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4 October 2013

敬師如師在 供養和敬行利

一組古色古香的木製桌椅,側放在慈濟新加坡分會佛堂舞臺上。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以此借喻,雖然證嚴上人不在新加坡,但法座不移,意即「敬師如師在」,「法座就是上人與我們靜思弟子同在,佛堂後方的『佛陀灑淨圖』就是佛陀法身與我們同在,所以說正法在心中。」

黃思賢10月6日從汶萊前來新加坡,參與慈濟新加坡分會二十周年慶精進共修,並與六百二十六人溫馨座談,傳承法脈。

正信佛法 心誠則靈

黃思賢分享,他與臺灣慈濟志工洪志誠曾到慈濟印尼分會關懷會務,請示上人在繁忙的公務中,他們該如何安排臨時加插的行程。一是受邀參加當地實業家六十周年鑽石婚宴,二是印尼總統要接見。

對於這兩件事,上人思考後皆回答:「有時間再去,公事要緊。」到印尼後,種種原因下讓這兩項邀約都被取消了,讓洪志誠感覺詫異,很多事情好像是「上人說了算」。

雖然佛教有神通之說,但佛陀住世後期,難免有人在修行時有所偏差,執迷神通,妖言惑眾,於是嚴辭警惕,不語怪力亂神。黃思賢感恩上人以八正道來教導弟子,他提醒大家,聞法要聞正法。

黃思賢曾多次向上人請法,比如在家弟子該如何持咒?上人慈示,持咒是出家眾的傳統行儀,並不規範在家眾,何況咒語該以何種語言來發音才正確呢?

還有一名志工聽說「佛像不能對著厠所」,但家裡只有十幾坪大,佛像怎麼安排都會對著厠所,很是煩惱。上人說,恭敬心最重要,眾生歡喜,佛就歡喜。黃思賢進一步闡述,佛像就是佛陀精神的象徵,最重要的是心中有佛、行中有法,這才是正信的佛教。

末法時代 慈濟立宗


之前訛傳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黃思賢提及,佛教不說「末日」,而言「末法」,如今即是正法、像法之後的末法時代。佛說末法時代並非無正法,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佛法終將滅失於自家人身上。他以萬獸之王獅子比喻,「野獸都臣服於它,但獅子最怕身上的跳蚤,抓也抓不到,拿它沒辦法。」

佛陀入滅前,在舍利弗誠心三請下,終於暢演本懷,開講最重要的成佛之道——《妙法蓮華經》,修行不為自己,更要做眾生真善知識、大良福田、不請之師、安隱樂處。然而,當時五千弟子不明其義,起立離席,佛陀亦不加阻擾。黃思賢說,「上人是依循《妙法蓮華經》。」

2006年,慈濟屆滿四十周年時,四大志業皆已具足,方向已立,上人希望為萬年立法而正式確立慈濟宗。四大志業是世間法、方便法,黃思賢表示:「來慈濟做慈濟事,入我門,求我道,不用我法,必生煩惱,必有障礙。」

黃思賢解釋,有些慈濟人說自己法入心,但其實卻用之不當、不足、錯用或根本不懂;所以做慈濟要「法」喜,是因為有法才會法喜充滿,沒有法就必生煩惱。

和敬行利 最佳供養

回首當年,上人在創辦慈濟時,選擇不受供養。黃思賢表示,「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修行宗風,是上人期盼出家眾都能夠遵守的規矩,而在家弟子則是要修入群度眾的菩薩精神。

雖然上人不接受實質的供養,但接受「和、敬、行、利」的供養。他解釋,「和」就是弟子們彼此相處要和和氣氣;「敬」就是要恭敬且尊師重道;「行」就是要身體力行菩薩道;「利」就是要利益天下人,希望在座的慈濟人都能以「和、敬、行、利」供養上人。

宗門已立,法脈已傳。有一次,黃思賢與年長志工們分享「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但他們大多不識字,教育水準也不高,太深的詞彙往往會聽到「霧煞煞(臺語,意指聽不懂)」。

黃思賢便簡潔地講解,靜思法脈就是「清淨心」,慈濟宗門就是「菩薩道」。靜思法脈是精神理念,以清淨心做到人圓、事圓、理圓,就不易起煩惱心;慈濟宗門則以淨化人心、利益眾生來推動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謙讓養德 善緣廣結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常被用以形容人生的晚年,上人卻把感慨轉為正思維:「夕陽無限好,只因見覺悟,因為有覺悟,人生無限好。」步入晚年,才慢慢要把知識變成了智慧。

很多資深慈濟人會說:「哎呀,我們資深的老了啦,讓年輕的去做啦!」黃思賢鼓勵大家,不要擔心生命即將逝去,慧命依然增長,何況上人說「個人吃飯個人飽」,要為自己的慧命來承擔。他打趣地說,「資深」千萬不能「執深」。過去是雜念,未來是妄想,「該放的就要放,提得起要放得下」。

時值慈濟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二十年,會務蓬勃發展,志工會員逐漸增加,黃思賢鼓勵大家:「真心疼上人、愛上人,就要為上人在新加坡的志業多承擔。」

「你看,委員是『commisioner』,就是『承諾投入』『志業』的『人』。」慈濟的資源都是天下眾人的,黃思賢期勉幹部們,絕不能結黨營私,應無私舉薦良材,陪伴志工受證,才是修慈濟的大乘道。

黃思賢分享自己之前覺得困惑,為什麼同樣一句話,「上人說」跟「黃思賢說」相差那麼大。他認為,上人德行高深,跟眾生的緣也結得深,所以「上人說,眾生聽;我們說,沒人聽。」自我修德,拉高格局,超越是非對錯,能容天下人事,才不會起煩惱心;廣結善緣,與眾生結緣説明需要的人,如此行菩薩道便能福慧雙修。

得遇明師 立願相隨

一名實業家不理解上人年輕時未經長輩同意,而逃家修行。黃思賢與他分享佛陀從生於皇家(悉達多太子)到出家修行的故事。

悉達多太子出世時,他的父王淨飯王聽信相命仙人所說,為避免太子可能會出家,於是極力保護他,讓他享盡榮華富貴。但因緣讓太子一念覺性起,溜出皇宮,驚見生老病死之相。

回宮後靜心思索,自己有一天也不能倖免。太子的根器讓他想找出生老病死之因,其內心境界與凡夫不同,外境激起了他的願力而走上修行之路。黃思賢認為,「因緣」、「根器」、「境界」與「願力」成就佛陀出家成道,上人亦是如此。

上人在成長過程中,眼見大時代下的苦相,他發願要擔起天下的米籮,而不是一個家庭的菜籃而已。一一解答疑惑後,這名實業家充滿信心地說:「臺灣的希望是慈濟,世界的希望也是慈濟。」

從上人出家到立慈濟宗,皆不離「為佛教、為眾生」的師訓。上人常說:「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感念上人的慈悲為懷、濟世助人,黃思賢追加一句:「慈濟難入今已入,明師難遇今已遇。」人生難得遇明師,黃思賢期勉慈濟人,要珍惜這段累生累世的慈濟因緣。

(文:姚凌凌 新加坡報導2013/10/0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