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 September 2025

修行進步的最大關鍵

/ 南懷瑾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與盡心篇》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這“無恥”兩個字,在現代人的觀念中,好像變成一句罵人的話,不大好聽,不容易被人們接受。所謂“恥”,換一個名詞來說,就是慚愧心。我們常常會對人說:慚愧!慚愧!這就是“恥”,就是知恥;那件使你慚愧的事,往往是無恥之事。

如果做人做事,不知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過錯的話,德行是不會有所進步的。如果能時時自我反省,發現自己的過錯,那麼這一天活著的生命,就是有恥,就是有慚愧心。假使犯了過錯,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辯護認為沒有錯,甚至推過於別人,那是“無恥之恥”,那就真正叫做“無恥矣”,也就是根本無慚無愧了。

孟子再說:“恥之於人大矣”,有慚有愧之心,是平常進德修業最大的關鍵。佛家學說也是如此,認為慚與愧,是人生修養非常重要的善行。“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有些人,非常聰明伶俐,做錯了事,自己運用機心,很巧妙地為自己辯護,肯定自己沒有錯,這一類“機變之巧”的人,就是用心極不誠實,非常狡滑的人。“慚愧”兩個字,對這種人根本用不上了。

孟子又說:“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簡單地來解釋這句話,就是當你不如人的時候,假如自己還沒有慚愧心,那你怎麼能夠做到和人家一樣呢?人都有好勝上進的心理,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卻困於自己的壞習慣,只是自卑,不肯自求進步。其實,不必怕不如人,只要發一個慚愧、有恥之心,自己努力,別人也許十天就能做到,自己百日、千日總可到達與別人同樣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會自我承認無恥,反而容易犯一個自卑感的毛病。例如看見同學有很高的成就,就不敢去看這個同學。其實深刻進一步來說,能夠有自卑感,已經是有知恥的動機,但是必須要拿出勇氣,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沒,更要奮發向上進德修業。所謂“知恥近乎勇”,“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人做事要這樣,修養心性更要如此。

/ 《孟子與盡心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58613666298804&set=a.406028171557361

Wednesday, 27 August 2025

贪腐、悲剧与选票:沙巴改革契机?

/ 林建荣


三起看似独立的事件——震撼全国的沙巴矿产勘探执照贪污案、引发公愤的扎拉凯丽娜(Zara)疑遭霸凌致死案,以及迫在眉睫的沙巴州选——正在同时发酵,并在“风下之乡”交织成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与社会压力测试。这已经不只是政党之间的权力博弈,而是关乎清廉政治、司法正义与民意觉醒的三重考验。

沙巴政府深陷的矿产勘探执照贪腐案,如惊雷划破沙盟政权声誉,也揭开了资源分配背后的制度黑洞——权钱交易从矿权到工程早已成为半公开的游戏规则。这起案件涉案层级之高、金额之大,不仅击穿了沙盟政权的公信力,也让那片被默许的“政治灰色地带”暴露在聚光灯下。

这也使到团结政府在沙巴政坛的裂缝随即扩大。巫统公开拒绝与沙盟联手应战州选,并直指沙盟是“负资产”。这不只有著沙盟领袖兼沙首长哈芝芝与国阵兼巫统州主席邦莫达的新仇旧恨,背后更是政治现实的算计——在选民反贪情绪高涨的氛围下,谁能与旧政治划清界线,谁就可能抢下未来五年的主导权。

与此同时,一桩校园悲剧点燃了社会的另一股怒火。宗教中学女学生扎拉因疑遭长期霸凌而离世,不仅震惊沙巴,更令全国舆论沸腾。这起案件让人们直面一个残酷事实:在现行体制下,弱势者的生命竟如此轻微。调查迟缓、程序不透明、官员推诿——这些细节,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政府在最基本公共职责上的缺席。

当贪腐案与扎拉案叠加,人们看见的不是孤立的弊端,而是制度整体的失灵:当资源被掠夺、权力缺乏制衡,最终承担代价的永远是普通人。这样的政治生态,何来发展与福祉可言?

沙巴州选就在这些腐败与悲剧的阴影下日益逼近。这也让州选表面上,或许只是又一次政党间权力角力,但在选民心中,意识也许正悄然转变。人们将不再满足于华丽造势与空泛承诺,而开始追问:反贪的实质计划在哪里?社会安全网如何重建?扎拉案的悲剧如何不再重演?

​贪污案与扎拉案,作为现实中的警讯与触媒,已经让沙巴社会无法再视而不见。沙巴民众或许就站在一个历史“三重交会点”:对腐败的零容忍、对司法正义的渴望,以及对政治革新的迫切需求。

如果沙巴人选择不再沉默、不再轻信糖衣承诺,而是用选票清晰地说出自己的立场,支持真正的改革者,沙巴或许真能摆脱旧政治的阴影,迈向一个更透明、更公义的未来——迎来名副其实的“沙巴之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qunying/2025/08/16/754713

Thursday, 21 August 2025

忍辱波羅蜜 修行第一課

/ 聖嚴法師


“忍辱為六度之一,忍辱究竟有何妙用?聖嚴法師除了從經典中為我們解釋忍的意義,鼓勵修三種忍、世忍與出世忍,以及菩薩四法,如果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衷共濟,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准則。「忍辱」在《大般若經》中叫做安忍,是安於忍耐。《大品般若經》序品第一云:「菩薩摩訶薩……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kṣānti-pāramitā)。」如何對治瞋恚,使心安住,亦名忍辱度無極。

三種忍
《解深密經》卷四及《成唯識論》卷九,無性的《攝大乘論釋》卷七,提到修三種忍:

耐怨害忍
是以無瞋為性,對怨家及傷害我們的人修忍辱行。是讓自己和對方不受傷害,即使受到傷害,也不去反擊,而是利用這個機會好好修行。這樣看起來似乎自己是吃虧了,事實上,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前面還是有路可走的。這是成熟諸有情之轉因。

安受苦忍
是以精進為性,對一切苦楚困境修忍辱行。這不只是對人,而是對各種各樣苦難的情況,例如大風、大雨,大寒、大熱等,有的是天災,有的是人禍,還有身體四大不調,處於諸多痛苦的情況下而修忍辱行。這是菩薩成佛之因。

諦察法忍
是以慧為性,能審諦觀察諸法,三性三無性。一切現象都是無自性,都是空,所有的苦受、樂受,乃至不苦不樂的捨受,自性都是空的,這是法忍,也是前二忍的所依止處。

害忍、苦忍、法忍之中,第一種忍辱是比較容易的,修苦忍及法忍就困難多了。尤其法忍是最重要的,應該隨時隨地練習,並用它來對治前面兩種忍的阻力。因此,在用功修行時,應先耐怨害忍,再觀法的無常、無我、空。

或許有人要問,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如果我們凡事都忍,忍到最後連自己都沒有了,這還能修行嗎?

在中國有一本書,叫《孫子兵法》,其中指出,最上乘的戰爭謀略,是不必打仗就能使得敵軍投降。事實上,高明的武術家,通常是不跟敵人比拳頭、比功夫,而是在受攻擊時,能毫不費力地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使得雙方都不會因此而傷亡。而佛教的忍辱也是如此,面對問題處理時,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智慧來處理,以慈悲來化解。
從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到大乘的許多經典,處處提到忍辱行。所謂忍辱行,就是慈悲與智慧,是積極的,絕非束手就縛,消極地等待著被攻擊。

《大智度論》中提到眾生忍及無生法忍。眾生忍是於一切的眾生,以慈悲心,不起瞋惱,縱使受害,也能不瞋不加報復;而無生法忍是安任於諸法因緣生,自性本是空的法理。又分法忍及生忍,法忍是於非心法的自然現象、生理現象,不起心法的瞋恚、憂愁等煩惱;生忍則是於人對己之恭敬供養,不執著;他人對己之瞋罵、打害、不生瞋恨。而在《菩薩地持經》中的安苦忍法,即是生忍;思惟解忍,即是法忍。

/ 摘自《人生》405期

Monday, 18 August 2025

安华总在关键时刻缺席

/ 邓文龙


首相安华上个月成功斡旋泰国和柬埔寨的边境冲突,促成双国达成停火协议,这一举动赢得了国际的肯定。

然而,在我国近期接连发生的倒挂国旗事件中,安华却鲜少表态,任由事情从民众一时疏忽,演变成族群对立与冲突。面对这一局面,安华难辞其咎,昌明政府的形象也因此严重受损。

既然首相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和平英雄”,为何在国内,却无法挺身而出,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捍卫者?

煽动人民情绪的火苗,拖得越久,伤害越大。执政者理应从过去多起敏感冲突中吸取教训,当机立断、斩草除根,及时平息风波。但可惜的是,安华缺的,正是这种在大事中的果敢领导力,那种能用实际行动捍卫昌明大马理念、赢得国人喝彩的魄力。

这些年,政客频频炒作敏感课题,从KK袜子事件到国旗倒挂风波,昌明政府往往袖手旁观,让舆论持续发酵,等到局势白热化才被迫收场。安华一再被人民批评“反应迟缓”,更让人质疑:首相,您究竟有没有勇气,正视国人的关切?

国庆日原本应是歌颂团结与和平的节日,国旗理应像征主权和民族精神,但如今却因为政客的挑拨,让部分民众甚至害怕悬挂国旗,这是何等的讽刺与悲哀!

风波终将过去,但伤痕会长久存在;隔阂已然形成,裂缝由谁来弥合?

经历了过去两年半的执政,我已不再对安华抱有过多期望,因为在一次次本可展现领导力的关键时刻,他的身影总是缺席。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unjian/2025/08/15/754323

Saturday, 16 August 2025

-個人一生一定要閱讀的書籍之一:蘇東坡傳

/ 陳文茜


《蘇東坡人生最後的一年 他如何面對一切的終結》

西元1100年六月,也是北宋哲宗元符三年,蘇東坡終於被赦免了,結束流放,離開海南島儋州貧困無米之地,北返回鄉。

已經65歲的他,身上當然沒有什麼盤纏,先乘了一艘破船,到了廣東,想回成都。

從嶺南到海南島的七年流放,摧殘了這位千年一遇的大詩人。66歲,不過隔赦免一年又一個月,他病倒了,得了一個病叫熱毒症,十天左右,走了,走得安安靜靜,沒有千人相送。

最後,葬於今天河南平頂山市郊縣小峨眉山。

新加坡大學教授衣若芬教授為了撰寫《陪你去看蘇東坡》,特別跑到東坡最後閤眼的住處。

當年才剛剛結束流放沒多久,想必是個破房子,何況已經過了一千年。

有些人啊,生前過得風風光光,死後寂寂寥寥,所以轉眼成空,變成人生常態:死了,什麼都沒有了。

蘇東坡死前的舊破屋在常州,死後,傳説卻愈來愈多。還有個詩意的名字:「藤花舊館」。這其實是到了明代,才有的名號。傳說東坡先生曾在此手植紫藤,他一生最後一個月居住於此。

住此地時,他已知道自己來日無多,思念的親人也來不及見最後一面,一方面感嘆「此痛難堪」,一方面也坦然面對死亡。「大患緣有身,無身則無疾」。

一代書畫詩宗師,就此面對人生盡頭,吐了最後一口氣,不求神咒,不怨命運。

靜靜悄悄地從世間消失。

直到北宋亡了,南宋常州知州,一個小官,緬懷起了他,才在蘇東坡最後斷氣的住宅遺址,建東坡祠,塑東坡像⋯⋯元明時代這裡又改名為東坡書院。愈來愈轟轟烈烈。
蘇東坡教我們看破君王之道,識清權力之途,明白人生逆境如何沒完沒了,知道此刻得意不過一時。最後坦然接受窮、接受困、接受親骨肉離散,以及接受死亡。

那就不只是一套屬於中國的特殊價值,而是全人類都需要的智慧。

當代的我們,渴望成功的慾望太強,以為命運之門應該為人人而開。若失敗了,必有結構性的不平。

讀讀蘇東坡,他人生成名那麼早,但機運也那麼短。一次被陷害:不夠,還有第二次,還有第三次。等皇上終於赦免,死神不肯赦免他:而且,很快地降臨。

少年行樂處,原是為了離人照斷腸。

人生無再多,酒醒南望,一切已隔天涯。

蕭蕭晚雨悟東坡,明白此生何必、何必,太強求。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67599182065149&set=a.406500544841687

Sunday, 10 August 2025

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

/ 開仁法師


過去就是已經滅的法,未來的是當生,就是將要生,現在法就是生而未滅,已經生起了,但是還沒有滅的叫現在法。

三世我們這樣子看好像沒有什麼特殊,不知道有什麼意義,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修行一定要知道三世的。幾年前在講《雜阿含經會編》的時候,《瑜伽師地論》有一段文在解釋已滅法、當生法跟生而未滅的法,讀了之後印象很深刻。我很喜歡這一段文,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論裡面說如果能夠瞭解這三世你就沒有愚癡,就得到明離開無明。

《瑜伽師地論》卷86,這裡就叫做修觀行者,不是修止行者,修觀的話一定要觀過去現在未來,內外、遠近、粗細、勝劣。有三個地方,於諸行中無愚癡住,沒有愚癡性。哪三個地方?過去、現在、未來。

觀察過去諸行,這一念心之前都叫做過去,要如實了知無有常性,無常性,前一刹那起了一個不好的心,這一刹那聽聞佛法就起了正念的心,前一刹那失念下一刹那正念,你就會發現我們的色法跟心法都是無有常性的,不會一直保持如此。這個是過去諸行,我們要如實了知無有常性,無常性。

現在諸行念念滅,現在諸行我們要如實了知它是滅法性,什麼叫做滅法性?《成實論》說現在是生而未滅,比如說我現在用電腦來錄影,電腦本身是一個緣生法,它還沒有滅,如果滅的話就不能用了,緣起已經滅了。在現在法當中,如果不知道它是一種有生必有滅的特性的話,在這裡我們就會產生常見、我見。會認為我所擁有的東西是永恆不變的。

但是不管是有無形,任何的有為法都是有生必有滅,滅法的特性不會離開任何的生法的,而且滅是必然會導致的結果,所以一個人如果染著現在所有的一切,看不到法的滅法性,就很容易掉入顛倒無明。所以當所染著的法敗壞的時候就會接受不了。

未來諸行我們要了知生滅法性。雖然未來的法還沒有生,但也一定是具足有生跟必有滅的法性,沒有任何一法能夠逃離生滅的法則。

所以我們觀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是如此的話,《瑜伽師地論》這裡說於三世行無有愚癡,不染汙心安樂而助,墮在明數。這個明就是智慧了。數指的就是這些智慧的人,就是聖者,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有愚癡住,墮無明數。如果不能夠看到三世的這種無常性、滅法性、生滅法性,就墮在無明凡夫這一類人當中。

如果只是泛泛看過去的話,這個三世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如果你把它連接到阿含,連接到這一種論典有關的說明上去,是非常好的三世的觀念。在生活裡面你就可以去體驗,過去的法已經滅了,未來的法是當生,現在的法是生而未滅,都不離開生滅的必然法則,這樣就可以見到緣起。

https://santavana.org/abbot25speech16?fbclid=IwY2xjawL_3XVleHRuA2FlbQIxMABicmlkETEwQVlINm5DcVJmMEJmQlh4AR6qmKQwVIcXBbY4enytMOlmwdxIDTW0loXoaukL7QPn0EusGYnAwrgGjZsEWw_aem_2ljMMD1NgKwdZEcRRoFZ2Q

Thursday, 7 August 2025

every place is one place

/ 戴禹鑌


賽斯有一句名言,每一個地方都是一個地方(every place is one place)。這個意思不是「所有地點都重疊在同一個地點」,也不是我們永遠被困在某處出不去。

在空間的解釋上,賽斯勸我們最好忘掉把宇宙當成是一個「地方」的習慣,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所以這類的地點是毫無意義的,就算你們以為的空間也是不存在的。一切的「地方」,其實都是意識在不同頻率、焦點下的自身展現,都是意識創造出來的幻象。你無須移動肉體,只需改變意識焦點,就能穿越到其他層面。

好比說我們認為地球是一個具有實心球體的行星,但事實上它只是在特定意識焦點下的一個層面的顯現。 同樣的「地點」,在其他意識層面上也可能存在,但顯現出不同的內容、性質與法則。這意味著現在你所處的地方,不只是地球的某個地點,它同時是某個你不認識的心靈層面上的能量場域或非物質層面的流動意識帶。

所以這些層面不是彼此上下排列、或左右堆疊的平行空間,而是同時存在於同一內在空間點的不同頻率層面。因此我們認為的實體,對於其他層面的居民來說不見得是實體,這個地點可能根本是透明的、波動的、或純粹是思想與情感的結構,而可以隨意穿越。

「每一個地方都是一個地方」的真正含意是,空間是由意識所產生的排列關係,並非客觀存在的外在背景。所有的地方其實都在心靈的內在中展開。不同的地方是你意識能量創造的結果,所有的層面都源自這個內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開展出來。

以夢境來比喻,想像你在夢中,剛開始你在一座高山上,一轉眼你又在小時候的老家,接著又出現在一艘飛船裡看著銀河旋轉。整個夢中,你感覺自己在移動,但實際上你一直都躺在床上,僅是你的意識在不同的象徵場域中流動。這些場域由你的內在信念、情緒、記憶與創造力交織出來。在夢裡你不會問:「我怎麼從老家瞬間到了火星?」因此空間只是一種意識的表象組織方式,是我們經驗內在的變化時,外在顯現的偽裝形式。

賽斯說,真正的透明不是能看穿,而是能穿越。所謂的空間和所謂的物質本質是能量。真正的移動是意識焦點的轉換,而非空間上的行走。我們常被教導到達一個地方需要時間,但那只是我們習慣的物質性的信念。

當你明白空間是幻象後,你將逐步鬆動這些舊信念:我要很努力、很久,才能達到理想生活;我與某人之間的距離太遠,無法溝通或和解;我受限於某個地方或環境。其實改變意識焦點、信念與能量對準、你創造那個「地方」來學習與體驗。

而第五次元空間,並非只是高維度的物理空間,其實是一個非空間化的意識場域,它是內在宇宙的顯現層。其中不存在這裡或那裡,而是以強度、價值、質地來定位。空間只是是一種感知上的錯覺罷了。

空間不是真正「在那裡」的東西,而是我們怎麼感知能量流動所構成的一種結構化經驗。換句話說,我們不是活在空間裡,而是活在意識的結構中。空間是經驗的形式,而非實體的容器。我們不是活在宇宙中,而是宇宙活在我們的意識中。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4501612672785008&set=a.66811490989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