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 February 2017

呆若木雞是最高境界

 ■ 李怡

雞年想到另一句有關雞的是被錯用成語:「呆若木雞」。

成語詞典關於「呆若木雞」的解釋是:形容一個人因恐懼或驚異而發呆的樣子。是一個貶義詞。此成語出於《莊子》,其實是褒義詞。《莊子.達生》記一名叫紀渻子的人,為齊王養鬥雞。10天後,齊王問他,雞養好了嗎?他說,還沒有,雞仍虛驕而氣盛,不能鬥。又過10天,齊王再問,紀渻子說,還不行,牠一聽到聲音、看到影子,就要鬥了。再過10天,齊王問紀渻子,雞可以鬥了吧?紀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再10天後,紀渻子對齊王說,差不多了,牠雖聽到有雞鳴,自己內心卻不為所動,看上去像木頭的雞,精神上已完全準備好,其他的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

《莊子》在這裏講雞之成為能鬥之雞有四種境界。開始時,「虛驕而恃氣」,無實而自矜;後來是「猶應響景」,即受外界聲影所動;再後是「疾視而盛氣」,總要尋找敵手,必欲自之得勝;到最後,是聞到其他雞叫也不為所動,形神凝寂,「望之似木雞矣」,於是達到最高境界,其德乃全,忘卻勝負而其他雞見到都走避了。

「呆若木雞」,絕不是因恐懼而發呆,而是無所懼、無所求的「其德乃全」的至高境界。
在人生的歷程中,年輕時會虛驕而氣盛;年歲稍長往往聽到聲音、看到影子就會找人爭鬥;再後稍有成就,則會盛氣凌人。許多人即使經過不知多少歲月歷練,仍然不會達致呆若木雞的修為,也就是不管遇到甚麼挑釁,內心都不為所動。為甚麼會達到呆若木雞這境界呢?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生涯目標是甚麼,一心追尋自己的目標,是為不可動搖的心向。對別人的挑釁無動於衷,不會隨他人所設命題起舞。

要達致呆若木雞的境界很難,因為人類過的是群體生活,我們處身在公眾的領域,不能不受外界的褒貶所影響:褒則高興,貶則憤怒。我數十年前開始寫作生涯不久,就有報界高人教導:永遠不要與比你水平低、影響低的人開筆戰。魯迅曾經說過:「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我為文大半世紀,大體上依循這原則,但偶爾還是會按捺不住反擊,實際上是中了計。

但於今想來,「最高的輕蔑是無言」仍然不是呆若木雞,因為心中仍有「輕蔑」。真正的呆若木雞是連心中的輕蔑也沒有,只是全心全意貫注在自己人生的目標與心向。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香港從政人士,包括歷任特首和現在的特首競逐者,多有虛驕而氣盛之輩,往往遇到外界批評聲影就沉不住氣,或訴諸法律行動,或出言反擊,或伺機報復。這不僅顯得胸襟狹窄,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其從政目的純粹為了自己個人,而沒有把政治目標和心向置於個人毀譽之上。

不敢以呆若木雞要求香港的從政人士,但在各特首競逐者中,誰較接近呆若木雞,也就是誰堅執於自己追求的政治目的,而不是忙於找敵人和攻擊對手,應該是市民較好的選擇。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02/1991549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