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2 June 2024

這是上帝給你的試煉

盧斯達

電視劇集出現一個情節,一個女人返教會,將丈夫患癌的壞消息分享給教友,沒有尋得安慰,有教友反而回應:「這是上帝給你的試煉,你要有信心」、「這是上帝懲罰他的罪惡」,令她十分憤怒,見證了宗教話語用來落井下石一幕。

片段在網絡瘋傳。可見聽過、經親歷過這些,在香港真是很普遍。

童年時期也是在一個高濃度基督教環境長大,那時接觸的基督教思想印象中很中產,很潔淨,大愛講得很多,談人的罪也很多,但很少談 suffering。他們不談人有原罪,不過人靈性敗壞,不斷犯罪,所以需要耶穌。世界那麼不完美,因為天堂才會完美,地上的痛苦是人自己做成,例如貧窮、戰亂、政治腐敗,都是出於人自己。

不過如果是患上絕症、不幸、一個龍捲風導致教堂壓死幾十個信徒、不幸生長在一個暴力或貧困家庭……這類人生和宇宙的「荒謬」,就不容易得到滿意解釋。我也聽過「這是試煉」的說法,但這信服也會得出上帝是殘暴和不公的印象。或者人會想出更多自己身上的「罪」,去合理這個故事。是因為他犯了罪,所以上帝才用癌症懲罰他。

難怪近代歐美有不少人更願意想像世界是一個低維度的監獄,人們就是在這裡受苦,這就是世界的目標。開悟就是放監,「重返」高維度。世界是監獄的想法,從柏拉圖、佛教、諾斯底、Matrix、飛碟邪教到美國科學教也都不同形式地講。他們都是試圖解釋這個混亂的世界為何混亂,出路何在。

以上帝試煉、上帝懲罰為「苦難解釋」的教友,內心會暫時得到安定,因為世界從亂序回歸秩序,他人和自己的痛苦都被他們賦予理由,這才是他們狂熱信奉的理由。

這件事最可怕又最平常的地方:教友們聽到教友丈夫患癌,認定是上帝試探和懲罰那一刻,不必然是他們討厭他,甚至是因為出於悲憫才見扭曲。那些「這是試探,要有信心」的話,也是出於他們對信心不太有信心,想向自己保證「苦難有來由」,不能讓他人的絕望現實衝擊自己的世界觀。這關係自己精神穩定,人這一刻連潛意識都是自私,講求 self-preservation。

所以,他們並沒有因熟讀經文(甚至並不需要熟讀)而更加慈悲為懷,而是在關懷你的時候也內建了情感屏障。他不能跟女人同悲,不能一同感受那種約伯式的怨恨:世界好唔公平,點解要選中我老公,點解上帝針對我一家。同悲就似乎等同一齊向上帝投訴,那就是不敬,那就是否認祂對一切有主權。最好,是像約伯和大衛王那樣最終降服。

這種意識上的敬虔,使人容易無法共情。在受災者眼中,自然就是覺得這班人菩薩面容,但其實鐵石心腸。好像東方的狂禪思想,有個人被砍死,那只是一堆「業」和因果的消散,我看不到有人死掉。你平時打掃都殺死很多蟲子,你也沒哭過——想像有點類似《周處除三害》那個心靈大師。

這是一個「見孺子入井」的故事。孟子覺得是「人」都會有惻隱之心,但有教友會因為太敬畏上帝,而慢慢不再像人。好像真正同情他人,就是詆毀上帝的作品。如果你視人間的苦難是上帝早已預備的作品。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3020535?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0SN9ph4V4QiFcJ51f2u7jwTngDNsRhk81nO15Jv8UZJpr2Hc4UHwODPQY_aem_AQQY22m1idHGreY668xkS1mNGhrEq4LqgcYnae96mj8Tim0arBUBmoSVBF1GK2ElE_uw2L_HryZ_WBnXMqe2Mk-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