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2 August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12)

【第十三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169~170

我等八萬之等眾 俱共稽首咸歸命
善滅思想心意識 象馬調御無著聖
稽首歸依法色身 戒定慧解知見聚
稽首歸依妙幢相 稽首歸依難思議
梵音雷震響八種 微妙清淨甚深遠

◎偈頌:31字(複習)

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處處為眾生大導師
能為生盲作眼目 為顛狂荒亂作正念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經文稽首的意義
貳、佛法當從中恭敬中求
叁、怎麼樣才算恭敬-誠於中,形於外;意業常敬
肆、恭敬的最高境界-敬信奉行
伍、歡喜做菩薩

壹、經文稽首的意義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1999年●夏之卷

上人開示:「『稽首』就是頂禮時額頭與地面接觸,稽首十方佛就是用最虔誠的心及恭敬的態度頂禮禮敬十方諸佛。佛之品德圓滿、智慧圓滿,所說的教法也是圓滿,沒有比這個法更好的,所以是『圓滿最上乘』,我們應該以最虔誠的心恭敬稽首。」

《無量義經》p.168—佛教徒見佛必須禮佛,事實上,禮佛是在消除自己的貢高我慢心。佛陀德行高超,眾生只要深入佛法,自高與我慢自然可以逐漸消除。佛陀能成就如此莊嚴之軀,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等眾,共同稽首頂禮,全心全意歸依釋迦牟尼佛。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第355集—隨緣善解不怨妒

我們既然都知道了,過去不知多久的時間不斷不斷地累積惡業,障礙了我們很多很多的善行,都將我們障礙了。我們從今天開始應該要致禱稽懇,要很用心,很虔誠來祈禱。我們的虔誠要表達出來,身體要禮拜,將我們內心那種稽首禮拜,所以說「稽懇」,就是很懇切、殷勤。

《菩提心要》第324集—如來無量法門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我等八萬之等眾 俱共稽首咸歸命
善滅思想心意識 象馬調御無著聖

佛陀的身語意,無時無刻都能利益有情眾生—我們光是用說的,說得天花亂墜,說得很好,但是我們的行為又是另外一回事,這樣要如何調伏眾生心?

佛陀十號之中其中一個德號是「調御師」。調御師的意思,就是眾生剛強,就像不同的猛獸,調御師無論對什麼樣的眾生,什麼樣的性情,他都能調御,讓他能變成很順、很溫馴。這就是要有無所畏的心,這不只是言教,一定要身教,言身一定要平行。說了之後我們要身體力行,引領人做,這叫做身、口、意三樣合一。

《無量義經》p.169—稽首歸依法色身  戒定慧解知見聚

釋迦牟尼佛有法身、應化的色身、報身。在此歸依的是佛陀的法身,以及應化的色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完全聚合。

《無量義經》p.170—稽首歸依妙幢相  稽首歸依難思議

頂禮歸依佛陀之三十二妙幢相,象徵佛陀領導眾生,降伏魔眾之相;以及歸依佛陀所證得的境界,這種盛德、法相難以用凡夫的認知去解說思量。

見法如見佛 見佛像如親臨佛世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p.1099

有的人是一見到像就拜,分不清是拜佛還是拜神。拜佛若只是一味向佛求平安、求富貴、求長壽,這都不是真心恭敬的禮拜。

禮佛,應該見到佛像如同佛在眼前,以最虔誠的心來頂禮、敬仰佛。佛像雖然不會說話,但是能提醒我們敬重、信仰三寶,所以見佛像要如親臨佛世那般恭敬。

貳、佛法當從恭敬中求

一、為什麼佛法當從恭敬中求?

禮敬佛陀的慈悲喜捨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p.1091

佛法法源來自佛陀,所以我們稱讚佛德—「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眾等志心皈命禮」,用以讚揚佛德。

佛陀是為眾生修行,娑婆眾生煩惱深重造業累積,佛陀不忍心眾生六道輪迴受苦不堪,所以大慈無悔來回娑婆,大悲無怨不畏眾生剛強難調伏。佛德大喜無憂,無論含靈抱識的有情眾生罪孽如何深重,還是抱著希望,甘願歡喜投入苦難眾生中;大捨無求,為眾生受盡磨難,只求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

三寶難遇 佛法難聞

《四十二章經》〈第十二章舉難勸修〉—成就一尊佛,必須經過好長好長的時間。經中說自釋迦牟尼佛到未來的彌勒佛,中間就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而我們現在距釋迦牟尼佛離世,才二千五百多年而已!離彌勒下生人間還有好長好長的時間,那時我們能否與佛同世?所以說:「生值佛世難」。

但是佛陀曾說:「若能奉持我的教法,雖離我千里亦與我同室無異,雖離我千年亦與我同世無異;若不深入研究聽聞佛法,縱使與我同室,也與千里距離無異。」所以,我們若能依照佛陀遺留的教法,腳踏實地的實行,那就與佛陀在世沒什麼差別。

叁、如何恭敬—誠於中,形於外

先調教好「內在的眾生」,才能進一步調教「外在的眾生」。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0年●秋之卷—「就如為人師表者,為了教育好學生,必定費盡心血,非常辛苦;同理,修行辛苦是應該的,透過精進不懈的修行,先調教好『內在的眾生』,才能進一步調教『外在的眾生』。自度、度人最重要的不二法門,就是──精誠!內心的精進虔誠做到最徹底時,就能以身作則隨化度人,『誠於中,形於外』,發乎至誠表達在外的任何動作──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無不感動人,故隨時隨地都能度人。」

一、誠於中

除我慢—五千增上慢比丘離席

貢高、傲慢的心是學佛路上最大的障礙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冬之卷(p.490)

守護清淨智慧,建立無限開闊的心靈道場─三重靜思堂第一梯次海外培訓委員慈誠圓緣受證
貢高、傲慢的心,是學佛路上最大的障礙:「許多人親近佛法,剛剛開始很發心、很精進,所以第一年學佛,佛在眼前;第二年學佛,佛在半天;第三年學佛,佛不見了;因為時間久了,接觸多了,都能對人說法,或因資深而領眾,反而與最初的發心相離愈遠、愈是驕傲自大,障礙愈來愈多。」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秋之卷

佛陀宣講《法華經》時,有五千人退席,佛陀表示這些退席者是「罪根深重及增上慢」、「退亦佳矣」。上人引此經文教勉眾人,已經有福、有善緣在菩薩道場共聚,若不懂得珍惜、尊重聞法的機會,師父會為大家的愚癡、懈怠而感到不捨。「弟子們是否精進,對師父來說沒有影響,只是不捨弟子不長進。如同父母看待孩子一樣,孩子如果認真受教,父母會很歡喜;弟子修行有所增進,法入心、法入行,師父會覺得很滿足,這比任何供養都來得重要。」

無疑—不信生疑,障道礙善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夏之卷(p.674)

於晨語開示中,上人教眾穩固正信,用信心體會佛法;若是「不信生疑」則「障道礙善」,不只會使自己的慧命道根中斷,也可能讓別人受自己的偏見、邪見影響,而障礙別人的善根;所以學佛者要有正知、正見,堅定信心而精進前行,則「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眾生根機不一,隨佛出家、聞法修行者亦各有因緣而根機互異,法華會上雖然許多人已經對大乘真實法起好樂之心,仍有部分修行者的執著未除,無法信受。所以舍利弗尊者一再請佛說法,而佛陀一再回應:『不須復說。』是為了激勵心有疑者、未生信者提起好樂求法之心。」

尊者幾次請佛說法而佛陀阻止,會中大多數人的聞法根機成熟,縱使還有少部分人無法提起信心,但此時「當為生信者說,則損者少、益者多」;這些不信之人日後受多數起信者影響,也能漸漸信受大法。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求法若渴—舍利弗殷勤三請

舍利弗:「法王無上尊,唯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佛陀:「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秋之卷

雖然法華會中還有一些人不信佛陀現在將要說的法,還抱著懷疑的心態。但是有舍利弗尊者很貼心,鍥而不捨地請佛說法,才能讓此真實大法永續流傳,惠澤後世眾生。

二、形於外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p.1119~1121

禮敬—虔誠敬慎守戒規,守禮節端莊儀容

端正行儀—佛像殿宇如淨土,心生尊重即正法

進寺院伽藍聖地,必定要有尊重心,不能衣冠不整,或是手腳不乾淨污染了殿宇。常看到人多的地方,垃圾也多,比如在臺灣,每年大甲媽祖出巡時,沿途店家都很恭敬,設置香案、水果、牲禮,焚燒大量紙錢以及大把大把的香,一時硝煙迷漫,炮竹碎屑滿地。

這樣真的是恭敬嗎?整條街道都是進香隊伍,有的人邊聊天邊吃東西,然後隨手一丟,人走過去留下遍地垃圾。

然而,隊伍的最後卻是慈濟人,他們虔誠恭敬地隨行,帶著打掃用具,跟在進香人群後面一路清掃,恢復路面乾淨。比較之下,什麼方式才真正恭敬呢?

一字一拜禮法華 燃香供養表虔誠

《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p.52~54

1963年,上人受戒後回到花蓮,在小木屋裡修行,每天天未亮就起來,用很虔誠、堅決的心念,拜、誦、抄法華經,每月農曆二十四日在臂上燃香供養。 因為當時很窮,連吃飯都沒有米,在身上燃香,就是己心虔誠的供養。

仿證嚴上人早期修行所建造的小木屋。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年●冬之卷

上人說起早年在小木屋修行時,有一天清晨正在禮拜《法華經》,專注地一字一拜之時,忽然感覺到心中浮現一個圓明如月的意象,心境非常明亮、非常開闊;雖然小木屋的空間很窄小,但當時卻覺得置身在遼闊無際的環境中,此心靈境界難以言語描述。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冬之卷(p.279)

「既然要度眾生,就要修養到語默動靜都能感化眾生,令人生起敬重心。要從內心修德;德者,得也——我們的德行是我們用心修行而得,內心有所得,外即有德相。」上人教眾反省自己有何習氣,把惡習一一修除,才能顯露令人見之即生尊重心的德相。

三、啟發自性三寶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7●春之卷(p.654~656)

上人強調,這五分法身都是功德,五種功能俱足,即能成就佛心。

對於凡夫,輕安自在說來容易,做起來談何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看人見事,輕安自在的心只能短暫維持,煩惱迅速復歸,就像以刀割水,刀過水又復合,而佛的心境不生不滅,逍遙自在,身心解脫的德行由內修而顯於外。

我們可以藉由禮敬諸佛,瞻仰佛德、盛容,學習佛的智慧,善解包容,身心自在。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8年●春之卷

上人指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文乃字字珠璣,每禮拜一字,則一字入心;一禮一拜,就像往前踏一步。」續示「禮拜如行向靈山會」,禮一拜如進一步,乃步步接近靈山會的境界。

每天清晨,全球可以晨鐘起‧薰法香,人人精進,空中見面很開心!端莊的坐,認真地聽,就是真誠的供養,這一念就是「心靈的靈山會」。過去的法譬如水,現在的法髓入心,但願這一群菩薩們,能恆持的接受到法髓來增長慧命。

如果只有我一個人,還是會一樣精進……

辛巴威的朱金財師兄一個人在辛巴威,其實他也會覺得很無助,假如說他跟上人報告,好像上人在他身邊一樣,每天在佛前,跟佛菩薩、跟 上人報告:他昨天做了什麼事情,今天預計要做什麼事情,好像上人在他身邊一樣。

肆、恭敬的最高境界

敬信奉行  敬供養→行供養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冬之卷—修行是自修自得,聞法力行才是真「知道」
上人感慨地說,其實每天對大家說的話都差不多,大人聽了以後就說「知道了」,但是有沒有聽入心?反而是稚齡的孩童最能貼近師父的心,聞法就能力行,才是真「知道」。

像是馬來西亞檳城慈濟人,為了籌募建設基金,在十月二十七日舉辦愛心素宴。洗腎中心和幼兒園效法緬甸農民日存一把米,作為素宴的結緣品──米袋。幼兒園的孩子每天請家長在煮飯前,抓一把米放進奶瓶,隔天到學校存進米撲滿,四所幼兒園共有三十位孩子因此成功戒除對奶瓶的依賴性。

檳城慈濟幼稚園推行「奶瓶米撲滿」活動,莊禾靖(左)、莊禾群(右)姊妹發心響應,存米行善。

五歲的莊禾靖小妹妹用奶瓶存米撲滿已經一個星期,她很想再使用奶瓶喝豆漿等飲料,一度想要放棄,最終仍然以助人的心念克服欲望,還成功帶動三歲的妹妹戒奶瓶存米。爸爸用攝影機錄下禾靖存米撲滿的過程,也讓禾靖對著鏡頭分享想法,禾靖表示用杯子喝不習慣,想要用回奶瓶;爸爸對她說:「師太上人看到了喔!」禾靖回答:「師太離我很遠,看不到。」爸爸讓禾靖自己思考決定,最後禾靖誠心懺悔:「師太對不起,我以為您看不到。我沒有用奶瓶了。」

上人讚歎孩子的赤子之心很受教,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接觸社會環境,心靈無法維持清淨單純。大家進入慈濟的發心都很真誠,但是「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師父無法永遠陪伴大家,還是要靠自己精進;無論在師父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地方做慈濟,得到收穫的都是自己,並不是為師父而做。

還記得先前馬來西亞慈濟幼兒園小女孩,將自己的奶瓶捐出來當米撲滿嗎? 可愛的模樣讓人印象深刻,今天早上這位莊禾靖小妹妹,也特地從馬來西亞回到台灣拜見上人。 縱使再不捨最心愛的奶瓶,也不知道把奶瓶捐出來當竹筒,證嚴上人有沒有看到,馬來西亞小菩薩單純可愛,可是甜在 上人心裡。 證嚴上人開示:「看到了,你不是說師太那麼遠看不到。」
敬愛的師太上人可是全都看到。

佛陀、上人看不到的時候,我們是否敬佛如佛世、敬師如師在?

伍、歡喜做菩薩

父母是堂上活佛,師、友是智慧的資糧。

上人:心中有佛,人人皆佛。無量諸佛都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是否常常「熟不拘禮」?忘記了「恭敬心」?

奉一杯茶、說一聲「請」、道一聲「謝謝」……都能表達我們的尊重、恭敬之意。

想想看,想想看,對待父母與家人……,在哪一方面缺乏恭敬?試著修正自己的動作、說話、態度……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2969-%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2%80%94%E5%BE%B7%E8%A1%8C%E5%93%81%EF%BC%8812%EF%BC%8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