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5 January 2012

許瑞雲:追求正面思考?

追求正面思考? 改變想法? 真正的問題在哪裡?

有些人因為相信吸引力法則,認為信念造就一切,所以非常排斥負面想法,每當負面思想起來時,就把它壓抑下來,或趕快強求自己轉化成所謂正向思考的信念。

因為不斷地壓抑升起的想法,所以會賦予它更強大的力量。任何想要壓抑或排斥的事情,反而會更容易發生在我們的生命裡,因為把注意力都放在那上面了。例如一個很討厭看到胖子的人,在公共場所,一眼看去都是先注意有沒她討厭的胖子,所以她反而會常看到多很多的胖子。

這跟佛法裡講的[怨憎會]道理是一樣的。我們討厭的人或事反而常常會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越討厭就越常出現,因為我們拼命的想躲避它等於隨時注意它的存在。

要求自己要'正面想法'的念頭背後是'我沒有或我缺少正面的想法'。如果是我們已經擁的東西,根本不會需要去想擁有。就如同一位已經覺得自己很富有的人,不會老去想'我想要更多錢',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很富有,所以...他的感受都是我真的很滿足,沒有缺乏。

只有覺得自己沒有錢的人會去想 '錢財不足,我還要更多錢'。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我需要更多錢上,就會看到自己需要更多錢的地方,而感受到自己的貧乏。這跟佛法裡講的'求不得'是一樣的。越想求,就會越匱乏。


很多講吸引力法則的書都說,想要更多錢就要去感受到自己已經很有錢了,真正的感受到自己的富有了,把自己當作已經很有錢時去做自己會做、想做的事。想花的錢就去花,想買的東西就去買,要真的認為自己買得起,不須擔心等等。

但我們無法騙過我們的潛意識。就像一位知道自己很胖的人,如果她拼命告訴自己'我很瘦'和進行觀想 '我很瘦、我瘦得很漂亮'等等。 潛意識會浮起來告訴她,妳在騙誰啊? 妳明明很胖等等。所以人很難去騙過自己的潛意識來強求自己要正面思考。

因為討厭自己的負面想法,所以會不由自主的批判和罵自己怎麼那麼笨,還去想那些事情幹什麼? 不要再去想了。趕快停止想這些負面的事情,不然要變成真的了........這些反而帶來更多的恐懼、擔憂、沮喪、無力等感受。

真正要去做的是對所有的想法保持清醒的覺知,清楚的明瞭想法只是想法而已,不是我。對負面的想法不去排斥或繼續,對正面的想法也無須鼓勵。對所有的想法都不迎不拒,但要看清楚,這些都只是想法而已。

只要不去抓住或抗拒,想法會自然的來去,很快就消失了。也可以慢慢地透過禪修或內觀,去覺察自己的這些想法從哪裡來的,看得清楚,才能真正的放掉。不然光是想用正面思考去取代負面想法,還是停在二分法則裡,只是從一個陷阱掉到另一個陷阱罷了,沒完沒了的,心無法寧靜自在。

Friday 20 January 2012

阿難尊者的感歎

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阿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常隨侍在佛陀的身邊。由於記憶力過人,對於佛陀所講過的法都能朗朗記誦,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

佛陀入滅後阿難在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大家推選為傳誦佛陀教法的代表,因此,迄今還能保存佛陀所說的經、法,阿難確實有很大的功績。

當時,修行者習法、修法都是靠口耳相傳的方式傳誦經典。佛入滅一段時間後,阿難也垂垂老矣!有一天,他來到竹林精舍,聽到林內有一年輕的比丘在背誦偈文:「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聽到這句偈,臉色頓時黯然,內心非常地哀傷與著急。他想:為什麼徹見真理的正法,這麼快就在人間消逝了呢?佛陀的法經過結集整理,再經過口耳相傳,到現在「法」卻完全偏差了,充滿了邪見愚癡。像這樣的法,若再傳下去就好比有人迷了路,卻還要引導別人走相同的路一樣,實在很可怕啊!

想到佛法傳承的偏差與謬誤,阿難覺得自己有責任把它更正過來。便走到年輕比丘面前,請他將偈重誦一遍。誦完之後,阿難就說:「不對!應該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這才是真正佛說的法啊!」

經阿難的更正,年輕比丘很歡喜地受教,就將偈改了過來。他日再復誦時,比丘的師父聽到,說詢問說:「怎麼回事?你所誦的法句好像不一樣了。是誰叫你改過來的?」

年輕比丘說:「是阿難尊者幫我更正的。」

比丘的師父說:「阿難老了,記憶力難免會衰退,你還是依照原來教的那樣誦讀。」年輕的比丘只好又依照來的偈誦讀。

當阿難知道年輕的比丘又恢復過去的誦讀法時,就向年輕的比丘問明原因。年輕比丘說:「師父說您已經老了,記憶衰退,可能是您記錯了,要找我再照他教的來誦讀。」

阿難聽了非常悲傷,心想:正法從佛陀口中說出來,而由我親自口述、再經大家整理結集。如今我人還在,傳誦的法句就已經錯了,連我都不能被取信,將來佛法的傳承又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面對這樣的難題,阿難萬念俱灰,因而生起入滅的念頭。

阿難在世時,經集的傳誦都不得更正了,更何況是後世?而佛法經過兩千多年的傳誦,要正確無誤,確實是很難啊!

不過,現在學佛,唯有運用智慧,讓佛陀的精神可以散佈在人間,謹記「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我想,大家若能依此精神去修行,就不會偏差太多。這才是佛陀所要傳達的精神。

~證嚴上人說故事~

Thursday 19 January 2012

懺七至十八數煩惱所生之功德

經典原文

又願承是懺悔七漏八垢九結十纏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淨華。洗八解水。具九斷智。成十地行。願以懺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能轉十二行法輪。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功德。一切圓滿。發願已。歸命禮諸佛。

坐七淨華。

不染曰淨,華乃對果而言,即因中所修之行也。謂二乘修習無漏之業,以七種淨行為華,而證道果,故言七淨華也。維摩經云: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

〔一、戒淨華〕,
〔二、心淨華〕,
〔三、見淨華〕,
〔四、斷疑淨華〕,
〔五、分別淨華〕,
〔六、行淨華〕,
〔七、涅槃淨華〕,

洗八解水。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

具九斷智。成十地行。

將三界九地一切煩惱盡皆斷除,本性智慧即能顯發,如此而能成就十地行。

十地者:謂菩薩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發生也。然地位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於法雲,分為十也:

一、歡喜地 謂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經云:「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二、離垢地 謂由盡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於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經云:「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三、發光地 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經云:「淨極用生,名發光地。」

四、焰慧地 謂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焰,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經云:「照極覺滿,名焰慧地。」

五、難勝地 謂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經云:「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 謂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則真如淨性,明顯現前。經云:「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七、遠行地 謂真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際,方為極到。經云:「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八、不動地 謂真如之理,既盡其際,全得其體,則真常凝靜,無能動搖。經云:「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九、善慧地 謂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經云:「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雲地 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經云:「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願以懺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

願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

(一)內空(二)外空(三)內外空(四)有為空(五)無為空(六)無始空(七)性空(八)無所有空(九)第一義空(十)空空(十一)大空。

能轉十二行法輪。

講說「苦、集、滅、道」四聖諦,各轉三次,「示、勸、證」為三轉之意,共十二行法輪。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

一、身無失 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

二、口無失 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 謂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 謂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名。

六、無不知己捨 無有一法不了知而捨之者,是名無不知己捨。

七、欲無減 謂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謂佛於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 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謂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

一者、有為解脫 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

二者、無為解脫 謂一切煩惱淨盡無餘。

是名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謂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謂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謂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謂佛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Wednesday 18 January 2012

妄想、分別、執著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

這一段說明事實真相的根源。佛說過,「從心想生」;皆由心造善不善業,變現出這個境界,所以它的根源是心。這個「心」非常難懂,古來的大德常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佛法講悟道,講證道、證果,這是什麼意思?無非就是你真正明白「心」是怎麼回事情,所以叫「明心見性」,這就是大徹大悟,這就是證到無上的菩提佛果,就這麼回事情。

「心」,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字,馬上會想到心在這個地方,這是肉團心;這個心是沒有用處的、不管用的,這是錯誤的。《楞嚴經》一開端,世尊就問阿難尊者,問他:「你最初發心入佛門,是什麼因緣?」他很老實的答覆世尊,他說:「我看到世尊的相好,這個相太好了,這個相決定不是父母所生,一定是你修行成就的。我常常在想這個問題,我也想得這樣的相好,所以發心出家來修行。」世尊聽了點點頭,他說:「你是心裡想的。」佛就進一步問他:「心在哪裡」?這個「心」,佛法常講有真心、有妄心。不管是真心還是妄心,心在哪裡?他比我們聰明,他想了七個地方,我們怎麼想得出來!七個地方都被佛否定掉了。於是他就慌了,向世尊請教心在哪裡。

《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是真心,「識」是妄心,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什麼叫「真心」、「妄心」?完全覺悟而沒有迷叫真心,帶著有迷惑,我們就叫它作妄心。什麼迷惑?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你心裡頭只要這三樣東西沒有淘汰得乾淨,這就是妄心,真心不能現前。這個東西統統淘汰盡了,完全沒有了,真心就現前。絕不是說妄心外面還有個真心,那就找不到了,那就真心也沒有了;所以說「真妄不二」,就是這個道理。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真心就現前。真心是能現,能現宇宙虛空,在佛法裡面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連一真法界都是真心所現的,所現的這個境界裡頭產生變化;它現的原來是一真,叫一真法界,那是完全沒有妄心的,真心現出來的。《華嚴經》上的華藏世界,西方淨土講極樂世界,都是真心現的,所以它沒有變化,生到那個地方的人,個個都是無量壽,個個都是年年十八,他不老,永遠不衰、不老、不病。為什麼?他是真心現的。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會老、會病、會死,這是什麼造成的?妄心造成的,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假如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我們跟諸佛如來一樣,也是不生不滅,不老、不衰、不病。這些大道理,佛在所有大乘經論裡面都跟我們提到,我們求的就求這個東西。所以,佛跟眾生是平等的,決定平等,沒有高下。

為什麼眾生不像佛?問題就發生在此地。佛告訴我們,這三類的煩惱習氣,如果我們把執著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你就超越六道,這個人在佛學裡面稱他作阿羅漢。阿羅漢、菩薩、佛,是佛陀教學裡面三個學位的名稱。你拿到學位,永遠不會退轉到六道裡面去受苦,這是第一個學位拿到了。如果再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分別妄想也斷掉了,那就稱你作菩薩。由此可知,阿羅漢雖然不執著,他還有分別。菩薩不執著也不分別,比阿羅漢高,但是他在十法界,沒有超越十法界的範圍。必須把妄想也要斷個幾分,這個妄想叫「無明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品,也就是煩惱多少,把它分成四十一類,只要斷一品你就超越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還剩下的那些微細的妄想,慢慢再斷。這個「慢慢」,大乘經上講要三個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把妄想習氣斷乾淨,這叫成佛,拿到最高的學位,佛陀是最高的學位。

我們今天講「妄想、分別、執著」,大家好懂,佛學上的名詞不是這麼說的,佛學上的名詞是說「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妄想,我把它換個名詞大家好懂,意思很深很深。所以我們真的是被妄想分別執著害了,我們連作人都不自在,天天生煩惱。為什麼?我到哪裡去,我的身分。分別身分、執著身分,要有我的地位,要有我的名譽,糟糕不糟糕!全是假的。有這些東西就有生死,就有因緣果報。你有善念,在佛家講的六道裡頭三善道受報;惡念,三惡道受報;這個念頭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六道的因沒有了,哪來六道的果?這些羅漢、菩薩、佛,他們很自在,想到六道裡面來他就來,他來不是受報,他來是幫助眾生解脫的,我們常講「乘願再來」,所以他六道這個關出入境是自由的;我們不自由,我們在裡頭出不去,他們來去自由。

雖然在六道裡面現身,像觀世音菩薩,你們《普門品》念了很多,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你看他多自在!如果他有一個身相,他就不能現第二個身相。我們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相是我,就不能現第二個身相。他們沒有執著,所以就隨類變化,變化自在。不是自己心裡想:「我想變什麼東西」,那就壞了,那就是凡夫。為什麼?他又有分別執著了。他的變化不是自己想,是眾生心裡想。我們想觀世音菩薩什麼樣子,他就現什麼樣子,隨著眾生心想而變;不是隨自己想,自己決定沒有想,想是執著。

你們看看中國,我們古老祖先造的字很有味道,思是分別,你看「思」,心上面畫許多格子,那個「田」就是格子,那個格子是分別。「想」是心上有相,執著那個相,所以想是執著。「心」是什麼?把那個「田」拿掉,「相」也拿掉,剩下來那叫「心」。所以你看看中國文字之美、之殊勝,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的,是智慧符號,讓你一看你就覺悟,你就明白了。所以思想不是好東西,今天說「某個人的思想」,他就完了,他是六道凡夫。阿羅漢有思沒有想了;思想兩個都沒有了,這個人是菩薩。所以佛在經上常講,佛這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佛要說法他就有思想了,他沒有思想。所以佛經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佛沒有思想,你用思想去研究,變成你的胡思亂想。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要怎麼去解?離開思想,沒有思想,你就能夠體會到佛的意思,這是真實智慧,圓滿的智慧。

我們看這段文,這段文的意思很深,三十分鐘講不了。『而心無色』,「心」不是物質,這個「色」是講色法,像五蘊裡面講的「色受想行識」;心不是色法。現在科學把它分成兩大類︰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佛家講的色是講物質,講的心是我們今天講精神,可以這麼說法。因為它裡頭有真心、有妄心,我們凡夫的這個心是精神這一部分。無論是真心、是妄心,它不是物質,所以你眼看不見,耳也聽不見,身體也接觸不到,連你心裡頭想都想不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那個「意」就是念頭,都達不到。六根裡面能力最強的,功能最殊勝的是意根。我們常常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可以想前想後,想過去無始劫,想後面未來的無量劫,都可以能想,想這一個世界,想外太空,想諸佛的這些剎土,你都可以想。但是這個心想不到,這決定想不到的,它不是色法。

所以佛說「不可見」,六根決定達不到,「不可取」,他這四個字是兩句話,『不可見取』是「不可見」、「不可取」。「取」是什麼?執著,你決定沒有辦法執著。實在講「不可見」、「不可取」,不但是心,色也是如此。色,我們說第一個跟我們關係最親密的是我們的身,我們的身可見,決定不可取。取,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有「佔有」的意思,「我得到」的意思。我們這個身體自己能不能得到?不能。現在科學家證明,我們身體的細胞新陳代謝,剎那剎那在那兒換,舊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生了,不可取!如果可取的話,我的細胞是永遠是這樣子,不生不滅,那我就取到了。不可取。你知道這個身都不可取,何況身外之物?換句話說,哪一樣東西是你的?連自己身體都不是,你才叫真的覺悟了,你真的看破了。看破是明白了,徹底明瞭了。

佛法裡頭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出世間法就是一個因果。因果何以不空?那我們要問:「因果在不在萬法之內?」在。萬法皆空,為什麼它不空?這個要搞清楚。因會變成果,因空了,果又會變成下面一個因,果也空了,所以因與果都不可得。所謂「因果不空」是說什麼?因果轉變不空,它互相轉變,因轉變成果,果轉變成因,因又變成果,果又變成因,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講這三樁事情:轉變、相續、循環,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在這部經上,這部經好!言簡意賅,經文不長,教人要斷惡修善。為什麼?你能夠斷惡修善,你的轉變愈轉愈好,你的循環相續是愈來愈自在。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麻煩了,你的轉變就愈轉愈惡劣,相續循環是往下墮落。

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別人給你做主宰,自作自受,佛也不能幫你的忙。一般宗教裡面講的上帝,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心、講的性。你看昨天伊斯蘭的穆斯林他們報告,給我們簡介,一切都是阿拉主宰的。阿拉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主宰,他說的阿拉就是我們講的心性,但是他還沒有講到真心,他講的是妄心。為什麼?他要做主宰,那主宰是妄心,真心裡頭不做主宰的,真心裡頭沒有這個妄念。也講得相當高了,只隔一層,那一層翻轉的時候,真心就見到了。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我們要常常記住這句話。《般若心經》上就講得很具體,講得很透徹,經文頭一句,「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觀就自在了。觀是觀照,什麼叫「觀照」?菩薩用心叫觀照,也就是說他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他不是沒有,跟我們一樣,他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叫「觀照」。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在裡面,就叫「思想」。我們凡夫用思想,他們不用思想,就叫做觀照。觀照能見一切現象的真實相。這裡頭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看所有一切境界是看成虛妄相,把這個真實相扭曲了,我們見不到真實相。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真相。扭曲真相是我們自己,不是外面的現象真的被你扭曲了,沒有那個道理!是你自己扭曲你自己六根的功能,與外面境界絕不相干,外面境界永遠是中立的。為什麼?外面境界是唯心所現的。

所以佛菩薩跟我們坐在一起,手拉著手,兩個人境界完全不一樣,他在一真法界,你在六道輪迴。絕不是六道輪迴之外有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以外有個六道輪迴,不是的,都圓融在一起。譬如說夜晚月光很好的時候,很多人在賞月,大家看到一樣,各人感觸不一樣。這個現象你很容易理解,各人的境界不相同,外面景色是一個,絕不因為你的感受而起變化。你從這個小的比喻、小的例子,慢慢去思惟、去體會。不可以研究,一研究就壞了,那是愈想愈離譜,愈想愈訛,這個道理要懂。

出處:凈空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第十四集)

Thursday 12 January 2012

陳文茜:世界不會在我們的眼前倒塌

2011年 10月15日

他離開的不是時候。

賈伯斯一走,歐洲銀行已出現系統性風險。10月10日,台灣正慶祝辛亥百年;同一時間,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銀行德克西宣布「倒閉」比利時政府將之收歸國有。這家銀行今年7月才通過歐盟壓力測試;但南歐主權債務破洞比歐洲央行想像大太多,10月10日德克西倒下,10月13日信評機構惠譽調降萊斯銀行(Lloyds)與蘇格蘭皇家銀行(RBS)評等,並稱歐洲恐有66家銀行無法通過壓力測試。歐洲銀行未來要不一一走上國有化,要不就得合併重組,太小的政府只有放手讓它們倒。因為國庫及歐洲金融穩定基金,不可能挽救一切。

賈伯斯比這些事、這些消息,早走了8天。2008年金融海嘯時,蘋果員工沒有人從賈伯斯身上聞出恐懼的味道。他親口授權的傳記兩周後才上市。美國《Bloomberg Businessweek》先行採訪了曾與他貼身工作的夥伴。當他聽聞「雷曼倒閉」時,只揮一揮黑色的衣袖,「別讓外在的噪音干擾我們的心聲」。前一年蘋果才剛推出了iPhone;賈伯斯等了2年半;終於盼到了,他不相信「海嘯」有能力摧毀革命性發明。蘋果主管崔伯(Bud Tribble)以「現實扭曲的磁場」,形容賈伯斯面對大衰退的自負。iPhone的大螢幕、觸控式及App Store完美結合,每一個創意都來自賈伯斯;來自一位躺在病床上與死神賽跑的奇才奇想。

事實證明天才的創意不必向大時代屈服;直至去年年底,蘋果已賣出1億2900萬支iPhone。賈伯斯的天才與勇敢是與生俱來的嗎?他的生命哲學是在寧靜中才慢慢成長的。後半人生他總是對無關緊要之事說不,這使他有能力專注且不鬆懈地持續創造。賈伯斯著名的語錄之一,「保持簡單,比複雜還難。」這句話語,不只表現於英雄年代,更呈現於他大限將屆之際。

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報導賈伯斯最後的時光,今年2月他已平靜地告知幾位好友,時日不多。與過往的堅持一般,賈伯斯仍將最後歲月牢牢掌握於他認為值得專注的人與事上。他喜歡吃壽司,體力許可,不顧醫師警告上最喜歡的料理店。大限末了,他為蘋果高層提供iPhone 4S發布會建議。離世前最後幾周,賈伯斯已無力獨自爬上自家樓梯,在家人攙扶下困難地移動身軀,只為了躺床上,口述人生傳記予艾薩克森;他要把自己遺憾早逝的人生領悟,留給孩子。

科技巨人找回自我

「我想讓我的孩子了解我。」因工作,科技巨人並沒留給孩子太多陪伴的時光,離去前他妹妹回憶他說話語氣充滿少見的溫和與歉意。他只擔憂那些依賴他的人,把時間留給他們;他一點都不想參加總統、矽谷、不同協會準備頒給他的大獎。他一一拒絕,在生命耗盡前,他知道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幻的。「死亡是生命中最好的發明」,「死亡的好處在於他使你有勇氣追尋自己的內心與直覺」。

年輕時,光著腳逛校園;有一段時日甚至相信人只需以水果為食,這樣可驅除體內穢物,而且不用洗澡。帶著怪味,他先迷上了印度瑜伽,又迷上了日本禪宗。事業初成功時,他也曾有那麼一段跟進他人腳步的日子,與名人Joan Baez、Diane Keaton約會、穿上西裝參加派對。為了幫蘋果打知名度,35年前他還曾打領帶上電視,告訴身旁的人他緊張到快吐了,「我不是開玩笑的!」開場的第一句話就NG,他直呼「老天!」

隨著人生的腳步,屈折、閱歷、自信與死亡的宣告,他逐步逐步找回了自己。比歐洲銀行風暴早走了8天,如果他還活著,會害怕嗎?我想答案很明顯,一點也不。他相信任何時代人都有路可走;哪怕一無所有。光著腳,只要真誠地專注於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人與事,世界不會在我們的眼前塌陷。這是賈伯斯,令人最懷念的地方。

陳文茜:與死亡拔河的賈伯斯如是說

2011年 10月08日

我們已知道他的人生細節;我們不知道的是他如何克服棄嬰、貧窮、背叛、絕症……一路維持夢想的人生祕密。

在人生旅途中,賈伯斯一路跑著。從孤苦棄嬰,跑到輟學……從略顯肥胖黑髮罩頂跑至身形瘦削髮細如絲;他始終跑著,未曾停下。當他真正倒下時,舉世震驚,全球至少一萬多份報紙,以似國喪半版黑白版面,悼念21世紀最偉大夢想家賈伯斯。

他不是驟逝,8年前2003年10月,醫師已宣告他罹患胰臟癌,「生命只剩6個月。」那刻起,他的命已如一張薄紙,一不小心,戳了即破;2010年他站在舞台上公布iPad 2,旋轉手中的創新產品,微弱乾咳嗓音:「它多麼薄,多麼美好。」此刻賈伯斯形容還包括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每個人身旁都有一小處與賈伯斯關聯的事物,iPod、iTunes、iPhone、iPad、AppStore。其實我們都不認識他;奇特地這位陌生人的死亡,卻緊抓住我們,當他離去時,我們心中都有失去親友的疼痛。這種相同深埋於每一個人心中的疼痛,把全球大半人口連結起來;於是10月5日蘋果宣布賈伯斯死亡那一刻,整個地球自動為他舉行一場前所未有的地球式喪禮。

今年6月6日,賈伯斯最後一回露面公布iCloud。握著最後「武器」,這位本世紀來最偉大天才,似乎已隱喻他如今的去處。他已化作一抹雲朵,化為雲端,一個人類無法以數據中心連結的地方;在天際邊緣,向過去他從上帝借來的時間,正式道別。

賈伯斯於2005年6月12日,也是醫生宣告他早已應死亡後1年半,參加史丹佛畢業典禮,他為學子們說了人生點滴。他是個意外出生的男嬰,一個意外被工人家庭收養的男孩;他的養父連高中文憑都沒有。天才在一連串悲劇中誕生,但整場演說,他沒有用過「創傷」兩個字。創傷只屬於凡人,屬於拒絕超越自我的人,屬於不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

他談起自己讀不起昂貴的里德學院(Reed College),不只沒眼淚,反而心疼藍領階級的養父母花盡畢生積蓄栽培他的愛心,而他看不出價值所在。他愛書法也愛佛學,或許後來罹病身形,使他看起來更像仙風道骨的修行人。輟學後他超越世俗,有若一名早熟仙人把書法與科技結合,最終捕捉最迷人的蘋果程式。

熱愛自己所做一切

賈伯斯多次忠告崇拜他的年輕人,循著你的內心,讓它引領你,離開一般人已走爛的陳腐道路。即使被自己創辦公司解僱,被老友「背叛」,成為眾所周知的「失敗者」,只要熱愛自己所做的一切,人生永遠不會迷失。錯了,釋放自己,從頭來過。

2003年10月後,他每天都貼近死亡;對他而言反而成一種祝福。每日醒來他問自己:「若這是我生命中最後一天,我會想做今天我要做的事嗎?」與死亡賽跑最後8年,成賈伯斯創作力最豐盛歲月。打破成規的iPhone、完全創新的iPad、提供夢想家平台的AppStore……肝臟移植、化療,賈伯斯繼續在人生路程中,不理會醫師宣告跑著。他甚至沒時間哭,反而為他醫胰腺癌的醫生看到顯微鏡下組織細胞哭了。手術後第二天,他即發信給蘋果同仁,「我已成功完成移植手術……盼很快歸來與你們工作。」

細細咀嚼賈伯斯的一生;親愛的讀者,如果你還活著,你為何需要悲傷?如果你只是不免窮苦,你為何需要絕望?你能和賈伯斯一般看穿別人走爛的路,依著自己的心,讓它引領你,奔向追夢人生嗎?釋放你的悲傷,釋放你的憤怒,釋放你的藉口,釋放一切擋住你看到夢想的屏障,勇敢在人生旅途上,Keep Walking, Keep Running。

與死亡拔河的賈伯斯,如是說。

Wednesday 11 January 2012

慈濟歲末祝福晚會 以法相會法喜充滿

又是年終歲末,一如往年,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全球據點都會舉辦“歲末祝福”,藉此向善心大德表達感恩之意。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爐香讚》的梵唄聲,迴盪在演繹現場,人人將心燈點亮,虔誠合掌,真正是“誠意方殷”。

慈濟亞庇聯絡處上周六(7日)假沙巴基金局劇院舉行歲末祝福。有別於往年,今年的歲末祝福是一場祥和大法會,人人以法相會,願法遍乾坤、淨化人心;願風調雨順、大地平安;願人人覺悟入法、普濟天下蒼生。

“苦海茫茫無邊,回頭明明是岸……。”藉由真實人物的懺悔分享,入經藏菩薩以劃一動作呼應,并呼籲眾人《一一悉懺悔》,誠齋戒、滌心垢、去習氣。

《夢歷六道》片段細述因緣果報,藉由畫面,提醒時下價值觀扭曲的年代,貪婪的人心,更應警惕懺悔,以免輪迴六道苦難中。

經藏演繹的慈濟志工,用心《至誠發願》,以隊形寓意法船已經啟航,提醒人人發心立願,運載群生到彼岸。整齊莊嚴的舉手投足,協調一致的肢體語言,展現出團隊之美。

觀眾恭敬聆聽證嚴上人的慈悲開示,并恭領證嚴上人的福慧紅包。證嚴上人呼吁大家在生活中落實佛法,力行齋戒護生,期盼人人了悟因緣果報,徹底大懺悔。

會場內千名會眾最後虔誠《祈禱》,雙手合十,祈愿天下眾生得安樂,歲歲年年,無災無難。

Tuesday 10 January 2012

梁文道:一個普通人離殺人有多遠

1

1994年的盧旺達大屠殺中,胡圖族人在三個月內殺死了80至100萬圖西族人。三個月的時間死了將近100萬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這很可能是現代歷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殘暴的一樁大屠殺。

現在看來,這個屠殺的發生是非常匪夷所思的:原本這兩族人混居在一起,他們很多是鄰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老師跟學生,是醫生跟病人,是公司裡面的夥伴、同事,是學校裡面的同學。一夜之間,政府告訴胡圖族人說圖西人是壞蛋,你們拿起武器,然後軍人來了發武器給他們,去把他們統統殺光。

忽然間在你隔壁的,坐在你身旁的人,莫名其妙的就拿起了刀砍向了你的頭,他們會怎麼砍呢?他們會把一個家庭的父母都砍死,而這些凶手裡面包括一些女人。胡圖族當年的其中一位凶手,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後來回憶她怎麼樣殺死一個鄰居的小女孩。她說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小女孩也解決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嗎?我也是為了她好。但是她還記得那個小女孩被她的刀子砍下去劈她的頭之前,那個驚訝的哀求的眼神。

在這場屠殺裡面還有大量的輪暴事件。這些輪暴事件有時候是這樣的:一群凶手逼著一個家庭,要12歲的小孩當著全家人的面去強姦他自己的媽媽,跟著把刀交給這個小孩,叫他把他全家人都殺光,只剩下他媽媽,然後他媽媽再在這個小孩面前被這些凶手一個一個去輪暴。

為什麼我們人類可以犯下這樣的錯誤?當我們大部分人在面對這樣的圖景的時候,我們都覺得這種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至少我們不會幹這樣的事情對不對?但是這場屠殺的教訓就是,原來非常平靜,種族關系不算特別緊張,你的好朋友、好兄弟、好鄰居,居然可以一夜間就變成一個殘暴的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今天要介紹給大家一部這幾年來相當受重視,非常重要的著作《路西法效應》,副標題是「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作者菲利浦·津巴多,是全世界心理學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學家。他這麼有名,是因為他曾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做過一個實驗,那個後來幾乎沒有人敢原樣的重覆再做的實驗,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是甚麼實驗?他找了一些志願者,都是學生,做研究對象。基本上,這個實驗就是把學校校園裡面的一個教學樓改裝成一個監獄,布置成監獄的環境,然後這些來受研究的學生經歷一個非常逼真,有地方警察幫忙的逮捕過程,把這些志願的學生抓進來。這些學生被抓進來之後,就成了囚犯,而另一些學生是隨機的被選擇當獄警,然後關兩個禮拜。

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看在這兩個禮拜之內,這些原來都是年輕有為的普通大學生、研究生的好孩子、年輕人們,當他們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獄警之後,雙方的互動會怎麼樣,環境跟制度又會對他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結果實驗的結果非常駭人,以致實驗根本還做不到一個禮拜,就要被迫終止。

這後來成為一個全世界著名的新聞話題,無數的新聞媒體、電視劇、電影都曾經重複地演繹這個故事,而當年那個實驗對所有的參與者,包括這位津巴多教授,都造成了很重要的影響。固然使他們出名,可是也使他們一輩子背負一個良心上的罪責。

這個實驗到底是怎麼回事?裡面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它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答案就在這本書。這本書是實驗結束了三十多年之後,教授才重新整理,根據當時的筆記寫出來,而在這三十多年之間,他已經針對這個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回答了我剛才一開始所說的「為什麼盧旺達大屠殺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他通過這個研究,其實要指出一個非常簡單的主題,就是人為什麼會變成壞人。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人殺人,比如說前一陣子有很多人去校園裡面屠殺一些無辜的小孩,這時候我們就會說這些壞蛋、這些壞分子他殘暴不仁,太沒有人性了,我們把罪惡當成某種人的特質,把殘忍當成某種人的性格。

這對我們來講好像舒服一點,因為我們平常維護社會穩定和諧治安的方法,就是把少數壞分子隔離開去,知道有誰會犯罪,我們就先抓他。這以前講犯罪學很講究這點,就是要看什麼人像是犯罪分子。可是也有一些學者從完全不同的路徑來探討這個課題,這就是社會心理學。

按照社會心理學的講法,一個人之所以會犯罪,會變得很變態,並不是這個人的性格特質的問題。相反,一個平常非常善良、非常溫厚的人也可以是個凶手。在納粹大屠殺猶太人的時候,這些故事我們早就聽的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所以我們要研究的是什麼情景、環境、背景使得一個人為惡,使得一個人忽然墮落,墮落成為撒旦,所以這本書叫做《路西法效應》。路西法,撒旦的另一個名字嘛。

我們現在來看一看。我覺得這本書很震撼的地方,就是這個研究是很有名的,很多人聽過,但是我第一次這麼仔細的知道這整個研究的過程。原來在1971年他們做這個研究的時候,你會一步一步的看到這些學生,這些原來很純真的學生,怎麼樣忽然之間有人適應了囚犯,有人變成了魔鬼般的獄警。

請記住這個年代,正好是美國六十年代火紅年代之後沒多久。這些學生全部都經過嬉皮士運動的洗禮,喜歡愛、喜歡做愛、反對戰爭、喜歡大麻、喜歡旅行、愛好和平,對所有的權威對所有的建制都抱著一種天然的反動跟不滿。為什麼他們在幾天之內就會變得那麼順從某種體制,比方說監獄的體制,那麼順從地扮演這個體制安排給他們的角色呢?答案我明天繼續說。

2

我們今天繼續說1970年代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的監獄實驗。在那場實驗裡面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實驗開始的第一天,幾乎所有人就已經開始進入角色了。角色的安排是怎麼樣?我今天給大家繼續介紹這本《路西法效應》,作者菲利浦·津巴多。

他非常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況。首先所有囚犯進到監獄之後,都要赤裸身體接受檢查,然後換上一個囚犯的制服。跟著他們要開始報數,給每人安排一個號碼,比如說1609啊,這樣給他一個號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要表示從現在這一刻起你不再是你原來那個人了,你只是一個囚犯,你被賦予了一個新名字,而這個名字就表示,你被剝奪了你原來的背景跟人性,進入了這個體制之內。

然後,幾天的實驗裡面,他們反復要求這些假裝成囚犯的學生,要不斷的報數自己號碼,就是要加強他的印象,讓他知道你已經不是學生了,你甚至不是在做實驗,你是一個真正的囚犯,你所擁有的不是一個姓名,而是一個號碼。

另一方面,當獄卒的那幫學生,其實很多一開始都特別厭惡做獄警,為什麼?我昨天不是說了嘛,他們是很反叛的年輕人,他們覺得當囚犯要過癮多了,而且他們覺得好端端的我跑來斯坦福大學唸書,將來當獄警那多沒出息呀。

可是當他們穿上獄警的制服,當他們戴上讓別人看不到他眼神的太陽眼鏡之後,他慢慢開始感覺到某種權威感來了,制服就開始使他改變。然後在一天之內,互動就已經出現微妙的變化。那些剛剛進來時嬉嬉鬧鬧,飾演囚犯的學生們有時候會搞點小反叛,而這些獄警很迅速的就開始忘記了這只是個實驗,他覺得你這麼不聽我的話,其實是對我的身份對這個體制的不尊重,你在挑戰我的權威,要好好鎮壓你們。到了第二天,這些飾演囚犯的學生就已經開始想策劃叛亂,然後又被更殘酷的鎮壓跟羞辱。

這就讓我馬上想起來,我們日常生活裡面常常見到一些有微小權力的人,哪怕只是一個城管,他為什麼有時候會變得那麼凶暴?這並不表示他平時不是一個好爸爸,不是一個好親戚好鄰居,他可能也是,只是在穿上制服的時候,他對任何對他有稍微冒犯的言語,對他不同意的人,都會火冒三丈,他就會覺得你這是在挑戰我以及我背後體制的權威。他把他自己這個「我」投射得太大,他也把這個體制延伸得太長到自己的身上了。

我們再看接下來幾天發生的事情,最怪異的是連外面來的人都居然能夠慢慢適應監獄的情景,比方說他們裝模作樣的安排了一個上訴委員會,囚犯如果對這個監獄有什麼地方感到不滿的話,你可以提出申訴。在上訴委員會裡面有一個囚犯,被其他的囚犯推舉為代表,他居然在當時的日記裡面記錄什麼?他說他很高興,很驕傲,居然被我的同伴推舉我為犯人代表。他似乎開始很認真的覺得自己真是個犯人,而且還是一個挺不錯的,能夠得到獄友們支持的犯人。

後來還有一天安排了家長、親友會見日,這已經到了禮拜二(第三天),有些父母可以被安排進來探望自己的子女。探望過程太有意思了:我們知道美國人親子一見面就有自然的擁抱,但在這個環境底下有一些父母居然看看守在旁邊的那些獄卒說,我可以跟我的孩子握手嗎?居然去跟孩子握手,然後雙方非常不自然的說話,而且在說話的過程中,每當說到監獄對他們待遇並不太好的時候,這些獄警就在旁邊「嗯」,走來走去,中斷他們說話。而有趣的是連外頭進來這些家長父母也都居然不敢吭聲,不敢反對。

似乎很多人都很快地進入了這一個場景裡面,只有少數幾個犯人,比如說5486,他是拒絕投入的。他拒絕假裝這是真正的監獄,每次在說話的時候,他都強調這是個實驗室,但是後來很快的,因為獄警的加強壓迫,他也很快投入反叛行動,而當他投入反叛行動的時候,他就跟其他想要造反的獄友們一起被殘酷鎮壓,於是開始逐漸地相信自己果然是個囚犯。又例如說有一個叫416的犯人,他用絕食來抗議對他越來越殘暴的那些家夥,那些家夥就用百般的性羞辱的方法來對待他。所以這位教授就說,後來美國在伊拉克那些恐怖的監獄裡面虐待囚犯是怎麼回事,完全在這個實驗裡面能夠找到端倪。你很自然的會想性羞辱那些人,要他們脫褲子,要他們假裝互相雞奸。

在這個實驗過程裡面,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這位裝作典獄長的教授。這個教授是有名的左翼教授,反戰,搞越戰大遊行,學生們都很愛他,和藹可親,直到今天還老在抗議美軍的種種暴行。但是他當時假裝典獄長的時候,完全無視整個局面的變化,不曉得在三四天裡面已經發生一些超出控制的事情。他非常投入,開始恨這裡面某些的囚犯,覺得他們太不合作、太不聽話,他開始注意有些獄警表現的相當好,非常凶悍,雖然好像有點太凶了,太過分了,但是他設法的不讓那些想離開實驗的學生離開這座假的監獄。

最後當整個實驗中斷之後,其中一個飾演獄卒的學生博登的日記說:「當菲利浦向我透露實驗將要結束時我高興極了,但也震驚的發現,其他獄卒非常失望,不只因為我們要得到的實驗研究的薪水減少,而且我覺得某個程度上,他們似乎很享受那個過程。」另外一個作風強硬的獄卒阿內特,他說的兩件事情讓我印象很深刻,第一個是對犯人沉浸在角色中的觀察,留下來的犯人說,如果他們可以被釋放的話,他們就願意放棄他們的酬勞;另一個是,犯人在後來的會議裡面,就是大家已經結束了實驗,互相交流的時候,這些犯人仍然很痛恨這些獄卒,因為他覺得他們不可相信,真的是壞蛋。

但問題是他們其實不是壞蛋,只是很普通的學生,甚至這些學生裡面有一些平常非常可愛,人緣非常好的學生,這時候也變得很凶悍。

3

我們一般人在看到一些慘案,一些殘酷得匪夷所思的屠殺事件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覺得我絕對不可能變成那樣的壞蛋和凶手。我們通常很自信自己的道德判斷能力,很自信自己的堅強意志。可是千萬不要太過自信,有沒有想過納粹屠殺、南京大屠殺、盧旺達大屠殺?如果把你丟在那些屠殺者的角色裡面,你會怎麼做?你會不會可能順從,你會不會可能也投入其中呢?這是非常有可能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

今天介紹給大家的《路西法效應》,它的作者菲利浦·津巴多,正是想告訴我們這一點。使我們變壞的是一些情景的效果,這些情景有時候是來自於像我們昨天講的制服、監獄的環境、某種規則、某種秩序。

還有是群眾壓力--比如說像盧旺達大屠殺的例子裡面,當你發現其他人都在這麼幹的時候,而你不動、不幹,你會擔心自己會被人認為,我其實是同情這些圖西族人的,我是不是個胡圖族人的胡奸呢?所以你覺得也被迫要去殺人。而當你開始殺人之後,就會覺得既然我已經殺了,那我只好繼續殺下去。甚至殺人有時候是為了幫助那些受害者解脫,反正他們遲早要死,不如我爽快的讓他們死,我是對他們好。你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為自己解釋。

我們在這就看到一些很特別的例子,我今天繼續給大家讀一些片斷。《路西法效應》特別強調納粹當年的環境,納粹當年有一種人叫做納粹醫生--我們知道,納粹醫生是很奇怪的一種人,這些人平常就是很好的醫生,他的主要工作,職業倫理要求就是救急扶傷救人命,但是當他被派到集中營裡面的時候,他要執行的任務卻是釋放毒氣或毒針,讓那些囚犯一個一個痛苦地死去。

根據現在的調查研究,他們進去的時候,通常一開始就會說他們覺得很困惑,這裡的人怎麼能夠做得出這種事情呢?他們怎麼可以受這樣的痛苦呢?後來慢慢他會得出一個對自己來講很合理的答案:這些囚犯現在住在這個集中營裡面,在糞堆裡面苟延殘喘,我還不如給他一團毒氣讓他到天堂去,讓他變得更好。慢慢的,這整個屠殺就變成不是屠殺了,而是一個有道完成的任務跟工作。

怎麼樣把其實很邪惡的東西執行好,就變成你最關心的問題。這就像思想家海納·阿倫特講的平庸的邪惡,你開始失去自主的判斷能力、開始在做自己平常不相信的事情。因為你覺得我只是在執行任務,就等於有人讓我去告密,我的夥伴裡面有誰有什麼反動思想;等於有人叫我去殺害敵方的某些人,我會把它說成我只是在一個組織裡面,我這時候我被迫犧牲掉我平常某些信念,但是其實我是為了大局,是組織要求的,這責任並不在我身上。

這裡面就提到,公開扮演跟自己私下信念相反的角色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結果,就是產生認知失調,行為跟信念之間不一致,以及行動不是隨著恰當態度而產生,都是認知失調出現的條件。由於這些和個人信念不符的行動是這些人承諾要做的,於是獄卒們或者當年的納粹醫生便覺得需要賦予它意義,必須找理由來解釋自己為什麼作出違背他們真正信念和道德主張的事,簡單的講也許就是自己欺騙自己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年那些納粹的醫生時時刻刻擺蕩在謀殺的殘酷以及短暫的仁慈之間,然而這道鴻溝,無法彌平;事實上,持續分裂就是使他們繼續從事奪命任務的因素,分裂是維持總體心理平衡的一部分。因為這個分裂他難以彌合,所以他更需要去努力的讓自己達到平衡,慢慢的,一個原來有自由意志的人,就逐漸被整合進了巨大、野蠻,而且高度功能性的系統之中。奧斯維辛集中營就是一個集體產物。

受到這個研究的啟發,後來又有心理學家做過其他的實驗,效果也很驚人,也非常著名。比如說非常有名的米爾格倫實驗,是另一個社會學理學家做的實驗。這個實驗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找一幫學生,叫他們扮演老師,然後騙他們說你們另外一幫受試驗的學生呢,就扮演學生關在對面的房間裡面。那兒你看不到他們的樣子,只聽到他們的聲音。

裡面那些扮演學生的那些受試者,跟扮演老師的受試者之間有條電線,你這有個按鈕,你一按,他那邊就會被電擊,會觸電。那然後接下來做什麼呢?就是隔著擴音器,問裡面的學生一些很簡單的問題,他答錯了,你放電,他再錯,電就更大一點。隨著他錯誤的增加,電不斷的增強,達到450伏特的時候,就會致命。

找來幾十個學生,做這個實驗--其實所有的學生都在扮演外頭按鈕的那個老師,裡頭的那些學生都不會真的被觸電,裡頭的學生是米格爾倫教授安排的一些演員,假裝觸電在裡面尖叫的。但是這些學生受試者,這些扮演老師的人他們是不知道的,他們以為裡面真有一個自己的同學在裡面做實驗,假裝是個學生,然後我按鈕他會觸電。

實驗開始,一開始裡面叫一下「哎呀,好痛」、「哎呀,好癢」,沒什麼,繼續問答。接下來隨著答錯的情況增加之後,電流不斷加強,終於到了裡面那些人受不了了,開始喊叫「我受不了了,趕快結束放我出去」,到了這些時候,這些裝老師的受試者怎麼辦呢?他會望一望實驗室主管怎麼辦,這實驗室主管非常冷酷的說,不用管那麼多,沒事的,繼續。

然後他繼續,他通過擴音器對裡面的被電到的學生說,你們不要擔心不要害怕,忍一忍很快就好,但是不行,那個慘叫聲越來越犀利,直到最後他們甚至開始覺得我只要把電壓調到450伏特讓他一死了之,結束這痛苦就完了。

最後實驗裡面有三分之二的受試者在短短一小時之內,都把電壓調整到了足以讓人致命的450伏特。當實驗結束之後,他才知道裡面沒有這麼一個同學,還好沒有死人,但是在那一小時之內,這些原來善良的大學生,都做好了要做殺人的準備。

4

也許大家看過一部電影,最近幾年也很受歡迎叫做Die Welle浪潮,講的是個真實的故事,是一個美國中學的歷史老師Ron Jones,他做了一個實驗,跟學生們做,他怕學生不懂,為什麼當年德國人會那麼變態,支持納粹黨去屠殺猶太人。

於是他就要求同學裡面,班級裡面開始組織一些的儀式、口號、手勢、特別招呼方法,把人群分成內跟外、他跟我、我者跟他者。慢慢的,仇恨就在校園裡面彌漫出來,慢慢一個非常獨裁傾向的政治意識形態出來。這些原來很天真可愛的中學生就出現了一群非常殘暴的,有狂熱信念的一群人,然後這時候,這個老師宣布我們教學結束了,大家現在知道了吧,納粹就是這麼來的。

從這個實驗我們又可以說到一點,就是我們這幾天一直在講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監獄也許不一定需要是個真實的監獄,我們也許就已經活在一個監獄裡面。我們今天繼續給大家講這本《路西法效應》,作者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

在這本書裡面,他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也許我們心裡面就有一個預警,它在提醒我們、警戒我們、告訴我們,我們不該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我們不應該放縱我們、要尊重某種的權威與秩序。其實,多多少少我們整個社會有可能就是一個這樣的實驗室。

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就會出現一些我們自己都想不到的怪事。例子是,當年另外一個很有名的試驗,就是另外一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比布·拉塔內和約翰·達利,分別在哥倫比亞大學跟紐約大學當教授時所做的一個研究。研究什麼?他們發現那時候紐約特別多一種事情,就是一個女孩當街被強姦犯追著來強暴,在40多個人的圍觀底下,強姦犯就把她拉上樓梯給幹了;也有一些人是在上百人目睹的情況下,在街上被人砍的滿身是血,邊跑邊叫救命,但就是沒有人去管他。他們要研究這到底是為什麼。

這個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越是多人目睹罪案的發生,這些人就越不會介入跟幫助。換句話說,如果當時只有三個人在場,這三個人說不定就會上去摁住凶徒,但是人一多的時候,大家反而不動--因為每個人都覺得我不需要做什麼,其他人會做,如果其他人都不做,那表示我更不需要做什麼。人是一種服從的動物,是一種群體的動物,總是對其他人有期盼,也總是希望滿足其他人的期盼,於是這時候我們喪失自己的一個良知判斷的能力。

於是津巴多教授在這本書裡面提出,我們人要怎麼樣改善跟強化自己的良知跟自主能力呢?必須注意我們一般處境裡面有一個基本的二元性,就是抽離跟沉靜的對立,犬儒式的懷疑跟投入式的參與之間的對立。我們該怎麼來理解?

在斯坦福實驗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作者津巴多教授後來的太太克裡斯蒂娜·瑪絲拉奇。克裡斯蒂娜當年也是一個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年輕社會心理學家,她在這個實驗進行到禮拜四的那天晚上來看她的男朋友,也就是主持實驗的津巴多教授,說你們實驗怎麼樣?然後她進去那個假的監獄,首先驚訝的是這個地方搞得還真像監獄,然後她在其中一個休息室裡面,跟其中一個等待要值班裝獄卒的學生談話,說這個學生又親切又有禮貌,怎麼看都是大家公認的超級好人。

後來她透過監視機的鏡頭發現,剛才跟她聊天這個好孩子,居然就是這個監獄實驗裡面最惡名昭彰的一個獄卒;她發現這個人才不過幾分鐘,就從頭到腳換了個人,不但走路的姿態不同,講話也完全不同,帶著南方腔調,正在大喊、叫罵犯人,命令他們報數,所有不在他規矩裡行事的,都被視為對他的無禮和挑撥。克裡斯蒂娜看著就哭了,她受不了,她大聲譴責她男朋友,主持實驗的教授津巴多,說你怎麼幹出這種事,這已經完全失控,難道你沒有注意到嗎?

津巴多教授被她一罵,這時候才恍然大悟,一下就嚇醒了,他發現對整個事情已經失控了,「我已經太沉浸在典獄長這個角色裡面,我本來應該做一個客觀的研究人員,沒想到我也開始享受這個過程了。現在回想起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情況,就很值得研究了。」這位克裡斯蒂娜·瑪絲拉奇她就在想,為什麼當時她的反應跟所有參與研究人都不同?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是禮拜四才進入研究狀況,所以她是一個外來者,而作為一個外來者、局外人,她看局內的狀況,當然會看得比較清楚,也沒有那麼投入。所以人某種的相對抽離是重要的。

另外,據津巴多教授後來研究,她具有一種英雄行為的人格。所謂英雄行為是指人應該對於邪惡情境具有抵抗力,這個抵抗力來自哪裡?除了剛才說了一個局外人的心態,還要常常保持警覺地意識自己的環境,常常去抽離出這些局勢之外。還要注意一點,就是這種人往往都是一個平凡人,這本書最後就提到大部分成為惡性加害者的人,和可以做出這種英雄之舉的人,直接相比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只是平凡人。

就像《辛德拉的名單》裡面的那個德國良心商人,或者盧旺達大屠殺中的好心人,他們是什麼人?他們平常不見得特別了不起,不見得特別偉大,他們只是一些平常人,相對於平庸的邪惡,也有一種善良的平庸--他們的特點在於他們做了正確的事,卻絲毫不以英雄自居,認為自己只是表現了何謂正派、何以言行的共同感受。這種人其實還是很多的,他只是對於他的情境具有一種敏感,他不會那麼容易被環境屈服,所以我們怎麼樣才能夠避免有一天自己變成一個凶手,要做的是要隨時對自己身邊的環境、秩序,所身處的社會或者機構保持一個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