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志強十多廿年前,各族民眾還能夠毫無隔閡坐在咖啡店,同一張桌,你喝你的酒、他喝他的咖啡,用國語高談闊論。
那時的華人社團宴席邀請馬來高官當嘉賓,場內飲勝聲此起彼落,部長以茶代酒、滿面笑容跟大家舉杯盡興。
穆斯林的齋戒月來臨,穆斯林朋友守齋,非穆斯林如常喝水吃飯,學校食堂也照常營業。
各族人們的心目中沒有感覺誰冒犯了誰,只有打從心裡的尊重彼此,因為大家都知道宗教信仰的不同,並不是“對立”的敵人。
美好越走越远
那個開明多元的美好時代,早已越走越遠,如今已成懷舊話題。
隨著科技與資訊的進步,人們的思維和眼光卻越來越狹窄,因為政治愈來愈宗教化,宗教愈來愈政治化。
政黨之間的鬥爭,不再只是理念之爭,而是信仰的競賽,從上到下灌輸宗教和民族的優先地位:誰更“伊斯蘭”、誰更“正統”,誰就更有資格代言“馬來尊嚴”。
民主政治裡,政黨和領袖可來可去,宗教政治卻擁有不可質疑和不容推翻的強勢,誰能掌握宗教的話語權,就能更輕易控制選民的思想。
伊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藉著烈火莫熄和改朝換代的浪潮,伊黨紮根坐大實力,打起宗教的旗幟開拓新戰場,無往而不利,成功從反對黨裡的宗教支流,變成國家政治主流之一。
伊黨沒有用拳頭打天下,而是用宗教話語權奪人心,以“宗教正確”取代“政治正確”,整個政治語境就被重新定義:凡不同調者,不是異見者,而是異教徒。
可怕的不是伊黨的擴張,而是朝野政黨的競相模仿,為了搶奪穆斯林選票,馬來政黨走向伊黨的路線。
在這個政治理念鬥爭變成宗教教條競爭的演變過程中,一些華基政黨的政客正是最大的幫兇。
華裔政客戴起宋谷、穿上馬來服裝,把謟媚說成“包容”,把自我矮化包裝成“尊重”,在穆斯林面前不敢舉杯、在公共場合自我審查,突出自己對宗教的敏感,以博取穆斯林選民的好感和選票。
當所有人都選擇迎合,那些原本該堅守的多元價值,便在沉默中消失。
有酒精的餐會被罵成褻瀆,有腐敗的內閣卻能高喊清廉,展現大馬政壇從多元文化走向精神分裂。
找回那张桌子
酒能醉人,但比酒更可怕的是自醉,自欺欺人的假醉,為權力而瘋狂。
這種“政治信仰化”的風氣,讓整個國家陷入“表演式”的道德政治。可是,政客們口裡喊道德,手裡收獻款,這不是信仰的堅持,而是權力的偽善。
信仰原本應該讓人更有良知,而不是更好騙;政治應該是治理眾人之事,而不是統治眾人之刀。
要讓馬來西亞回到那張咖啡店桌子前,不是去管誰手裡拿的是酒還是茶,而是找回那份能平起平坐、對面共談的尊重與自在。
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251009/看好文|戴志强:政治宗教化,谁是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