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1 October 2011

之三·懺五數煩惱

~《法譬如水》:第三章 懺煩惱障 第二節《三至百八煩惱》p378-409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五住造一切罪,或因五蓋造一切罪,或因五慳造一切罪,或因五見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從無始以來至今,人人都累積了很多煩惱,心靈的煩惱常起於憂愁恐懼,憂愁恐懼則起於欲愛。心生欲愛,輒生起得失心,為了獲得所愛而不擇手段,用盡心機,但是得到之後又擔心會失去。這麼多的煩惱,也概稱為,「五住地煩惱」,「住地」是指心靈住地,眾生的煩惱是以所住之處來分別。

1。「或因五住造一切罪」(P377~P384)。

「五住」即之前說過的四住地,再加上根本無明住地,即為五住地煩惱,四住地所言無非是三界見思的煩惱,也就是見、思、惑,即人心的見解、思惟、疑惑等等,這些都是無明。四住地屬於枝末無明,第五才是根本無明。

第一是「見一切住地」。指三界一切見惑,亦即所看到的周圍境界,不論是見解、聽聞或思惟,因為根、塵和外緣不斷結合,使欲念不斷產生,內心也生出煩惱。這股力量一直把人誘引過去,由不得自己起惑造業,心念也隨著無明煩惱牽引出去,最後結成苦果。

第二是「欲愛住地」,意即在欲界一切的思惑。人心靈的欲望一旦打開了,就會開始思、開始想,因而產生思惑。「想」這個字是由相和心組合而成。「思」則是田和心組合而成。從這兩個字可看出,眾生緣著境界之後,在內心不斷造作無明,好似在田地耕作而種出作物一般,所以稱為思惑。

三是「色愛住地」,即色界一切之思惑。這裡說的色界,是人的心靈世界。人的心靈包含了一切看得見的物質,不論是一粒沙或是一點微塵,只要你看得到,便會在那裡起惑造業,生起「思」煩惱。

比如有的人生性喜淨,特別在意才掃過的地方一下子又有沙塵。可見即使是微塵沙粉,也會在心靈生起感覺。又比如看到大家聽講很專心,內心就很歡喜;但若看到有人打瞌睡時,就感到煩惱。心裡會想「我說得那麼認真,你卻在那裡打瞌睡!」這也是思惑。

第四是「無色愛住地」,意指無色界的一切思惑。色愛住地是指一切看得到的,有愛住地則是指一切看不到,卻會讓我們內心起迷惑之物。比如身在這裡,心卻想到很遠的地方。又比如明明已經擁有這個物品,卻還想擁有比別人更好的東西。

五住無明的最後一項----根本無明。當自心起煩惱時,他人怎麼會知道?這是因為我們現行之故。比如高興時喜形於色,不高興整張臉就垮下來,別人一看便知我們生氣、起煩惱了。無論喜怒哀樂,都是因為心緣著外境,身行才現行出來。這是因為根本無明而起業相。

2。「或因五蓋造一切罪」(P385~P392)。

「五蓋」指的是貪、瞋、睡眠、掉悔、疑。「蓋」即覆蓋之意,五蓋會覆蓋心性,致善法無法產生。

第一是「貪欲」蓋。貪欲從執著而來,而貪欲最傷害慧命。人一旦有了執著,財、色、名、食、睡,五欲境界就現前。

第二是「瞋恚」蓋,瞋就是發脾氣。瞋恚也會覆蓋我們的心性,因為「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修行要覺悟,覺悟之後的有情就是智慧。苦是背覺合塵,違背了覺悟的道路而與塵境會合,當心中的貪念得不到滿足即生忿怒;內心充滿怨、恨、仇,怒氣會一直產生出來。

人一發脾氣,什麼親情倫理都擱置一旁,稱為「違」。有句俗話說:「九餐米糕不論,一頓冷粥常說。」意思是,平時對他很好,但只有一次稍不注意,九次的恩情竟一筆勾銷,只記得那一次不好的事,這是凡夫的心,不懂得善解,一直懷仇抱恨。

第三是「睡眠」蓋。人一天能發揮良能的時間有多少呢?有人說:「一天應該分三等分,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睡眠。」休息和睡眠佔了每天的三分之二,做事只佔三分之一的時間,這樣的人生觀念實在應該調整。

第四是「掉悔」蓋。「蓋」是掉舉,心緒躁動,靜不下來。坐在室內,心卻在外面遊蕩;或是還沒有做好這件事,就想著要去做其他的事。好比罹患躁鬱症的人,話也聽不進去,事情也做不好,這都是掉舉。

第五是「疑」蓋,也就是懷疑。俗話說:「疑心生暗鬼。」疑心重的人,總是疑時、疑地、疑人。

3。「或因五慳造一切罪」。(P392~P396)

「慳」是慳貪、慳吝之意。一切事物只想佔為己有,不願分享,也不喜歡見到他人擁有。「五慳」是「住處慳」、「利養慳」、「稱讚慳」、「財帛慳」與「佛法慳」。

第一「住處慳」。一個人住的空間需要多大呢?睡的床鋪六尺長、三尺寬已足夠,何必求多餘的空間。常說「屋寬不如心寬」,修行人應該學著將擁有的物質減少,將無形的心念擴大。因此,若能容納別人同住,道友間可以相互論道或分享法喜,不但增加智慧,也能堅定道心。即使居住空間狹窄,也有寬闊的道念,不為住處起慳貪之念。

第二是「利養慳」,意思是希望所有的物質都只給我一個人,不願意和眾人平分利益。比如出家人接受信眾供養,或是在家人謀生賺錢,若心中有「全部都布施給我」、「我賺的錢要愈多愈好」的想法或做法時,就是利養慳。

第三是「稱讚慳」。希望大家都讚歎我就好,不要再讚歎別人;自認什麼事情都做得比別人好,每件事都以自己為中心。這種情形,若以現在話來說,就是自戀,自以為了不起。

第四是「財帛慳」。對於錢財,凡夫大多求之無厭,希望愈多愈好。但是會賺錢,是不是就會用錢?是不是懂得將財物用於人間?對財帛慳吝的人,不但自己不肯布施,甚至看到別人在施時還會生氣;相反的,也有人窮心富的人。

第五是「佛法慳」。我們得到佛法,除了要好好應用外,也應該再傳承,希望人人都有機會聽聞佛法,身體力行。好的道理不能只有一個人知道就好,古人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己聽聞好的道理,還有責任要讓大家都知道,所以不要慳吝佛法。

4。「或因五見造一切罪」。(P397~P402)

因為五見也是煩惱,故也稱惡見,意謂五種不好的見解。這五種不好的見解在生活中若現行,後果只有苦果與惡。

第一「身見」,人因為有身體,才會產生諸多欲望,這是我愛的、這是我不愛的;這是我喜歡、這是我不喜歡的;這件事讓我快樂,那件事使我不滿意……,這一切的感受,都肇因於有此人身。

第二「邊見」。邊見是執著於一邊,有的人是執著常,有的是執著斷,執斷執常都不對。執斷的人總是說:「做好事有什麼意義、我既然身為人,就要盡我所欲。世上哪有因果?根本看不到。」這種人容易造下很多不畏因果的罪,做事不考慮後果,只管盡己所欲。

第三是「邪見」。邪,不正之意。心正,無論待人或做事都不會有錯;假如見解偏邪,行為就不正了。記得以前常聽人說:「慈濟為什麼要去救人?這不是違背因果嗎?」他們認為眾生本是帶業而來,帶業來就是要受罪。結果慈濟人還去救他,豈不是違背因果?
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第四是「見取見」。見取見是執取自認為對的觀念或事情,不論別人怎麼說,還是堅持己見,不肯承認自己有錯。甚至還會說:「就算我不對,和你又有什麼關係?」

第五是「戒禁取見」。有的修行人不但不受持正戒,反而走入邪戒。將錯誤的以為是正的,固執地執取,此謂「戒禁取見」。

5。「或因五心造一切罪」。(P402~409)

如何保護自己的心很重要,心是否被無明遮蓋?心是否與外塵接觸而產生出善惡法?這都要時時「問心」。接下來要談五種心。

第一是「率爾心」。人的心念初次和某個境界不期而遇,所直接反應出來的動作,就是率爾心。

第二是「尋求心」,意思是想知道發生什麼事,對發生的事做分別。我們的一念心既然對境了,當然要很清楚明白;如果對境不清楚,一輩子都會糊里糊塗。所以當境界產生,要用心去瞭解事情的真相。

一個人若能分別善惡,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例如物品摔破了,是沒拿好才摔破?或是發脾氣亂丟而摔破?究竟有意或無意,必須要去尋求,之後才下判斷。正確判斷後,即可做出適當的「決定」。所以「五心」之三是「決定心」。

第四是「染浄心」。「染」是污染,明知對錯,但無法將對的、好的事把握住,卻容易受誘引而犯錯。「淨」則是清淨,付出無所求的清淨心。

第五是「等流心」。「流」是種類,「等流心」就是平等,沒有分別的心。如同前面所說的故事,佛陀的心即是平等心,無論是國王大臣或是造殺業的人、奴隸乞丐等等,佛陀都一樣接受供養,也給與平等的教育。

之二·懺四數煩惱

~《法譬如水》:第三章 懺煩惱障 第二節《三至百八煩惱》p301-377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造一切罪,或因四緣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或因四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1。「或因四住造一切罪」。(P304~P308)

「四住」也稱為「四住地」,「住」是念頭住在心中,「四住」就是一切都處於見思的無明。見解、思想和自己的心地有很密切的關係,無是過去、現在、未來,都離不開見解、思想和當時的心地。

「四住地」第一是「見愛住地」,也稱「見一切住地」。

第二是「欲愛住地」,欲愛是所有生物與生俱來的天性,例如一切生物都是一生下來就有食欲。但人類將食欲不斷擴大,為逞一時口腹的快感,而吃盡天下眾生生命。欲愛的煩惱住入心中,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欲,也是一種煩惱。

第三是「色愛住地」。「色」指物質的形體,「色愛住地」是指凡是我看得到的都要佔有,因此欲念難平。只要看到世間的一切物質,心就開始起欲念。

也有的人欲心很大,只要是他想得到的,即使不在眼前,也汲汲營營的要計畫擁有,這就是「四住」的第四個----「無色愛住地」。

「四住地」----見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是從自身周圍,逐漸向外擴大範圍。從內心的觀念、生理的欲望、週遭可見的物品,乃至看不到的事物,如果心起想望,心地便會起煩惱。應該從這個方向來解釋「四住」,因為佛陀的教育是要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知道「四住」會造一切罪後,就要時時清除心地煩惱。善惡念頭要好好釐清,惡的要趕緊去除,善的要趕緊增長。心中若有一念欲愛住地,就是在內心種下一顆種子,日後必將苦不堪言。因此,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調心。

2。「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流」是流動的意思。(P308~P315)

四流的第一流是「欲流」,欲流就是凡夫在欲界中因貪求一時的快樂,以致「惑眼牽心」,讓境界迷惑了眼根,使心受到牽動,這分無明又牽動煩惱。無明就是惑,由惑生煩惱,心因而開始流動,「流」是不定,「動」是動搖,修行人起了動搖的心,就是定力不夠,因此在面對世間境界時,一定要守好規戒,守好自己的一念淨心,不讓聲色動搖自己的心,才是真正的修行。

第二是「有流」。凡夫禁不了欲,因而做出種種敗壞人倫道德的行為;造作惡的行為之後,就有煩惱來擾亂定心。因此,若能循規蹈矩,行於人倫軌道,心就能平穩踏實;假如脫離了人倫軌道,輒有煩惱亂心。「欲流」是指「欲」牽動了心,「有流」則是已經有了煩惱,而將心整個縛住,難以跳脫出來。

第三是「見流」,見流是觀念、意見,也指三界的見惑煩惱。這裡所說的煩惱是指眼前的境界、已做之後的心境、或是做了以後心的束縛。凡夫做了錯誤的事之後,心就被煩惱縛住了。並且因為怕人知道而一直說謊、一直逃避,心因此愈加陷入黑暗,這都是見解偏差所造成。

最後是「無明流」,無明是三界的見思惑。面對境界時,眾生會生起區別好、壞的分別心,使我們的觀念和思想生起無明和迷惑。這種境界不斷增長,因而不斷累積過去、現在、未來的煩惱。

3。「或因四取造一切罪」,「取」即是取著。(P315~P323)

當心緣著外境,無論是聽到聲音、看見色彩,這都是在取著中。心靈取著是粗重的負擔,佛陀為了要讓我們明辨清楚,不讓煩惱壓住我們的心,所以一一分析各種「取」的境界。

「取」有四種,第一是「欲取」。心中有欲念,緣著外面的境界,想要取著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就是「欲取」,欲取也是貪欲的取著,貪於色、聲、香、味、觸五項。

第二是「見取」,是妄計取著五蘊之患。凡夫都是在觀念、見解中迷茫,不是取著現前的境界,就是取著想像中的境界。這種妄計取著不離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外面的境界。當心和外境接觸,會生起「感受」感受將誘導我們的方向,造成業力的牽引。

所以第三種「取」是「戒取」。佛弟子本來就要守戒,但守戒也不能偏差。例如佛住世時,當時的印度大約有九十六種外道教,每一種教派的修行方式都不同。有的教派是完全絕食,有的修行是完全生活在水中,有人是燒火烤自己,這些印度的苦行僧,往往取著於使身體受苦的戒行。

第四是「我語取」,這種取著發自我見、我慢,以為我說的、我看的都對,別人說的都不對,如此就偏差了。我們應該用宏觀的思想,來接受人人智慧的語言;吸收別人智慧的語言後,還要用心思考,這些別人做得到,自己能不能做得到?必須自己做得到,才能說我可以這麼做。

4。「或因四執造一切罪」。(P323~P326)

不論是「四取」或「四執」,都是在分析境與心的觀念。「四執」是指「執有」、「執空」、「執亦有亦空」及「執非有非空」。凡夫尚未接觸佛法之前,多數人都有「執」的毛病。也有人是「執空」。這種人認為人生本就是無一物,也認為世間沒有因果,什麼都是空的。

第三是「執亦有亦空」,這種人也執有,也執空。也有人是「執非有非空」,「非有」就是沒有,「非空」就是有。

5。「或因四緣造一切罪」。(P326~P332)

緣也有四種,第一是「因緣」。若以人為例來說因緣,就是六根為因,外境為緣。當眼根接觸外境,將外面的緣引進內心,這個緣引起心識作用,心所就開始作怪。也就是內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為因,外塵(色、聲、香、味、觸、法)為緣,在這之間就生出「識」。

第二是「等無間緣」。當外境的緣消失後,心中還會念念相繼,這就是「等無間緣」。

第三是「所緣緣」,第一個「緣」字是攀緣的意思,意指隨著境界而去。

第四是「增上緣」。即是前面的「因緣」、「等無間緣」和「所緣緣」都會合起來,層層作用,即是增上緣。有一種增上緣是「逆增上緣」。

6。「或因四大造一切罪」。(P333~P334)

四大即地、水、火、風,天地萬物無不是由四大合成,如太陽屬於火,會產生熱能;在土地上,凡是觸摸得到的有形物體,都屬「地大」。水製造濕氣,即使堅質的土地也含藏水分。風則是氣體的流動。四大調和,天地間的萬物才能茂盛;若是四大不調,就會發生災難。

7。「或因四縛造一切罪」。(P334~P349)

「縛」是綁住了,「四縛」是有四樣事情會束縛住我們,令我們不得超脫,苦不堪言。
第一是「貪縛」。一切煩惱的起源都離不開貪字,人生受苦的源頭都是從貪而來。

而「瞋縛」正是四縛的第二縛,「瞋」念重的人總是愛發脾氣。任何人、事、物稍微不順已意,馬上就發脾氣,這是瞋的煩惱。

「四縛」的第三種是「戒縛」。每種宗教都有自己的修行方式,在修行上也各有方法、各有戒律。當初佛陀的團體中一樣有規戒,因為眾生根機不同,佛陀應眾生的根機而示教,但是有的人就會執著「佛陀是這麼說,我這樣持是對的」,另外又有人說「佛陀是那樣說,我那樣持才是對的」。

「戒縛」以外,還有「見取縛」。凡夫的一顆心常常只會看別人,很少反省自己。還到事情時,自己不先好好思考,卻常常被外境迷惑。

8。「或因四貪造一切罪」。(P349~P369)

佛陀說法,是為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在八萬四千中,沒有一樣與貪無關。此處所說的「四貪」同樣存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大家都沒有察覺到,不知道原來在生活中也犯了貪。

「四貪」是指貪於「四事供養」,四事是指衣、食、臥具、湯藥。不論出家或在家,修行者都要避免貪於這四種供養。粗衣淡飯,簡單的住宿,這是修行人的本分,若超過了本分就是貪求。

9。「或因四生造一切罪。」(P369~P377)

學佛者,該學習佛陀那一分覺的智慧。我們不但要覺天地萬物的真理,也要尊重生命。學佛者應該用心瞭解生命從何而來?人生的目的何在?生命有幾種類形?

「四生」就是指生命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不同的形態。

哈佛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一:

哈佛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每晚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用來閱讀、進修、思考或參加有意的演講、討論,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正在發生改變,堅持數年之後,成功會向你招手。

經典語錄二:

無論你的收入是多少,記得分成五份進行規劃投資:增加對身體的投資,讓身體始終好用;增加對社交的投資,擴大你的人脈;增加對學習的投資,加強你的自信;增加對旅遊的投資,擴大你的見聞;增加對未來的投資,增加你的收益。好好規劃落實,你會發現你的人生逐步會有大量盈餘。

經典語錄三:

過去的一頁,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塵會迷了雙眼。有些人說不出哪裡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那些以前說著永不分離的人,早已經散落在天涯了。收拾起心情,繼續走吧,錯過花,你將收穫雨,錯過這一個,你才會遇到下一個。

經典語錄四:

被人誤解的時候能微微的一笑,這是一種素養;受委屈的時候能坦然的一笑,這是一種大度;吃虧的時候能開心的一笑,這是一種豁達;無奈的時候能達觀的一笑,這是一種境界;危難的時候能泰然一笑,這是一種大氣;被輕蔑的時候能平靜的一笑,這是一種自信;失戀的時候能輕輕的一笑,這是一種灑脫。

經典語錄五:

人生途中,有些是無法逃避的,比如命運;有些是無法更改的,比如情緣;有些是難以磨滅的,比如記憶;有些是難以擱置的,比如愛戀……與其被動地承受,不如勇敢地面對;與其鳥宿簷下,不如擊翅風雨;與其在沉默中孤寂,不如在抗爭中爆發… …路越艱,阻越大,險越多,只要走過去了,人生就會更精彩。

經典語錄六: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

經典語錄七:

魅力女人:1、善於發現生活裡的美。2、養成看書的習慣。3、擁有品位。4、跟有思想的人交朋友。5、遠離泡沫偶像劇。6、學會忍耐與寬容。7、培養健康的心態,重視自己的身體。8、離開任何一個男人,都會活得很好。9、有著理財的動機,學習投資經營。10、尊重感情,珍惜緣分。

經典語錄八:

愚人向遠方尋找快樂,智者則在自己身旁培養快樂。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都蘊藏著快樂,只是在於你是否感受到了而已。快樂著的人,每一件事,每一個人身上,他都能發現能令自己歡悅的因素來,並讓快樂擴張,鼓舞和影響了周圍的人。

經典語錄九:

【給自己安慰的10句溫馨話】1、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2、別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3、用心做自己該做的事;4、不要過於計較別人評價;5、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6、喜歡自己才會擁抱生活;7、不必一味討好別人;8、木已成舟便要順其自然;9、不妨暫時丟開煩心事;10、自己感覺幸福就是幸福。

經典語錄十:

沒有永遠的緣份,沒有永遠的生命,我們所能擁有的,可能只是平凡的一生。然而因為有你,生命便全然不同,不用誓言,不必承諾,我們只需依了愛緣,以目光為媒,印證三生石上的約定,便牽了手,不必緊握,卻永不放鬆,以自己設計的愛的程式,去演繹一種精典的永恆。

經典語錄十一:

我們之所以會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舉棋不定。我們之所以會煩惱,就是記性太好,該記的,不該記的都會留在記憶裡。我們之所以會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我們之所以不快樂,不是我們擁有的太少,而是我們計較的太多。

經典語錄十二:

男人吸引女人的10個特質:1.真實 2.深刻 3.胸懷 4.敢為 5.風度 6.機靈 7.幽默 8.進取 9.浪漫 10.冒險;女人吸引男人的10個特點:1.溫柔 2.知性 3.直性 4.涵養 5.朦朧 6.小動作 7.勤於家事 8.膚白 9.性感著裝 10.香氛。

經典語錄十三:

真正的愛,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問,不是質問;真正的愛,要道謝也要道歉。要體貼,也要體諒。要認錯,也好改錯;真正的愛,不是彼此凝視,而是共同沿著同一方向望去。其實,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要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一個並不完美的人。

經典語錄十四:

身邊總有些人,你看見他整天都開心,率真得像個小孩,人人都羨慕他;其實,你哪裡知道:前一秒人後還傷心地流著淚的他,後一秒人前即刻洋溢燦爛笑容。他們其實沒有能力獨處,夜深人靜時,總坐在窗前對著夜空冥想失意的苦楚。他們就像向日葵,向著太陽的正面永遠明媚鮮亮,在照不到的背面卻將悲傷深藏。

經典語錄十五:

生命中,有些人來了又去,有些人去而復返,有些人近在咫尺,有些人遠在天涯,有些人擦身而過,有些人一路同行。或許在某兩條路的盡頭相遇,結伴同行了一段路程,又在下一個分岔路口道別。無論如何,終免不了曲終人散的傷感。遠在天涯的朋友:或許已是遙遠得無法問候,但還是謝謝您曾經的結伴同行。

經典語錄十六:

愛情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都會說:「我愛你,會為你付出一切!」,愛情很難,因為沒有多少人做到了他的承諾。如果真心愛一個人,不承諾也會去愛;如果不愛一個人,曾經承諾也會背叛。

經典語錄十七:

【你最後悔什麼】某雜誌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抽樣調查:第一名:75%的人後悔年輕時努力不夠,導致一事無成。第二名:70%的人後悔在年輕的時候選錯了職業。第三名:62%的人後悔對子女教育不當。第四名:57%的人後悔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侶。第五名:49%的人後悔沒有善待自己的身體。

經典語錄十八:

【做人十心機】做人不能太單純 適度偽裝自己 :凡事留餘地 要留退路 :話不說絕 口無遮攔難成大事 :成熟而不世故 :心態好想得開活得不累 :懂方圓之道:沒事不惹事,來事不怕事 :不可少二禮:禮儀與禮物 :人在江湖飄 防挨朋友刀 :偶爾"勢利眼" 尋可靠夥伴 :放下面子來做人。

經典語錄十九:

人生旅途中,總有人不斷地走來,有人不斷地離去。當新的名字變成老的名字,當老的名字漸漸模糊,又是一個故事的結束和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在不斷的相遇和錯開中,終於明白:身邊的人只能陪著自己走過或近或遠的一程,而不能伴自己一生;陪伴一生的是自己的名字和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名字所帶來的感動。

經典語錄二十:

從現在開始,聰明一點,不要問別人想不想你,愛不愛你?若是要想你或者愛你自然會對你說,但是從你的嘴裡說出來,別人會很驕傲和不在乎你。再也不要太在意一些人,太在乎一些事,順其自然以最佳心態面對,因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往往在最在乎的事物面前,我們最沒有價值。

經典語錄二十一:

一個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錢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過多少人,有多少人懷念你。生意人的賬簿,記錄收入與支出,兩數相減,便是盈利。人生的賬簿,記錄愛與被愛,兩數相加,就是成就。

Friday 28 October 2011

之四·懺六數煩惱

~《法譬如水》:《三至百八煩惱》p410-435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又復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六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識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愛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1。六根:「或因六根造一切罪」。(P410-P414)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每天一早醒來,六根立即啟用;晚間進入睡眠時,六根才稍作休息。

2。六識:「或因六識造一切罪」。(P414-P415)

六根和外塵會合,產生意識分別,共有「六識」,意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3。六想:「或因六想造一切罪」。(P416-P417)

六想取於六塵,當外境結合六根,生起意識分別,分別之後就是「想」。亦即所分別的「相」已經印在「心」版上,與六塵接觸後,將之放在心里,很快就會起反應。若是取着錯誤,思想就會偏差,以致喪失善根。

4。六受:「或因六受造一切罪」。(P417-P418)

「六根」結合「六塵」而產生的感受,稱為「六受」。

5。六行:「或因六行造一切罪」。(P418-P419)

「外行」有二說,一指「佛之六行」----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大回向行、十地行、等覺行。一指「外道六行」,此處懺文所說應指外道六行。

「外道六行」指的是一自餓外道、二投淵外道、三赴火外道、四自坐外道、五寂默外道、六牛狗外道。

6。六愛:「或因六愛造一切罪」。(P419-P430)

此處的「愛」是愛見之意。隨順貪欲謂之愛,分別執著謂之見。愛如果受到染着就變成欲,也就是愛見。

7。六疑:「或因六疑造一切罪」。(P430-P435)

這六疑是在六根上打轉,生起了疑惑。疑心好比繩結一樣,心結沒打開,疑心還會不斷產生。信念不正確也會迷茫顛倒,「六疑」即是信仰不正所生的疑惑。

Thursday 27 October 2011

慧命和習氣

1。不知為什么,每次有很多事情要寫,提起筆,卻總是下不了手。

2。發現每次開會,我们只是在討論活動。師父不是要我們增長慧命嗎?這一方面,我們就不怎么敢討論了。

3。讀書會。原本說讓各協力去辦,老實說,有多少協力真的有在辦?

4。最近本會寄來的電郵,開頭必有師父的甘露法語。

5。之前也有鼓勵據點在開會前,分享或導讀一段《法譬如水》或師父開示。

6。我們太注重在辦活動,去幫助別人去成就別人,但我們自己也要成長,我們的慧命也要成長啊!

7。為什么很多人做得很煩惱?因為他們沒有讓自己的慧命成長。

8。很會辦活動,不表示自己很入心。

9。新人,要按部就班的栽培他們,不要因為他們很精進就一直給他們工作做。

10。就好像跑5000米,一開始沖得太快,最后必定會慢下來,或根本跑不完。已經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11。新人,受到贊嘆,當然很努力去做,但會物極必反。

12。有時還會想到那些已經不在的家人,他們當年也很精進,為什么一下子就消失無蹤影?

13。做慈濟,其實是要去無明、破我執。

14。在面子書看到當年的年輕人,有時會在想,他們現在的觀點有沒有改變?

15。曾經對他們說過:有一天,當你看回頭,你會發現,有些事情,并不是當年你所看到或所以為的那樣。

16。真有人可以做到無私嗎?

17。一個人不可以在位太久,久了,就很容易起傲慢心。

18。有些事情做久了,就很容易忘記了初發心,變得為名相而做。

19。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20。習氣不容易消除,當你以為你完全消除你的習氣了,境界一來,它又現相出來了。

Monday 24 October 2011

「誠信」漂流記

話說「誠信」被那個「聰明」的年輕人投棄到水裡以後,他拼命地游著,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誠信」就躺在沙灘上休息,心裡計劃著等待哪位路過的朋友允許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誠信」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歡樂輕鬆的音樂。他於是馬上站起來,向著音樂傳來的方向望去:他看見一隻小船正向這邊駛來。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寫著「快樂」二字,原來是快樂的船。

「誠信」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嗎?」

「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你看這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說實話而不快樂,對不起,我無能為力」。說罷,「快樂」走了。

過了一會兒,「地位」又來了,「誠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誠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嗎?」「地位」忙把船划遠了,回頭對「誠信」說:「不行不行,誠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來之不易啊!有了你這個誠信我豈不倒霉,並且連地位也難以保住啊!」

「誠信」很失望地看著「地位」的背影,眼裡充滿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著等。隨著一片有節奏的卻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競爭」們乘著小船來了,「誠信」喊道:「競爭!,競爭!..,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

「競爭」們問道:「你是誰,你能給我們多少好處?」

「誠信」不想說,怕說了又沒人理,但「誠信」畢竟是誠信,他說:

「我是誠信…。」

「你是誠信啊!你這不存心給我們添麻煩嗎?如今競爭這麼激烈,我們,不正當競爭,怎麼敢要你誠信?」言罷,揚長而去。

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

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著舵道:「我是時間老人。」

「那您為什麼要救我呢?」

老人微笑著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因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有失敗的。」

Wednesday 12 October 2011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又作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品助道法”,為四聖諦中道諦的仔細開展,分成七類,總計有三十七項。

大小乘佛教修行的基本內容,是趨向解脫、獲得開悟的基礎。分為七種:

一、四念處:

1)身念處,觀身不凈;
2)受念處,觀受是苦;
3)心念處,觀心無常;
4)法念處,觀法無我。

主要對治執身為凈、執受為樂、執心為常、執法為我的“四顛倒見”。

二、四正勤:

1)未生惡法令不生;
2)已生惡法恒令滅;
3)未生善法令出生;
4)已生善法令增長。

精進的重點在於行善去惡。

三、四如意足:意為產生如愿满足的基礎,

1)欲如意足,得到如意的欲望;
2)念如意足,正念,心无杂念;
3)进如意足,精勤不退转;
4)慧如意足,正確觀想。

四、五根: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

1)信根,深信三寶;
2)精進根,為善去惡的出發點,指“四正勤”;
3) 念根,憶念正法,指“四念處”;
4)定根,修習禪定;
5)慧根,開發智慧。

五、五力: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

1)信力,堅信真理;
2)精進力,修四正勤的力量;
3)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
4)定力,治心一處的能力;
5)慧力,產生智慧的能力。

六、七覺支: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感受,

1)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
2)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
3)喜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
4)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
5〕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6)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
7)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

七、八正道:

正見解、正思维、正語言、正行為(正业)、正職業(正命)、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

Monday 10 October 2011

我做壞人

發現自己近來的話少了。

其實,我連這篇文章都不想寫。

發現自己近來比較懂「人情世故」了。

是的,有些人,他不喜歡人家說他,既然他不高興,你又何必說他?

有些人,他表面上說好好好,但你知道他把你的話當耳邊風,他不會去做,說了等于白說。

有些話,也不知該不該說,因為不想造口業。

上星期,有人不照規矩行事,我說了,別人以為我是因為某事而說,看不見問題在哪里。

有句話說,權力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我常常這樣警惕自己。

因為人性,不管做甚麼事,做久了就以為自己有無上的權力,我慢心就起了。

看看這些年來我們的師兄姊,的確會有這樣的傾向。

是的,人心是會變的,所以我也常常警惕自己師父所說的:來這個團體不止是為了做好事,它是一個修行的道場。

可能大家久了,逐漸就忘了團隊這回事了,這樣又和當年的事故有甚麼兩樣?只是時間和人物不同,換了一個場景,人心還是一樣,自己不自覺和不愿承認吧了。

做自己本分事就好了,別人的事,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隨緣就好了,當然自己的想法還是要讓人知道,對方要不要接受,不是我們能力所及的。

所以有時不是有人肯承擔就好,還要看他有沒有那個能力,除了有“做”的能力,還要有“策劃”的能力。

大家做久了,又忘記“方式”不對了。

說實在的,帶頭的人很重要。

如果資深的都沒有一個榜樣,新進的要向誰學習?

所以,資深的更要常常回來,否則連一些基本禮儀都忘了,法語也說不出一句。

知道大家近來都在忙活動,是的,我們總是在忙活動,但別忘了,師父要我們借事練心,活動,只是讓我們來修我們的慧命,不是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如果活動中慧命沒有成長,反而助長個人習氣和名相,這活動就辦得沒有意義。

這樣說,是因為我看到了有人在自我膨脹。

身邊的人都看到這個現象,但沒有人敢說。

不說,是因為愛他還是害他?

我知道,師父不是要我們這樣來修行的。

有些人,就是借團體的名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做法不對,但因為要善解包容所以沒有人指正出來。

常常我就做了壞人。

我知道我不能夠改變別人,但我說了,我心安理得。

不,應該說:我心安理和。

對方接不接受,那是對方的事。

對方要生氣,我也無可奈何,因為我看穿了他,知道他的真正目的。

我知道我離師父的心不遠。

Thursday 6 October 2011

Steve Jobs:史丹佛大學2005年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很荣幸来到各位从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之一毕业的毕业典礼上。我从来没从大学毕业过,说实话,这是我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刻。

今天,我只说三个故事,不谈大道理,三个故事就好。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如何串连在一起。

我在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待了六个月就办休学了。到我退学前,一共休学了十八个月。那么,我为什么休学?

这得从我出生前讲起。

我的亲生母亲当时是个研究生,年轻未婚妈妈,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她强烈觉得应该让有大学毕业的人收养我,所以我出生时,她就准备让我被一对律师夫妇收养。但是这对夫妻到了最后一刻反悔了,他们想收养女孩。所以在等待收养名单上的一对夫妻,我的养父母,在一天半夜里接到一通电话,问他们“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们要认养他吗?”而他们的回答是“当然要”。后来,我的生母发现,我现在的妈妈从来没有大学毕业,我现在的爸爸则连高中毕业也没有。她拒绝在认养文件上做最后签字。直到几个月后,我的养父母保证将来一定会让我上大学,她的态度才软化。

十七年后,我上大学了。但是当时我无知地选了一所学费几乎跟史丹佛一样贵的大学,我那工人阶级的父母将所有积蓄都花在我的学费上。六个月后,我看不出念这个书的价值何在。那时候,我不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也不知道念大学能对我有什么帮助,只知道我为了念这个书,花光了我父母这辈子的所有积蓄,所以我决定休学,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当时这个决定看来相当可怕,可是现在看来,那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之一。

当我休学之后,我再也不用上我没兴趣的必修课,把时间拿去听那些我有兴趣的课。

这一点也不浪漫。我没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里的地板上,靠着回收可乐空罐的退费五分钱买吃的,每个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绕过大半个镇去印度教的Hare Krishna神庙吃顿好料,我喜欢Hare Krishna神庙的好料。

就这样追随我的好奇与直觉,大部分我所投入过的事务,后来看来都成了无比珍贵的经历(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举个例来说。

当时里德学院有着大概是全国最好的书写教育。校园内的每一张海报上,每个抽屉的标签上,都是美丽的手写字。因为我休学了,可以不照正常选课程序来,所以我跑去上书写课。我学了serif与sanserif字体,学到在不同字母组合间变更字间距,学到活字印刷伟大的地方。书写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掌握的,我觉得这很迷人。

我没预期过学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麦金塔里,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东西的电脑。

如果我没沉溺于那样一门课里,麦金塔可能就不会有多重字体跟等比例间距字体了。又因为Windows抄袭了麦金塔的使用方式,因此,如果当年我没有休学,没有去上那门书写课,大概所有的个人电脑都不会有这些东西,印不出现在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字来了。当然,当我还在大学里时,不可能把这些点点滴滴预先串连在一起,但在十年后的今天回顾,一切就显得非常清楚。

我再说一次,你无法预先把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只有在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经历的种种,将来多少会连结在一起。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因果报应。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变得完全不同。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有关爱与失去。

我很幸运-年轻时就发现自己爱做什么事。我二十岁时,跟Steve Wozniak在我爸妈的车库里开始了苹果电脑的事业。我们拼命工作,苹果电脑在十年间从一间车库里的两个小伙子扩展成了一家员工超过四千人、市价二十亿美金的公司,在那事件之前一年推出了我们最棒的作品-麦金塔电脑(Macintosh),那时我才刚迈入三十岁,然后我被解雇了。

我怎么会被自己创办的公司给解雇了?

嗯,当苹果电脑成长后,我请了一个我以为在经营公司上很有才干的家伙来,他在头几年确实干得不错。可是我们对未来的愿景不同,最后只好分道扬镳,董事会站在他那边,就这样在我30岁的时候,公开把我给解雇了。我失去了整个生活的重心,我的人生就这样被摧毁。

有几个月,我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我觉得我令企业界的前辈们失望-我把他们交给我的接力棒弄丢了。我见了创办HP的David Packard跟创办Intel的Bob Noyce,跟他们说很抱歉我把事情给搞砸了。我成了公众眼中失败的示范,我甚至想要离开硅谷。

但是渐渐的,我发现,我还是喜爱那些我做过的事情,在苹果电脑中经历的那些事丝毫没有改变我爱做的事。虽然我被否定了,可是我还是爱做那些事情,所以我决定从头来过。

当时我没发现,但现在看来,被苹果电脑开除,是我所经历过最好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从头来过的轻松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么确定,让我自由进入这辈子最有创意的年代。

接下来五年,我开了一家叫做NeXT的公司,又开一家叫做Pixar的公司,也跟后来的老婆(Laurene)谈起了恋爱。Pixar接着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Toy Story),现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公司。然后,苹果电脑买下了NeXT,我回到了苹果,我们在NeXT发展的技术成了苹果电脑后来复兴的核心部份。

我也有了个美妙的家庭。

我很确定,如果当年苹果电脑没开除我,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这帖药很苦口,可是我想苹果电脑这个病人需要这帖药。有时候,人生会用砖头打你的头。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我爱我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这些年来支持我继续走下去的唯一理由(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你得找出你的最爱,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侣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将占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获得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而且,如同任何伟大的事业,事情只会随着时间愈来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继续找,别停顿。

我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

当我十七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这对我影响深远,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么?”每当我连续太多天都得到一个“没事做”的答案时,我就知道我必须有所改变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临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方法。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声、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实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惧失去的陷阱里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理由不能顺心而为。

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我在早上七点半作断层扫描,在胰脏清楚出现一个肿瘤,我连胰脏是什么都不知道。医生告诉我,那几乎可以确定是一种不治之症,预计我大概活不了三到六个月。医生建议我回家,好好跟亲人们聚一聚,这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建议。那代表你得试着在几个月内把你将来十年想跟小孩讲的话讲完。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会尽量轻松。那代表你得跟人说再见了。

我整天想着那个诊断结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从喉咙伸入一个内视镜,穿过胃进到肠子,将探针伸进胰脏,取了一些肿瘤细胞出来。我打了镇静剂,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场。她后来跟我说,当医生们用显微镜看过那些细胞后,他们都哭了,因为那是非常少见的一种胰脏癌,可以用手术治好。所以我接受了手术,康复了。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我希望那会继续是未来几十年内最接近的一次。经历此事后,我可以比先前死亡只是纯粹想象时,要能更肯定地告诉你们下面这些:

没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天堂。

但是死亡是我们共同的终点,没有人逃得过。这是注定的,因为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人们,给新生代开出道路。现在你们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逐渐变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讲得这么戏剧化,但是这是真的。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教条所局限--盲从教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追随自己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我年轻时,有本神奇的杂志叫做《Whole Earth Catalog》,当年这可是我们的经典读物。那是一位住在离这不远的Menlo Park的Stewart Brand发行的,他把杂志办得很有诗意。那是1960年代末期,个人计算机跟桌上出版还没出现,所有内容都是打字机、剪刀跟拍立得相机做出来的。杂志内容有点像印在纸上的平面Google,在Google出现之前35年就有了:这本杂志很理想主义,充满新奇工具与伟大的见解。

Stewart跟他的团队出版了好几期的《Whole Earth Catalog》,然后很自然的,最后出了停刊号。当时是19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们现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在停刊号的封底,有张清晨乡间小路的照片,那种你四处搭便车冒险旅行时会经过的乡间小路。

在照片下印了行小字: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那是他们亲笔写下的告别讯息,我总是以此自许。当你们毕业,展开新生活,我也以此祝福你们。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非常谢谢大家。

Wednesday 5 October 2011

心经

《心经》最容易读了,只有260个字。

《心经》又最难读了,虽然只有260个字,但内容深得很。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说般若占了22年,有8部般若经典,共600余卷,而《心经》则是囊括了全部般若经的精华、精要,弘一大师甚至说“摄全部佛法”,所以以“心”名之。这部般若心要,含意广博,其义深刻,不是照字面就可以读懂的。

我是一年前接触到《心经》的。因为篇幅短,所以读几遍就背诵下来了。读得顺畅,背得下来,并不意味着就读懂了。我经常读诵,而且还读了不下于15种古往今来高僧大德和佛学名家阐释《心经》的著作,也不敢说就读懂了。

读懂《心经》是要有一些般若智慧的,不是凭一般的世俗智慧和科学知识就够了的。前人言,欲读懂《心经》必须先读懂《六祖坛经》和《金刚经》,我觉得很有道理。而后来我读了《楞严经》,觉得读楞严更能帮助理解《心经》。当然《楞严经》比之于《六祖坛经》和《金刚经》更难读,因为那部经太博大深奥了。

《心经》的核心内容是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所说法,是观自在菩萨的修证体会,为佛陀印证,开解宇宙人生大乘智慧。观自在菩萨因是大慈大悲大彻大悟,所以敢于大破大立大开大合,依次破凡夫“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破缘觉“十二因缘”,破声闻“四谛”,还破菩萨之“智”与“得”,这样一路破来,也即一路“空”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而证菩萨究竟涅槃,再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无上正等正觉。

《心经》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凭借大智慧度达彼岸的意思。其实由此岸到彼岸,不是世俗所谓厌离烦恼此岸而登达菩提彼岸,而是当下化烦恼为菩提,不离此岸而觉悟,征得彼岸菩提正觉。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解错一个“度”字,即断送多少人觉悟之机啊!读《心经》一连好多个“无”字,似乎可以用一个“空”来归纳《心经》要义,但是这个“空”也是解错不得的,空非一切没有,一切断灭,一切否定,而是“色(暂以物质为解)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所谓真空妙有,空不着一切色,也不离一切色。

最不可思议的是,观自在菩萨还在本经中,为我们说出了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的般若波罗蜜多咒,并告诉我们持此咒有“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的功用。佛祖和观自在菩萨为了度世人,开显结密,显密兼具。
我不可能在这里说清楚《心经》的内容,因为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明白的,而且我还没有达到这个资格。据说当年曹洞宗的创立者之一洞山良价,小时候老师教他读《心经》,他指着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追问老师:“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为何说无眼耳鼻舌身啊?”他小时候如此一问,便有日后跟随无住禅师昙晟之参,成就一代禅宗的当家人。

读诵心经开智慧。此经为唐代高僧玄奘所译,他在去天竺取经途中历尽千难万险,就是受持此经而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可见此经具有无比巨大的力量。

我自知根器愚钝,佛缘浅薄,且生性懒惰,一时无法接受大部头太深奥的经典,所以乐于受持念诵这部只有260字的《心经》,而且还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似的受持。如果你也乐意受持读诵此经,善莫大焉,那我就认你为菩萨了。

Tuesday 4 October 2011

尊重的提醒,感恩的接受

俗云:「在人群中好修行。」因為在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鞭策、勉勵,如此才有機會磨練自己。此外,要先把自己這分愛、這分悲心的方向確認清楚。有人說:「我可以去救人!」這樣還不夠,自我心性的調適更重要,否則我何必常說:「慈濟不只是社會上一般的慈善機構,而是一個修行道場。」不論出家或在家學佛都要以此自我警惕。

社會工作,只不過是讓我們作研究,就像我們的實驗室一樣。平時,自己要多開拓智慧和常識,要常常自我反省──我為什麼要來修行?修行,在道場裡是不是有生命共同體的心態?是不是要先救自己的慧命?慧命,就是平等慧,不生不減、不增不滅。慧命要如何在人與人之間發揮?要能把大家的感受或煩惱,都當作自己的一樣。

我們要如何讓大家的心平靜?就是要反問自己──自己的心平靜嗎?是否讓人起心動念、形成別人的煩惱?我們若能常常有慚愧、懺悔的心,如此,才能常常懺自己、愧他人──別人不好的感受,是不是我造成的?這都是要常常反省的。

如果大家用心聽,應該可以了解,自己也是大地眾生之一,我們只是對人慈悲,不知有沒有對自己慈悲?去救別人的生命時,是否曾想過要救自己的慧命?慧命是在眾生中成長,就如同蓮花一般,一定要在污泥中才能成長;修行是不脫離人群的,唯有在人群中,才能讓我們發揮智慧良能,所以要常常生起感恩心。

除了自己之外,周圍無不是值得我們感恩的人,無不是鞭策我們慧命增長的人;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將佛陀教我們的道理,身體力行,做到斷惡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請大家要用心,一個團體的美,是美在每一個個體。人人把自己的行為、規矩守好,每個人的聲音柔軟,臉孔展現笑容,這個團體就會很美。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誰有錯誤,我們要給予「尊重的提醒」,不要在背後說是非,而是要面對面的提醒;被提醒的人,要用感恩的心接受。

所以,「尊重的提醒,感恩的接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人都還是凡夫,自己的習氣不知何時會出現,如果有人及時提醒我們,就應該要趕快改進。

人生無常,我們要常常警惕自己──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到底自己的慧命成長多少?自己的壞習氣改了多少?自己要多加努力。如果我們常常認為:「我天生就是這樣,我的習氣就是這樣。」那就不必來修行了。

大家要用心照顧好自己的慧命。雖然大家都很忙,但是形態還是要整齊,不要邋里邋遢。未來是什麼樣的社會,從現在社會人士的穿著,就可知將來的社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很重視生活教育,志業體同仁的服裝要很整齊;同樣的理念也要落實在精舍的修行團體中。衣食住行的威儀是最明顯的,所以請大家要照顧好自己。進一步若能和心互愛、互相勉勵,不是更好嗎?

修行的團體,人人若能切實做到「尊重的提醒,感恩的接受」,就是最好的修行團體,也是最美的團體。我們要立宏願、發大心,從自己做起──對自己要慈悲,讓自己輕安自在,也不要讓別人起煩惱。如果大家能體會這些話,那麼每個人都將是成功的修行者,請大家多用心!

~證嚴上人開示法語

Sunday 2 October 2011

善解包容

有時我會感到困惑,師父說的“善解包容”,是否有個限度?

容忍,是否也算是善解包容?

常常因為“善解包容”,事情沒有進展,大家原地踏步。

好好講的時候,大家仍不當是一回事,總之是不積極,不會主動。

好了,當把話說重一點,大家才會較為認真去做一點。

但,是否有必要每次必須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呢?

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分內事做好,不必人家催人家問,大家自動自發,那該多好。

真的是包容太久了,有時我想,這樣的包容,是不是反而害了對方不會進步呢?

師父說,法要入心。

老實說,真正法入心的,可能沒有幾個。

有些人,你不知該不該說他。

說了,他又不高興;不說,他又總是做不好事情,或根本連做都沒有做。

事後再來道歉,於事無補。

我的看法是,我無法指定你要做什麽,你自己停步就好,但你不要影響到別人的進度。

該說的,我還是會說,要不要聽,是你的權力。

所以有時候我會有個感慨,爲什麽每個人的際遇都不一樣,那都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你不能夠埋怨:天啊,爲什麽我的遭遇是這樣。

因為那就是你的選擇。

當你來問我,我告訴了你答案,但你還是不要跟,然後逕自在那裡抱怨。

如果你讀不愿掌握你自己的命運,誰還能夠幫你掌握?

你的遭遇,也是你的業障啊!

我只能那樣說,要不要聽,要不要接受,答案在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