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0 June 2016

26亿门事件真的了结吗?阿班迪没交待的九大疑问

/ 陈启华

经过7个月纷纷扰扰,总检察长阿班迪宣告首相纳吉在“捐款案”和“SRC案”中清白无罪,但整起事件仍然充满疑问,并未随着阿班迪的声明而解开迷雾。

不仅如此,阿班迪昨日所持的资金流向图,不意揭露另一轮从未曝光的可疑汇款,也增加更多的问题。

根据迄今为止的事态发展,起码有九大疑问待解答:

一、 2352万令吉收款人是谁?

据 阿班迪手持的资金流向图 ,其中一个Ambank账户(906)转账2352万零610令吉给17个户口。

不过,不管是阿班迪本人或这份图表都没注明,这笔巨款的转账日期和收款人身份。

根据图表所示,这些钱源自SRC公司。SRC公司目前由财政部所拥有。

因此,这是否政治利益输送?又会否涉及官联公司失信?

同样的问题,可以套在另一个Ambank账户(880)在2014年8月13日缴付总额320万令吉的信用卡卡债一事。

二、 谁是6亿8100万美元捐款人?

据阿班迪,捐款人为“沙地阿拉伯王室”。但到底是哪名沙地王室成员捐款?动机何在?

英国媒体《BBC》引述沙地消息指称,这笔捐款来自 已故沙地国王阿都拉 (Abdullah Abdulaziz Al Saud),包括他的个人资金与沙地国库。

《BBC》也指出,阿都拉国王捐款予纳吉打选战,是因为沙地视穆斯林兄弟会为恐怖组织,担忧其势力在东南亚崛起。

一向以来,我国在野党领袖立场鲜明,支持穆斯林兄弟会。去年,当穆斯林兄弟会领袖兼首位民选埃及总统莫西(Mohamed Morsi)被罢免,且面临死刑时,伊党、公正党和行动党领袖就曾在埃及驻吉隆坡大使馆前示威抗议。

三、 纳吉如何花掉6100万美元?


根据阿班迪说法,纳吉获得6亿8100万美元(2015年汇率折合26亿令吉)的捐款,但在大约5个月后,向沙地王室归还6亿2000万美元。

易言之,根据总检察长说法,沙地王室向纳吉捐献的6亿8100万美元中,纳吉仅花了6100万美元。

问题是,纳吉把这笔钱用在何方?

上文所述及17名收款人所接获的2350万令吉,乃至用来偿还信用卡债务的320万令吉,是否这6100万美元的一部分?

四、 其他的资金流来去?

《华尔街日报》之前报道,其中一个Ambank账户也曾获得一家匿名英属维京群岛公司,以及一家阿布扎比主权基金所拥有的瑞士私人银行账户汇款。

不过,阿班迪在昨日的声明,完全没交代这笔钱的来去。

五、 纳吉是否有申报巨款?

本月初,前吉隆坡刑事调查主任邱震华因为没申报私人户口的100万令吉,因而在反洗黑钱法令下被控。

套用同样的执法标准,纳吉是否有向当局申报捐款和SRC公司汇款?国家银行是否知晓6亿8100万美元流入大马?

纳吉是否会在反洗黑钱法令下被控?

六、 为何纳吉获得官联公司汇款?

SRC公司曾是一马公司的子公司,如今则为财政部所拥有。

官联公司是否能汇款给首相的个人账户?

此外,政府也为SRC公司担保,以让SRC公司从取得公务员退休基金局的40亿令吉贷款。这40亿令吉去了哪?

七、 纳吉个人账户接获多笔巨款后,是否需要缴税?

八、 纳吉身为财政部长,而SRC公司则是财政部属下官联公司,若他真的不晓得SRC公司汇款入其账户,那他应否为此受到对付?

九、 若非纳吉亲批,那么到底是谁批准SRC汇款,目的何在?


 https://m.malaysiakini.com/news/328494

Monday 27 June 2016

後公投智障症候群

: 陶傑

英國公投退歐之後,出現了許多笑話奇聞。

首先因「年輕人」投票率偏低,大量「年輕人」不服,認為老人搶走了他們在歐洲的前途,要求再公投一次。

那麼上一次公投,你不出來投票?因為「年輕人」是低頭族,喜做宅男。偏偏投票不可以在網絡投,非要你抬起頭、走出書房,與社會交流,向工作人員取選票,然後用筆──注意,不是用手機點擊──將一個十字,填寫在紙張的方格裏。

這個過程,本身充滿「六十年代」的老人懷舊色彩,即使再公投一次,形式同樣老人。因為再IT,也不可能網絡點擊當做公投,因為有外來的黑客。上一次,「年輕人」懶惰,或者貪圖有型,不肯出來,對不起,不論年輕年老,都沒有得輸打贏要。

所以,因為這樣,「年輕人」現在集體哭喪,不過畢竟自由世界,不喜歡的話,英國的「年輕人」可以收拾行李,從英法隧道向南出走,在卡萊登陸,向歐盟申請庇護,跟那邊「地球一體化」的中東帳篷難民大愛擁抱,接軌會師。

歐盟德國如果連地中海過來伊斯蘭移民也不設上限收容,反而要將英國的白人年輕人遞解回英法海峽那邊,這就證明歐盟種族歧視,不就證明英國的老人替你投退歐那票,傻豬豬呀,投得對了?

然後就是倫敦十萬倫敦人寫信給巴基斯坦裔的市長,要求「倫敦獨立」,因為倫敦人口「國際化」,大都主張留歐。倫敦獨立了,那麼白金漢宮放哪裏?英女皇全家搬遷,倫敦共和國有了一個伊斯蘭裔的總統,則輪到白人逃亡。中國的遊客眼見倫敦變色為第三世界,購物改往巴黎羅馬。倫敦國沒有了中國人的熱錢救濟,一定餓死。

然後是歐盟宣稱:為防止其他歐盟會員國跟着公投出逃,會收緊退歐手續。

這就嚴重了。公投是民主的體現,即使法國荷蘭瑞典丹麥跟着公投脫歐,也是歐洲人用選票反抗歐盟的左膠官僚。歐盟左膠官僚,竟敢扯破臉,惱羞成怒,現出了獨裁反民主的真面目,這就更證明英國公投退歐這一步,走得對。

歐盟官員如果不反省,還想修補鐵絲網、加固崗哨碉堡,即證明是一小撮人,從人民手中篡奪了權力,將歐洲當做一座監獄來經營,像中國人說的,這樣就「性質變了」。歐洲人下一步,不是讓英國第二次公投,而是由法國公民帶頭,舉行第二次攻打巴士的監獄,就要革命了。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9%99%B6%E5%82%91/art/20160627/19670814

Tuesday 14 June 2016

搶變犀牛

: 李怡

法語作家尤內斯庫(Eugène Ionesco,1909-1994)於1960年寫了一個荒誕劇《犀牛》。故事講一個小公務員貝蘭吉對生活不滿,對未來茫然。有一天他在街上,發現一個街坊變成了犀牛。他驚訝。到了第二天,他發現另一個鄰居也變成了犀牛,他更吃驚。到第三天,又多一個鄰居變犀牛,他吃驚到極點,同時也很困惑,為甚麼他們會變成犀牛?變犀牛潮流出現,人們從驚訝、高談闊論,到麻木,覺事不關己,漠然置之。其後變犀牛蔚然成風,人人以犀牛為美,追隨者絡繹不絕,不願變者自感落後於形勢。這種異化的潮流,衝擊堅持獨立人格不肯變的貝蘭吉,他掙扎、反抗。然而,他的孤單的悲鳴和無力的掙扎,無助於扭轉社會的犀牛化。

猶太裔學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6年-1975)在觀察納粹戰犯艾希曼審判後,提出這樣的問題:為甚麼一個並非邪惡壞心的人,會參與殘殺猶太人的暴行?為甚麼希特勒的滅絕猶太人政策可以在當時推行?原因是絕大部份非猶太裔德國人對政府宣傳造成的社會主流偏見照單全收,他們沒有設身處地去想那些來了德國幾百年的猶太人,同樣是德國人,他們想也不想就認同政府:既然政府說猶太人不是德國人,那當然不能把他們當成德國人,政府說猶太人是壞人,他們當然絕非善類。不思考的大多數平凡人的邪惡,就共同製造一場種族滅絕的災難。

中共土改時,許多農民與地主之間本有良好的鄉親關係,他們不覺得地主對他們盤剝,但在中共土改幹部的宣傳指引下,他們就對地主控訴、鬥爭起來,造成全國鬥地主慘劇。其後從反右到文革的種種政治運動的所謂階級鬥爭,實際上並沒有實質的階級劃分,都是中共在宣傳誰是階級敵人,誰是反動學術權威,誰是走資派,於是學生鬥老師,兒女鬥父母,夫妻間互鬥,因為黨這麼說的,社會主流意識如此認定的,於是大家跟從,造成一幕幕人類歷史慘劇。

毛記電視街頭訪問一個大陸客,問是否知道何韻詩的事,他說,她是港獨藏獨嘛,思想錯誤,與中華民族為敵……。實際上,何韻詩從來沒有提過港獨,她見達賴喇嘛只是追求人生智慧,而且達賴自己也從來沒有說過要藏獨,他的政治追求是西藏真正自治。然而,因為《環球時報》說阿詩是港獨,於是Lancôme急忙劃清界線,MOOV急急聲明:「過去、現在及將來也不會支持推動港獨的任何人事」。左報和一些建制派名人響應:何韻詩不該搞港獨嘛。

且不說港獨藏獨主張是否有理據,事實是,阿詩沒有支持過港獨藏獨。已有太多事例證明中共宣傳從來不顧事實了,但許多人還是在這種宣傳轟炸之下,一個個搶着變犀牛,把風車當成巨人去攻擊。

犀牛尖角,意味着具有攻擊性;犀牛皮厚,意味着麻木;犀牛笨重,對事物反應遲鈍;犀牛眼盲,意味無獨立思考。這些都是聽從掌權者意向擺佈的群眾特點。犀牛化意味獨立人格喪失,整體社會不思考就會不斷重複災難。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614/19653574

Friday 10 June 2016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慈喜覺淨緣長情起喜捨
大悲心念牽掛苦難人不忍
如來哀愍覆護悉皆令度脫
是人發大菩提心願力覆護


大家還記得過去《無量義經》共修時,有讀到一段經文:「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何等法門?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說「成佛」的意思。「疾成」是很快的成就,連起來就是「大菩薩要很快成佛,應當修行什麼法門?」。

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向佛陀請示呢?因為佛陀即將入滅,佛陀很慈悲的希望在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既然無復餘疑,欲何所問便可說也,你們有什麼疑問就乘此時趕快問吧!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佛陀也歡喜的讚嘆他們說「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時。」好啊!好啊!這個問題,問的正是時候。

「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佛陀告訴他們,這個法門稱為「無量義」,菩薩如果修學這個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法門為什麼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菩薩云何修行,修學的要點在哪裡呢?

「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菩薩想要修學這個法門,行菩薩道,自己要先觀察一切諸法,諸法的性與相,自本來今,是「空寂」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用清淨的心行菩薩道。

「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反過來說,一切眾生因為不明白諸法本來是空寂,了不可得,「諸法空相」的真理,迷戀於人間萬象,有得有失,造善造惡,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

菩薩道的修學,知己知彼之後,重點在這裡:「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觀察上述這些道理),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

菩薩如果要修學「無量義」法門,聽到苦難眾生的聲音,可以聽而不聞嗎?看到苦難眾生的苦相,可以視而不見嗎?當然不是,不但不是,還要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開經(序品),是教菩薩法的原理原則,而《法華經》是成佛之道,菩提大直道,《無量義經》與《法華經》彼此之間,是互相呼應的。

故今天上人晨語開示,開宗明義的就說「用心來了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是佛陀教育我們「四無量心」。學佛,行菩薩道是我們人人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學佛的目標,其實就是一條康莊大道,那就是菩提大直道,慈悲喜捨。這是一條很寬廣的路,讓我們很安全,從凡夫地能夠直通到大覺菩薩而到佛的境界。」

這條菩薩道,安全,沒有彎彎曲曲,不容易走岔路,因為走岔路要再回頭,已百年身。這條康莊大道,從凡夫地能夠直通到大覺菩薩,而到佛的菩提大直道。所以,佛陀開示這條路,說明如何走,而且告訴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法門,真正體悟,那念的歡喜,與我們世俗所說「我得到了!得到我所要求,我所要的。」和那種歡喜是完全不同。佛陀的教法,直心接受,身體力行,體會到了,這種歡喜,得來永遠都不會消失,因為道理永住人心,這種的歡喜,住真實法的歡喜。所以,菩薩甘願倒駕慈航,來來回回人間,佛陀也是,都是乘如是法而來人間。

人間是濁惡的世界,人間是堪忍的世界,但是諸佛菩薩就是甘願來來回回在人間,除了救度眾生,另外一項使命,那就是「護持弘宣此經」。此經是什麼經呢?那就是《法華經》。《法華經》是成佛之道,哪怕你只對一句一偈起歡喜心來接受,受持在內心裡,種子就能夠入心,根深茂盛,就「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來度眾生,讓人人了解這個真理,了解這條道路;了解真理之後,走在這條道路上,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諸佛菩薩倒駕慈航來來回回,發大菩提心、大覺悟的心,就是要有願,有願就有力,有願、有力來護持、來保護眾生的心,與眾生結善緣,付出種種供養。

因為眾生受苦,就是不懂道理,煩惱、無明複製,業力愈結愈重,業重,障礙多、苦難多,所以佛陀諸菩薩來人間,就是要教育眾生,這就是哀愍,願意來,願意付出。這就是菩薩,已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法身菩薩,都是已經成正覺的人,但是他們願回歸娑婆,無不都是要用種種的法來幫助眾生體會道理。

薰法香 · 聞法筆記 · 20160604

https://www.facebook.com/jamesjkao/posts/1199140680118689?pnref=story

Monday 6 June 2016

國陣成員黨的去勢

: Wan Saiful Wan Jan

伊斯蘭黨主席哈迪阿旺上個月在國會踏出歷史性一步。他拒絕難得的提呈私人法案的機會,儘管知道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我不會討論有關的私人法案的內容。有更多的人比我更有資格討論。本文更有興趣討論國陣成員黨之間的關係。上個月所發生的一切反映了我國政治聯盟的政治關係。

國陣是擁有13個成員黨的聯盟。表面上它是由成員黨最高領導人組成的國陣最高理事會所領導。國陣成員黨不斷提起“國陣精神”,似乎是指所有成員黨對於如何管理聯盟有著平等的話語權。

然而,事實是就像上個月我們所看到般,國陣成員黨的地位並不平等。他們今天的關係是主人與不能被挑戰的順從下屬關係。許多年前促使這個聯盟成立的團隊精神已經不復存在。今天的國陣精神是巫統說了算。

為了更能瞭解情況,讓我們進一步檢視上星期所發生的事。

哈迪唯有在政府允許下才能提呈法案,因為在輪到哈迪之前,還有多個政府法案在議程中。奇怪的是,政府延後他們的法案讓路給哈迪。我沒有印象國會歷史上有沒有發生過同樣的情況。然而哈迪在我們政府眼中肯定是個特別人物。

事實是我們的政府不只是巫統。政府是由所有國陣成員黨所組成。當路開通了,而且是以“政府“的名義,那就意味著所有國陣成員黨都是其中一分子。

可是一些國陣成員黨領袖卻投訴沒有被咨詢。這就公開表明瞭巫統完全支配國陣,其他成員黨根本無關重要。他們可以發出各種聲音,而巫統依然掌控著局勢。

換句話說,成員黨們已經被去勢,他們可以做的只是投訴。

當他們完全沒有權力,投訴又有甚麼用?

毫無疑問的是巫統主導著國陣。巫統不能被馴服,更不可能被其他12個成員黨開除,如果他們有這個打算的話。如果其他成員黨不認同某樣事,他們唯有離開,巫統卻相安無事。這就是巫統如何牢牢控制著國陣。

一些國陣領袖恫言一旦伊斯蘭法在國會通過他們將會辭職。這是個笑話,因為伊斯蘭法是完全不可能在國會通過。哈迪的私人法案不是伊斯蘭刑事法。

那只是建議擴大伊斯蘭法庭的權限。真正的伊斯蘭刑事法多年前已經在吉蘭丹和登嘉樓州議會通過。這些國陣領袖知道按照這個情況,他們其實永遠不必真正辭職。但至少他們可以假扮英雄。

有趣的是,一些國陣領袖發表措辭強烈的文告譴責伊黨把伊斯蘭刑事法帶入國會。再一次這是個笑話。伊黨一直都要尋求落實伊刑法,但他們並沒有任何新動作。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巫統,利用國陣的名義允許哈迪提呈法案。

不過,當然是這些國陣領袖太懼怕於公開譴責巫統或者建議開除巫統出聯盟。所以他們把視線轉向伊黨。這就是為甚麼我唯一可以用來形容國陣成員黨的詞是他們被去勢。沒有其他能更好的形容他們了。

我不認同前民聯計劃推出的許多政策。但是他們採取的聯盟模式卻是我們必須客觀探討的。
他們是平等的聯盟,沒有一個成員黨可以自認為其他盟友的主人。他們可以公開地互相批評那些他們沒有達成共識的事情。而一旦任何成員黨的言行不一,平等的聯盟關係讓他們可以無畏無私的對犯錯者採取行動。

民聯模式或許看起來不穩定,但事實上這個模式卻是更成熟的民主社會普遍採取的模式。
看看德國、瑞典、荷蘭、奧地利以及其他聯盟政治屬於常態的國家,那裡的聯盟不是永遠的,而且不穩定,這是經常發生的狀態。把盟友踢出聯盟,或者解散聯盟以成立新的也是常態。

此外,中國的模式和今天的國陣相當類似。中共政府是由9個政黨組成的聯盟執政。中共是主導政權者,沒有一個其他成員黨可以夢想挑戰他。

當然共產系統是更為穩定的,因為不是平等的聯盟模式,由老大說了算。

國陣成員黨必須決定要採取甚麼方向。共產和不民主的中國,或者更成熟的民主平等模式?國陣內的成員黨去勢情況將令國陣逐步走向共產模式。但是,最低程度國陣領袖應該嘗試重整雄風,而不是在自怨自艾。

(星洲日報/自由思維‧文:旺賽夫‧民主及經濟事務研究中心CEO)

Wan Saiful Wan Jan is CEO of Institute for Democracy and Economic Affairs (IDEAS)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40232#ixzz4AklPajCc

Friday 3 June 2016

卡夫卡的生平

92年前的今天,小說家卡夫卡去世。他生前的寫作極為私人化,離世前要求將他所有作品銷毀。而他去世後的100年間,小說被不斷傳閱,成為當代經典。

現代人生活的隔絕在卡夫卡筆下,早已被描繪得淋灕盡致。

在19-20世紀小說家中,卡夫卡的生平經歷可以說是最平淡無奇的。

1883年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布拉格,此後的一生中幾乎沒有離開過故鄉,在布拉格大學讀法律,以後在一家保險公司當職員,文學創作只能是算他的業餘愛好。1924年(41歲)去世,生前只發表過一些短篇小說,重要的三部長篇《美國》、《審判》、《城堡》還有其他短篇都是他死後出版的。

整理和出版他的小說的是卡夫卡的大學時代好朋友布洛德。沒有布洛德就沒有今天的卡夫卡。因為卡夫卡在死前強烈要求把一生所有作品全部銷毀。布洛德沒聽卡夫卡的,他把卡夫卡全部作品都保留下來,並整理出版,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十卷本《卡夫卡全集》。

他在去世前的一兩年曾經寫過一篇小說《地洞》,小說的敘事者「我」很奇特,一個為自己精心營造了一個地洞的小動物,但這個小動物卻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充滿了警惕和恐懼。「即使從牆上掉下的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然而,「那種突如其來的意外遭遇從來就沒有少過」。

地洞的處境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現代人的象徵寫照,意味著生存在世中,每個人都在劫難逃,寓意深刻的。評論家說卡夫卡正是他的地洞中的一個小老鼠。

卡夫卡寫《地洞》時肯定把地洞想像為自己的生存方式。

他有一段很重要的自白:

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帶著紙筆和一盞燈待在一個寬敞的、閉門杜戶的地窖最裡面的一間𥚃。飯由人送來,放在離我這間最遠的、地窖的第一道門後。穿著睡衣,穿過地窖所有的房間去取飯將是我惟一的散步。然後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著細嚼慢嚥,緊接著馬上又開始寫作。那樣我將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啊!我將會從怎樣的深處把它挖掘出來啊!

卡夫卡在1911年寫的一則日記談到了他名字的意涵:「我的名字叫卡夫卡Kafka,這是希伯來語(希伯來言和意第緒語都是猶太人的語言,卡夫卡是猶太人。),它的意思是穴鳥。」因此,我用「地窖中的穴鳥」來概括卡夫卡的傳記形象。

這種地窖中穴鳥般的生存方式不僅僅顯示卡夫卡內斂的性格,更象徵著與世俗化的外部世界相對抗。

卡夫卡說:「生活就像我們上空無際的蒼天,一樣的偉大,一樣無窮的深邃。我們只能通過‘個人的存在’這細狹的鎖眼凝視它;而從這鎖眼中我們感受到的要比看到的更多。」

--摘錄自《從卡夫卡到昆德拉》
作者: 吳曉東 
版本: 三聯書店

Thursday 2 June 2016

什么是五欲六尘

:星云大师

一般将夺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杀害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之为“魔”,并且常常以“魔障”称之,以强调它们对圣道的障碍作用。我们在日常修道所遇到的第一重魔障,便是五欲六尘。

什么是五欲六尘呢? 欲,指对于特定对象产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大智度论》说:“五欲无利益,如狗啃骨头。”又说:“五欲如逆风举火把,风吹焚自身。”“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这都是说明五欲之于人,为害甚大。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是能引起感官与心灵感觉、思惟的对象,因为它们具有污染情识的作用,有如尘埃一般,所以称为“六尘”。

一、财欲


财,指世间一切的金钱财宝,是资养色身所不可或缺的资粮。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许多人迷信金钱的力量,因此用尽各种方法求取财富。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安稳的生活,不一定能买到健康的身体,许多人被金钱所役使,毫厘必争,缁铢必计,到头来,身体弄坏了,反而无法享受努力的成果;有的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却被不肖的儿女挥霍殆尽;此外,大水、大火等天灾,足以使金山银岛在一日之间化为乌有;过多的财富也往往成为盗贼及暴政觊觎的对象,甚至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和乐的家庭,不一定能买到可贵的友情,许多人因为忙于赚钱,因而忽略了宝贵的亲情,无法善尽教养子女的责任;有些人则见利忘义,出卖朋友,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作奸犯科,使自己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金钱能使人产生这么多的烦恼痛苦,所以,佛经里常用“毒蛇”来比喻钱财的祸患。尤其学道者,如果不能抗拒利养的诱惑,往往就会被金钱埋没理想,而无法坚持信心道念。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贱夫妻百事哀”,一个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没有钱财,否则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安顿家庭的生活呢?何况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国家社会的各项发展,也需要丰实的国库作为后盾。而佛教本身必须提供弘法利生、医疗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务来净化社会,造福人群,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佛教事业呢?因此,来路明白、用途正当的“净财”是佛教所容许的。

二、色欲

色,指世间的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能使人悦情适意。过去的富家子弟,在声色犬马中丧失了志气;现代的青少年朋友,在电动玩具、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里迷失了自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吃喝嫖赌中浪费了大好生命,断送了锦绣前程;多少英雄豪杰,在虚幻的美貌与空洞的爱情召引下,落得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美色好物,使人身心堕落,受苦无量。《摩诃止观》说:“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学道者想要从生死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尤其必须戒之在色。

人世间因为具备各种不同的人事地物,使我们的生活多采多姿;自然界因为拥有变幻莫测的森罗万象,而显得处处生机蓬勃。形色相状的千差万别,丰富了有情的心灵,也扩大了人类的心胸。多少美丽的诗篇,曼妙的歌舞,常常是在看尽千山万水后,由偶发的灵感所成;多少伟大的圣者,多少杰出的人物,往往是在纷纭的世界里,孕育出圆熟的智能。佛经所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黄金铺地,鸟语花香;东方净琉璃世界,富丽堂皇,令人神往;而佛陀说法时的通体放光,菩萨示现时的璎珞披身,在在都显示出修道成佛不一定要住茅蓬,着弊衣,庄严的色相也一样可以使人悟入真理。

三、名欲


名,指世间的声名,能显亲荣己,所以也是人们追求的欲望。俗话说:“荣誉是人类的第二生命。”追求名誉不但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一个团体进步的原动力。一个人如果连荣誉感都失去了,则生活如同行尸走肉,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是有许多人迷恋于名誉地位所带来的虚荣心、优越感,终日汲汲营营,殚精竭虑,甚至不择手段,强取豪夺,结果不但自己患得患失,形成精神上的负担,同时也造作恶业,引起现世的不安与来世的苦果,真是得不偿失。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因而抹杀了名声的好处。“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榜样令我们见贤思齐,是造成社会安定的力量,不正是声名远播、万世留芳的成就吗?社会上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只要社会贤达登高一呼,往往能发挥四方响应的效果。我们借著称念诸佛菩萨的圣号,而得到得度的力量,诸佛菩萨但以一名,就能普度无数众生。只要心中没有名利心,名声是为了大众利益而拥有,也可以是成就菩提的助缘。

四、食欲


食,指世间的饮食众味,能滋长我们的色身。佛陀在雪山六年,由日食一麻一麦的苦行中,深深体会到人要生存,必须要以食物维持身命,否则就无法修行。于是,当佛陀证悟成道,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对五比丘说:“一切众生,依食而住。” 饮食本来是为了养身活命,但是人们却往往美食当前而不知节制,暴饮暴食,冷热互渗,结果损害了身体的健康。目前世界上现代化国家的人民普遍患有营养过剩、肥胖臃肿的毛病;也有些人非时而食,乘兴而食,破坏了肠胃的功能;更有许多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在样式口味上力求变化翻新,甚至不惜杀生害命。

千百年来,凡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河里游的、山中爬的,都成了人类大肆捕杀的对象。长此以往,不但破坏了地球生态的平衡,遗祸后世子孙,也为自己种下日后恶业苦果的种子,诚可悲矣!佛教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呼吁大家节制食欲,因此在丛林的清规里,订有食前作五种观想的条文,称为“食存五观”,其中“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及“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两种观想,正可以对治我们对饮食的贪欲。

五、睡欲


睡,指睡眠休息,能资养我们的身心。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菩提路长,更需要适当的休息,否则倦怠无力,又如何学道修行呢?然而如果贪嗜睡眠,不但空过光阴,而且容易伤身丧志,使人性无法积极活动,成为障覆修道的惛眠盖。因此,佛教诸经论曾举出许多对治惛眠的方法,例如《中阿含经》卷二十《长老上尊睡眠经》中,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诵经宴坐时,如果昏沉欲睡,可以两手按摩双耳;或用冷水洗脸;或仰观天空星宿,以适神思;或至户外空地经行,守护诸根,待神识清爽时,再继续修持。在《遗教经论》中,举出昏沉欲睡的原因有进食、时节和心理三种因素。前二者属于生理的因素,可以精进来对治;后一项是心理因素,有两种对治方法:?思惟观察:观察五蕴的生住异灭,时常心念无常的火烧诸世间,提醒自己把握光阴,努力习定修慧以求自度。守持净戒:以净戒对治烦恼,能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中安住,使精神不致惛重沉闷。关于消除疲劳的睡眠方面,佛制睡眠的时间,是从晚上十时至凌晨二时,与现代的医学卫生观点相符。

在佛教里,搬柴运水、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睡眠自然也不例外。《毘尼日用切要》中记载:临睡时要合掌面西,观想念佛十声、或百千声、或万声,然后诵偈云:“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睡觉时右胁而卧,观想光明,这样修习纯熟了以后,不但能安稳入睡,而且在睡熟了以后,也能保持惊觉,不失正念。欲,依其追求的目的而言,可以分为善法欲和恶法欲二种。以正念来追求财、色、名、食、睡,为善法欲,是精进求道的资粮;以邪念来追求财、色、名、食、睡,为恶法欲,是步入堕落的原因,所以又称为“地狱五条根”。

一、色尘

《俱舍论》卷一记载,色境有二种:

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瑜伽师地论》卷一,在显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尘的分类更加完备。即凡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称为表色。

二、声尘


声尘,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卷一记载,声音大致可分为八种。依发声的物体有感觉与否,先大别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与无执受大种因之声。执受,是心、心所的异名。大种,指地、水、火、风四大种。

凡是声音发自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人的语言、拍手的声音等;凡是声音发自非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无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的言语、录音带所发出的音声,或木、石、流水、落叶等所发的声音等。然后,再根据声音是有意义或无意义,而分为有情名之声、非有情名之声。更由不同物类发出的响声,给予人产生爱恶的情绪反应,又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

三、香尘

香尘又称香境,是鼻根所嗅的东西,鼻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卷一记载,香可分为四种:

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适喜悦,有益身心,并且能够增长福业者。

恶香:指嗅了使人感到局促紧张,无益身心,并且不能增长福业者。

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不太强,不太弱,恰到好处者,称为等香。

不等香:指太强、太弱,出于均等以外者。

四、味尘

味尘,指舌根所尝的味道,是舌识分别的境界。《俱舍论》说味有六种:甘、醋(酸)、咸、辛、苦、淡。《品类足论 辩五事品》则将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三种。

五、触尘


触尘,指身根感觉的境界,是身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说触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前四项属能造触,是依四大种(地、水、火、风)所产生的触,是一切触的所依;后七项属所造触,是因所依的四大种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六、法尘

法尘指第六识(意识)所缘的对境,又名法处、法界。广义而言,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诸法,也就是意根、意识对六尘全体的作用。由于六尘的关系,使我们在心里涌现好、坏、美、丑、高、下、贵、贱等分别妄想,所以六尘又名“六妄”;能衍生种种执着烦恼,令善心衰减,所以也称为“六衰”;能劫持一切功德法财,因此叫做“六贼”。

烦恼如何产生?“色不迷人人自迷”,色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假色,它的自身并没有善恶的分别,是我们的眼根攀缘外境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不一定美如西施,只不过是眼识妄起造作分别而已。其它如声、香、味、触、法等尘所以会令我们起惑造业,莫不由于其它五根、五识向外驰求执取,而产生种种贪染爱着的结果。佛教特别举出六尘的过患,目的在于提醒修行者,要时时注意密护六根门头,不要被虚幻的外境所眩惑左右。

无论是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或是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都能令我们流转六道,不过它们之所以造成祸害,并不在于其自身的不净,而在于人心的愚痴无明、贪爱染着。好比拳头的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是用来打人,就是坏事,必须立刻阻止;用来捶背,就是好事,不妨多多益善。经云:“法非善恶,善恶是法。”所以我们每天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应抱持一种不贪不拒的中道态度,时时返观自省。

http://fo.sina.com.cn/intro/basic/2012-11-27/135637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