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9 July 2025

怎麼聽

/
 一行禪師


傾聽自己

在我們有能力好好傾聽別人之前,需要先花時間傾聽自己。有時,我們試著傾聽他人,卻完全聽不見他們說了什麼,因為內在的強烈情緒與想法太過吵雜,呼求我們的關注。我們應該要能與自己相處,回到自己,傾聽正在升起的情緒,不去評判或打斷它們。我們也可以傾聽內在升起的任何想法,讓它們消散,不要抓著不放。當我們花點時間傾聽自己的聲音,就能聽到周遭人的聲音。

我們需要訓練

我們必須傾聽對方,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我們盡心聆聽,但幾分鐘過後,就再也無法聽下去,因為他們的話語觸動了我們內在的痛苦、暴力與憤怒。剛開始, 我們發願,即便對方講話偏頗,讓人聽不下去,也要給對方一個機會。但是我們內在的暴力、恐懼、痛苦和憤怒,讓我們撐不過五分鐘就想要反擊、大吼回去,或是逃走。我們失去了慈悲傾聽的能力,我們需要練習,才能再次傾聽。

傾聽受苦之人,但不承擔他們的苦

如果對方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苦,就會成為自己痛苦的第一個受害者—我們只是第二受害者。如果我們置身於對方的處境,而無法處理內心的苦,也會有同樣的反應:我們會繼續受苦,也讓周圍的人受苦。這就是從正念生起的正見: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苦,不再責怪他們,只想幫助他們減輕受苦。這意味著我們自然生出了慈悲。
佛陀曾教導兒子羅睺羅要像大地一般修行。人們把各式各樣的東西—從鮮花到垃圾,扔到地球上,地球卻平靜地接受一切,不帶任何評判。地球有能力轉化這一切。我們可以學習像大地母親一樣平靜地修行。可以接受別人對我們說的任何話語,卻不必承受他們的痛苦。

瞭解自己的極限

有機會被懂得諦聽的人傾聽,真是彌足珍貴;這可以帶來很大的寬慰。然而,有時傾聽無法帶來任何紓解:例如,有人老是重複說些澆灌雙方負面種子的話語,這種時候,繼續聽下去並非明智之舉。

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繼續帶著慈悲聆聽,請讓對方知道、告訴你的朋友:「親愛的,我們過兩天再繼續好嗎?我需要重新整理自己。我需要練習,才能以最好的方式聽你說話。」

如果你的狀態不好,就無法以最佳的方式傾聽。練習行禪、正念呼吸和坐禪,可以恢復慈悲聆聽的能力。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307814307373762&set=a.283843669770836

Wednesday, 23 July 2025

布施心的五個層次

/ 聖嚴法師


凡夫眾生對人做了好事之後,總希望獲得回饋,種大福希望得大福報,甚至種小福也希望得大福報,一般佛教徒也是如此的。有些人等而下之,更是為了求福而許願,或為求事業順利、仕途通達,或為求兒女學業精進,或為全家消災免難,而在佛、菩薩、神前許願祈求,如能滿願便去還願,做某些好事。這等於是先貸款後還錢;幸好佛菩薩慈悲,沒有要求以任何物品做為信用抵押,就先給與貸款。這是布施心的第一個層次。
󠀠
另外也有先做好事,但希望好人有好報,種善因得善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還希望種一粒瓜能得十粒瓜,種一粒豆能得百粒豆。這是第二種層次的人。
󠀠
有些人是自願做好事做善事,並且很認真地做,心甘情願地做,他們做義工不求回饋,以為做義工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一份獲得,這種觀念在歐美社會已在流行,在我們國內則尚未十分普遍。這是第三層次。
󠀠
有些人種瓜不為自己,種的瓜是要分享給他人,沒想到是為自己,種的時候也不預期有多少收穫,收穫多福報多大家分,收穫少表示大家福報少,一樣大家分享。這是第四層次。
󠀠
另一些人的境界很高了,他們只管用心種瓜,收成之後與大家分享,卻不覺得自己做了這些事有什麼了不起,心裡全然不留痕跡;萬一沒收穫是因緣不成熟,也不覺得有什麼大不得了的,把行善布施的過程當作就是修行。只知道這是學佛修菩薩道的人應該走的路,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一天人就應勤勤奮奮地努力,盡人應盡的本分,至於有沒有回饋、有沒有收穫,不用計較、不用執著。其實,若以無所求心布施者,皆有大福,心大福也大,盡心盡力行布施修供養,不求大福,不求小福,不考慮個人利益損失,便是菩薩的無相行。能夠布施的本身,便是大福德行。這是第五層次。
󠀠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經文「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就是以上所講的第五個層次。
󠀠
一般人不容易一下子就到達第五個層次,不過至少應做到第三或第四層,請諸位試試看。如果老是停留在第一個層次的話,等於沒來聽經,第二層次則是聽經沒聽懂,第三層次表示已經在學習了,第四個層次、第五個層次是已經是聖者,乃至已到達佛果的程度。
󠀠
/ 聖嚴法師《修行在紅塵》

Monday, 21 July 2025

受苦乃是人之常情

/ Gary McClan

還記得《綠野仙蹤》裡的錫人嗎?在電影結尾,當桃樂絲送給錫樵夫一支錶,錫樵夫說他現在知道自己有一顆心了,因為他感到心碎。有多少其他電影、歌曲和書籍都是在描寫心碎的痛苦?此處更重要的訊息是:心碎乃是人之常情。

依我的經驗,情緒痛苦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無法接受所發生的事,或是拒絕接受。或者說得更直接一點,是拒絕接受現實。當你不能或不願接受一種現實情況,你就在自己大腦中布下了戰局。你大腦中純屬情感的那一面和理性的那一面交戰。結果是什麼呢?更多的痛苦。

「了結」可能會提供你所需要聽到的話,來幫助你接受事情的真相,並且向前邁進。但也可能不會。我們期待「了結」來療癒我們的情緒痛苦。我們希望有言語、行動或神助來終結我們的痛苦,給予我們所希望或祈求的起點,讓我們繼續向前邁進。

希望自己的痛苦能夠結束乃是人之常情。想要得到「了結」也是。有時候所發生的「了結」的確很神奇。另一些時候,那就只是一個希望、一個夢想、一個幻想。

/ 作者:Gary McClan 《The Power of Closure》
/ 译者:姬健梅
把內心的遺憾收拾乾淨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305057384316121&set=a.283843669770836

Saturday, 19 July 2025

律师走路

周若鹏

律师们竟然愿意走出舒适的冷气办公室,从司法宫步行2.6公里到首相办公厅呈交备忘录;他们不开车,不用快递,选择在艳阳下或风雨中走路,必有大不了的事——敦东姑麦文卸任联邦法院首席法官后,竟无人接替。

这不是很让人不解吗?首席法官领导司法机关,审理重大案件,是举足轻重的职位。退休年龄是明摆着的,一早知道的,怎可能没提早进行委任程序呢?

程序是由司法委任委员会建议人选,首相依建议向最高元首转达,再由最高元首任命首席法官。然而,这中间不知哪个部分卡住了。顺带一提,司法委任委员会是前首相敦阿都拉设立的,旨在透明化司法委任,在此之前大众普遍认为首相左右法官人选。

律师走路,走向首相办公室;公正党前署理主席拉菲兹和同僚也促请首相解释当前乱局,促国会议员支持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彻查,这种种动作都似在暗示程序卡在哪里;他还发起网上联署,号召全民捍卫司法体系,“捍卫”的潜台词是“有人”在阻挠司法体系。

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阿莎丽娜的动作也叫我纳闷,她说将比较英、印、澳、新四国的司法任命制度,找寻适合大马的制度。意思是,这次的危机揭露了制度疏漏吗?此时说这个恐怕也是空话,来得及解决问题吗?

也许初步最合适的改变建议是民政党主席刘华才提出的,让司法委任委员会绕过首相,直接对最高元首建议,那么首相就无干预之嫌。既然安华声称过去两年从未干预司法,一直和法官保持距离,何不完全撒手?

昌明政府最近诸事不顺,姑且撇开扎希的旧事和遗忘了的竞选承诺,SST叫人民百上加斤,电子发票让商家忙得团团转,MyKiosk、昌明城市惹来连番议论,都叫首相民望每况愈下。如此下去到下届大选,走路的大概就不只是律师了。难道要证明百岁老马当初果真观人入微,竟然是对的吗?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1630825651426&set=a.233509991463520

Wednesday, 16 July 2025

司法风波正演变为安华危机

/ 林建荣


马来西亚司法体系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随著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东姑麦蒙和上诉庭主席阿邦依斯干达于7月初退休,以及未来数月多位资深联邦法院法官陆续达到退休年龄,关键职位却迟迟未能填补,导致司法领导层出现真空。这场看似单纯的司法人事危机,如今正演变为一场对首相安华的施政与政治领导力的严峻考验。

司法体系核心职位的空缺不仅引发了法律界担忧,也在朝野政党中激起广泛批评。律师公会更将于7月14日举行“公正之行”,向首相递交备忘录,要求当局尽快填补司法领导层空缺、公布司法任命委员会近期会议记录、成立皇委会调查司法干预指控。

令人瞩目的是,执政联盟内部,从行动党的谨慎低语到马华的大声疾呼,甚至安华本人所属的公正党内,都有不甘沉默的声音破空而出。其中,由拉菲兹为首的9名蓝眼国会议员,更是公开要求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彻查司法任命和干预指控,并宣布将启动全国论坛和联署行动,寻求跨党派合作。这不仅揭示了问题的深重,也映照出团结政府内部的忧虑与不满。

首席大法官与上诉庭主席离任后,另一名联邦法院法官娜丽妮也将于8月退休。这些职位对司法日常运作至关重要,过往政府通常会提前任命接班人或考虑延任现任者以免中断司法链。然而,安华政府既未延任现有者,也没提名新人选,亦未向大众清楚说明其中原因,进而令各方疑虑加深。

讽刺的是,安华在日前首相署月度集会中批评有人游说政府延任东姑麦蒙,并强调政治势力不得干预司法任命。可是,当最高法官职位悬空、任命的进程停滞,当司法人事如同冻结在政治盘算迷雾中时,这难道不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危险的干预吗?

这场风波的核心,早已超越了程序上的枝节,而是直指人心深处的信任。如果安华政府无法迅速、透明地拨开迷雾,如果任命的过程继续缺乏清晰的说明与坚守的原则,安华政府势必会被质疑是否存在企图操控司法、安插亲信,甚至借机重塑司法结构以图长远政治利益的嫌疑。

拉菲兹政治反击

此外,拉菲兹在此次事件中的高调举动,也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他在5月党举失利并辞去经济部长一职后,回归后座议员。如今,他以如此强势的姿态重新出击,显然是试图以改革者形象重新定位。他的出手,不仅是对司法问责的呼吁,更是对安华政治领导力的一次提问与施压。

根据联邦宪法第122B(1)条文,大法官的任命需由国家元首根据首相的建议,并谘询马来统治者会议后作出。与此同时,在2009年成立的司法任命委员会下,该委员会将提呈相关人选给首相。在现有框架下,司法任命委员会共有9名成员,包括4名当然成员,即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上诉庭主席、东马大法官和西马大法官,以及5名由首相从司法界或法律界选出的人士。随著现任首席大法官和上诉庭主席退休,目前委员会仅剩7名成员,而其中由首相提名的委员比例已占了多数,这也难免令人臆想到政治影响的阴影。

当下这场法官任命风波,正逐步演变为对安华个人领导诚信的严峻考验。如果安华持续回避问题,放任争议延烧,不仅会损害日渐失色的“改革政府”形象,更可能进一步让他和公正党失去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对于一位以“改革者”自居的首相而言,司法体制的独立与清明,本应是其施政的基石。一旦这个基石动摇,整座改革大厦就将岌岌可危。

司法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现在是安华做出抉择的时刻。他可以选择逃避、拖延、政治算计;也可以选择勇敢面对、公开透明、以果断之姿力挽狂澜。这不仅攸关司法制度的公信力,更是他个人政途的试炼。这已不仅是司法体系的问题,而是安华的危机。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qunying/2025/07/09/745567

Thursday, 10 July 2025

不與陰鬱和不幸之人來往

/ Robert Greene & Joost Elffers

我們身邊不乏一些命運多舛的人,他們可能是受環境所逼,才陷入不幸的境地。對於這類人,我們一定要不吝給予同情與幫助。

但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並非生而不幸,而是因本身自毀式的行為,以及對他人的不良影響,才招來不幸。若我們能幫這種人一把,並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自然是件好事,但大多時候,我們反而會被他們改變,原因也很簡單:人類非常容易被親近之人的心境、情緒和思維模式影響。

最陰鬱、情緒最不穩定的人往往情緒最強烈,所以感染力也最強。他們熱愛扮演被害者,所以一開始你很難察覺他們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而等你發現他們問題的本質後,其實也早已深受對方影響了。

請務必了解一個道理:和什麼樣的人來往很重要。結交負面情緒傳播者是高風險行為,因為你必須浪費寶貴的時間與力氣擺脫他們。此外,與錯誤的人交好也有可能影響旁人對你的看法。

我們需要提防的傳染者有很多種,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對生活永遠都感到不滿的人。

對付傳染者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隔離。然而,當我們意識到身邊有人在傳播負面情緒時,往往都已經太遲了。

不要輕信他人為自身問題編織的藉口,而是觀察他們給外界帶來的影響。鑑別傳染者的方式,包括你觀察他們經歷過的厄運、多舛的過往、殘破不堪的人際關係、搖擺不定的事業,以及他們自身性格的能量。

請注意,你很有可能被這股能量迷惑,進而失去理智。如察覺到傳染者的徵兆,請多加提防,學著看清楚他們眼神中透露出的不滿。最重要的是,不要同情他們,別為了助人而去蹚這灘渾水。傳染者永遠都是傳染者,而你只有淪為感染者的份。

/ 譯者: 朱家鴻
/ Robert Greene, Joost Elffers《The 48 Laws of Power》
/ 羅伯.葛林, 約斯特.艾佛斯《權力的48法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3327162155810&set=a.283843669770836

Sunday, 6 July 2025

自我批評從何而來

/ Damon Zahariades


有許多因素會讓我們形成負面的自我形象,並使這些想法根深蒂固。不幸的是,這些因素往往潛移默化,難以覺察;而正是這種意識的缺乏,它們才得以在不知不覺也未受質疑的情況下,持續對我們的思考模式造成負面影響。

有時,這些批評表現得很隱晦,像耳邊的低語,輕輕影響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接受負面的自我評價;有時,它們則顯得非常直接,以吹毛求疵或極為苛刻的方式呈現。無論形式如何,最終都會導致自我懷疑,甚至引發不同程度的自我厭惡。以下是最常見的自我批評來源:

#家庭
或許在你還小的時候,你的家人就常貶低你,甚至到現在還是這樣。也許他們老覺得你比不上在各自領域表現出色的兄弟姊妹;又或者,他們對你的愛與關懷是有條件的,讓你覺得自己必須不斷努力才能爭取認同。家庭對你的自我認知,可能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權威人物
在成長過程中,權威人物可能對你產生類似影響。老師可能曾經批評你的學習能力、教練也許不看好你的運動表現,而老闆也或許常質疑你的工作能力。這些經歷會深刻影響你對自身追求成功的潛力和能力的信念。

#過往的失敗和錯誤
若執著於過去的失敗與錯誤,並將責任歸咎於自己,而非從中學習並放下的話,就只會助長內疚感與羞愧感而已;這些感受,會嚴重消磨你實現遠大目標的信心。

#他人的期望
別人不合理的期望,可能讓你感到自己很無能,永遠都不夠好。如果你任由這些期望支配自己的行為,就會不斷陷入無力感之中。時間一久,這種情況就會摧毀你的自信,甚至讓你覺得自己只能做到微不足道的事情。

#不公平的比較
在現代社會,比較自己與他人變得前所未見的容易,尤其是在負面情境下更是如此。影像為主的社交平台無孔不入,只會助長這種趨勢。當你看到其他人(看似)過著你夢寐以求的生活時,難免對自己感到失望,因為你自己過著的不是那樣的生活。

你的內心批評聲會利用上述因素,虛構出並堅信著一段負面的內心獨白,不斷貶低你的能力,並動搖你對自身潛力的信心。

/ 戴蒙・札哈里斯《大膽思考
Damon Zahariades《THINK BIG: A 10-Step Guide to Aspiring to Greatness, Pursuing Your Dreams, and Unleashing Your Full Potential!》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91690838986109&set=a.283843669770836

Wednesday, 2 July 2025

我們討厭的別人,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

/ 許瑞云

問:我曾經讀到一個許、鄭醫師提過的觀念,大概是講「我們討厭的別人,其實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因為我們不允許自己擁有某個點,我們才會討厭別人有的那個點,因此我們要學著去接受自己擁有的、也是我們在別人身上發覺到的,我們討厭的那些點,這麼一來我們才能夠做到愛自己」


我對這一個觀念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假如說我討厭的別人身上的某些點,是比如說別人做的性侵、暴力等等行為,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應該去接受自己可能有的那些面貌嗎?我們是否也不應該對這些行為感到厭惡呢?
—————————————————————————-
答:性侵或任何傷害自、他的行為都是源自於不愛自己和他人,霸凌者常常過去也曾是被霸凌者,所以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衝動的情緒或慾念,其實當我們傷害他人時,我們同時也接收到傷害和被傷害的能量。

如果自己有暴力的傾向,我們得要先面對和接受自己有這個傾向,但接受了並不代表我們要放縱自己去行使暴力。當我不抗拒或批判任何自己的潛力,我就可以選擇善用這些潛力。任何的特質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即使是暴力或貪婪等。暴力其實背後也帶有勇氣,讓我們面對霸凌時可以勇敢的說不,該站出來時也可以挺身而出。貪婪的背後也是有其意義,讓我們有取捨之力。特質的本身沒有好壞,端看我們可以如何善用。

每種特質都有一個廣泛的範圍(spectrum),就像是小氣和大方也是在同一個特質的spectrum,只是落在這個特質的兩端而已,又如同暴力和軟弱也是在同一個spectrum的兩個極端罷了。

當我們很討厭某種行為,我們常常會共振那樣的行為。這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中有時被稱為「投射」(projection)——我們會將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例如:特別討厭暴力的人,因為討厭暴力,所以會特別去注意是否有人在行使暴力,也因為常特別注意,所以周遭常看到有暴力的人。在加上一旦看到有人有暴力,就會特別的痛恨、厭惡,所以自己的內心就容易常處於暴力的狀態。

如果自己很討厭「愛批評」別人的人,就會特別的注意周遭是否有人在批評別人,而當我們一直在尋找和注意這樣的人時,就會看到特別多這樣的人,這時內心也會升起強烈的批判聲音在批評他人的「愛批評」。但很可惜多數人很少意識到自己內在一直在批評對方的「愛批評」,自己其實是跟對方一樣的「愛批評」啊!只是有些人的行為是顯化在外,而有些人是隱藏於內心罷了!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不抗拒或厭惡某些特質或行為時,我們內在的智慧和慈悲心才容易升起。會對自己慈悲也會對人慈悲。慈悲不代表我們認同這些暴力的行為,而是會用智慧和慈悲去處理這些人事物,讓他們也能改變對人的方式,能愛人愛物,善用他們的特質和能力。

http://happy1013.blogspot.com/2025/06/blog-post_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