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December 2017

操心不表示關心

「他都『沒要沒緊』,一點都不關心他的孩子,以後孩子出去混黑道、殺人,道歉就來不及了!」

她責怪她先生不夠盡責,孩子在學校打架也只是講一講就過去。她先生則說她大驚小怪,玩遊戲難免出意外,孩子知道錯就好了。

可想而知,孩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事,都不敢跟他媽多講什麼。因為一講就會被念,念到他受不了,但也因此她更緊張,更是操心煩惱,惡性循環。

傳統上,一個媽媽要表現得夠盡責,似乎要對孩子永遠有放不下的心。可是,我們將心比心,某個人總是對我們放不下心,是有被在乎的感覺沒錯,可是同時也會有壓力,某種程度也像是不信任我們。講得嚴重一點,好像我們的能力被否定了那樣,好像是我們故意犯錯,我們總是不夠注意、不夠小心。

喜歡操心的家長,常會覺得另一半不對,因為操心的強度不同,這又更是讓人操心。這種邏輯,好像光是操心,就能解決問題,或者預防問題發生那樣。

事實上,操心跟關心有相當大的不同。當一個人操心的時候,情感常會淤積在特定的狹窄範圍,把小錯、小瑕疵放大到不合理的程度,然後自己嚇自己,又怪別人沒有一起驚嚇。

操心很明顯表達著焦慮,那是一種自我中心的焦慮。簡單來說,操心的人,表面上是為了另一個人,事實上有某部分,是一直想要透過他人,來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

但是關心不同,那是表達支持,是想要跟對方站在一起,傾聽對方的心情。因為內在夠冷靜,所以比較敏感,比較能感知對方目前的困境,而不是一直陷在自己的情緒裡面。

因為夠冷靜,頭腦也會比較靈光,看事情也比較清楚透徹一點,角度比較全面。真要談解決什麼,這些都是好的基礎。


我們在關心他人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變得比較柔軟安詳。表達善意與喜愛,就會很自然而然,這能使人堅強,使人想靠近,而不是遠離。

如果我們真的是想要幫助對方,關心比操心有效多了。可惜,有時候一個人的情緒問題藉此歷程被包裝了,變成了某種控制,「如果不照我的話做,我就會一直操心」,讓對方承擔情緒,又能從外界獲得某種正面的觀感,強化了那放不下的憂慮。

其實我也不見得是對的,說不定強大的憂慮,真的讓事情變得更好,讓大家因為這樣的憂慮獲益也說不定。

■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hc_ref=ARRQnn2hzrQi2ZTNTsRAfZUMuZtwBoK3CBj_lUto7G_XrzJt3xBzLmYYceYyE9uqRnM&fref=nf&pnref=stor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