠懺悔;也有兩種人可稱為愚者:一是造種種惡,二是造種種惡後之還想覆藏。』造惡之後若是真誠懺悔,就像明珠能讓濁水復清,雲開之後重見明月一樣,所以請大王向佛陀真誠懺悔吧,只要能深信因果乃是真實不虛,並且對所造之惡生起慚愧、厭離、懺悔的心,並且不再重蹈覆轍,您的病一定有救,您的罪業也一定能盡除!」

耆婆一番話說動了阿闍世王,抱病前去尋找佛陀。佛陀接受了他的懺悔,並為他解說四聖諦,令他心開意解,藥到病除,此後,便成為佛陀及僧團的大護法,精進修行、無善不造。

是否阿闍世王弒父、興殺的罪業這樣就能一筆勾銷?其實,佛陀曾說阿闍世死後還是會墮地獄,只是,因為他對佛法的信心堅定,慚愧懺悔的心念真摯,並且能精進修行不懈,以至於他墮地獄的時間就像球一落地之後立刻反彈一樣,他在墮地獄之後也旋即往生天上。這是因為他改過之後的種種善行,使得惡業的種子,就像植物的根長期曝曬於烈日之下,漸漸枯萎一樣,惡業的種子得不到養分滋長,自然難以成長發芽——即便發芽,力量也不強大。因此佛說:「懺悔則安樂」。聖嚴師父也告訴我們:「修行中的懺悔法門,便是要讓積壓的煩惱露出來。」

佛法教人懺悔,不是要窺探他人的隱私,不是要數落人的罪狀,不是要人自慚形穢、無地自容,老是被愧疚、懊悔,以及罪惡感束縛。相反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每日每日無心說錯的話、傷人的事,不知凡幾?尤其是對我們最親近的人。明知不應說、不應做、不應想,卻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事,也不知凡幾?愈是想要掩藏、愈是不敢面對,愈是增加我們心裡的負擔,造成生命與修行上的阻礙,只有透過勇敢地正視、悔過,進而承擔起錯誤,才能重新得到尊嚴,得到心的清淨,以及自在解脫的快樂。

https://www.facebook.com/ddc.com.tw/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