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0 July 2012

釋德傅 導讀:真實之路──慈濟年輪與宗門

佛教史中,佛陀入滅後數百年之間產生十八至二十個部派;直到大乘佛教因為學說的分歧,而有中觀派、瑜伽派的形成。中國佛教產生各種學派,各種教義紛紛確立;雖然佛經是早已存在的典籍,但是不同的思想派別,仍可依其價值關注其相關的義理,而有不同的判釋。

不乏學者研究指出,佛教融合了中國社會的特性之後,表現出的是佛教的逐步人間化,證明經典並非僵固的文字,而是活潑的道理。

近代佛教力倡佛法應落實於人生,開啟佛教積極入世觀念者,首推太虛大師,他針對清末佛教的弊端與佛教徒的地位低落,主張佛教改革,並力倡「人生佛教」,此是一種走入人群積極入世的社會關懷理念;而印順導師從《增一阿含經》中「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揭示成佛在人間,闡揚「人間佛教」,強調人間才是修行所應注重的場域。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走入人群是佛教現代化的趨勢,如慈濟從寺院修行到落實社區,關懷鄰里民眾的生活,或是進行衛生教育、推動環保等工作,都是與生活契合,也易於讓人們接受;對於「道場」的觀念,不再拘泥於寺院,而是在社區,甚至可化作「無形」走入人群,將人人視如道場,藉人我互動磨練心性與改變個己習氣,以增長慧命。

四十二年前,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功德會,從卅位家庭主婦開始,展開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在市場上口耳相傳,不但開啟人人的愛心──只要心存善念,任何人都能行善,即使是貧困者,也可以成為「貧中之富」的人;對於當時社會普遍對佛教存有出世觀念,因而逐漸改觀。

上人倡「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教導慈濟人:「菩薩」不是遙不可及的位階,事實上可從生活中練就,也就是將佛教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在生活中落實;這種養成所積聚的資糧,便是「行經」,也是佛法生活化的呈現。

「修學佛法,不能離開菩薩道」是證嚴法師講到《法華經》時,一再提到的話語,強調行菩薩道,就是要「走入人群」,慈濟精神來自《無量義經》,此經義理深奧且非常微妙,不論是上根上智、中根中智、下根下智的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經中的道理。慈濟從鮮為人知的小團體到跨國際,跟隨的會眾逐年增加,無論在臺灣或國際的苦難處,都可看到慈濟人的身影在其中,膚慰或扶助陷於窘境的悲苦與貧病者,用行動實踐人道關懷,同時也感召了許多其他宗教的信徒,參與慈濟志工的行列或皈依。

上人帶領數百萬的慈濟人,從「做中學」到「做中覺」;慈濟的修學法門是什麼?為什麼四十年後成立了「慈濟宗」?乃至慈濟宗門所依循的經典為何?

自五、六年前,上人常有著一股「來不及」的力量湧現於心,時值國際間爆發戰爭與瘟疫,深感善與惡的力量在拔河,淨化人心的速度過於遲緩,又天災人禍四起,故需「人間菩薩大招生」,以挽狂瀾。

不難發現,過去無論是慈濟會眾或外界問起:「慈濟所依循的佛典與修行的法門是什麼?」或問:「慈濟是什麼『宗』?」時,上人都是簡要地回應,慈濟並不屬於佛教史料中的哪一宗,只是依循著佛陀的本懷,走入人群為苦難眾生拔苦予樂,「做就對了」。

慈濟以大愛鋪路,走過四十餘年的漫長歲月中,已形塑了不同於長久已來佛教予人濃厚的出世色彩,或是注重誦經、禮佛等儀式,而是從助人到見苦知福,能惜福、再造福;從利他行為的拔苦予樂,也利己(輕安自在)。

上人實踐佛教的理念,從修行的觀點而言,是發揚了印順導師所闡揚的人間佛教思想,將導師所叮囑的「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上人的思想體系,並非源自於印順導師,而是從自身實踐佛法與體會累積,從接觸《法華經》到通徹其精髓的《無量義經》,並作為開展志業的佛典依歸,讓慈濟人在行經的過程中體會道理,對於所走的菩薩道是一條真實之路,也是經中所說的:「菩提大道直故」。

因此「行經」,形成慈濟人實踐佛法生活化的無聲說法形象,依循《無量義經》義理,實質體現了現代佛教圖象,「慈濟宗」的確立,也可說是因緣和合而生。

本書相較於過去上人的著作,特別的是,針對於「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理念,以圖表製編,裨益讀者能全盤清楚了解。全書分「緣起」、「信解」、「行證」三篇,鋪陳理念的關連性與意涵。  

「慈濟宗門」的緣起,可溯自慈濟早年逐步走出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只是秉持著做該做與對的事,所以「做就對了」,在付出愛心當中,真實地體會佛法。上人從四聖諦(苦、集、滅、道)引領慈濟人,見苦知福而再造福;為了讓啟發的愛心清泉不枯竭,而持續掘井闢福田,廣邀天下善士共同耕耘,在此過程中,發心立願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信解」篇闡釋了「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所依循的佛典,即秉持《法華經》的精神,深入其精髓《無量義經》,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弘揚佛法不只人道關懷,也疼惜大地萬物,形成跨越宗教、種族、國界的「大愛」精神,以及慈濟人在行動中,流露出的親和與真誠,以及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人文清流形象。

許多人的善念被啟發,進而投入慈濟大家庭,為了加強與落實「社區志工」,以及「小組關懷、多組活動」,上人以「立體琉璃同心圓」將慈濟委員與慈誠融合成的新組織,以「圓形球體」形態;從軸心圈而外,依功能與職責分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隊組,期許慈濟人能將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並且相互提攜、培養人才,同時廣召大眾投入,「慈濟宗門」的形態可說已具體成形。

當慈濟四十一周年慶時,慈濟第一個年輪,完成了每一志業十年的四大志業;慈濟第二個年輪,旋即緊接著運行,將四大志業繼續拓展為國際化。

「行證」篇,則為慈濟邁入第二個年輪之後,慈濟人分別於四大志業、八大腳印開展的參與過程中,諸如志工們在參與急難援助時,膚慰災民或關懷貧病失怙者;慈濟醫療團隊對病苦眾生的診治,視病如親作守護生命的磐石,進而與人醫會去海外義診;教師們用靜思語教學,甚至到偏遠山區推廣人文教育;環保志工的珍惜資源做回收,人文傳播弘揚了這分美善,不但堪作為人文典範,也留下以生命鐫刻的經藏。

在這一篇,上人舉出二十則真人實事或有跨國界的例證,每一則都是對《無量義經》的如實體現。因此,靈山何需遠求?故主張慈濟人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端正個己心行,乃至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實踐佛教拔苦予樂的尊眾生命理念,將生命的每分每秒都能充分地發揮良能,處處即是道場。

許多人不曾接觸或了解慈濟,慈濟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先生曾對慈濟的本體與特質,作了貼切的詮釋:慈濟是民間的團體,在群體領域中認識個體責任;慈濟是宗教的團體,在信仰領域中找到心靈歸依;慈濟是慈善的團體,在助人領域中肯定人生價值;慈濟是修行的團體,在精進領域中觸動人格昇華;慈濟是教化的團體,在度化領域中,落實慈悲宏願;慈濟是力行的團體,在實踐領域中體現心即是佛。 

慈濟走過四十二年,慈濟宗已立、宗門已開;慈濟第一個年輪的完成,緊接續的是第二個年輪的延展;欲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仍需「人間菩薩大招生」,如上人長年勉眾的那句話語:做,就對了!
 
二○○八年一月於靜思精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