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1 July 2015

你從哪一道來?

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之一的特色就是輪迴觀,今世的我們可能都還帶著前世的習氣,你是否好奇自己是哪一道來投生?《大寶積經》有提到六道的特徵,大家趕緊來看看自己來至哪一道! 

(1) 從地獄終來生人中

從地獄道來的眾生,長相凶惡醜陋,說起話來音色偏高,語氣暴躁不安,佛陀譬喻就像驢騾一類的嘶吼,不悅耳。他們不信正法、不敬師長,多半言而無信、多嘴饒舌而誑妄,做錯事也鮮少生起慚愧、懺悔心,導致眾叛親離。此外,常處於恐懼不安的狀態、偶爾顫慄而毛髮直豎。做夢則常夢到大火熾燃、嚴刑拷打,被夜叉、惡狗、狂象追逐,或者夢見自己像孤魂野鬼一般,無所依靠。

(2) 從畜生終來人中

從畜牲道來的人,身強力壯但好吃懶做,個性怯弱又固執,說話輕率魯莽,喜歡捏造事實、妄說是非,又愛諂媚、說一些沒意義的話,或者打別人的歪主意、賴皮又賴帳。飲食不挑粗細,而且不管環境多麼髒亂,都可以坐下或躺下,習慣性地蜷腳、張口發呆、打赤膊。對佛法、善法不感興趣,常行十惡,往來的朋友也多是這類眾生。常夢見自己在泥地打滾、田野間吃草,或被蛇圍繞、陷在山谷叢林中。

(3) 從餓鬼終來人中

從餓鬼道來的眾生,通常長得黑黑瘦瘦、面無光澤,頭髮短粗、色澤偏黃,眼神凶惡。個性慳貪嫉妒,貪吃又貪財,看到他人的財物便心生嫉妒,即便是掉在路邊的果實或五穀雜糧也想占為己有,貪得無厭。不樂見善人也不求善法,習慣背地裡道人長短、挑撥是非。他們通常不敬正法,喜歡到處求神問卜,信邪倒見,不知因果報應。

(4) 從阿修羅終來人中

從阿修羅道轉生的人,通常身形高大、孔武有力,眼睛亮晃晃的像狼犬,牙齒稀疏又暴露。為人高傲自大,不太相信佛法,即便進了佛門也是搖擺不定,而且性格多變、喜怒無常,喜歡找人麻煩,加上器量狹小,很會記仇、挾怨報復。嫉妒心重,常會搬弄是非;偶爾慢心作祟,瞧不起善良賢能者,便出言詆毀、離間……,這些種種都讓阿修羅再來的人輕易落入惡道,難有出期。

(5) 從人終還生人中

人道再來的眾生,個性賢良正直,喜歡親近善友,如果遇到惡人毀謗,則知羞恥,慚愧改過。為人篤厚守信,喜歡好名聲也樂於被讚歎。樂於學習各種工巧技藝,敬重有智慧的人。心性柔軟,懂得知恩圖報,也願意接受善知識的教導。好行布施、常做恭敬供養,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樂於伸出援手。懂得識人高下,善於觀察他人的長短,從中學習;在人際關係上,既能與人和合相處,卻也有乖離鬥爭的時候。通達各種語言文化且能憶持不忘,能分辨是非善惡。

(6) 從天終生人間

從天道轉生的眾生,長相端嚴,具正信正見,為人端正、聰慧,樂好清淨。相當注重儀容,穿戴莊嚴、喜歡花鬘香熏,帶點潔癖。享受五欲娛樂,也熱中音樂、舞蹈。只喜歡和正直良善的人往來互動。喜歡居住高堂樓閣,不喜歡骯髒、汙穢不堪的環境。對於佛法總能歡喜信受,精勤修行不懈怠。經常面帶微笑,不輕易生氣,懂得善巧方便,言語柔軟、誠懇,讓身邊的人生起歡喜心。

◎文/《人生雜誌》編輯室 圖/劉建志
(資料來源:《大寶積經》卷七十二)

Monday 20 July 2015

只是一種方便

· 歐陽文風

佛教禪宗思想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概念與觀念,均非實相,智慧的開悟不能單憑邏輯法則,或語言的理解,而是生命與真心的體悟。

禪宗不重文字,因為它不重教條,因為生活必須體驗,而非僅靠思辯,智慧的啟發,亦是如此。資訊未必是知識,而有知識亦不等於有智慧。

許多宗教的教義,其實不過是開啟智慧的一種方便,而非絕對不變或非死守不可的真理。宗教的智慧一旦成為教條,往往僵化,結果變得毫無生氣靈性,甚至束縛人心。

知識或教義,只是一種方便,它們可能被人傳授,但所有的知識與教 義不是真理本身。智不可得,心無可傳,智慧還是必須靠自己去體驗與領悟,別人不能傳授,我們也不應等別人來傳授。

這種對概念的領悟,讓我發現世上的宗教,許許多多其實大同小異。其大同在於領人向善,其小異在於其方法論,因為各國文化與歷史背景迴異,結果在各個不同文化與歷史背景中產生的宗教,亦不可能完全相似。如果我們能把概念當概念,視之為開悟的方便之門,那我們對其它不同宗教的教導就會有多一分的欣賞與仰慕。

有人說我是很不一樣的基督教牧師,我想,那是因為我有幸認識佛教,而佛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宗教。佛家思想開啟我的眼界,開發我的思想,佛陀的智慧幫助我回歸自身,超越宗教間的門戶之見,嘗試用真心對己對人。

有些概念是妄心的種種,有些則是引人開悟的方便,但無論前者後者 ,我們都必須超越。唯有超越概念,我們才可能超越自我,視他者為一己的一部份。我想,屆時我們就可能接近基督所宣傳的博愛,還有佛家的慈悲。

Wednesday 15 July 2015

「棄俗」,要放棄哪些東西?

· 高惟法 / 薰法香,聞法筆記

學佛,我們必定要很能體會,用心去了解,了解我們到底要如何修行,這叫做「悟須自悟,解要自解」。最近這幾天晨語開示,一直圍繞著一個主題,大通智勝佛及十六王子,這十六王子中間就有我們所熟悉的,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還有當來下生的彌勒佛,他們以前曾經是兄弟,一起發心修行。

在開示中,上人不厭其煩的一再重複述說「塵點劫」--「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在那麼久,那麼久以前,用計算機都難算出來(更何況,那時候還沒有發明計算機),這位大通智勝佛,他說法的時間更長,很長很長的時間。那麼長,無法算計的時間在說法,那時候,又再說法之後,又到了滅度。

滅度之後的時間,又經過這麼長,「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已經又過了那麼久。時間真的無始,無始的無始,真的是很長久。這是在描述法所傳來的時間,就是有那麼的長。盤古開天地,應該要說盤古開天地,就已經有這樣的真理,有這樣的法。所以,「諸比丘」,佛再叫喚,又向這些大眾說,「再度提醒大眾慎思」。

大家要很用心,用心去思考,好好思考,「是人所經國土」,是塵點,塵點劫的時間這樣過來,這麼的長久,「是點塵人所經由處」,就是這樣經過的地方。這麼長的時間,這樣經過的地方,有多麼大,這是要表示時間之長,空間之大,真的都沒有邊際,這麼長久。光是說時間這麼長也說得很累,很長久啊!就是「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可思議的數字。

無始以前的無始就對了,總是無法去描述,這是說大通智勝佛出世到現在,非常非常久遠的譬喻。我們若這樣想就清楚,大通智勝佛就是人人本有的佛性,從無始無始之前就有,我們經過無始的無始到現在,都沒有遺失掉,還在那裡,我們一直都不知道,現在知道了,知道了我們有何感受?一直提起時間「塵點劫前更塵點」,這麼長遠的時間,一直說,一直說,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大家想想,會這樣說,就是因為,當佛陀在大通智勝佛時,十六沙彌的法華會上,也許我們也是其中結緣眾之一,然後十六王子中的第十六王子成佛了,也就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當他在二千多年前說《法華經》的時候,也許我們也在現場聽講,也是其中結緣眾之一,直至二千多年後的現今,我們又再次聽到上人在講《法華經》,可見我們與《法華經》的因緣很深,還是結緣眾之一嗎?

雖然,我們與《法華經》的因緣很深,看看,那時候的十六王子都已經成佛了,而我們經歷過塵點劫,時間很長久,我們一直都在善惡雜揉中,有時行善,有時造惡,善因、惡緣雜揉在一起,所以我們不斷的延續下來。現在既然有因緣得生人身,得法、聞法,這樣我們還要等待何時呢?要再經過幾次的塵點劫嗎?我們是否期待,修行,懂道理,知道路應該如何來、如何去?

十六王子為什麼個個都能成佛呢?您不覺得奇怪嗎?他們可以成佛,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在迷呢?為什麼?不奇怪嗎?上人在晨語開示中,仔細的描述了十六王子「棄俗」出家修行的過程: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家形容自己很忙碌的一句話,叫做「俗事纏身」。俗事包括名利、地位、財富、以及七情六慾等等的享受,纏身是句客套話,意思就是「追逐」得忙忙碌碌,被纏住了。今天故事的主角「十六王子」,大家都知道王子就是可以繼承王位的,生下來,現成的王子,口含「金湯匙」,不求自得。皇宮裡面這樣的生活,絕對不是一般世間人,有辦法享受得到的。

眼睛、耳朵所聽、所看,都是微妙,所享受的都是那麼珍貴的東西,吃的、喝的,全都是最優質的,充滿了口體之歡。所有走過的、所看過的,不論是人,不論是物等等,都是盡其最微妙珍貴玩好,盡世間所無法享受的,他們全都享受了。十六王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盡情在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權利、地位、情與愛,無一欠缺,每天都受到最尊崇的呵護。

這個時候,他們的父親(父王)已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了,這個消息傳出,這尊佛開始說法,來皈依的人也很多,開始傳出去,當然皇宮裡面也知道了,當十六王子聽到他們的父王已經成等正覺時,大家馬上就決定要跟隨他們的父王出家修行去了。我們會思考的是,這十六王子本來在很享受的大環境中,為什麼他們肯捨?為什麼那麼輕易的就可以放下呢?

原來,十六王子很早就接觸了佛法,聞法之後,覺得佛法才是永恆的,享受只是短暫的一生世,福若享盡,也不知來生。所以,細細思惟,這些東西無法常住,這個時候,我在玩,但是再久的時間都有盡頭,何況人命呢?十六王子平時大家常常在論法,他們細細思惟,最終一個目標,共同就是修行去了。所以,因為這樣,他們捨離,放下了,放下了名利、地位,放下了富與貴,他們都放下了。

這裡講的「輕榮重道」,這個榮華富貴如浮雲,這有什麼好再重視呢?聽法之後,富貴如浮雲,透徹瞭解,那就是輕榮,對榮華富貴不重視,不重要了,名利、地位這些都不重要了,現在最重要的是道,所以「輕榮重道」。富貴人的欲,這樣在享受,天天卿卿我我這種的情,都如過眼雲煙,一下子就過去了,這些都是虛幻。瞭解了,所以他們願意放下。

世間的恩恩愛愛,都是一種牽扯,這個世間就是因為恩愛如繩索,情索將他綁住了,現在都要捨了。要知道愛就是這樣去來返復,這種愛恨情仇,不是永恆的,所以他們完全將它棄捨。不是完全離開人群,是回歸大覺的有情,是清淨的有情,施恩於眾生,那分無污染的恩、的愛,不是在世俗,那種執著污染的愛,那就是再回歸回去的情與愛,是清淨無染著,是覺悟之後的覺有情的愛。

道理,無形無體,看不到,所以要懂得聽,聽法入心,用這個事來表達這個道理。所以,要用身體力行,用行動來表達。雖然佛成佛之後,大通智勝佛將法傳回皇宮,這些王子用事來回饋,來表達他們聽到父親的道理,用他們的身行,身體力行,以個人來表達,出家是最好的表達,表達要傳父志。這是最好的表達,用事,聞理現事,這樣來表達。

兒子要捨俗,棄俗,「從父出家」,要隨父親出家,所以「涕泣各隨其子而送之」,雖然不捨,但是也是要將他們送到達。母親不捨,不過也要成全他們。要成全兒子,又會不捨,這是人的常情。人就是這樣,知道這是真理,道理,對的,鼓勵讓兒子去做,但是情難捨,所以就會哭。「兼近其夫君以成道也」,一來送子,二來去看離別這麼久,已經成佛的過去的夫君。

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世俗的,像這種母送子,哭哭啼啼,人之常情,纏綿不休。同時,也可以看到十六王子,他們覺悟之後的出家修行。以古鑑今,這就是佛陀時時在教育我們的,我們是不是能將這個法收入心來?我們是不是都能透徹了解,我們是不是要起「慚愧的心」,我們是不是要懂得害怕,我們是不是也能覺悟,這是要我們自己時時用心啊!

https://www.facebook.com/jamesjkao?fref=ts

Monday 13 July 2015

自我感覺良好

· 高惟法 ~ 聞法筆記

我們常常說,修行就是要「修心養性,端正行為」,說白一點就是要「修正自己的習氣」。如果一個人「自我感覺良好」,就很不容易修行,也許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修行,因為「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覺得自己都是對的,錯一定是別人,自己哪有什麼可修的。

在我們這個世界,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你啊!我啊!他啊!不然,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要叫做「娑婆」,意思就是「堪忍」,就不知要堪忍到什麼時候?因為人口不斷的在增加,知道嗎?現在已經超過七十億的人口,繼續每秒鐘出生兩個人,一秒鐘就有兩個人要出世。

想一想,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全球每秒鐘出生兩個人,每天地球上就多增加近二十萬人,這樣推算,一天多近二十萬人,每一年就多出了近八千萬人。這些嬰兒,將來長大之後,他們的人生方向是什麼?是利益人群?或者是危害人間?常常都在聽,除了天災,卻是人禍,戰爭,互爭互鬥,造成多少的難民潮。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無明煩惱越複製,因緣果報牽連,越來越冤冤相報,地球越來越多人口,業力越造越多,帶業而來,這種冤冤相報的共業。連逃難的年齡都下降,中年的父母帶著少年、童年、幼年的孩子,攜家帶眷。現在媒體的發達,從新聞畫面上,看到他們在逃難,過著那分無家可歸,苦難很多。

這是共業的人生,都帶業,共造業,帶業而來,這是人禍。再者是天災,為何有天災呢?人口太多了。生活,大地的資源,從地面上一直去取地上資源,山一直開,礦一直開,一直在挖礦、開山,在地表上破壞取資源,夠不夠呢?還不夠,再往地底深層去開。

在陸地深層開,夠不夠呢?還是不夠,再從海底去開。就如杜拜,本來是產油的國家,很富有,在中東很有錢,他還要再開發到沙漠的地方,他要將它變成緣洲,蓋房子。夠不夠?不夠,再來挖沙填海,這樣蓋大樓,號稱世界四大高樓之一,共一百六十九層。

台灣一百零一層(101)就已經很高了,杜拜的一百六十九層,還不是在正常大地上蓋的,是在沙漠海底這樣蓋起來,就是為了要招攬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人與大海爭土地,想一想,地表面的大地已經受破壞了,山啊、地啊,開礦、建設、開路等等…,好聽的說法,就是為了經濟發展。

還有的,將金、銀、銅、鐵,也是從山中挖礦,除了礦產,還要從山裡取寶石,這要多少的破壞,才能從石頭中提煉出是鑽石的石質,這顆鑽石是幾百萬,幾千萬的價錢,不論是上億,或者是幾億元,在那顆小小顆的石頭裡,可知道,已經破壞了大地,人類所居住的地方,大環境的大破壞,這就是人類。

人類出生在人間,若能敬天愛地,順應四季循環,感恩天地,感恩四季的氣候,感恩大地供應人類五榖雜糧,感恩大地供應棉紗讓我們能織布,大地能讓我們遮體保暖,能讓我們不饑餓飽足,這應該就滿足了,但是人的心態就是這樣,貪,貪更多,更好,享受,不斷的享受,一直將大地破壞。

光說水就好,現在科學家開始發現到,全球有三十七個地底下的蓄水層,供應水的地脈水層,其中有二十一個地方的水層,水量開始一直在降低,將來人類所需要用的水的循環,已經亮起了紅燈。想一想,人類這樣不斷的出生,將來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我們講,佛佛道同,自古以來,無始劫,諸佛說法在人間,每一尊佛說法的心情都是一樣,「心思道同」,無非是為了眾生。因為,眾生煩惱無明,造業重重,諸佛菩薩就是覺,覺者與天地萬物的道理合而為一,那就是真諦,真諦覺者他們的心思都一樣,佛佛道同。

常常說過了,佛陀因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人間,要來開示眾生佛的知見,最期待的就是眾生能夠接受、體悟,能悟入佛所教育的知見,這是要互動啊!佛陀的付出,眾生要能感受。佛陀的付出,眾生若沒有感受,永遠就是在迷途。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指引我們離開迷途,向於覺道,目標就是對著我們芸芸眾生。

古人嘗說,「出息難期入息,今朝不保來朝」,「功名蓋世,無非大夢一場。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爭人爭我,到底成空。誇能誇會,畢竟非實」。這又何苦廣造罪業,總落得世世酬償、冤冤相報無有盡期。我們凡夫能聽得入耳嗎?能夠自省嗎?能夠覺悟嗎?到現在還是「自我感覺良好」呢?

如果佛能夠度眾生,過去諸佛數目超過恆河沙,一切眾生早該度盡,為何我們到現今還流轉生死,還未成佛?所以,我們要知道,諸佛菩薩只能誘導我們見性自度的方法,正如指點我們方向途徑,方向還是要自己明辨,路還是要自己去走。所以說,「悟須自悟,解要自解」。

如果到現在末法時代,我們還是「自我感覺良好」,執迷不悟,佛陀當然就沒辦法完成他來人間的任務,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要如何去體會佛所用的心。想,佛陀到底法要如何傳呢?這種久修證悟精妙智慧真諦理,要如何去供應、付出給人類,人類這麼的多,到底有幾人能接受到佛法呢?實在地說,佛陀要如何來教化眾生?

Tuesday 7 July 2015

指非月

·  歐陽文風

以手指月,手指非月,明月有如真理,人間文字與種種道理不過是指向明月的手指,手指本身不是明月,把目光聚焦在手指,而非手指所指的明月,無疑是搞錯對像。手指,不過是為了標示明月,就如文字,僅是一種方便讓人明白的提示。

身為一名基督徒,一名神學工作者,這則手指月的禪宗故事其實給我很大的思想啟發。

基督徒談神,神學家研究神學,我們談宇宙的超驗者,其實,我們到底能說甚麼?人談論神,嚴格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對神的論述,文字的表述到底可能具有多少字面上的意義?

對於神,宇宙的超驗者,我們怎麼可能像描述經驗世界中的物質去進行論述與研究。人的語言是以人的經驗為前提,如果基督徒相信神是創世者,那我們怎麼可能奢望人所創造的語言可能全然描述神?無怪乎有神學家認為,我們至多只能以否定語去肯定神的特質與屬性,我們只能說神不是甚麼,而非神是甚麼。

神學家齊克果說得非常深刻,他認為宗教信仰不是一般的理解與認識,因為它不僅是一種學說;宗教信仰的領悟也不是一個理性系統,因為信仰不只是思辨,而是有限的人面對一個無限的超驗者。今日許多人談宗教,特別是論及神時,往往忽視了宗教超驗(transcendent),因此我們不應執著於經驗世界的日常語言。

經驗世界的語言與邏輯密不可分,但生命之道比邏輯深刻,不能純粹以邏輯理解或判斷。這就如禪宗許多公案,有者聽起來不知所云,莫名其妙,有者似乎自相矛盾,但當事人卻可以如夢中驚醒而開悟,恐怕就是這個道理。

手指月,指非月,許多基督徒,包括我以前的自己,太過執著於聖經的一言一語,忽視了語言由人所創造,文字只是表相,只是闡述真理的其中一種方便方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