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6 October 2025

為什麼聰明人反而不容易得道?

/ 南懷瑾

一切凡夫眾生,都在分別心上過日子。我們這個人啊,任何一件東西來,自己一看到一碰到,就會去分別,好的對的什麼的。他不叫做思想,也不叫做意識,是分別心。這個分別心很厲害,聰明能幹的人就是分別心厲害。分別心很厲害的時候,打坐想得定,成道最艱難。學問越好,打坐得道成果很難。但是學問真正好到透頂的人,很快成功,這又是個矛盾啊。

分別不是真的智慧,是妄想,虛妄不實的,所以叫妄想。妄想一來,就在空地上起高樓,就動出來了,分別心是這樣厲害。真正的智慧是清淨,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統統沒有分別,那個是般若智慧,正智。所以真的正智是見到自性的清淨的空的一面,得正智以後就悟道了,很清淨很安詳,如如不動。

https://mp.weixin.qq.com/s/xSR0qmHO7Av3LEHcF4R45Q?fbclid=IwY2xjawNcGBNleHRuA2FlbQIxMABicmlkETFHTWhsZVFRSWFXbEFOaURWAR4gvfZ7UkXRk6o0mH64Yaz_9diT1o3KJMgZpVW-zbAMKkJuHoAOEYvbl0BCIA_aem_TbVOzcvEzsGrMW39t4mW7Q

Tuesday, 14 October 2025

政治宗教化,誰是幫兇?

戴志強

十多廿年前,各族民眾還能夠毫無隔閡坐在咖啡店,同一張桌,你喝你的酒、他喝他的咖啡,用國語高談闊論。

那時的華人社團宴席邀請馬來高官當嘉賓,場內飲勝聲此起彼落,部長以茶代酒、滿面笑容跟大家舉杯盡興。

穆斯林的齋戒月來臨,穆斯林朋友守齋,非穆斯林如常喝水吃飯,學校食堂也照常營業。

各族人們的心目中沒有感覺誰冒犯了誰,只有打從心裡的尊重彼此,因為大家都知道宗教信仰的不同,並不是“對立”的敵人。

美好越走越远

那個開明多元的美好時代,早已越走越遠,如今已成懷舊話題。

隨著科技與資訊的進步,人們的思維和眼光卻越來越狹窄,因為政治愈來愈宗教化,宗教愈來愈政治化。

政黨之間的鬥爭,不再只是理念之爭,而是信仰的競賽,從上到下灌輸宗教和民族的優先地位:誰更“伊斯蘭”、誰更“正統”,誰就更有資格代言“馬來尊嚴”。

民主政治裡,政黨和領袖可來可去,宗教政治卻擁有不可質疑和不容推翻的強勢,誰能掌握宗教的話語權,就能更輕易控制選民的思想。

伊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藉著烈火莫熄和改朝換代的浪潮,伊黨紮根坐大實力,打起宗教的旗幟開拓新戰場,無往而不利,成功從反對黨裡的宗教支流,變成國家政治主流之一。

伊黨沒有用拳頭打天下,而是用宗教話語權奪人心,以“宗教正確”取代“政治正確”,整個政治語境就被重新定義:凡不同調者,不是異見者,而是異教徒。

可怕的不是伊黨的擴張,而是朝野政黨的競相模仿,為了搶奪穆斯林選票,馬來政黨走向伊黨的路線。

在這個政治理念鬥爭變成宗教教條競爭的演變過程中,一些華基政黨的政客正是最大的幫兇。

華裔政客戴起宋谷、穿上馬來服裝,把謟媚說成“包容”,把自我矮化包裝成“尊重”,在穆斯林面前不敢舉杯、在公共場合自我審查,突出自己對宗教的敏感,以博取穆斯林選民的好感和選票。

當所有人都選擇迎合,那些原本該堅守的多元價值,便在沉默中消失。

有酒精的餐會被罵成褻瀆,有腐敗的內閣卻能高喊清廉,展現大馬政壇從多元文化走向精神分裂。

找回那张桌子

酒能醉人,但比酒更可怕的是自醉,自欺欺人的假醉,為權力而瘋狂。

這種“政治信仰化”的風氣,讓整個國家陷入“表演式”的道德政治。可是,政客們口裡喊道德,手裡收獻款,這不是信仰的堅持,而是權力的偽善。

信仰原本應該讓人更有良知,而不是更好騙;政治應該是治理眾人之事,而不是統治眾人之刀。

要讓馬來西亞回到那張咖啡店桌子前,不是去管誰手裡拿的是酒還是茶,而是找回那份能平起平坐、對面共談的尊重與自在。

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251009/看好文|戴志强:政治宗教化,谁是帮凶?/

Sunday, 12 October 2025

發願與發誓

/ 聖嚴法師


佛教徒常常「發願」,一般人則常常「發誓」,那麼發願與發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

「誓」和「願」都是一種希望、一種承諾,譬如說青年男女互訂終身,男孩說非她不娶,女孩說非君不嫁,這是山盟海誓,可以說發誓,也可以說許願。有時,誓、願兩字也會連在一起用,稱為「誓願」,像是在中國隋朝時,天台宗的慧思禪師曾寫過一篇《發誓願文》,也有人稱《立誓願文》,內容就是在說明他要如何修行,如何使自己的身心清淨,並且發願盡形壽推廣佛法。

發願都是發好願,但「發誓」不一定都是發好的誓言,譬如有的人發誓說,某某人那麼壞,這一生如果不把他殺了,我誓不為人;或是,如果這一生殺不了他,那我下一生即使做鬼,也不放過他。還有人發誓要自殺,抱著必死的決心,即使被救起來,還是會再自殺。這些發的都是毒誓、惡誓。另外,有的人為了要完成理想,也不管這個目標多麼困難,或根本沒有達成的希望,就發誓說,我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做不到,那我也不用活了。雖然他的目的是好的,但他發誓的內容卻過於偏激,這也是一種惡誓。

因此,惡誓、毒誓就和發願不同了,不論是發願還是許願,所想的一定都是好願,所以,誓和願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不過,許願對一般人來說,不外是希望發財、陞官、考試及格,或者是希望完成某一個私人的心願。這些雖然也是願,但都是小願,是自私自利的願。

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佛教徒,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就像地藏菩薩的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還有藥師佛的十二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這些都是為眾生、為他人、為無盡期的未來,所許下的一個大願。

凡是大乘的佛教徒,因為希望能學習佛菩薩精神,所以都會發〈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學佛基本的願,是以度眾生為目的,因為要度眾生就要先斷自己的煩惱,所以想要度眾生、斷煩惱,就要修學佛法;度眾生是慈悲,斷煩惱是智慧,慈悲和智慧究竟完成的時候,就是成佛。成佛的願是廣大的,與個人為了成就自己而許下的願,完全不同。

誓與願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發誓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發願一定是好的。我們一般人發的誓多是毒誓、惡誓,發的願則多是自私的小願。如果僅僅是發小願、自私自利的願,你得到的利益不僅是暫時的,而且是非常微小的。我希望諸位能夠發菩薩的願、發成佛的願、發度眾生的誓、發利益他人的誓,為了成就他人,一定要先成長自己,最後獲得最多利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圖:Jane Wu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01164028711220&set=a.619833110177651

Friday, 10 October 2025

用資源分配的角度看人生

/ 閱讀前哨站瓦基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作者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認為,我們應該像經營企業一樣,來規劃自己的人生。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家企業的成功關鍵在於如何「分配資源」,但很多企業為了短期的利益,反而犧牲了長期的價值。

同樣地,我們的人生時間和精力也很有限,如果沒有設定清楚的長期目標,很容易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看似重要」但實際「無關痛癢」的事情上,比如無止盡的加班,或者為了取悅別人而做出不必要的犧牲。

他在書中進一步解釋,我們常常因為短期成效而感到滿足,卻忽略了長期投資的重要性。所以他提醒我們:「人生是否如你所願,或是悔不當初,就看你如何分配自己的人生資源。」

他用一個簡單的比喻,指出像是經營一段婚姻或是與孩子的關係,這些無法馬上看到成效的事情是一種投資,但往往因為被忽視了,而導致長遠的損失。

比如說,你想經營一段幸福的婚姻,但如果每天都把全部的心力花在工作上,回家卻對伴侶非常冷漠,長期下來,你們的感情只會越來越淡。

這就像一家企業如果忽視自己的核心業務,光是在追逐帳面上的數字,最後只會面臨危機。作者提醒我們,要把時間投資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就像企業在經營核心業務一樣,持續投資我們和伴侶、孩子和朋友的關係。

當我們用分配資源的角度來看人生,就會明白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追求。我們要懂得把資源分配給「少」但是「重要」的事情。

https://web.facebook.com/photo?fbid=1284588773680928&set=a.103428081797009
https://readingoutpost.com/measure-your-life/?fbclid=IwY2xjawNUUSpleHRuA2FlbQIxMABicmlkETEyeXl0MmY1UWVjQ0hWblViAR55HRBgW2GA4fqrFQ6Sl40muwLArJAb7DpKc3wt6BON2RzJ9wIpYkXP62mNVQ_aem_Jb-HCzli4qaS2-czKeuhrw

Tuesday, 7 October 2025

現世的努力,將成為未來世的宿世善根

/ 開仁法師


你我的身邊,經常會出現很聰明的人,以及很愚蠢的人,現世根性利鈍之差別,佛教解釋為這跟過去宿世培養的善根厚薄有關。我想這個理由應該不會有人反對──至少不是定命論(命中註定),當然現世的父母及成長背景,還是有不少成分的影響力的。

其實,這種現實生活中的智力比較,很容易讓人落入傲慢或自卑的窠臼,更甚者還可能將這種偏激心態保持到這期生命的結束,苦了自己,也苦了他人。

假如能夠懂得緣起的道理,並深入瞭解根性差別的瓶頸絕非完全不可改變時,才能讓自心快樂的學佛修行!

如果説,活到今天為止,對於自己的根性和智力等,不是太滿意的話,按照道理應該要更加努力的向上向善去充實生活,因為手裡既然欠缺了深厚善根,現世的努力將成為未來世的宿世善根,當下不用功而只怨天尤人,有什麽意義呢。反過來說,今生向善的努力,都是未來世的解脫善緣,功不唐捐的。

此外,也要留意現世莫種下障礙的業緣,如障人學佛聞法、到處自讚毀他、貪求名聞利養等,這些無非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未來世設下許多障礙學法的不善業緣,我見沒有變小卻反而更大。障礙是自己下種的,驗收當然也只有自己品嘗了。

/ 方丈札記20
https://santavana.org/abbot25speech20?fbclid=IwY2xjawNNBKBleHRuA2FlbQIxMABicmlkETE0UVhjZ2Jqd0g3VVhMYUcyAR6dhCIN82UeY3bYNJiI6eDi6RIMybS0Jmt7_qzGG1gemGs2UqfDINTwaq2uew_aem_oT7LqxpIIxXg3Kd0m11ovg

Wednesday, 1 October 2025

怨仇從哪來?

/ 果然是大師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被佛陀稱許為「神通第一」,經律中記載許多關於他示現神通的故事,更形容他的神通之強大,只要以腳趾按地,便足以讓帝釋的天宮震動幾近崩傾;能降伏天龍八部中的龍王;上遊三十三天、下遊地獄跟搭電梯一樣輕鬆……然而,如同佛陀多次宣說的:「罪福自然,不可得避。」無論眾報、福報的業力,皆無法以任何方式逃避,包括神通力。最後,目犍連即是因為業力成熟,而被外道亂棒打死。

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記載,當時,有些外道早就對佛陀的僧團有所不滿。有一次,一群執杖外道在途中遇見了目犍連,問目犍連是否承認他們是真正的出家人?目犍連由於曾見到外師外道之一的富蘭那迦葉在地獄中受苦刑,於是正直地表示:外道沙門空有其名,而不能證聖得解脫。這樣的說法,無異火上加油,於是,這群外道便狠狠地將目犍連打得半死。

當時,舍利弗原本走在前方,久等目犍連不至,回頭找人時才得知他遇此大禍,既驚訝又不捨地問道:「師兄,連世尊都說您的神通第一,您怎麼不動用呢?要是您動用了,就可以躲過這一劫了!」目犍連忍痛灑脫地承認:「是業力使然啊……如果可以,我何嘗不想動用神通……只是當時我腦子一片空白,怎麼發通?」見目犍連虛弱模樣,舍利弗趕緊將他帶回竹林精舍。

當時,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也聞訊帶著大臣們趕來,在師兄弟們及大眾的不捨中,目犍連動用少許神通力,暫留性命。他最後一次入城,像往日一樣托缽乞食,之後回到精舍用餐,收好衣缽,然後親自前往佛陀的住所,向佛陀辭行,在得到佛陀的應允後,才入涅槃……

當時,佛陀對難過的弟子們解釋,數百世之前,目犍連曾經身為婆羅門,在娶親之後,一心一意向著妻子,對母親愈來愈不耐煩,口語態度愈來愈不尊重,他的母親為此責備他及媳婦,兩人懷恨在心,自此,與母親更是形同水火,他的妻子老是在他耳邊說婆婆的是非,有一次,他氣到動念:「真想找人把這老太婆打得半死!」

就因為這個惡念,連著數百世被杖毆至死的,反而是目犍連。佛陀感慨地提醒,對於父母的惡念、惡行,業報極重,無人能代受,不可不慎……

關於目犍連尊者的前世,流傳有幾種不同的版本,輕者是不孝父母,重者包括凌虐父母,甚至親手殺害父母,而打死他的外道當中,也有他前生的父母……

談到親、怨,《梁皇寶懺》卷五的懺文,相當發人深省:「一切怨懟,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各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者,皆從親近」「或父母責望於子,或子責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更相責望,更相嫌恨,小不適意,便生瞋怒……」

如果我們覺得眼前有仇人、有敵人,無需懷疑,必然是彼此之間曾經結下惡緣――惡緣愈深,也表示以往的因緣愈深、關係愈親;同樣的,何妨想想,現下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家人、親友,甚至是同事,我們是如何對待他們的?責望、嫌恨?還是友愛、包容?我們正在為彼此種下什麼樣的因緣?

如聖嚴師父所說:「逢人結恩不結怨,必能和諧相處、生活愉快。」我們當下的每一念心,每個言語行為,都在結彼此未來的緣,多一點觀照、多一點慈悲、多一點智慧,善緣自然能夠在彼此間滋長!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534053426644081&set=a.226191537430313

Sunday, 28 September 2025

是非成敗轉頭空

/ 陳家偉


人的壽命只是短暫的幾十年,歷史的功業也頂多是三、四百年!當年意氣風發叱吒風雲的英雄,最終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淘成細沙,無昔日之重要!

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幾十年。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呂布首先登場,跟着有袁紹的崛起,後有曹操統一北方。江東的孫權和漢中的劉備不得不結為盟友,兩雄合力以力抗曹操80萬大軍南下,他們據守天險長江,終以赤壁之戰,火燒連環船,曹操敗走,劉備乘機入巴蜀地區,形成了曹操、孫權、劉備三個政權的鼎立,維持了60年,謂之魏、蜀、吳的三國時代。

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文臣武將輩出,魏有荀彧、龐德、夏侯惇,蜀有關雲長、張飛、趙子龍、諸葛亮;吳有周瑜、魯肅等文臣武將。三國初期,勢均力敵,戰事甚繁,謀略不絕,成為文學家的豐富養分。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就借用這段歷史,寫了《三國演義》,而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赤壁賦》也是膾炙人口,傳誦至今的經典文章。

人生如夢

我們熟悉的沈祖堯教授也愛中國文學,他亦深受三國時代風雲人物的影響,早前在香港的神召會禮拜堂作了一次講道,講題為「是非成敗轉頭空」。這就是一句是出自楊慎的詞,詞牌是臨江仙。

詞的內容是寫三國之爭,人才之鬥,最終都成為歷史,不必理會誰勝誰敗,人生路有起有落,事過境遷。正如蘇軾對人生的感悟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臨江仙》是一首詞,詞分上闋和下闋,上闋較人所熟悉,也是這詞的主題,現節錄於下: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這上半闋詞其實意思與蘇軾的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有相同的意境和心意。意思是人生如夢,功名利祿,富貴榮華都只是過眼雲煙;人的壽命只是短暫的幾十年,歷史的功業也頂多是三、四百年!當年意氣風發,叱吒風雲的英雄,最終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淘成細沙,無昔日之重要!

蘇軾是北宋的大才子,楊慎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更是狀元。兩人雖才高八斗,出類拔萃,但仕途失意,屢遇險境,最終了悟人生,隨遇而安!特朗普和馬斯克,前者權傾世界,後者是全球首富,但又如何呢?輝煌的歷史終會被人所遺忘。

發人深省的分享

沈教授今年65歲。沈校長是世界級腸胃科權威,除了能行醫、當校長,更能科研。他醉心研究,希望憑科技之助,繼續貢獻世界。幾年前,他接受了新加坡一所大學的聘請,現為醫學院院長及高級副校長,在新加坡繼續為世人發熱發光。

沈教授的分享是發人深省的。他先舉出現今的特朗普和馬斯克兩人,前者權傾世界,後者是全球首富。但又如何呢?歷史上的亞歷山大帝打敗了波斯帝國,南征北戰,征服了歐亞大陸,但最終英年早逝。輝煌的歷史已被人遺忘!

沈教授以約翰福音中麥子的比喻,去回應「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他說當耶穌騎騾進入耶路撒冷,耶穌已知道自己將要為人類犧牲,而且最終復活!

人要明白經文是很難的!因為要先死後生。他舉了在2003年疫症蔓延期間謝婉雯醫生為搶救病人而犧牲,就如麥子要先死才可以長出更多的麥子來。

他又分享了向上帝surrender的三種方法,大家可以到神召會禮拜堂的網站重溫他的視頻!

沈醫生是一位醫學權威、大學校長,傑出的科學家。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加拿大獲取博士學位後回港工作,加入中大作拓荒者。他仁心仁術,學貫中西,傳道、授業、解惑都是自自然然的。他的人生智慧更是歲月的沉澱和灼見呢!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