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April 2012

鄉愿,德之賊也

/ 化十

讀到《論語·陽貨》子曰:「鄉愿,德之賊也」時,不求甚解。

本來以為“鄉愿”是指“回鄉的愿望”,就是想家,與“鄉愁”的意思相近。

但,爲何孔子說是“德之賊”呢? 於是,上網去找它的意思。

網上的【註釋】是這樣的:

鄉愿:愿,忠厚、謹慎。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區分善惡、好壞、是非的人。也就是鄉人鄙俗中,同流合污以媚於世,而被認為忠厚的老好人。孔子認為鄉愿似德非德,而又容易亂德,所以深惡痛絕。

賊:敗壞的意思。

【語譯】:孔子說:「同流合污以媚於世,而被鄉人認為忠厚,實際上卻不能區分善惡、好壞、是非的老好人,就是敗壞道德的人。」

原來孔子所謂的“鄉愿”,就是現在所謂的好好先生,他們外表看似好人,其實是貪生怕死,喜歡趨炎附勢、諂媚阿諛,不敢為正義開口的偽君子。

孔子不屑有這種德行的人,這種濫好人毫無道德可言,是“德之賊也”!

問題是,鄉愿不像壞人那樣明顯易辨,但,有時他們搞的破壞,比壞人更來得厲害。

孟子的學生也問過孟子“鄉愿”的意思。

孟子回答:「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

大意是:鄉愿太尖、滑、賊、溜,我們不容易確切指出他們的弊病要害,所以他們滿身污濁還能堂而皇之,受眾人稱讚為忠信廉潔,渾然不覺自身的問題,自以為是,實質上是背道而行,他們這樣做其實是在賊害道德。

看看我們身邊,有沒有這種“鄉愿”的人呢?

還是,我們本身也是其中之一,卻不自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3/18/n3201858.htm

Thursday 26 April 2012

慈濟513浴佛大典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是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慈济日」,全球慈济在这一天同步举办「佛诞日」庆典。

今年的三节合一好日子落在五月13日,亚庇慈济将在这一天举办「千人浴佛聚福緣」,再次诚邀您闔家出席慈濟佛誕日之「浴佛大典」,一同来感念佛恩、亲恩与众生恩。

去年人数众多,为让更多会众有机会参与,今年的浴佛地点改在里卡士综合体育场之室内羽球馆内举行,报到时间是下午两点半,浴佛仪式将从三点开始,预计可在四点半结束。 请会众当天衣着整齐端庄,以维持活动之肃穆庄严。

为响应环保减碳,鼓励大家共车前往,或乘搭慈济在几个特定地点所提供的列车(巴士),详情请联络各社区慈济志工,或拨电慈济职工室381779。

慈济的浴佛仪式是以“浴佛足”的方式进行,这是佛世當時对佛陀的最敬禮,就是以自己最高貴的額頭禮敬對方最卑下的双足,這樣的禮敬形式,傳衍為今之「頂禮」。

慈济的浴佛活动,不只是為了佛誕節佛教徒的傳統,而是要莊嚴恭敬地表達人人感恩之意,讓人人感受到世間有位伟大的覺者在2556年前誕生。佛陀降生人間,就是要以其智慧教育大眾,所以浴佛時也要提醒自己接受佛陀的教育,洗淨自己心靈的煩惱。

慈济环保志工将在本星期天(22日)的环保日诚邀大家出席这一年一度的慈济浴佛典礼,同时推动“惜福八分饱、两分助人好”素食运动,向会众派发“浴佛竹筒”,除了素食八分饱,也希望大家平时养成省水省电省消费的好习惯,将节省下来的钱投入“浴佛竹筒”发好愿,然后在浴佛日那天带着竹筒“回娘家”,让爱心有善的循环,家庭社会和乐幸福。

再次诚邀您闔家出席2012年慈济佛诞日三节合一之「浴佛大典」。

(新闻稿)

在人群中要如何修行而不退轉?

有人問,在人群中要如何修行而不退轉?

上人開示:

有的人歡喜時就發願投入,若是踢到鐵板時,就說「我不要做了」,其實各人做各人得,精進者,慧命自然成長;退轉者,慧命自然消失。就像人必須自己吃飯,身體才能吸收到營養,若要慧命成長,必須自己修行。

自許做寶石愈磨愈亮

上人表示,「在人群中,才有行可修;唯有在人間,才能修成佛道。若是在天堂,人人享樂,沒有機會做好事,也不會有彼此衝撞的煩惱。換言之,在人間才有粗石可磨,要以寶石愈磨愈亮自勉,若自認為磚塊,就禁不起磨。」

上人續示,倘使兩兩皆為粗石,則互磨就會同時損壞。「自己不願做寶石,只想做磨人的粗石,或是禁不起磨,徒使生命日減,直到大限之時,毫無得益。」上人說,難得人身,然而生命總有限度,卻無人能知自己壽限到哪一天,是以佛教說「無常」;佛法難聞,今既已聞佛法,不只是「你說我聽」,真正的修行並非做好事求功德,或是做了一些利益佛法的事,就不斷自我膨脹。無論是求功德、求名、求利,都不是在修行;而慈濟宗門是身體力行,不但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

「宗教就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於生活中,應自我磨練縮小自己,並且甘願付出;若是甘願付出,就不會感到辛苦或有埋怨,反而能感到幸福與感恩。」

上人直指,「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故無須自大,也就沒有什麼好炫耀的;總之,不要執著,「要照顧自己的慧命,就要自愛,而自愛就是報恩。」

※本文摘自:《證嚴法師衲履足跡》 二00八年.春之卷

Tuesday 24 April 2012

劉濟雨師兄座談分享

◎ 一定要落實共修及培訓 (二個人以上談慈濟事就是共修)

慈誠委員授證是過程,不是目標,不要勉強度進來培訓,要自己想培訓,才會有承擔的使命。當會員能造的福只有一點點,授證為委員投入付出後,有法喜充滿的喜悅,入經藏後體認到慧命的成長.

◎ 以善巧圓融法引導

1. 活動可以不參加,法會不可以不參加 (不是說活動就不要來了,是依重要性及次重要)

2. 一支足球隊有11人,若每次只有5,6人練球,其他沒來的人無法有默契,有練習的人再強,也無法打好一場球。辦活動只是方便法,活動後是否法喜充滿,處人群中有沒有修正習氣,慧命有沒有增長,才是真實法。活動後的共修很重要,了解為何而做,為何而來,才不會動不動就不來。

3. 求法要嚴肅,用法要輕鬆。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好,看自己不順眼是信心有問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那無本事實在無法度。若沒本事,要盡本分。習氣是煩惱的殘渣 (煩惱消除了,習氣猶存在) 。你再不來,會來不及。

4. 以法切入,不是我的看法,選對對象、選對時機才能說。有益,但不真實的──不能講;有害.但真實的───不能講;有益,且真實的───才能講 。心念觀念正確,各種方法都可以。目標專注才會有力。吃素才有好口氣,說法才有力量。委員慈誠沒有素食就沒有力,談不到法。印順導師:「學佛道業要精進,須茹素」

5. 永遠要正面思考 。以前向上人抱怨:「組員不好帶,會眾習慣不好」上人問:「是誰在帶的?」濟雨答:「我在帶的」 上人回:「那是你的問題」。對於負面的抱怨及批評,上人不會再負面回應,絶對講正面。

6. 要成佛的人先改。「人言可畏」轉為「人言可貴」,藉事練心隨時調整心念。接受訓練,經過層層考驗,才能當教練。只是三分的不如意,將之惡化為七分痛苦,其實沒那麼嚴重,這是思惟問題。講負面的話,人生就是負面的。走路拿拐杖,有人問起時不要說:「摔跤」要說:「增加力量」。直話要圓說 ,用慧眼看缺點,變優點。

7. 反觀自性,心明萬境轉。出門要提醒,回家要反省,見不賢內自省(看見別人的不是,給自己教育的機會),「 反觀自性、反求諸己、推己及人、克己復禮」都是在要求自己。修行的路—心寬路就寬,心平路就平,心念合情合理,就是好地理。碰到困難時,不要只看到困難,要看到困難後面的機會,沒有被傷害的條件,即使有人來傷害,也不會受傷害,不去傷害別人的道心及慧命也是齋戒,有問題才能變菩提,每天自我反省:有沒有淨化心靈、有沒有改善習氣、有沒有增長慧命,很忙,忙到看不到自己還有時間。

8.上人的憂心及急切 ,憂心-弟子對無常的認識來不及,憂心弟子慧命的成長來不及。心急-講的話弟子聽不懂(沒有做到),以前是輕輕要求:「最好素食」;現在是期待:「非素不可」。

問:連幹部都不來共修。答:一開始有來,慢慢少來,接著不來,這是有過程的,只是剛開始沒發現,不來共修的組長,也會帶出不來共修的組員,不聽話的組長,也會帶出不聽話的組員,沒有好的人才,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對不聽話的人,要耐心等待因緣改變他,同時也要給機會,用他的專長承擔工作。

問:因為家業事業忙,無法參加活動 答:忙只是藉口,是沒有心。

問:委員組與功能組活動重疊時,如何取捨? 答:是比例問題,功能組須要專才,重要人才以八比二方式參予功能及委員組,但精進共修及小組會一定要參加,其他人員可以六比四,五比五,依個人狀況調整,這是取捨的智慧。進慈濟就是廣結善緣,在功能組結好緣,也要在委員組結好緣,有心就不難 。

Monday 23 April 2012

做慈濟為何要「見習」?

有人問,做慈濟為何要經過「見習」和「培訓」?

上人對宜蘭師兄師姊提及會務運作的依循方向時,指出慈濟團體須建立制度才能通行於國際,大家要使有心投入者認清慈濟的方向,能於觀察、了解之後發心更進一步者,鼓勵其報名見習,即是使其更為了解慈濟,而非只是一味地要人加入卻不予引導。

募心為首要 見習試金石

上人強調委員勸募會員,不為募款而要募心,「一切唯心造,天地之間災難紛呈,唯有淨化人心才能救世。」上人說明,現在的宗教很複雜,佛教信仰亦有不同的色彩,未進入慈濟之前,心不知道路方向,許多人由善門入佛門,因一念善心起,開始當慈濟會員,與慈濟人接觸的過程中,由慈濟人用心引導,使之有所感受而發心投入,就要接引他在見習時多多了解,看看慈濟所做是否與自心貼合,能否信受歡喜?

帶領慈濟行 見苦不退轉

「見習,就是讓人『看慈濟』看得更清楚,衡量自己能否跟著我們走這條路?且在走過之後,覺得很歡喜。」上人舉例說,常見宜蘭慈濟人回花蓮擔任醫療志工或是靜思堂的福田志工,尚知宜蘭的慈善訪視、環保志業做得很好,勉眾要帶領見習者實際投入諸多志業事項。慈濟人幫助、陪伴身心受苦之人,是長時間的關懷帶動,為徹底救拔苦難而無懼一切困難,例如有的照顧戶長年臥床或因精神疾病,以致居家、身體髒臭不堪,慈濟人皆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動員投入清理,軟言膚慰苦難人,從不斷地互動中救其脫離生活苦境,也引導向善,救其心靈。

上人指出,慈濟人是用大愛、包容救度眾生,會員報名見習之後,就要帶著見習者投入實作,若是見習者親自接觸、體會到志工平日所面對的苦難人、苦難境界而不起退轉心,就能進一步培訓。培訓中還要更深入了解慈濟人的內修外行,要做到向內關愛、向外疼惜,對自己的家人和法親,與對待素不相識的苦難人,都要平等有愛。上人續言,再如何聽經聞法,最重要的法是在人人的心:「正如古德詩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只是為你們開路,這條路要往內心找。」

Thursday 19 April 2012

奧巴馬給孩子立的九條家規

奧巴馬夫婦對兩個女兒,10歲的瑪莉亞和7歲的薩莎,制定了幾條看似簡單,但操作性極強的家規:

1、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惹人討厭的取笑。

從《三字經》、《顏氏家訓》、《弟子規》到如今的無數教子妙文,我們都無法忘記自己一條,那就是要努力讓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當時代以衛星般的速度和奇思妙想行駛時,別讓我們的孩子在世界上如行屍走肉,徒有皮囊,腹中無貨。

奧巴馬是聰明的,一個人如何成為成功的人,首先就必須是有教養的,寬容的,豁達的,與人為善。

2、一定要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真正地讓自己從起床那一剎那開始整潔起來,是對自己和別人的尊重。

經歷軍訓的我們都知道,那方如豆腐的被子形狀是足以讓人心底純凈的。你大可以將被子捲起堆在一角,它不會影響你的起居生活,但如果從小就沒有潔身自好的品性,將來如何自重,自愛。對於女兒,這是尤其需要培養的。

在富養女兒的時代,也許我們都要有歐巴馬的清醒意識,別培養個懶丫頭,世上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真是個懶丫頭,也就是個醜丫頭了。所以富養的同時要記住讓她自己學會整潔。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沖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設置鬧鐘,自己起床並穿衣服。

自立,多麼簡單而明確的要求,但卻又是多麼的難以做到。如今的孩子,祖輩都很年輕,嬌慣的開始就是凡事不用自己動手了。即便是孩子大了,上學了,有些家長也開始搶著為孩子做事,哪能讓孩子做呢,要學習呀。其實這是最要不得的溺愛,如果孩子力所能及可以做,請記住一定要讓孩子做,一來培養自立品格,二來會增強他的生存理念。

奧巴馬解放了家長,培養了孩子,兩全其美,我們又何樂而不為?

4、保持玩具房的乾凈。

要有自己的責任心。擁有自己的玩具房,這是很好的主意,哪怕我們的房子再小,我們也努力為孩子開闢一塊自己的天地,沒有玩具房,就用隔間等隔出個玩具場所。

顯而易見,歐巴馬是非常註重衛生習慣的,而對於孩子來說,又有什麼比這一生存要領更重要呢。

5、幫父母分擔家務,每週1美元。

給予孩子一定的參與意識,同時讓他明白有付出就有回報。這無疑是極好的生存教育。

這對於我們很多的中國家庭是難以接受的,孩子多小,哪能分擔家務,捨得讓他們分擔家務的就覺得理所應當了,哪還會有錢給。其實我們應該樹立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勞動意識。

6、每逢生日或是聖誕節,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

勤儉節約,是咱們的傳統美德,也無需多言。但似乎在消費觀念改變的今天,我們難以做到這些了。

誰的孩子過生日,家長不是勞師興眾的,能夠有條件舉辦聚會,那是自然要有的,更別說禮物了,有的孩子一次過生日,就有近萬的賀禮。

看看奧巴馬吧,當入主白宮後,他完全可以借此撈利,他沒有。是否應該和他進行一次對話,那些奢侈的腐敗官員們。而我們這些普通的家長,是否也要試著讓孩子明白一切的快樂不是來自禮物,金錢,人們的歌功頌德。快樂也許就是那簡單的一句:「孩子,生日快樂,我愛你。」

我還有個設想,應該讓我們的孩子在過生日或節日時,為母親而過,為長輩而過。

7、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

時間觀念,作息習慣,這是一個人最初的生存需求。要努力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具有這樣的生活品質。

很多的孩子沒辦法早睡,並不怨他自己,而是家長從小沒有培養他的作息習慣,只有讓孩子準時睡覺準時起床,他才有夜晚和白日的概念,才有學習工作和休息的區分,才有嚴謹而有序的生活的節奏,才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別再為了自己的夜生活,而忘卻孩子的健康和習慣。也許歐巴馬在睡夢中時微笑的,因為他知道孩子們都在甜甜地睡著。

8、安排充實的課餘生活:

瑪莉亞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 薩莎練體操、彈鋼琴、打網球、跳踢踏舞。

無疑這是當下眾多家長關註的問題,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全面發展。註意歐巴馬的措辭,是充實的課餘生活,既然是課餘,那就是娛樂,是消遣,是豐富平常生活的。

我從來就主張依照孩子的興趣來培養孩子的愛好,請看瑪莉亞和薩莎,她們並沒有一樣的愛好,跳的舞也是不同的,顯然這是兩個孩子的不同愛好。

而我們的很多家長,將孩子的課餘變成了正餐,天天練,然後就變成了他們最厭惡的東西,怎麼成充實的課餘生活呢。

和孩子多溝通交流,不要讓孩子的生活裡只有學習,考級,壓力……

9、不準追星。

要有堅定的人生信仰,不要盲目崇拜,盲目追星。能夠以客觀的情感看待明星是最正確的人生態度。

在明星面前,讓孩子知道迷離的只是眼,心必須是堅定的,可以欣賞,但不可以追逐;可以稱讚,但不可以崇拜;如果可以,請崇拜那些激勵無數人的偉人吧!

我想奧巴馬是會驕傲的,因為如果他的孩子能夠做到以上八點,就已經完全可以不去追星,她們自己就是最出色的那一個。那麼我們都行動吧,一起來立“奧巴馬”式家規吧,讓我們的孩子做到有教養,寬容,自尊,自愛,自立,有責任心,有生存意識,擁有樸素簡單的快樂,擁有良好的作息習慣,擁有充實的課餘生活,擁有自己的人生信仰。

Wednesday 18 April 2012

誦懺正為精進

誦經也好,拜懺也好,這都我們修行方便的一種法門,也就是說在拜懺中能及時省思,自己是否也有懺文裡面所說的同樣的過失呢?有的話,要趕緊反省,及時改過,能夠這樣!誦懺就有功德了;意思就是說,你發了自己本身的缺點、過錯時,即能立刻自我反省、盡力改過,這就是「功」;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把修養表現在自己的行動中,這叫做「德」,誦懺的用意亦如是。

講經慎重 聽經專一


講經時,講的人要很虔誠而慎重,將佛陀的教法,古德先聖的每一句話善解;善解之後,再以最虔誠敬重的心,講述心得。

而聽經的人跟聽話不一樣,聽經時,需要正正經經、恭恭敬敬的聽,以兩邊的耳朵來聽,將知識吸收進內心深處,甚至將種子種入八識田中;這樣,它就能在我們的八識田中發芽、吐蕊,就能長出一顆菩提心樹來,此即是聽經的功德。

假使我們聽經時心不專,意紛亂,或者是昏沈掉舉的話,則我們這一畦心田,就如同舖上了水泥,粒粒的種子撒下去,經過一陣風吹、一陣雨水沖刷,則流失無蹤了,如果這樣,再好的種子,都無法撒入我們的心田中。

孔子言行 聖賢身教

人生苦短,生命無常;想想看,我們歲數都已經不是年輕的二十幾歲了,以孔夫子來講,他將人的年齡分作幾個階段,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人生在十五歲要有一個學能致用的目標,要立志學到底,且應時時警策,自我的人生要怎樣立德、立業;要立一個志向,專心學習。總之,人應於十五歲時,即需篤定意趣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孔子三十歲開始已經將所學、所選擇的路固定下來了,不止是固定,也已經在他的學業、事業上有所成了。

再來「四十而不惑」,在這人生的磨鍊中,不管是做事、立業或者待人接物,都用心看、用心做,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都躲不過他的眼睛,也逃不過他正確的思考。我們凡夫通常都被「聲」和「色」迷住,這個人對我比較好,我就認為他是好人,什麼話都順他的;這個人對我講幾句比較中意聽的話,我就認為他所說的、所建議的都對,什麼都聽他的,這樣,就容易亂了心思。孔子說「四十而不惑」,因為他看透了人的優缺點,也透視了人性的本能,什麼人來說什麼,他都能圓融處理,而不動他的心,也不會迷惑他的念,這就是聖人──年到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諸位,孔子能知天命,人生的成與敗都順其自然,做任何事都盡人事,而成與敗則聽天命!我們人就是不聽天命,什麼是天命呢?依佛來講就是「因果」──亦即因緣果報,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業」。你的事成與不成,要看你所帶來的業,是福業還是惡業?每個人的命運遭遇都各不相同,這就是各人「業報」不同。而孔夫子說是「天命」,即天賦的真理──「率性」,亦即我們人性的本能,順於天理則謂之道,佛教說這是業力。

「六十而耳順」,到六十歲時,不管是什麼事,世間的是非人我都不會顛倒了他的心志。

七十即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想要怎樣都放得很自在,但是自在之中又不逾越規矩。

誦懺中自我警策

諸位,學「做人」必須那麼的謹慎,何況學「做佛」,怎麼可以放縱呢?我們學佛,不管是進大殿作早課也好、拜懺也好、誦經也好,總之,一日之始在於晨。

我們之所以每晨做早課,就是要警策自我:今天應做一個正正當當的佛子,啟發菩提心,護住善念。而誦懺時應發露已過,人的習氣常在起心動念中,犯而不覺,有罪過必須從誦懺中找出來,若有犯了這樣的過失,要趕緊改過。誦經即「如是我聞」,佛陀教我們要發心,我們要趕緊精進。

這就是作早課、誦懺文、或者誦經的目標。我希望諸位要常常警惕──「人生苦短,生命無常」,今天身體很健康,但不知道明天身體的情形如何,希望大家要好好把握時間,修行時認真修行,做事時要認真做事,不要將時間浪費掉,更不可放縱身形。

的確,「諸事無常,生命苦短」,我們要好好用心警惕!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275期

Tuesday 17 April 2012

阿羅漢

阿罗汉(梵语:अरिहन्त,arhat),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简称为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自佛陀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

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到我空真智,证入阿罗汉果,了脱分段生死。阿罗汉人子缚烦恼虽断,还有果缚这个色身,他知道五阴之中是无我相可得,可是对五阴之法还未知当体即空,认为实有五阴之法,所以说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槃,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槃。这就是杀贼的道理。

第二生: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苦恼,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

须陀洹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进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进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

第三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因为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养礼拜,为众生作大福田。我们寺庙里如果有信众打千僧斋时,就会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化身来应斋主的供养,令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

佛教里有这样四句祝愿的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弟子名叫阿少兔楼陀,我们中国话称为无贫尊者,在因地修行时,做一个种田的农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里种地,带了一包粗米饭菜,用作午餐。正巧来了一位辟支佛游戏神通,随缘出现,再到世界上来化现做一个贫僧。他遵守佛的乞食制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们乞食。


再说这位老农民饿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对面突然跳出来一只金光闪闪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农民的背上不肯下来。这位农民吃了一惊,赶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金兔子呀!从此以后这位农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来。这是现世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报。转生以后做一个名叫无贫尊者。

他在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内,生生世世不受贫困的果报,享受荣华富贵。这件事说明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到殊胜的果报。以上所讲的即是阿罗汉具足有杀贼、无生、应供的三种道理,也是五种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7/1873-a07_016

Friday 13 April 2012

上人心中理想的人才

上人心中理想的人才,
是謙虛自抑而非不可一世,
是潔身自愛以涵養德香,
是無私愛執著而能平等待人,
是心量開闊且能克制脾氣,
是做事認真但與人無爭,
是言談舉止有威儀風度,
是有學有德又有清淨心,
是把握大原則而小事不計較。
若有此人才,慈濟宗門方謂後繼有人,
上人才能真正安心。

維護慈濟宗門之風

無論是靜思精舍之常住師父或是慈濟志業之在家居士,有心有志者都必須效習上人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作為內修的精神,以保持清淨琉璃之心,方能長養個己慧命,並且能夠帶動人心。

「才難!」上人感嘆,欲求得學德兼具,無俗情拖累,能夠全心力、專精神,終生奉獻於志業者,實乃不易。但現今必須積極集結及培養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四大志業各有眾人承擔,則未來的慈濟,才能根深葉茂。「事在人為,志業要能綿長,需要專心致志之人。期盼要發心為我分憂解勞,為未來慈濟之慧命發掘人才!」

在上人的看法中,其理想中的人才,是謙虛自抑而非不可一世,是潔身自愛以涵養德香,是無私愛執著而能平等待人,是心量開闊且能克制脾氣,是做事認真但與人無爭,是言談舉止有威儀風度,是有學有德又有清淨心,是把握大原則而小事不計較……

「慈濟宗門之風,必須人人有心來建設與維護。故寄望大家以道為重,提升自己、戒除習氣,若能下決心調好自己,才能作為風範,讓人起敬重心。有此清淨的氣質,雖未言語已能使人信服,則慈濟可謂後繼有人,我就能安心了。」

證嚴上人開示於2006年3月7日
以上摘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六年春之卷

Friday 6 April 2012

信解與行

有許多人認為行很重要,這點佛法的義趣,也確是如此沒錯。因為願行是佛教徒轉化自私業習的重要方便,所以多數人的想法與佛陀教的並無不同。只是佛陀多了點慈悲,他雖也強調行的重要,但也說必須有信才可以生力量。然而如果沒有正解,就變成迷信,因為迷信而亂行一通,結果害人害己更糟糕,因此解也很重要。然而信解都通了,卻沒有行動,就成了空談。因此信解行是佛教徒尋求煩惱解脫的要領。

雖然如此,但人分好多種,我們不能對每天光說不練的人就嗤之以鼻,因為他可能身心條件不足(如憂鬱自閉、手腳不協調如巴金森氏症者、年老體衰的老人、。。。),所以無法具體行動。這樣的人,從信解開使,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或若有人因為懶惰成性,但能從信解開始,這樣也很好啊!因為這種人就算面對其它事,應該也很懶,相較之下,能懶在念佛上,至少是一件好事|||。當然也有勇猛者,身心矯健,腦筋好,也許有條件可以信解行同時並進。

到底要怎麼個信解行?要用多少力?會與自己煩惱解脫的程度及速度相關,這就是佛法的公平。因此似乎不能要求一切眾生都一樣勇猛,如果發現一隻會念佛的貓,那一定當下就會很感動,根本不會罵牠光喵佛而不練吧!同樣的道理,這世間有許多人,可能比貓高明不了太多,如果能念佛,那也真是太好了。

可見自我修行是多麼重要的事,沒有準備好就冒然行動,行善可能是在累積傲慢與貪婪的毒藥!我執慾望沒放下,善事越做越大,就越自覺偉大,接下來酒色財氣就跟著來啦。(不過我還是要提醒大家,縱使如此,行善仍然是比行惡要好很多!) 世間法的管理程序:規劃、組織、領導、控制。要先規劃(事前分析、研究、光說不能去練、。。。)一陣子,覺得妥當了,才可決行。學佛(白話文是:學習如何過日子而不會有煩惱)也一樣,但生命的規劃,分析研究的是長期生命慣性所累積下來的條件,除非聖人再來,否則有限的一期生命,想要完全弄清楚,談何容易呢?

佛陀是老師,因為不想放棄所有學生,因此為每種條件的學生設計了一套煩惱解脫的方法,不忍眾生因發現業習已經積重難返,選擇放棄,而沈淪煩惱苦海中。所以從勸信入門,在正解的薰習下,開啟轉換生命慣習的大門,否則怎麼有機會煩惱解脫呢?佛法學習久了,就越來越發現生命的真相,真切的體會,一切生命是同生共命,無法切割,想要自己煩惱解脫,根本是不可能!

所以入世行菩薩道,是所有佛陀學生必然要走的一條路,這是因果關係(邏輯)的必然,就像兩個氫一個氧會變成水,那麼的不必討論。弄清楚後,發現不是有人喜歡光說不練,而是他條件還沒到,那個入世的必然現象尚未到來而已。生命的管理,遠比工作管理困難很多。何必要求別人太多,要反求諸己啊!

每個人今生所在階段不同,有人尚未入學,有人念小學、有的國中、…。要小學生學微積分,是不講理,如果還罵他學不會,而且因此不讓他上國中,這樣合情合理嗎?他都還在背九九乘法表(光念佛,其他一事不做,毫無知識),就怪他不會記帳(有用的實際利他行動),然後對他能去國中(淨土—下品往生),大感不滿,這樣會不會有些強人所難呢?我想那個國中的校長、兼老師、兼工友的「阿彌陀佛」都覺得OK了,不想幫忙的人,更應該沒有意見才對吧。

http://tw.myblog.yahoo.com/wisdom-g4/article?mid=1599&prev=1612&next=1583

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道理,又稱四聖諦。

『苦諦』指意苦、身苦、來世苦。所謂意苦就是貪瞋痴煩惱苦,身苦則是病老死苦,而後世苦即三惡道報苦(畜生、餓鬼、地獄)。意苦、身苦乃累世業力所致,或是說前人所造而現世人接承。公平嗎?很公平!因為前人與現世人除了軀體不同外,其他無什差別,現世人造業所成就的苦習,將又感召入某一後世眾生,而繼續苦下去,這個道理就叫因果循環,或俗稱輪迴轉世。

『集』是指讓前世業因能與後世業報相續的力量。為什麼前世造業能感召入後世業報之中呢?誰有這個力量呢?答案很簡單!就是每個現世人他自己。現世不治貪瞋痴,隨意造業,煩惱不斷,那這個苦習氣就得以相續,而且愈滾愈大,生生世世流傳下去!所以『苦集』兩字,正好說明了因果循環相續的現象。倘若能使這個苦習不得相續,則當下從六道中得到解脫自在,然而如何使這個苦習不得相續呢?這就要靠『滅道』。

『滅』乃指涅槃,所謂涅槃,並非死掉的意思,這是對治苦集的辦法。滅什麼呢?滅貪瞋痴煩惱。如果對自己在貪瞋痴煩惱都習以為常的人,當然是苦集苦集苦的不停流轉下去,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貪瞋痴煩惱有覺知時,同一時間滅的作用就被啟動,而且隨著覺知的時間越快,而使滅的作用越強,有一天達到不知不覺的不再貪瞋痴煩惱,那種境界就稱為涅槃。

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有許許多多的方法,這些方法統稱為『道』。有人用念佛來滅貪瞋痴煩惱、有人用參禪來滅貪瞋痴煩惱、有人用無所為布施來滅貪瞋痴煩惱、有人用持咒(如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心經等等)來滅貪瞋痴煩惱、…。由此可知,所有的道都是用來淨化自己的念頭或習氣的方法,所以道是來自本心的自我觀照,藉由時時的觀照,使自我透通清淨,這種境界即無我或稱為見性或稱為自性實相或稱為涅槃。

https://www.facebook.com/HolyTeacher.JIGONG.Living.Buddha/posts/698998956931872/

Thursday 5 April 2012

能工作,就是最大的幸福

許多人認為,「成功」是事業最後的目的,過程可以不擇手段,利用檯面下見不得人的方式。但我卻認為成功的祕訣就在於「道德心」。就我而言,正是「道德」才帶來長榮今天的成功。人一旦失去了道德心,就不能稱之為人,只要懷抱道德心,憑良心做事,眼前儘管有再多困難,都能迎刃而解,獲得最終的成功。

道德問題在全世界都存在,美國某大銀行集團虧損數百億美元,總裁仍然拿巨額分紅,這個就是沒有道德,果然最後倒閉了。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家,在事業成功之後很難抗拒誘惑,有錢有勢,也就迷失了,慢慢敗掉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家產。

樓起樓塌,我們看到太多例證。一時的成功或許因為機運好、貴人相助、自身努力,可能沒有那麼難,但要維持一個成功的局面,這個比較難。創業有點困難,但是創業之後要一直維持成功,更難。像長榮四十多年大抵都賺錢,這對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只是一介凡人,憑什麼能夠抗拒誘惑,不動搖自己原初的精神?這是因為我篤信「因果」。我潛心研究因果,不只是書上看看、嘴上說說便罷,而是從事業中每件小事一一加以印證,從年輕到老,經歷了這麼多風浪,我更深信不疑。也因為有著這樣的超越信念,我再怎麼樣艱苦,都不敢為非做歹,損人利己,這也成為我處世的最高原則。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股想要不斷提昇自己、追求自我完善的慾望,對於我,這種想法更是強烈。所以我將這輩子視為不斷修練、提昇自我的旅程。

我們常看到,社會上很多人發達成功之前,總是抱持著謙虛和樸實的努力,但成功之後,卻開始怠慢,任慾望膨脹、恣意妄為,最終招致失敗。這時候,成功反而變成一種包著糖衣的苦難,甚至誘人墮落的陷阱。

這就是他輕忽了因果的力量。我常忍不住地說,人生在世必須要「敬天」與「畏天」。十多年前,英國諾丁罕特倫大學頒給我企管學名譽博士學位,我在接過證書卷軸後,轉身面對觀眾,摘下博士學位帽,對著講臺下所有來賓深深一鞠躬,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出我深深的感謝。

我覺得,今天我的事業做得再好,都是前世修為,有很多其實是超越了自己的努力、家庭背景、環境等個人無法掌握的因素。體認到這點,我此世做得再大、再好,我都不致驕傲,不「風神」(得意自滿)。對於今天的成功更常懷「憂患意識」,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讓眼前的一切走向衰亡。

人必須要能飲水思源,要求自己以謙虛之心,不斷努力精進,才能保持壯盛,將一時的輝煌轉化成長久的幸福。也就是活著的每一天,一點一滴為自己累積成功。

直到今天,我還是很勤奮的工作,我每天六點多起床,如果早晨八點半公司有行程,我提早七點半就到了。甚至比很多同事、祕書都還要早,因為我喜歡凡事預備。人家是明天出國,今天收行李,我是前兩天就早早收好了。

前幾天,有日本老朋友來找我,他們看到我坐在那裏辦公,便說:「你都八十幾歲了還在辦公?」我說,如果我像你們日本人一樣,六十歲一到就退休,到風光明媚的養生村享福,我想我反而不會長命。

有一次,我身體不舒服,躺在醫院打點滴,結果朋友要來看我,祕書們不希望我被打擾,但我覺得不要緊,可以見客。朋友一看到我,就很吃驚地說:「總裁都吊點滴了,還在上班?」偶爾身體不舒服,吊個點滴也沒有什麼。一個人如果遇到小毛病就一心想要休息,這樣他的事業一定做不成。

人活著頭腦就是要用,我年歲也不小,很多人都關心我何時退休、何時交棒享清福。但是,外人有所不知,很多人以為退休、無所事事就叫做「享福」,但我剛好相反,事業發展本身,對我就是一種享受,能夠工作,為事業做出貢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所以,我不需要「退休」。我會一直做到我倒在辦公桌的那一天,而這才是人生追求的最後勳章。

口述/張榮發;文.採訪/吳錦;轉載/講義雜誌

Wednesday 4 April 2012

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香港知名电台主持人梁继璋给儿子的一封信,值得一看。

送给孩子的备忘录 ---

我儿:写这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则:

一、 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一点说好。 

二、 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三、 这备忘录里记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失败得回来的体验,可以为你的成长省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

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请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的是因为喜欢你,请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

二、没有人是不可代替,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许失去了世间上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 

三、 生命是短暂的,今日你还在浪费着生命,明日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四、世界上并没有「最爱」这回事,爱情只是一种霎时的感觉,而这感觉绝对会随时日、心境而改变。如果你的所谓最爱离开你,请耐心地等候一下,让时日慢慢冲洗,让心灵慢慢沉淀,你的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

五、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如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兴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紧记! 

六、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地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Benz、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八、 我买了十多二十年「六合彩」,还是一穷二白,连三奖也没有中,这证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午餐。

九、 亲人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Tuesday 3 April 2012

五逆十恶罪

五逆

所谓五逆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若犯其中之一,即堕无间地狱。

又: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十恶

“十恶”,又称“十恶业”。在佛学里,“十恶业”是招致各种“苦报”、“恶报”的十种最根本的恶业,简称“十恶”。

“十恶”中,身恶有三种。一是杀人夺命,二是不与而取,包括盗窃、抢窃,三是邪淫,指于家室之外发生两性关系,这三种都是行为,故称为“身恶”。

“口恶”有四种,一是妄言,包括狂妄语、虚浮语、欺骗语等;二是两舌,即挑拨离间、搬弄是非、造谣中伤等;三是恶口,指恶言恶语、粗暴语、出口伤人之语等;四是绮语,指脏话、杂秽语、粗话等。由于这四种都是出自口的语言行为,故称为“口恶”。

“意恶”有三种,一是贪欲,指贪财、贪色、贪名、贪图享受等各种贪欲;二是嗔恚(读音:hui),指的是憎恶、愠怒、仇恨和记恨等;三是邪见,指不信佛法,不信因果,并宣扬之。
所谓“八邪”、指的是,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又叫邪方便)、邪念、邪定。

以上十恶八邪,是凡夫常犯的恶业;其中每一样发出来都可种下恶因,也都必将招致苦报。对人对己、对社会对众生,都是有害无利的。

Monday 2 April 2012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平常有两句话:“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现在来把它解释一下,何谓三细六粗?(1)无明业相,(2)转相,(3)现相,(4)智相,(5)相续相,(6)执取相,(7)计名字相,(8)起业相,(9)业系苦相,这就叫做“三细六粗”,本来是出在《起信论》中。

(1)甚么叫做“无明业相”?在《起信论》中说:“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来是清净的。然而因为众生愚痴的原故,所以迷昧而不知,因此就叫它无明;无明就是不觉的意思。”好像一个人身上,本来怀了一颗无价宝珠在口袋里面,因为昏迷与不知,所以拿了一个讨饭篮,东奔西走去讨饭,你看可怜不可怜?这真心又叫做如来藏,是不生灭的。而无明是生灭的。在《起信论》中又说: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名为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又叫做业识,这就是头一个“无明业相”。

(2)甚么叫做“转相”?转,就是由业相转变出来的;并不是离开了业相,而有转相的。这好像“牛角”一样,角是由牛的头上转变出来的。唯识家说八个识,无论是心王或是心所,约它的意义上来说,每一个识都有四分——一是相分,二是见分,三是自证分,四是证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自体;见、相二分,是自体上转出来的功用。这转相在唯识学上,叫做“见分”,就是在四分之中,它是属于能见的一分,所以叫做“见分”,也就是能见相,因为它能见一切妄境啊!

(3)甚么叫做“现相”?现,是显现。就是说,本来是没有一切山河大地,和宇宙万有的境界,只因有了妄见,所以才幻现出一切的妄境!这好像空中本来是没有五彩的华相,然而因为害了火眼的病目,觉得虚空中好像有红红绿绿的华相,其实那里真的有呢?完全是病目所妄现出来的啊!这一个意义,是佛学上特别有的,其他一切宗教和学说,都没有这种说法。因为任何人都以为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无论是:动物、植物、矿物,一切的一切明明都是实有的。好像来了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朵花,我才能够看见,总以为“先有外境,而后才能见”。他那里知道,梦中所见的境界,不是同醒的时侯,是一样的看见吗?何曾是实有?我们自无始以来,患了无明的病目,而妄现一切虚幻的境界,一切众生执为实有,所以叫做迷,叫做凡夫。一切诸佛而能了达一切境界都是虚假,所以叫做觉,叫做圣人。如果真是有善根的人,当下即得解脱;所以称佛法是不可思议。这现相,在唯识家,就叫做“相分”。意思就是说:在四分之中,它是属于相的一分,所以又叫做“境界相”。同在一件事物上,世人执为是实有,而佛菩萨了达了如空华梦境一样,这就是凡圣迷悟的分野。上面这“业相”,“转相”,“现相”,好像木头里面虽然是含有火性,然而还没有发现火相出来,所以看不见。这三相也是这样,隐而未显,所以叫做“三细”。

(4)甚么叫做“智相”?倒不是智慧的智,是分别的意义。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先有境界,而后才生起分别。所不同者,一般人以为外境是实有,而佛学上才告诉我们,是由无明的妄见(病目),而后才现出境界(空花),这可见是虚而不实的境界了。

(5)甚么叫做“相续相”?相续,是不间断的意思;不但从生至死,中间这数十年时时相续不断地分别,其实从无始一直到未破无明妄见(病目)以前,他都是相续不断地分别妄境——空华。这就叫做“相续相”。

(6)甚么叫做“执取相”?执是执着,取是爱取。这是因为不知道一切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幻有,所以一般迷昧的人们,就执着这是很美丽的色相,就爱取要看;那是很好听的声音,就爱取要听……六根对六尘都认为是实有——坚执不舍,所以叫做“执取相”。

(7)甚么叫做“计名字相”?计是计较,也就是计度。一切法的本体,本来是没有名字的,都是后来的人们,因为便於呼唤起见,所以在每件事物上,安它一个符号:这是水,这是火,这是牛,这是马……,这明明是一种假符号,而一般迷人,却固执这假符号,以为是真实不可改移的;殊不知同一事物上,可以安着几种不同的名,而一种名字,也可以安到几种不同的事物上去,这名字明明是假设的,而一般迷人却坚执着是实在的。此刻假使有个人骂你一声:“慈航坏蛋!”马上就会发起脾气来!认为慈航就是我,而坏蛋是形容不好的东西!殊不知别人也可以叫做慈航,不一定是说你,而坏蛋也不一定是坏东西。然而一般迷人,却不能这样,坚执着是实在的,所以叫做“名字相”,前三种是隐而末发,所以叫做“细”,这四种是已经发现出来了,所以叫做“粗”,虽粗细不同,然而总叫做“惑”。惑者迷也,就是迷惑。

(8)甚么叫做“起业相”?起,就是造;业,就是事;起业,就是作事;造的善业生天堂,造的恶业堕地狱,总不出这三界轮回六趣了,这就叫做“业”。

(9)甚么叫做“业系苦相”?苦,就是报;这苦报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呢?是从业系缚得来的,这就叫做“苦”。佛教所说的道理,有一点同其他的宗教和学说不同:第一不赞成有一个最初的始相,因为一有始,就答不出最初的一因;第二不赞成无因,因为无因,那就会乱作乱为了!所以佛教是中道。意思就是说:“你没有作业,那就不谈,如果一作了业,那就一定有果报了。”所以这“惑、业、苦”是轮转无穷,若要不受果报,那除非断了烦恼不再造业才可以。所以返本还源的方法,还是要破了无明,三细六粗才可以解决。这同十二因缘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过是说法上不同罢了,可例推而知。
  
所以佛教说断苦,与其他各种学说不同,就是要断除苦因的——惑业,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就是这个意思。

https://ccnt4.cute.edu.tw/yuhung/books/BookClub/3and6.htm

十二因緣

十二因缘相互联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包括我们怎么出轮回的办法。轮回不已就因这十二件事情相续不已,所以要修行,断这十二因缘,是缘觉主要所修之法。

[十二因缘]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十二因缘,互相依赖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

「无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糊涂愚痴,障碍你明白真理。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著,就成了无明。无明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碍。无明就糊涂,糊涂后就颠倒,颠倒就会造业,造业就是行。

第二个是「行」。以上就是过去生中,我们所作的因。

过去生中,我们一直是糊涂造业,驱使阿赖耶识堕入母胎,一念看见父母的情况,一动淫念就跑到胎里去了。这就是今生生命的开始,这是「识」。

在胎里慢慢长大,还不能形成一个人,这是在胎中身心渐发育之位,已有受想行识等名字,这是心法,所以叫做「名」。还有眼等,这是色法,所以全名是「名色」。

第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慢慢成长起来了,就是快出胎之位,叫做「六入」。

第六「触」,出了胎之后,便与六尘相接触,在两三岁的时候,对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触而已,他没有什么思维和领略。再大一点,到了六、七岁就能领略一点,也会说话了,很多事情都知道了。

第七「受」,六、七岁便对事物有苦乐的感受。第三至第七支这一段就是今生的开始,是我们从过去生中所得的果,是前生决定的。所以小孩有的聪明,有的不聪明,有的听话,有的不听话,这一切由于过去所造的业,通过识而带来的。

第八「爱」,既能领受,便贪爱种种美妙事物。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有强盛的爱欲之心,于是今生又迷惑了。

第九「取」,成年之后,对所爱之境贪求不息执著追取。不仅仅爱而已,必要得到就是取。爱和取是现在我们所生的迷惑,为什么你要喜欢这些?本来是空,这是错觉,你偏偏要喜欢,本来是不垢不净,你偏认为他清净美好。妄生分别,妄自取著,爱和取就是现在的迷惑。

底下第十就是「有」,由于有爱有取的烦恼,做种种的业,定招有当来的果报。第八、九、十三支是现在所做之因,要招来生之果。

第十一支「生」,既造种种之因,来生定又于六道四生之中受生。

第十二支「老死」,出生之后当然还是要老死,这二支就是来生的果。

这十二因缘修的时候,你从某个地方一截断,你或从爱取断,或从无明照破,让它不是这样相续不已,使这种东西不是老按这种规律支配你,那么你就出离生死了。

缘觉修的法就是如此,确实可以了生死,可以成为辟支佛,是小乘的极果。若是大乘菩萨就能了达十二因缘,三世循环、一切境界、因果名目都是水上之波,如梦如幻,故曰:「无无明」乃至「无老死」。

举出首尾二支,则其中十支皆可概括。经中又说:「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破法执,本无无明,再说尽或不尽都成戏论。「乃至」两字同样是带过其中十支。

再者,进一步体会「无无明」的深义,在佛将入涅槃的时候,入种种境界,入种种禅定,入种种空间去找这个无明,找无明找不到,于是说无明不可得。无明要是不可得,无明都没有实性,无明就没有了,这是《涅槃经》中,世尊、大悲慈父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开示。

入种种禅定,种种境界所得的结论,就是佛找无明实性不可得。

「无无明」,所以这是顿法的关键。你要对这个问题体会很深,根本没有无明,你又本来成佛,你跟佛还有多少距离?所以是有顿(刹那成就)、有渐(须三大阿僧祗劫),就看你自己的根器,你能信多少。

大家想想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因为无明,就因为妄想执著成为众生。但是无明实性找不到,譬如是做梦,梦见老虎吃你了,或者跟一个美女谈恋爱,这种种惊吓,种种欢喜,梦一醒全没有了。所以只要醒醒,梦就完了,不须把老虎赶掉,请大家捉老虎,用不着呵。

日本有个笑话很好玩,一个人愚痴,他做梦(日本人很喜欢喝酒),梦中得到一瓶很好的酒,他马上要吃酒,酒很好,要烫了吃才好,于是叫他的老婆给烫一烫。就在叫老婆烫酒的时候,他忽然间醒了,醒了一想是个梦,很遗憾,酒没吃成,早知道如此不烫就吃就好了。

哈哈……很可笑,众生就是这样。实在是做梦,这一切都是空的。梦中有老虎,根本不存在,大梦一醒,原来自己安卧在席梦思的床上。一切现成,本来是佛。

所以永明大师说:世尊涅槃时关于无明不可得的开示,众生应拿骨头做笔,皮做纸,血当墨来书写报恩。

大乘经中说:菩萨要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方才究竟成佛。为什么此处又说「无无明」?

这可用一个比方来说明。水(喻佛)与冰(喻众生)都是氢二氧一,毫无分别,可是水无碍,放在任何形式的容器中都能适应。冰就有碍,处处都不能适应,原因只在水已凝结成冰。

毛病只在凝结(结字很巧,恰恰就是结缚的结字),于是就有碍了,可是请你找出这个「凝结」是什么?不可得。「凝结」譬喻无明,众生因有无明就有碍了。可是无明不可得。
转载请注明: 转自船长日志,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cslog.cn/Content/12_ying_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