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1 May 2012

受證為師父弟子,該如何報答師父?

/ 化十

1.記得在花蓮5月6日慈委精進日課程連綫,精舍師父說:既然受證成為師父的靜思弟子,我們要如何來報答師父?

2.已經受證和即將受證的師兄姊們,聽了這句話,是怎樣的感覺?是否要更精進,而不是受證後就懈怠?

3.受證是一件很認真的事。

4.當然目前的制度不是很完美,制度一直在變。以前是沒有制度(以戒為制度),是不是那樣子更好?

5.有了制度,讓一些就只爲了符合制度而“精進”。

6.之前是培訓滿一年到了年底才審核,隔年才受證,覺得太久。現在卻半年就審核,老實說,半年很快過去,這半年內你所學到的有限,尤其是在理念上的,對組織的認識還不夠完全,所以各有利弊。

7. 我會給自己多一年,好好充實自己,不為受證而受證,而是真正明白瞭解後才接受受證。

8.一直在想,如何讓大家真正明白受證的意義。

9.當然不明白的只占少數,但你若不明白,你的心態思維就不正確,相信受證后你就會煩惱重重

10.同樣的一段話,大家收到的意思都不同。

11.幾乎每年都會收到一些電話,或其他師兄姊傳話,很耐心的向他們解釋,再不接受,只好一笑置之。

12.想到師父低聲下氣/忍氣吞聲的做慈濟,這點又算什麽?

13.和讀書一樣,讀得越深,難度就越高,當然面對的境界也越來越難。

14.願意接受磨練,才會有真智慧真慈悲。

15.心態正確的人,不會在意受證不受證,他還是會用心很精進的做,其實這些人才應該受證。

16.心態不正者,會為了符合要求而做,受證後依然故我。

17.要受證,又不肯精進,未被推薦後才來煩惱。

18.這些人應該反觀自照,是哪裡做得不夠,而不是怪責別人。

19.希望大家重視培訓,培養正確的心態,不要爲了受證而做。

20.爲了受證而做,通常不會做得很久。

21.大家都不很重視培訓,只是為了要受證而已,無法懂得受證的意義。

22.爲什麽以前沒有制度,大家做得很開心,甚至不敢接受推薦,認為那是一個很大的重任。現在有了制度,反而把受證當做一個追求的目標,受證後就停懈下來,其實應該更精進。

23.未被推薦,也停懈下來,沒有自我檢視,我哪里做得不夠?反而是怪責他人。這樣一個心態,證明方向已經錯了。

24.現在這個制度,讓許多人只是要受證而不知意義,變得很功利,很計算。要如何讓大家更重視培訓、更主動?

Wednesday 30 May 2012

命是你宿世造的業


中國古人講得好,「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命從哪裡來的?命是你宿世造的業。

過去生中造的善業你來享福,你命裡有;過去生中造作不善業,那你得受苦報,不是別人給你的­,自作自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罪上又要加罪。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沒有學佛,沒有接觸佛法之前不知道,接觸佛法之後歡喜學習,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災禍怎麼來的?幸福怎麼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斷惡修善,懺除業障,積功累德,幸福就來了。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世間的福報是假的,不是真的,曇花一現,­天上的福報也不是真的,時間雖然比人間長一點,有限。

現在我們知道,以我們的身分,以我們的程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第一福、第一德,能不能?真能。

如果確定這樣一個方向目標,你就敢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和合的僧團就不難出現。

古人能做到,今人做不到。古人為什麼能做到?覺­悟,他做到了。今人為什麼做不到?不覺悟,被這些名聞利養誘惑,墮落在裡面不能自拔,所以他做不到。

做不到是沒覺悟,覺悟就做到了。

大前研一:聰明人必做的十件事


一. 儲存友誼

靠得住的友誼是今生最溫暖的一件外套。它是靠你的人品和性情打造的,一定要好好珍惜它,如果到目前為止,您的通訊錄還沒幾筆,那麼,從現在用心去儲存還來得及。

二. 學會放手

這個年齡已經不允許不成熟,當你無力把握命運中的 某種愛、某種緣、某種 現實,就要學會放手。給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只要信心在,勇氣就在,努力在,成功就在。

三. 播種善良

一定要極盡自己所能,讓那些比你苦、 比你難過的人感受到這世上的陽光和美麗。這樣的善良常常是播種,在不經意間,就會開出最美麗的人性之花。轉寄有用的email就是傳播善良,積陰德,輕而易舉的事,千萬不要吝嗇!

四. 懂得音樂

一定要學or懂一種樂器,它會洗滌你的身心, 打開你的記憶和想像,更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寧靜。另外還有攝影、收藏,它們都能讓我們的生活增添滋味。

五 避開兩種苦

塵世間有兩苦,一是得不到之苦,二是鍾情之苦。前者在你付諸努力之下,就把一切當作一場賭,勝之坦然,敗之淡然,好在這年齡還有一定的資本得以捲土重來; 至於後者可說是世間最苦,如果把這時還有這樣的情愫,一定要像清除灰塵般,把它從心屋裡掃出去。

六.學會承受

有些事情需要無聲無息地忘記,經過一次,就長一次智慧;有些痛苦和煩惱得要默默地承受;歷鍊一次;就豐富一次。這個年齡不該再像小時候那樣大喊大叫,痛哭流涕。

七.常懷感恩心

當我們參加完葬禮,總會湧起一些感慨;當我們大病初癒,總會有萬般珍惜。感恩的心一定要時時保留,它不僅讓你憐惜身邊人物,還能撫平欲望和爭鬥,甚至幸福的感覺也往往源自於此。

八. 熱愛工作

儘管它不像喝茶、聊天那般愜意,但它檢驗著我們的智慧和能力,得以讓我們體現價值及獲得成就。一定要全心愛它,畢竟它讓你大半生有事做、有飯吃。

九. 勤於學習

讀書和學習都是在和智慧聊天,每年至少要讀五十本書,它不僅保證你的記憶力、感悟力,還能讓你維持個性魅力,這可是練瑜伽做美容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十. 享受運動

善用時間運動、享受自然。你的體重就不會因懶惰而上漲,你的容貌也不會因歲月而減少生動,在某種程度上更能保存青春、快樂與健康。

Monday 28 May 2012

四念處

身心訓練的第三部分是「四念處」,分別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這是在前面戒(四正勤)與定(四神足)的基礎上,對自己身心進行正確觀察的方法,能長養智慧。

「身念處」就是觀察自己的身體,所以在雜阿含經上身念處後面還有一段話,意思是「觀身不淨」。

因為有太多人愛(自己或別人的)身體,所以佛陀教人觀自己身體的不乾淨相,譬如說相貌只是皮相,如果把皮拿掉,大家看起來都很醜。至於身體裡面裝的東西,就更為嘔心了,所以身體是一個非常骯髒的地方,這樣的觀察就是教大家不要執著身體,每天為了變美抗衰老而煩惱不已,到頭來一樣於事無補,或是為了愛別人的身體而傷心勞神。但也別因為這樣的觀察而厭惡自己的身體,其實身體也有很多用處,讓身體的作用對了,就可以幫助別人,例如把自己的身體照顧的健健康康,父母就會覺得很高興,那就在造福自己的父母親,所以身體有身體的用處,但必須對身體有正確的看法。

「受念處」是指自己的感受,感受通常分成苦、樂、還有不苦不樂等三種。人都會執著這三種感覺,如痛苦的希望趕快消除,快樂的希望永遠留著,不苦不樂的可能是昏沈或發呆,當然也有人是喜歡痛苦的受虐待狂,這都是一種執著。又因為這些感受不論好惡,都是變化不定無法恆常,所以佛陀說:不管感覺是什麼,痛苦、快樂、或是不苦不樂,都是苦的,故教人「觀受是苦」。

也許有人會覺得很矛盾,明明自己現在樂得不得了,怎麼說是痛苦的呢?世間所感受到的快樂,通常是在為下一次更大的痛苦做準備。一個有一億錢財的人,想來必然比身無分文窮困的人快樂的多,如果忽然間兩個人的錢都變成一百萬,雖然財富相同,苦樂卻是天差地別兩樣情,苦樂受就是這樣的交替又不可理喻的進行著,只要執著不放就逃不出這個魔咒。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自私。何謂「受」?就是向著自己,自己渴望著取得的快樂,但是當期待落空或有誤差時,就會非常煩惱痛苦,掉入情緒的惡性循環中,無法自拔。

「心念處」是指當下自己反復不停的念頭,佛陀教人「觀心無常」。我們的心念是不停變化而沒有常態的。就像今天大家坐在同一個地方,聽同一個人講話,當下大家所感覺到的,誰的是真的?這個教室裡的情境,雖然相同的條件非常的多,但卻因為每個人的資質、勤惰、價值觀、基本知識、習性、…等等,而個個體會不同!誰的感覺才是真的?如果了解「緣起法」,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各種原因及條件配合而呈現的,所以每個人的感覺當然會有所出入,所以不能追究誰的感覺是真的?沒有真的或是說沒有假的,故佛陀說心念是無常變化不定的。

「法念處」是指一切情境的過去、現在、未來等三相。就像學生們透過眼睛、耳朵、印象等觀察老師,在腦子裡可以想老師以前的樣子,也可以想老師以後的樣子。想老師以前的樣子,也許跟以前的老師可能不太一樣,不過每個學生都可以想,因為有腦子就可以做這件事,愛想成什麼樣子就想成什麼樣子,以後的樣子不知道但也能想。因此同一個老師,可以被想出各種不同的法相來,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樣子能規範,因此佛陀說「觀法無我」。所以「無我」並沒有否定自己的意思,而是說任何一切的有形或無形的現象,都沒有一個不變的本質,他會隨著條件而改變。

所以四念處,是在四正勤(戒)與四神足(定)的加持灌頂下,所思維養成的智慧。

https://www.liaotuo.com/remen/sinianchu.html

離四句 絕百非

『既觉既悟,何滞何通』,真的觉了,真的悟了,"滞"就是障碍,"通"就是通达,都没有了,只要觉悟全都没有了。

所以底下讲的百非四句,『百非息其攀缘,四句绝其增减』,什么叫四句、百非?在此地跟诸位略略介绍,因为这是佛门里面的术语,名词术语,诸位在经上、在祖师大德的文字上常常看见。

举一个例子给你讲四句,第一个讲有,第二个是无,第三个是亦有亦无,第四个是非有非无,这叫四句。

百非是什么?四句一展开,有里面有有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这就变成四句。无里头也有四句,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所以这四句,每一句里头有四句,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四十八句。四十八句,已经起的四十八句,还有没有起的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这就变成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百句,这个叫四句百非。

古德有解释,用一个问答来说明,"问:经言离四句、绝百非,其意何居?"这个居是个问号,"何居"用现在的话说,这个意思根据什么理由来说的。

这四句意思太广,"但举一对,便成四句,如有无",有无是一对,"一异"也是一对,"断常"也是一对,你就举不尽的例子。这是什么?这一对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来去是一对、远近是一对、空有是一对,这例子举不完的。

"若云有,是增益谤",你要说有,这叫增益谤,为什么?它确实没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说无,"若云无,是损减谤",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互相违背;"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这开玩笑的话。

"既俱有过,故须离之",所以这四句百非叫开口便错、动念皆乖。这是什么?诸佛菩萨看宇宙万象,就是像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面对着万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也不能说亦有亦无,也不可以说非有非无,你才叫不起心、不动念,这才能体会得诸法实相。

只要有一念,你就全都错了,一错一切错,所以必须要离。既俱有过,就是一切说法统统有过失,只要起心动念就有过失,不起心、不动念没事。起心动念都是过失,你就想想,分别就是过失里头再加过失,严重了,再要执着麻烦可大了。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晓得。你不是要心通吗?只要有过失你心就不通,心不通,法就不通。什么时候心通?这个过失统统要远离,离四句、绝百非就通了。这个四句百非里面,把妄想分别执着全都包括在里头。

https://theway.ilotus.org/buddhism/sutra-abstract/%E9%9B%A2%E5%9B%9B%E5%8F%A5-%E7%B5%95%E7%99%BE%E9%9D%9E

Friday 25 May 2012

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解释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有将随著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农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的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众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定义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在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果从因生


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相由缘现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由于无自主性,所以能随著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说“相由缘现”。

3事待理成

宇宙万法的生起,因然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著普遍的理则,也就是因果的法则。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说“事待理成”。

4多从一有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有很多个;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从一有”。譬如把一粒水果种籽埋到泥土里,经过灌溉施肥,而后长大开花,结出一树累累的果实,这都是由一粒种籽而来。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一文施舍万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多从一有”的理论根据。

5有依空立


世间上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空是没有。在佛教里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肠胃不空,我们怎么能生存?我们口袋不空,东西放到那里?世界虚空不空,森罗万象如何安放?因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论根据。

6佛是人成


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只要断除无明,拂麈去垢,开头佛性,自能证悟成佛,因此有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一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证。

缘起性空正如拳头与手掌,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这叫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知本性是空。缘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种关系的存在,却都离开不了缘起性空的道理。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C%98%E8%B5%B7%E6%80%A7%E7%A9%BA/262574

Wednesday 23 May 2012

慈濟的偽善者?

問: 其實很多人也不是那麼認同慈濟,尤其是待過慈濟的醫護人員,他們看到太多慈濟管理階層伪善的一面,雖然上人的心胸寬闊,立意良善,但底下的人可不見得都沒私心!

答: 對一般的機構而言,都希望把脾氣好的人,誠實努力的人,品性良好的人等等留在自己的團體裡,讓自己的團體越來越好。最好是把貪污品行不良、脾氣不好、欺善怕惡、專制弄權、甚至作姦犯科的人驅趕出去。

但慈濟不是一個營利的企業團體,也非一般的非營利慈善機構。慈濟的最終目標是在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所以慈濟願意包容任何願意加入的人,在慈濟裡,我們的確會看到習性重的人、曾混過黑社會的大哥、菸酒難離的人、從事特種行業的人、想進來慈濟做生意的人、貪污偷竊的人、偽善的人、單純想做志工的人、想修行的人、想交朋友的人、被慈濟照顧過想回饋的人等等各種形式的人。

如果只是想做善事或壯大團體,那慈濟當然可以把所謂不好的害群之馬排除出去,把麻煩丟回給社會就好,最好都不要留在自己的團體裡。團體只要美善的人,這樣大家進來到慈濟就都會很開心,不會有人讓我們看不順眼,可以快樂的當志工或職工,而且做事效率高,抱怨少。

但我看到 上人的行事風格是,既然有緣來到慈濟,我們就會盡量用團體的愛與包容尊重的力量來感化一個人。而且因為團體有不同習性的人,做事情才會有磨合的機會。藉由種種不同的境界,我們可以訓練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磨練自己的修行、涵養及耐性。所以慈濟 上人強調的是「多用心」和「做中學、學中覺」。

因此在慈濟會看到有些原先菸酒不離的進入慈濟後,慢慢戒掉菸酒了。原先愛發脾氣的也慢慢學習改變了。當然有些人可以很快的改變,但有些人則需要長期耐心的陪伴、鼓勵與支持。

正如先前所分享的,大多數人知道維護身心健康應該要適度做運動、最好不要吃油炸品或冰品、不要老坐著上網或看電視、不要迷於網絡遊戲、不要抽煙、不要生氣、不要抱怨、不要傷心等等,但我們自己是否能完全做得到呢?是否有時會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呢?還是我都知道應如何做,但就是做不到呢?

所以慈濟會看到偽善者、貪心的人、好大喜功的人、強權奪利的人,任何在社會上會碰到的人,在慈濟都會有,畢竟慈濟也是社會的縮影。但在慈濟裡,我們最終希望達到的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所以不會把不好的人丟還給社會,只希望能藉由團體愛的力量,慢慢的感化他們,改變他們,引發他們內心的自愛愛人、自重重人。 所以 上人強調她是用愛來管理慈濟人而不是用效率來做管理。

許瑞云/喜悅健康大道/20120522

Tuesday 22 May 2012

四種觀行

謂修行懺悔者,自念煩惱深厚,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除眾善,不能出離苦果。今既發露眾惡,投誠懺悔,須作四種觀行,為滅罪之方便也。

〔一、觀因緣〕,謂修行懺悔者,當觀我之此罪,由無明所覆,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隨逐魔行,如蛾赴火,自燒自爛,以是因緣,不能自出,是為觀因緣。

〔二、觀果報〕,謂修行懺悔者,當觀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果無窮,淪溺生死大海,冥然無涯,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是為觀果報。(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三、觀自身〕,謂修行懺悔者,當觀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闇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是為觀自身。(正因者,即本有正性也。了因者,即解了諸法也。)

〔四、觀如來身〕,謂修行懺悔者,當觀如來之身,眾德具足,湛然常住,雖復方便入於滅度,而慈悲拔救眾生之心,未曾暫捨。常如是觀,乃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為觀如來身。(滅度者,謂大患永滅,超度三界也。)

說明:

四種觀行(名數)此乃懺悔者,為滅罪方便,而修之四種觀行也。

一觀因緣,其罪為無明所覆,無正觀之力,不知罪過,遠離善友,隨逐魔行,如蛾赴火,不知自燒等,觀為罪之因緣也。

二觀果報,所有諸惡不善業之業,三世輪轉之苦果,了無窮極,淪溺於生死大海,冥然無涯,如抱石沈淵,遂難出脫,觀為罪之果也。

三觀自身,觀自身之正因,雖有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闇所覆蔽,無了解諸法之力,故不得顯也。

四觀如來身,觀如來之身,眾德具足,湛然常住,復以方便入於滅度,然慈悲拔救眾生之心,無時或捨也。見慈悲水懺。

要如何顧好自己的心?

這是學佛的重要課題,我的心得如下。

首先要看自己行為,觀自己的心,顧好自己的心。不要去看別人或無謂的行為,此觀自身也。

業障、煩惱等等你現在遇到的事與你前世的因緣有關,觀因緣即此,可清心也。

你現在做的一切因,又會形成來世的果。觀果報,心安定。

好好依照法譬如水的懺煩惱障的四種觀行,觀於因緣、觀於果報、觀我自身、觀如來身。(中篇頁770-803),依教奉行,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如能受持讀誦法華經序,可以修清淨心,因為法華經是真淨大法。以法華會上佛菩薩做觀想、學習的榜樣,觀如來也。

我們要做來囤,不要做來抵。

心照顧好,做的對,不造業,還積福,接下來就清淨了,祝福大家通過考驗得清淨。

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佛學大辭典/四種觀行

Monday 21 May 2012

慈濟兩千會眾浴佛聚福緣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全球慈濟人結合佛誕日、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同慶,接引社會大眾凝聚虔诚心声,體會佛教莊嚴美妙之宗文,從中飲水思源,感懷父母師長之培育,以及感恩大地眾生之承載供養,齊報三恩:佛恩、親恩和眾生恩,意義殊胜。

2012年5月13日,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亞庇聯絡處在里卡士綜合體育場之室内羽球館舉行慈濟46周年慶暨千人浴佛典禮。當天匯聚逾兩千會眾共襄盛舉,恭請寂靜禪林泉平法師和另四名法師領眾浴佛,以莊嚴威儀禮贊諸佛菩薩,敬仰天地,為弘揚佛陀慈悲盛法,念念相融。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

眾人在莊嚴肅穆的佛號聲中,虔誠唱誦,道氣十足,人人以虔誠最敬禮接花香、禮佛足,清淨自性,報答三恩。齊聲唱誦《讚佛偈》,高舉蓮花燈,虔誠仰天祝禱,衷心禮讚諸佛,祈願聲聲上達諸佛聽,虔敬祈祝國泰民安,天下無災無難。

今年落實“日食八分飽,兩分助人好”素食運動,為回歸克勤克儉的“竹筒歲月”宣導“齋戒護生”,因齋戒浴佛的綿密愛心,也在會眾的護持下,當天共有1144個“竹筒撲滿”回娘家,讓愛心有善的循環,家庭社會和樂幸福。

當天的浴佛大典,全球慈濟人同心一志,即「為佛教為眾生」,凝聚來自各界的善念,期許透過法水馨香,不僅洗滌自心,也能走入人群去付出,實踐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將佛法落實在人間。

/ 新闻稿

Wednesday 16 May 2012

以慈止瞋 和解第一課

星雲大師日前投書媒體,對扁案表示:尊重司法的判決,但是建議馬總統優遇前朝領袖:「效法蔣介石總統對張學良的寬容政策,給予他一間房子,讓他有妻兒陪侍,和家人團聚,安度晚年,但限制他不得再從事政治活動,這讓張學良一直活到九十多歲,始終對老蔣感恩懷念。」

至於林毅夫,大師也認為,那是時代的個案,在揚棄敵對、擱置爭議的現在,也應「一笑泯恩仇」,讓林毅夫如願回鄉探親。

他老人家當然知道:針對這兩件事發言,十分地不討好(而且簡直是討罵)。以身繫囹圄的陳前總統而言,認為他「罪有應得」的民眾固然罵翻了天,認為他是受到「政治迫害」的民眾,大概也不會領情。

但是大師風範,正是在最爭議處,敢於發出基於良知的諍言!

意識形態的仇恨,往往讓人喪失了最根源的同理心。今天的台灣,受到藍、綠惡鬥氛圍的影響,正義與是非之劍,往往拿來制裁「外人」。對「外人」的過錯,予以放大特寫,窮追猛打,可是對「自己人」卻極盡能事地曲意維護,甚至合理化其所有過錯。對立陣營的領袖,往往不幸成為萬箭穿心的箭靶,受到極盡尖酸刻薄的羞辱。陳前總統在位時,說他被「照三餐罵」,如今同樣的處境,也發生在馬總統身上。

因此,宗教領袖此時若再來議論孰是孰非,只是加入「吵架」行列而已,並不能平息紛爭。大師站在「人道關懷」與「社會祥和風氣」角度,呼籲擱置爭議而回歸「人道」,反倒能喚回人心深處的溫柔與慈悲!

筆者試從「族群和解」的角度引申其義。

人是情感的動物,理智經常只是情感的奴隸。偏偏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已經身不由己地被植入了共同的文化記憶、歷史情懷,這就形成了「族群情感」。每當那些他們心目中神聖的圖騰受到傷害或摧毀之時,整個族群都在累積著憤怒的情緒。

陳水扁前總統之所以備極受苦,除了各執一詞的「司法正義」以外,更深層的因素,不得不指向「族群仇恨」。事實上,當每一次蔣公銅像圖騰被潑漆、摧毀的時刻,當國旗圖騰被踩到腳下踹爛的時刻,當「大中至正」牌匾被硬生生拔除而改掛「自由廣場」的時刻,就已植下了後來陳前總統在牢獄中受盡折騰,無法享有領袖優遇的仇恨根苗。藍色陣營的民眾,或許會因「轉型正義」的訴求顯得理直氣壯,而一時為之語塞,但圖騰受辱在他們心裡所累積的悲痛與怒氣,必當會找尋一道奔騰宣洩的出口。也因此,一旦對立陣營領袖的過錯,終於也被抓到把柄,這實在讓人很難產生「哀矜而勿喜」的心情,反倒會萌生一種「終於可以復仇」的強烈快感!

政治讓人瘋狂、激越,甚至仇視、對立。但那些情緒之所以被點燃,與生命的本質無關,卻與生命情境、歷史情懷,息息相關。政治上的意識形態,有著入主出奴的深刻盲點。我們何妨本諸同情共感的良知良能,設身處地想想:對方在圖騰情結中,所曾蒙受過的痛苦與傷害?

星雲大師說:這兩件事如果能有人道的處理方式,「不僅對二人來說恩義如天,對於國家社會的安定和諧,也會產生重大的意義」,這句話宛如暮鼓晨鐘。

請思考佛陀的至理名言:「以瞋止瞋,永不止瞋;以慈止瞋,方能止瞋!」仇恨只會製造出更多、更深、更重的仇恨,試問這對台灣社會人心,到底能帶來什麼好處?馬總統倘能站在全民領袖的高度,以悲天憫人的胸懷,釋出「以慈止瞋」的善意,那將會使台灣這個社會,學習到「族群和解」最寶貴的一課,並將蒙受最大的祝福!

釋昭慧/玄奘大學教授/文理學院院長 15/05/2012

Monday 14 May 2012

一名牧師在衛塞節的省思

我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懂事以來,生活與教會脫離不了關係。

過去,我對佛教相當無知,就如不少傳統與保守的基督徒一樣。中學時參 與了一項佛學函授課程,教會一長輩知道此事,“曉以大義”,認為我不應涉足異教,因為唯有基督教才有真理。那時我其實是抱著要“拯救”佛教徒,所以必須先 瞭解佛教的動機去報讀有關 課程的。現在回想起,為自己的狂妄而慚愧。

13年前,來美國念書。在大學念宗教學與神學,開拓我的視野,驚覺基 督教神學的豐富,不只有原教旨主義。後來再接觸佛教,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趣的是,我看不懂由唐朝玄奘大師所譯的《心經》,我讀的是現代的英譯 本。讀了英譯本,再看中譯本,反而有另一種領悟;我認為英譯本哲思泉湧,但中譯本詩意盎然。或許,這是中文與英文表現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使然。

我告訴台灣的作家朋友陳克華我想研究佛學,希望他能給我開一份書單。 結果,他二話不說,就從台北給我寄來一箱書。可惜,當時我在中國大陸巡迴演講,之後回馬,他寄來紐約的書無人簽領,結果被寄回台北。他收到他寄出的一大箱 書後,才給我寫信,問我怎麼一回事。我不想他再花錢,告訴他我今年到台北時才跟他要那一箱的書。當時心想,或許我研究佛學的機緣尚未成熟,不必強求。

結果,一整年,我只讀《心經》。短短200多字的心經,一讀再讀,越 讀越歡喜。如今,我對佛學還是無知,我只懂《心經》。其實,我想我還是不能說我“懂”,我只是感動,感動於千年傳來的智慧。記得我曾忍不住對克華說:有一 天,我想以牧師的身份,從基督教神學的角度,註釋《心經》!

我讀《心經》,再讀《聖經》;有時我讀《聖經》,再念《心經》,發現 人生許多苦惱,不過是此生此身的感官與意識,不外是由自己所造就。是非善惡喜怒哀樂,都不是原本的樣子,或都沒有原本樣子,只是我們內心與社會建構的結 果,我們創造各自的實相,以為唯一,結果身陷苦海,不能自拔。讀《心經》,我領悟《聖經》為甚麼說“我們能凡事謝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讀《心經》,感覺生命以至當下剎那感受,可以任我捏塑,但也不由我操縱,人間一切,有甚麼是絕對實際?但這也不等於一切虛無。五蘊皆空,不等於是非不辦,只是有很多事未必二元對立,不必快意恩仇。

我還是基督徒,還是繼續寫評論,還是有所堅持,只是我學會“放心”。 5月份,趁著衛塞節,我在紐約的教會主講“因為佛陀,我是更好的基督徒”(Because of Buddha, I am a better Christian),不是我比別人好,而是比自己過去進步。

祝福大家衛塞節喜樂,平安。

歐陽文風(2011-05-16 19:11)

Friday 11 May 2012

什麼叫習氣?

習氣,古大德的比喻好,讓我們體會到什麼叫習氣。

古大德用酒瓶來比喻,酒瓶盛酒,把酒倒乾淨,用乾布擦乾淨,一滴酒都沒有了,聞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叫習氣。

有沒有辦法除?除不掉,怎麼擦聞起來還有味道。怎樣把這個習氣消除?你放在那裡不要去理它,時間久了自然沒有了,所以說「此處用不得力」。

法身菩薩修行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真的有東西修,他沒有,他一修就壞了,馬上就墮落,所以沒法子修,就是不理它。

那要多長的時間,習氣才能夠斷盡?我們一個酒瓶,酒瓶蓋子打開放在那個地方,大概三個月,聞聞看可能就沒有味道了。如果是烈酒可能要半年之後,你再聞聞看就沒有味道了,一百八十天,一般的酒應該也要一百天,味道就沒有了。

所以,習氣的濃淡,佛分為四十一個階級,叫四十一品,分作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等級。習氣統統沒有了,叫究竟圓滿佛,就到第五十二個位次,或者是從初住算起,四十二個位次圓滿。

圓滿,常寂光現前,不住在實報土,住在常寂光,跟自性圓滿的融入,是真入。這個入,要曉得初住就入了,入了帶習氣,帶得很濃;等覺菩薩還帶習氣,帶得很薄;到第四十二個階級沒有習氣。

常寂光雖然什麼都沒有,但是你帶什麼也無所謂,為什麼?因為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常寂光就好像電影的銀幕一樣,那是常寂光。你帶東西,那些銀幕的景觀、影像沒有關係,根本就沒有染污。

幻相,它不是真的,真的就會產生妨礙,它不是真的,所以沒有妨礙。這才叫「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像看電視,你看到底片,底片一張一張,從來沒有動過。

歐陽文風:佛陀教會我的事

去年衛塞節,我在專欄寫了一篇文章,說了一句“因為佛陀,我是更好的基督徒”,許多佛教徒朋友給我捎來電郵,說想不到有基督教牧師可能說這種話。

不久前,我在面子書轉貼了證嚴法師的靜思語,有位文友看了以後,在我的面子書上留言:你心胸真廣,能接受靜思語,謝謝。
三言兩語,我讀了以後,心湖波動,久久不能平息;我知道,自己的感覺是一種深沉悲傷的歉意。
為甚麼基督徒不可能從佛陀的智慧中得到啟發?為甚麼基督徒不可能欣賞佛教?靜思語那麼有智慧,寫得那麼美,為甚麼接受靜思語竟會被形容為“心胸真廣”,美好的東西總是那麼輕易讓人愛上,需要廣大的心胸嗎?
或許,許多基督徒予人一般的印象是自以為是,唯我獨尊,不能接受其它宗教里美好的東西,我稍微與眾不同,他們就驚為天人。
他向我謝謝,我的心卻充滿愧疚。我知道在我的基督宗教里有太多弟兄姐妹曾經對佛教無禮,我知道自己不能代表基督教或所有基督徒,因為沒有人可能真正代表另一個人,特別是有關懺悔;但我還是要以基督教牧師的身份,向曾經受過基督徒傷害的佛教徒說一聲對不起,因為我弟兄姐妹的錯誤,我不能置身度外,以為完全與己無關。親愛的佛教徒,還有所有非基督徒,我祈求你們的原諒,原諒一些基督徒的無知與自以為是;我必須說,許多基督徒的心,真是太過狹窄。
但,另一方面,我亦想向佛教徒說的是,不是所有基督徒都是如此,基督教原教旨主義不代表基督教,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有許多基督徒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在一個封建與封密的社會裡,很多人都是一言堂的受害者,因為言論被一宗一派壟斷,結果許多信徒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無知,所以狂妄。狂妄者,其實需要憐憫。
佛教透視人生無常,結果有豁達心胸。因為心不被權威教條所捆綁,不被事物表相所束縛,結果自然舒暢廣大。當心超越了時空,超越了表相,超越了利害,就自然平靜,慈悲之情,亦油然而生,也能做到如基督所說的博愛。
這是佛陀教會我的事。我再說:因為佛陀,我是更好的基督徒;不是我比別人好,而是比過去的自己進步。
祝福大家衛塞節平安,喜樂。

Wednesday 9 May 2012

千人浴佛聚福緣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是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慈濟日」,全球慈濟在这一天同步舉辦「佛誕日」慶典。

亞庇慈濟將在本星期天(13日)舉辦「千人浴佛聚福緣」,誠邀社會大眾參加,一同感念佛恩、父母恩、眾生恩;際此天災人禍頻傳時刻,希望藉著浴佛虔誠祈禱,共聚會眾善念的力量,祈求國泰民安,世界無災難。

去年與會人數眾多,為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今年的浴佛地點改在里卡士綜合體育場之室内羽球館内舉行,報到時間是下午两點半,浴佛典禮將從三點開始,預計可在四點半結束。

證嚴上人推動“惜福八分飽、两分助人好”素食運動,鼓勵大家除了響應八分飽運動,平時也養成省水省電省消費的好習慣,將省下來的錢投入“竹筒撲滿”發好願,呼籲大家在浴佛日當天带着撲滿“回娘家”,讓愛心有善的循環,家庭社會和樂幸福。

慈濟的浴佛儀式是以「禮佛足」的方式進行,这是佛世當時對佛陀的最崇高敬禮,就是以自己最高貴的額頭禮敬對方最卑下的雙足,這樣的禮敬形式,傳衍為今之「頂禮」。

在慈濟的浴佛大典中,以手沾香湯、躬身禮敬佛像之足,代表「禮佛足」的至誠禮敬;再接花香,象征佛陀的德香、法香與心靈香,留住我們心底;在莊嚴的氣氛中,誠心祈願家人吉祥平安,眾生離苦得樂。

浴佛大典將由師父带领慈濟志工進場,借由燈燭(光明)、香湯(淨水)以及花香(散華)來禮敬供養諸佛菩薩。

接着大眾開始「浴佛」,以恭敬虔誠的心禮佛足;「浴佛」完畢後,會眾將「繞佛繞法」,虔誠歡喜唱誦佛號經文,以一念清淨心走入人群,以身體力行體會佛法真實義。

「繞佛繞法」後,大眾「誠心祈三願」,最後以「虔誠最敬禮」,躬身禮敬佛像,感受佛陀之如海智慧。

慈濟浴佛活動,不只是為了佛教徒的傳統佛誕節,也是要莊嚴恭敬地表達發展內心的感恩,讓人人感受到世間有一位偉大的覺者在2556年前誕生,而佛陀降生人間,是要以其智慧教育大眾,所以浴佛時也要提醒自己接受佛陀的教育,洗淨自己心靈的煩惱。

誠邀您闔家出席2012年慈濟佛誕日三節合一之「浴佛大典」,詳情請致電慈濟里卡士會所381779或聯絡臨近慈濟志工。

/ 新聞稿

Thursday 3 May 2012

以命護命 廣布善器

「晨語的時候,從書房裡走出來,看到天邊橘紅色的色彩,很亮麗,想,今天應該是一個太陽當空的好天氣,但是現在卻聽到外面瀝瀝的雨聲……。很多事情,在短暫的時間裡都會有變化,何況是人生,的確能平安的時刻,就要好好的珍惜它,社會祥和來自於人的心靈調順,假如人與人之間不調順,那社會就會動盪。」

一念偏差福轉禍 戒慎生活祈平安

人心不調,社會則起波瀾,證嚴上人關心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抗議示威事件,二十八日約十萬名民眾走上街頭,抗議選舉制度的不公。這次遊行堪稱是馬來西亞史上最大規模的人民運動,但原本和平的現場,卻一度出現民眾被毆打、丟擲木棍的情形;而鎮暴部隊使用水柱與至少四十枚的催淚彈,以鎮壓失控民眾的情緒。

馬來西亞社會向來平和、安祥,此次的抗議紛爭,令上人非常關心,「真的是有史以來首次的十萬人上街頭,這和平常的馬來西亞的確不一樣,令人擔心!這是福還是禍,難以預測;但一念的偏差,差之毫釐就會失之千里。選舉雖然是表達民主,但民主要人人有智慧,如何選出賢與能的人,第一次看到馬來西亞的抗議遊行,真的為他們擔心。」

社會的不安除了來自人心調伏之外,無常的造訪也是一大考驗。上人從天下的紛擾爭端中,叮嚀人人,人心調和的重要。

上人開示:「總而言之,氣候不調下,要如何先調和人心?就是絕對絕對不要讓人心波動,人心波動起來,就像馬來西亞,我們看著也會為他們擔心,難得原本的社會是那樣的平靜、生活有秩序,現在竟然有十萬上街抗議,表面的平靜卻實際波濤洶湧,所以我們要人間菩薩多招生,慈濟菩薩要守護人人的心靈,讓人人慧命增長,落實倫理道德在生活中,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這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

節錄自【證嚴上人4月30日志工早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