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March 2012

如何才能沒有煩惱?

有人問證嚴上人:「師父!您每天那麼多事,難道您都沒有煩惱嗎?您都如何處理您的煩惱?」

上人回答:
我的心像一面鏡子,境界現前時我還是會煩惱;但境界過了後,這面鏡子就沒有東西了,還有什麼好煩惱呢!

要記得大家都是凡夫。凡夫相互磨擦時,是會產生煩惱;不過我們要很快將心鏡擦乾淨,過去了就沒事啦!這就叫做修行,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保有一念善心。心念一惡,善念就滅;善念升起,萬惡消除。例如正在生氣的人,就說不出什麼是善?什麼是愛?瞋火一起,愛善皆忘;但若將一念善心常放心裡,則一切惡都沒有了。所以這念心非常重要,因此一定要顧好自己的心,而委員勸募,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勸募人的愛心出來。

這一念心!若貪在心欲,則萬善俱休。如果我們一邊做好事,一邊在計較,當心在計較時,就是福慧在漏掉的時刻。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菩薩道難遇,我們既然已經走在菩薩道上,就要好好修;光是「布施」這門學問,就很夠我們修了。

要學佛、成佛,就要精進。不要成為籠子裡的白老鼠──雖然跑得很忙碌,但都是在原處。心如果沒有修好,做愈多,煩惱也愈多。這就像拿菜籃子提水一樣,做的時候就是在提水,煩惱的時候就是在漏水。布施是菩薩六度的第一關,第一關一定要好好修過,才能往第二關前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關關圓滿後,才能得智慧;但願我們人人每日都是在智慧中。

證嚴上人開示於2003年03月02日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3年春之卷

Wednesday 28 March 2012

堅持與執著

問:佛教我們要放下,不要堅持,才不會有煩惱。上人有這麼多志業,也有很多困難,怎麼樣才能不將堅持變成一種執著?

上人回答:
堅持與執著不同,執著是不分對或錯,一味自以為是;堅持是清楚自己該做什麼,知道是對的,所以堅持到底。

要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會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該做的,我們一定要堅持;若以非為是,一意孤行,旁人再怎麼解說,都以為自己是對的,這就是執著了。

Friday 23 March 2012

善惡與因果

我很善良,為什麼還有種種痛苦、煩惱?

在我剛入佛門不久,內心經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由於對心靈的規律還理解不深刻,因此常常對因果報應存在種種疑慮。

我向德行極其高尚的師父請教:「因果報應到底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為什麼像我這樣善良的人還經常會感到痛苦而那些惡人卻活得很好?」

師父很慈悲地看著我說:「因果報應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真理,是千真萬確的,不會有絲毫差錯的!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痛苦,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沒有任何惡,那麼這個人的心靈是根本不會感到痛苦的。

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既然你還經常感到痛苦,說明你內心還有惡存在,還不是純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認為是『惡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惡人。一個人能快樂地活著,至少說明這個人還不是純粹的惡人。」

我不服氣地說:「我怎麼會是一個惡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師父說:「內心無惡則無苦,你既然內心有痛苦,說明你的內心就有惡存在。請你將你的痛苦略說一二,我來告訴你,你內心存在哪些惡!」

我說:「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時感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夠寬敞,經常有'生存危機感',因此心裡常常感到不痛快,並希望儘快能夠改變這種現狀;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什麼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纏萬貫,我感到不服氣;像我這樣一個有文化的知識份子,每月就這麼一點收入,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時不聽我的勸告,我感到不舒服……」

就這樣,我向師父述說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師父點點頭,不停地微笑,而且笑臉更加慈祥,並和顏悅色地對我說:「你目前的收入足夠可以養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們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會流落街頭,只是面積小了一點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為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為你內心對金錢和住房有貪求心,所以就有苦。這種貪求心,就是惡心,如果你已經將內心的這種貪求惡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會因為這些而痛苦。」

「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文化的人發財了,你感到不服氣,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種惡心;你認為自己有了文化,就應該有高的收入,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惡心;認為有文化就應當有高收入,這是愚癡心,因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佈施才是今世有錢的原因。愚癡心,也是一種惡心!」

「你的家人不聽你的勸告,你感到不舒服,這是沒有包容心。雖然是你的家人,他們卻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為什麼非要強求他們的思想和觀點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會心量狹隘。心量狹隘,也是一種惡心!」

師父繼續微笑著說:「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癡心也好,心量狹隘也好,這些都是惡心。因為,你的內心存在著這些惡,所以,你就有和這些惡相對應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將內心的這些惡徹底去除,那麼,你的那些痛苦,也會煙消雲散。」

「要用快樂和滿足的心態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應當想想你根本不會餓死和凍死,而那些富人雖然也有錢,其實也只是沒有餓死和凍死。你應當看到,人是否快樂,不取決於外在的財富,而是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樂觀、安詳和勤勉的生活態度,代替原來的貪求心,你的心就會漸漸快樂起來。」

「社會上沒有文化的人發了財,你應當為他們高興才對,要希望他們能夠具有更多的財富、擁有更多的安樂才對。別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樣開心;別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樣難過。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善人!而你現在的心是別人的財富和安樂超過自己就不高興,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種很惡的心,要堅決去除!要用隨喜心代替嫉妒心!」

「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超過別人,就自以為了不起,這是傲慢心。常言說『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會對自己的不足熟視無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內心的種種惡,從而改過遷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進步之門。此外,傲慢者常常會有失落感,漸漸會有自卑感。一個人只有從自己內心深處培養起虛懷若谷的胸懷,心甘情願地永遠將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內心才會感到充實和安樂。」

「前世佈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凡夫不識因果,將『種瓜」認為是『得豆』的因,將『種豆』認作是『得瓜』的因,這是愚昧的表現。一個人只有勤學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萬事萬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內心明亮,知道如何取捨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唯其如此,才能從光明走向光明,從安樂走向安樂。」

「虛空能夠包容一切,所以廣大無邊、虛融自在;大地能夠承載一切,所以生機勃勃、氣象萬千!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隨隨便便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即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要生起強求心,要隨緣自在!永遠用善良的心幫助別人,卻不要貪圖或強求什麼。如果一個人的心胸能夠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這個人怎麼會有痛苦呢?」

師父說完這些話,繼續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著我。

我久久無言,兩行熱淚從我的眼中流出。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惡人!因為我內心有種種惡,所以我才有種種苦。

如果我的內心無惡,我怎麼會有苦呢?感謝師父,感謝佛!要不是師父的教導和佛陀的恩德,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惡!

願我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不離殊勝妙法,迅速斷除內心的惡!從感恩出發從謙卑做起。

http://fodizi.net/haitaofashi/163.html

Thursday 22 March 2012

直心是道場

問題:何謂「直心是道場」?直直地說出內心話,不就是直心嗎?

上人回答:

用善良的本性去說話,言語之間用心、謹慎、婉轉,這是「直心」;聽別人說話,縱使是很不好聽的話,能出以善良的本性去善解他是好意的,這也是是「直心」。

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有的人因為習氣使然,總想著要用惡毒的話去傷人,這種極欲刺痛人心的行為,並非他的本性啊!以直心作道場的人,遇到不入耳的話,不要將他的話放在心裡起煩惱;更不要曲解別人的好意,以為別人是有心要傷害自己。無心傷人者可原諒,有意去接受傷害的人,就不可原諒了。

我們在稱呼別人之時,不要指名道姓,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若開口第一句話就很有禮節,接下來的言語也就會很柔軟,而不會很強硬了。所以說話要從「稱呼」開始就要留心,才不會造成人際之間的不和諧。

Friday 16 March 2012

慈濟513浴佛·推動「八分飽·二分助人好」齋戒素食

慶祝慈濟今年46週年慶,五月13日三節合一,全球慈濟據點將在這一天同步舉辦浴佛活動。

為容納更多會眾的參與,亞庇慈濟今年的「千人浴佛聚福緣」大典是在里卡士體育中心羽球館內舉行,時間是在五月13日(星期天)下午三點。

誠邀社會大眾參加,一同傳達佛恩、父母恩、眾生恩,以紀念佛陀教育、感念父母生育之恩,與感恩眾生的教導。尤其際此天災人禍頻傳時刻,更希望藉著浴佛虔誠祈禱,共聚善念力量,讓世界無災無難。

慈濟今年推動"惜福八分飽,兩分助人好"素食運動。面對現今糧食危機,人類資源浪費,證嚴上人提醒人人不如飯菜少一點,欲望少一點,將節省下來的錢拿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功德無量。

除了呼籲會眾參與今年的浴佛活動,慈濟也會透過社區志工向會眾派發"浴佛竹筒",宣導"日食八分飽"的齋戒運動,將每天省下來的錢投進竹筒發善念,並在竹筒上記下你響應素食的次數,在浴佛大典那天帶著竹筒"回娘家"。

希望透過浴佛的因緣,會眾以慈悲齋戒虔誠的心來浴佛,透過這次的活動,人人素食八分飽,為自己帶來健康又環保,省下的兩分能夠助人,真是快樂沒煩惱。

慈濟的浴佛儀式是以"浴佛足"的方式進行,這是佛世時對佛陀的最高敬禮,以自己最高貴的額頭禮敬對方最卑下的雙足,這樣的禮敬形式,傳衍為今「頂禮」。

浴佛在於啟發人人的愛心。慈濟浴佛活動,不只是為了佛誕節佛教徒的傳統,而是要莊嚴又恭敬地表達人人的感恩之意,讓人人感受到世間有一位覺者在兩千五百年前的當天誕生。佛陀降生人間,就是要以其智慧教育大眾,所以浴佛時也要提醒自己接受佛陀的教育,洗淨自己心靈的煩惱。

再次誠邀各社團、社會大眾及會員大德,一起前來參與這難得殊勝的一個三節合一的日子,詳情請致電慈濟里卡士會所381779。無限感恩。

(新闻稿)

Wednesday 14 March 2012

有「我」的煩惱

我們的心容易向外攀緣,一旦受到外在環境動搖時,

就無法自做主張。所以當遇到情況時,要馬上確定:

「自己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

「原來的立場、方向是什麼?」、

「準備要做什麼?」

常常想到自己的出發點,不斷確認自己的立場與方向,隨時保持自覺,就能夠掌控自己。《獨立做自己》

《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精彩書摘──

凡是有「我」,一定不離煩惱。假如不把「我」考慮進去,煩惱就會離你而去,即得解脫。「我」是什麼?很多人弄不清楚,以為有個真正存在的「我」,認為所謂的「我」,大概就是指我們的身體。事實上,我們仔細分析、考察一下,除了身體之外,還有心理層面的我、精神層面的我,那是非常抽象的,簡單地說,就是「心理及超心理的活動」。

心理活動是什麼?我們的身體從出生開始,就漸漸地在增加心理活動的頻率。剛開始心裡一無所有,懵懂、無知,然後自渾矇中慢慢開始有學問、知識,有種種自己的、他人的,我們的、他們的,個人的、大家的,對的、不對的,有利的、無利的……等的想法、觀念,這些都屬於心理的活動。由於心理活動的表現,進一步就出現了超心理的精神層面。

精神的層面是什麼呢?是從我們身心的行為而產生的影響力。說得更抽象一點,離開我們的身體以外,我們還有精神的生活,例如,此刻諸位在這裡聽講便是一種精神生活。

很多人認為精神生活就是娛樂、藝術或思想,其實,這些都不出乎我們的心理活動。精神層面應該是更高於心理層面,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是非語言、文字、思想所能表達的,它只能意會,不能言宣。凡是能夠以想像抵達的狀態,還只是心理的層面,不是精神的層面。

所謂意會,也就是體會,只能發出:「啊,我感覺好美!感覺好偉大!」究竟偉大到什麼程度?美到什麼程度?無法說出,也無法形容,只知道感受如此,這就是精神層面。

精神層面的我、心理層面的我,以及身體、肉體生活層面的我,都叫作「有我」。活在這個層次的我,可以說是通常的、世俗的,是高等動物的本能。

最近,我有一個徒弟離開了我,而且有他自己的發展。

好多信徒對我講:「你的徒弟離開你,還把你另外的幾個弟子也帶走了。」

我說:「正常的。」

為什麼?

母雞生蛋,蛋孵成小雞。小雞找東西吃是母雞教牠的,吃完後,小雞是否需要再生一個蛋給母雞呢?不需要;小雞需不需要告訴母雞,這裡有東西吃或那裡有東西吃呢?不需要。現實的世界中「物性」就是這樣子的,也就是說,物質的層面是這樣子的。

小鳥孵化後,母鳥需要抓小蟲餵牠。餵飽,羽毛豐滿,翅膀硬了,小鳥飛走,會不會找蟲來餵老鳥?多半是不會的。聽說有「烏鴉反哺」這樣的事,我沒見到過,只是有人這麼說。

我們大部分的人只活在物質的層面上,還不到心理的層面,在心理的層面即有知識、學問、道德、倫理等觀念出現,可以透過教育而完成;不過,透過教育而完成的倫理道德,在能做與不能做、應做或不應做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在印度的佛陀時代不許做的,到了中國、到了我們這個社會,非要你做不可,還是得做;古代的中國人不准許的,現代的中國人可能就沒有禁忌了,也就是說,時代不同了。物質的環境、物性的層次,大家普遍都是共通的,但是心理的層次,卻沒有一定的公是、公非,沒有絕對的對和錯。這是由於文化背景、風俗地域的不同,倫理、道德的標準也就不一樣。

從一個學佛人的立場來看,這一切的現象我都能接受。我看到人們在物質層面的活動,覺得是正常的;看到他們在心理層面的活動,也覺得是正常的。人家說這個人不道德,沒有倫理觀念,我都覺得是正常的,也都能接受。也可以說,對一個佛教徒而言,沒有什麼事是不能接受的。

即使到了精神層面,也沒有一定的公是、公非,因為其實這都是「我」的問題。哲學家講理性、理念,以及最高的原則,但是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琳瑯滿目,不同的思潮和派別分庭抗禮,各自擁有不同的大師。每一個宗教都宣稱自己的神是唯一、最高、最究竟、最好、最偉大、最根本的「神」。所以有一次,一位西方人問我:「師父,今天世界的宗教發生這麼多的問題,如何能夠解決?」

曾經,在印度,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發生戰爭。一直到現在,在中東,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也發生戰爭;甚至兩個伊斯蘭教國家,伊拉克和伊朗,也爭戰不休。更奇怪的是,原本是一個國家,後來一分為二,成為伊拉克和科威特兩個國家,也打個不停,都紛紛宣稱「神──阿拉站在自己這一邊」,對方那邊是「假的阿拉」。 所以,從宗教的層面、精神的層面講「我」,也都還是有問題的。因為凡是「有我」就有煩惱,不管是最低的物質層面、心理層面,乃至於精神層面。只要有我,就有煩惱,只有「無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金剛經》中的「無我」就是《心經》中的「五蘊皆空」,就是不把個人的存在當作永恆不變、最重要、最可貴;同時,也不要把環境中你、我、他的存在當成永恆不變的。如果能有這種認識,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放在心上,對於他人帶給你的煩惱,也就不會看得太嚴重。

沒有一件事是實在不變的,一切的事皆如同花開、花謝。花尚未開的時候,是不是一定開得出花來?不一定。許多花尚未開放就已凋謝,許多的果實尚未成熟便已壞去。任何一件事皆是因緣所生,也就是說,沒有一件事是真的、是我的,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皆然。

但是大多數人都以為精神層面是最高的,所以許多哲學家為了他的思想、觀念拚命與人爭,認為「人可以死,但是思想一定得堅持到底」,這就是「有我」,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站在佛法的立場來看,今天的思想很好,可以給人用;到了明天,當自己有更好的思想觀念出現,就用來取代昨天的;如果別人的思想觀念更好,那就用來取代我的。如果能有這樣的想法,才是「無我」。但是,許多哲學家為了爭論思想上的「真」,至死方休,甚至延至徒子徒孫仍爭個不休,所爭的無非我所「見」,這都是心理層面、精神層面的問題。爭,即有煩惱,如果懂得《金剛經》,就能無爭,也就能解脫。但是無爭,是不是就是一個失敗主義者呢?不是!而是不堅持己見,不認為自己一定是最好,最高明的。

本文摘錄自《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作者/聖嚴法師

http://blog.udn.com/arongshu9/6209849#ixzz1p33FfO00

Tuesday 13 March 2012

梁启超给徐志摩证婚词:离婚再娶是用情不专

在很多人看来,证婚人在新人婚礼上的“证婚词”,都应该是“美言善词”。但在中国现代史上,却有一份堪称旷古绝今的“证婚词”,不仅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一则佳话,也为今人的婚恋生活敲响了一记警钟。

这份“证婚词”,便是梁启超在其爱徒、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婚礼上当众讲说的。

梁启超“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6岁中举,18岁拜康有为为师并参与“百日维新”,23岁发起“公车上书”,后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兼京师图书馆馆长。身为新月诗派代表的徐志摩对梁启超极为崇敬,便在北大拜梁启超为师。

梁启超虽爱才如命,但却性格刚耿,率真诚挚,他喜欢爱徒徐志摩,但却看不惯徐志摩的私人生活。徐志摩留学英伦期间,结识了好友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徐对林一见钟情,便向发妻张幼仪递交了离婚通知书。

梁启超闻讯后,写信对徐志摩的草率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但徐志摩离意笃定,一句“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便将恩师的规劝置之脑后。

后来,因林长民父女均对徐志摩的人品“表示疑虑”,林徽因便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徐志摩随即转而追求京城有名的交际花、北京大学教授王庚的妻子陆小曼。

徐志摩经常陪陆小曼出入灯红酒绿的场合或游山玩水,一来二去,两人便产生了感情。陆为了徐而同王庚离了婚。不久,陆小曼便同徐志摩举行了婚礼。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坚决不同意儿子娶陆小曼。一是他不喜欢陆小曼,认为这样的女人品行轻薄;二是觉得儿子离婚已属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

后经胡适、刘海粟等人斡旋,徐父才勉强同意儿子再婚。但他提出: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

1926年10月3日(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上,梁启超霍然站起,宣讲了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

“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这番“证婚词”字字千钧,掷地有声,令“新人及满堂宴客无一不失色”!证婚词扣住了两位新人的“软胁”,评人论事可谓入木三分,不仅坦露了梁启超刚耿的为人和直率的性格,也表明了梁启超这位近代大儒对婚姻生活的态度!

轉載自羊城晚報

Friday 9 March 2012

你可以不生氣

有人問:「明明就很生氣,又該如何善解?」

上人開示:
佛說人有二十難,第二十種是「善解方便」的困難。善解方便,聽起來好像很容易,其實是最難的。看看人世間萬物萬事萬理,許多的道理都表現在不同的形相中,我們的心結如果解不開,就會時時隨著形相而轉動,使我們產生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困於形相之中轉不過來,事事就會被束縛。

煩惱如大繩,我們聽聲、見色,無不是煩惱纏心,所以要解脫就非常困難。最重要的是學會善解,有善解的心量,煩惱才能化解,有句話說「四兩撥千斤」,這就是方便法。「會事啟理方便法,舉手投足是妙方」,我們能善解不合意的事情,就能契合道理,所以善解就是「會事」,能會事啟理,就是方便法。方便法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就在舉手投足之中。

萬法唯心重善解

待人處事之間,眼見色,耳聽聲,哪句話歡喜聽,哪句話聽了不合意,我們的行動就會隨著感受表達出來。所以一定要培養雅量,時時面對聲色都能圓融善解,在動作中表達出溫柔善順,不要動不動就發怒。看看有些人聽到不歡喜的,一發脾氣,東西拿來就摔,搥胸頓足,借以發洩自己的不滿,這就是沒有善解,因此無法啟理。

凡事善解,就能化瞋怒為柔和,所以說「舉手投足是妙方」,不論聽到什麼生氣的事,看到不歡喜的形態,都不要「跺腳蹬蹄」、摔東西,依舊要保持柔和善順,才是最巧妙的方法。

我們要時時謹記,舉手投足無不是教育,所以很多事情要從心修起,表達在行動中,不只能自利修行,還能利他化人,這都在於凡事能善解。學佛,不也就是遇事要能體會其中的道理嗎?這叫做智慧。哪個人在人間不會遇到事?每天的生活中,無不是有人、事、物等等應對,任何人都離不開。

但是,我們常被人事物所困擾、起煩惱心,這就是「事不會理」。以前我常說:「人圓,事就圓;事圓,理就圓。」最重要的是把做人的基礎打好,進而達到事理圓融。做人講究心念的調整,心念沒有調好,如何能善解!能善解才能開擴心量,容納萬事萬法。

※摘自:證嚴上人講述《調伏人生二十難DVD》之〈善解方便第二十難〉

Thursday 8 March 2012

開闊心靈道場 莫成是非場

上人期勉,靜思堂是「道場」,在道場共修,人人一定要明是非、去無明,才不會淪為「是非場」。

在人與事間長智慧


「慈濟人除了用心,還要合心。中和、永和地區緊鄰相依,大家的心凝聚起來,和合互動,才是名副其實的『雙和』。」地球暖化肇因於人類行為,保護環境,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上人期待雙和地區慈濟人,不只做好有形的環保教育,「還要合和互協,做好無形的心靈環保。」

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強調行菩薩道必須持續精進,每一位志工都要確實了解四法四門四合一,合於協力組隊,集中力量帶動新進者。

「『人』若沒有投入『事』,人與人之間接觸就少了。多接觸『人』、投入『事』,心靈道場才會開闊、智慧才能增長;所以做慈濟不能『退休』。」

上人指出,「擴編」最重要的,是組隊長照顧得到每一位成員,帶動人人勇於承擔。「組隊擴編的人事更替,不是『換人做幹部』,而是希望能承擔的人更多。卸任者仍要投入協力繼續付出,發揮生命良能。」

【靜思小語】接觸「人」、投入「事」,心靈道場才會開闊、智慧才能增長。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1年12月14~15日
※本文引用自2012.01.25《慈濟月刊》第542期衲履足跡

Tuesday 6 March 2012

慈濟週日捐血籌獲176包血·推動「八分飽·二分助人好」素食


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亞庇聯絡處星期天在里卡士會所舉辦今年首次的捐血活動,獲得十方大德的熱烈響應,成功為亞庇中央醫院募獲176包血。

捐血大德的踴躍響應令人贊嘆,許多大德一早就攜家帶眷或朋友們結伴而來,慈濟志工用心的關懷與服務,讓到來的來賓倍感溫馨。

當天也有美味素食與茶點招待,借此推動「八分飽,兩分助人好」素食運動,就是鼓勵大家除了持齋素食,每天只吃八分飽,再將省下來的錢拿去助人,如此健康又環保,同時又能行善,福慧雙修。

根據最新的數據,全球人口七十億,有十億人每天皆處於飢餓中!雖然面對糧食危機,全球食物其實有三分之一都被浪費倒掉。證嚴上人於心不忍,故提醒大家日食八分飽,留兩分助人,就從你我開始。

值得歡喜的是,當天也有許多原本只來捐血的大德,在慈濟志工的用心講解下,紛紛填寫表格,樂意成為每月捐款助人的慈濟會員,或發願加入慈濟志工行列。

能救人的人就叫做菩薩,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薩。無論是捐血或捐款都好,感恩每一位的歡喜付出,這份慈悲的佈施心教人感動。雖然只是付出一點點愛心,卻因做好事而救人一命於無形,功德無量。

慈濟捐血活動每三個月舉辦一次,下一次的捐血活動是在六月的第一個星期天(3日),敬請大德們留意。

慈濟週日(4日)愛心捐血
推動「八分飽,兩分助人好」

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亞庇聯絡處將星期天(4日)舉辦今年第一次的捐血活動,時間從早上九到下午點,地點在里卡士會所,歡迎善心人士踴躍響應。

做為新的一年的開始,慈濟推動「八分飽,兩分助人好」運動,當天的慈濟香積志工將為大家準備健康可口之蔬食招待,并鼓勵大家只吃八分飽,將省下來的錢拿去助人,如此健康又環保,同時也能行善助人,何樂而不為?

全球七十億人口,每天有十億人處於飢餓中!根據報導,全球的食物有三分之一都被浪費倒掉;面對糧食的浪費與飢荒,證嚴上人不忍,提醒世人八分就好。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醫生透露,醫學研究顯示,現代人都吃得營養過剩,唯一可以延長壽命的,就是減輕體重,降低每天攝取的熱量。營養過剩或過度肥胖,最好的方法就是素食,又能吃八分飽,身體就會變得健康。

希望人人都能響應「八分飽」的運動,對自己身體健康又環保,留兩分助人。幫助挨餓的人,就從你我開始,做好事就會快樂沒煩惱。

本星期日(4日)是慈濟的捐血日,在捐血之餘,讓慈濟志工與您分享如何吃得健康又能行善助人。也鼓勵齋戒持素,讓身心平安和樂,大地祥和無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