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3 June 2019

對「分享」說不

/ 林沛理

我們活在一個「分享的年代」(the age of sharing),習慣了什麼都放在社交媒體上跟人分享。然而,最近「分享」被國際社會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令我們不得不反省它的意義。

今年三月,新西蘭基督城發生恐襲,多人傷亡。行兇者持自動步槍闖入當地一家清真寺開槍,並將過程在網上直播,與全球的社交網站用戶「分享」,舉世嘩然。其後新西蘭總理和法國總統在巴黎共同召開峰會發起「基督城呼喚」倡議,誓言打擊網上散播恐怖主義。幾家最大的科網公司Facebook、亞馬遜、Google、Twitter和微軟都加入倡議,承諾打擊上載到網上的暴力與極端主義內容。

是時候對「分享」說不。明明是跟別人互通信息和交流思想,卻要說成是「分享」。這是將一種「虛假和強制性的親密」(false and imposed intimacy),像毯子那樣往別人身上蓋。這種偽善和虛情假意已經變成無處不在的時代特徵,以及一種行使權力的方式,可以稱之為「分享的專橫」(the tyranny of sharing)。舉個例,在任何有人想你發言或表態的場合,總有人以「分享」為名向你「逼供」。什麼都可以拿來分享,世界彷彿成了一個巨型的換妻俱樂部。

社交網站和分享文化推廣的,是盲從附和的羊群心理。它們鼓吹的,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人的本性合群,見獵自然心喜,見賢自然思齊。可是,倘若我們只懂得以合群性來界定人性(define people in terms of their sociability),社會和文化就會變得庸俗不堪。

分享的真義不是「你做什麼,我也做什麼」(Sharing is not doing the same thing)。剛剛相反,只有各自不同但和睦相處(different but compatible)的人,才可以進行真正有意義的分享。這其實是簡單的邏輯,沒有個性和自我的人,可以拿什麼跟別人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和溝通(How can you share yourself if you don't have a self)?

「分享」成為今日社會的流行語,不知馬克思泉下有知會有何感想。共有和合用財富與土地,是共產主義的主張。它的大同理想是馬克思一八七五年發表的《哥達綱領批判》(Critique of the Gotham Programme),裏面陳述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which according to his need),是「sharing」的最高境界。

在馬克思眼中,資本主義不道德,因為它把資本家對工人勞動力剩餘價值的剝削變成合法和常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資之間的真正分享是天方夜譚,根本沒有可能。

互聯網改變世界,社交網站支配生活,分享文化當道,這些都是馬克思無法預計甚至想像的。然而它們沒有改變也改變不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權力和利益分配,以及制度下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關係。這些發展讓我們看到,擁有權力與利益的人不會將他們的權力與利益拿出來跟別人分享,只會以分享為名對別人進行更徹底的剝削。對他們掛在嘴邊、加諸我們身上的「分享」,我們必須說不。

http://www.yzzk.com/cfm/blogger3.cfm?id=1559792013790&author=%E6%9E%97%E6%B2%9B%E7%90%8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