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September 2011

存在的品質:讀《活出意義來》 ~ 鄭曉江

著名精神醫學家、維也納精神治第三學派的代表人物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行醫時,經常問那些經受了極大痛苦的病人:「您為什麼不自殺?」

既然能夠坐在弗蘭克的診所中看病,這些人當然是戰勝了他們面對的人生困境,可以回答他的問題了。

有的人說完全是因為考慮到子女的問題使其沒有步入死途;有的人說是因為自己還有某項才能沒有發揮出來阻止了選擇死亡;還有的人則說是因為保存一個珍貴的回憶才使自己沒有自殺。

醫師從長期的科學研究中,逐漸地發展出了他獨創的「意義治療法」,也就是說,給那些在生活中受到巨大打擊者尋找出意義與責任,讓他們能從死亡的邊緣上走回來,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

所以,弗蘭克醫師發展出來的「意義治療法」,從本質上來說即是讓無法活下去者也能拒斥死亡,讓他們能從「鬼門關」轉回來,重新步入世間的正常生活。

弗蘭克醫生為何能發展出這樣一種造福於人類的精神治療法呢?除了他深厚的學養和刻苦之外,與他是納粹德國集中營裡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之一有很大的關係。

一、「末世臉」

二次世界大戰中,弗蘭克醫生因為是猶太人而被關進了令人恐怖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它代表著煤氣室、火葬場和大屠殺。剛到集中營的四天中,他與另外一千五百多名俘虜被關在一間只能容納兩百人的庫房內。大伙每天只有一片麵包果腹,寒氣襲人,連蹲的地方都沒有。

死亡之神已在眾人的頭頂上盤旋,但是,弗蘭克醫生在《活出意義來》中寫道:
「我們這一梯次的每個人,差不多都有個癡想:料想自己可以逢凶化吉、消災解厄。」

可實際上,他們每個人都已經與死神碰過一面了,許多人已經喪失了生命。

還在下火車時,他們就被命令分成男女兩列,以便逐一從一個隊的長官面前通過。虜們一個個蓬頭垢面,臉色灰黑,緩緩地走著。

這個納粹軍官「擺出一副滿不在乎、悠然自得的姿態,左手托著右肘,右手直立,並用右手食指悠閒地指向左,或指向右」。

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這左或右意味著什麼,而弗蘭克醫師卻被人告知:指向右邊表示你還有工作能力可以活著,而驅往左邊的人則意味著無力工作或有病在身而必須處死。

也就是說,這實際上是俘虜們到集中營以後的第一次生死判決。

僅僅是這第一次,就有約百分之九十的俘虜被判死刑,並在幾個鐘頭之內便由火車直接送往火葬場。在一棟巨大的建築物的門上,用歐洲各種文字寫著「洗澡間」的字樣,進去的每個人在脫光所有衣服之後得到一塊肥皂,然後進到巨大的沐浴室內。不過從蓮蓬頭裡噴出來的不是水,而是毒氣。然後,大批的屍體就被運往焚屍爐裡迅速地處理掉了。

包括弗蘭克醫師在內的少部分人成為第一次選擇的倖存者。在經過一次真正的清洗之後,他們所有的財物都被掠奪一空。弗蘭克醫生最痛心的還不是那些被沒收的物品,而是他費盡心血撰寫的一部手稿。

雖然當時的情形確實令人無法忍受,可這次的沒收實際上成為了日後挽救其生命的一個契機,因為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

如果說,弗蘭克醫師和他的同伴們在被運抵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第一天便與死神擦肩而過的話,那麼,他們從此以後便天天要與死亡為伍了。他們完全不被當作人來看待:晚上睡的是一層層搭起來的硬木床。每張床寬約六尺半到八尺,卻要睡下九個人,且只有兩條毯子。

「當然,我們只能側臥著彼此緊挨著身子。這倒有個好處,因為天氣實在太冷了。」

他們每天要干十幾個小時的活,或挖凍土,或搬運沉重的木頭等。這些人身上穿著單薄的破衣爛裳,兩腿大都被凍腫,鞋子往往套不進去,可每天天不亮便被趕起來,像驅牲口一般被趕往工地,稍一遲緩,監工的皮鞭就呼嘯而下。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做著如此重的苦工。

他們每天吃的又是什麼呢?一小片麵包,一小碗稀湯,另加一點人造奶油(或者一片劣等臘腸,或一小塊乳酪,或一些人造蜂蜜,或一匙稀湯似的果醬,每天都不一樣)。這些就是他們全部的食物了。這些東西對保持一個人起碼的營養水平是絕對不夠的。

而且不要忘記了,這些人每天還要做繁重的體力勞動。日復一日,集中營的俘虜們在飢寒交迫中日漸衰弱:「當最後一層皮下脂肪消失淨盡,我們便活像是披上皮膚和破衣的骷髏,眼看著自己的身體一天天萎縮下去。耗著體內的蛋白質,肌肉漸形消失,而後身體便毫無抵抗力。茅舍內的難友,一個個相繼死去。每個人都能夠精確地算出下次會輪到誰,自己又將在什麼時候撒手西歸。」

弗蘭克醫師在剛入集中營時,一難友告訴他所謂「末世臉」是什麼意思:「一個人如果臉色黯淡,形容憔悴,一副病懨懨的樣子,而且無法再勝任吃力的苦工……這人就是個『末世臉』。遲早──通常是快得很──他就會進入煤氣間。」

「末世臉」者,實際上就是人們喪失了活下去的信心之後,在外觀上顯露出的死亡氣息。在非人的待遇下,在令人無法忍受的苦役裡,在飢寒交迫中,無數的囚徒死去了;還有的雖然沒有被折磨致死,但因為喪失了生存下去的意志,而採取了自殺的行為。

在納粹的集中營中,就是自殺也可分為兩種:一是主動的自殺,即自己採取某種行為了結自己的生命;而另一則是消極的自殺,即故意早晨不起床,故意違反有關規定,從而遭折磨至死。

有許多俘虜,早上醒來後,不肯穿衣起床,無論如何求他、恐嚇他、揍他,他就是躺在那裡一動不動,並拒絕任何幫助。此時,他已是決心一死了──而且他的願望會百分之百立即實現。

死亡,死亡,還是死亡!在集中營裡,可以說無時無處無日沒有死亡。但畢竟還是有人活了下來。這並不是說他們的身體碰巧特別的好,或者說他們的運氣特別的佳,或者他們得到了更好的待遇,而是因為他們有某種特別的保護機制。它們究竟是什麼呢?這是弗蘭克醫師在集中營裡尋找並實踐的東西。

二、精神的安頓所

痛苦就像一個揮之不去的惡魔,如影隨形般緊跟著我們每一個人;而痛苦極致的死亡也是我們每個人或遲或早都必然會遇上的。這便是人生的宿命,也是人類生存的實際存在。人類發展出文明與文化,從根本上說,皆在於使人減少或免於痛苦的煎熬;皆在於使人減少或免於死亡的恐懼。

當人們在現實的物質層面對痛苦與死亡無能為力時,就只有求之於精神層面的操作了。這一途徑在人們正常的生活裡是正確的,而在不正常的生活中,如被關在集中營裡時,就更是人們要善加運用的法寶。弗蘭克醫生對這一點有深刻的描繪。

首先,在集中營裡,宗教的氛圍十分濃厚:「俘虜對宗教的興趣,打從萌芽開始,就虔誠得令人難以想像。那種信仰的深度和活力,常使新到的俘虜既驚訝又感動。

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即興的祈禱或彌撒了。不論是在茅舍內的某個角落,或搭著載運牲口的卡車由遙遠的工地返回營區,儘管又餓又累又凍,週遭一片漆黑,大家仍不忘舉行這種宗教儀式。」

宗教是一種完全超越性的精神性活動,它是對人間苦難與死亡的深刻闡發。因其主要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所以它具有最大的廣泛性。即使是在凶殘的納粹集中營裡,儘管囚犯們的各種活動都被嚴厲禁止,可宗教活動還是被允許的。

猶太民族具有深厚的宗教信仰意識,其苦難的歷史就被書寫進了他們的聖經中。當這些被關進集中營的囚犯們,無論是多麼的苦與累,都不忘舉行神聖的宗教儀式時,他們實際上是在文明的苦難歷程中和超越的信仰裡尋找消解痛苦的毅力和勇氣。

弗蘭克醫師指出,因為大家無視於周圍的恐怖,反而得以潛入了豐富且無掛無礙的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惟有從這個角度,我們才可以解釋這個教人困惑的現象:
看來弱不禁風的俘虜,反而比健碩粗壯的漢子還耐得住集中營的煎熬。」

弗蘭克醫生講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

有一天清晨,囚犯們照樣被趕起來站好隊,稍一遲疑便遭來一頓毒打。

在昏暗的晨曦中,他們沿著坑坑窪窪的小道蹣跚而行。在刺骨的寒風中,幾乎每個人的腳都腫痛難忍。大家不斷地滑跤、絆倒,互相攙扶著彼此拖拉著前行。

一位難友突然對弗蘭克醫師耳語道:如果我們的太太這時看見我們,不知會怎樣?我倒希望她們全都呆在營裡,看不到我們這副狼狽相。

一席話勾起了弗蘭克醫生對妻子的思念,疼痛和苦難似乎悄悄地退隱了:「偶爾我仰視天空,見繁星漸漸隱去,淡紅色的晨光由灰黑的雲層中逐漸透出,整個心房不覺充滿妻的音容。

我聽到好的答喚,看到她的笑靨和令人鼓舞的明朗神采。不論是夢是真,她的容顏在當時,比初升的旭日還要清朗。」

當一個人的肉體越接近死亡時,這個人若還有知覺,其素養也較高的話,則此人的精神便越能擺脫其肉體的束縛,趨向一種無牽無掛的精神逍遙和一種永恆之境。

弗蘭克醫生在致人死命的苦役中,想到了妻子,想到了她的笑靨,他的神思在無限的時空裡盡情地翱翔,由精神中的愉快超脫出現實的苦難,這使他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愛,是人類一切渴望的終極。我又體悟到人間一切詩歌、思想、信念所揭露的一大奧秘:『人類的救贖,是經由愛而成於愛。』

我更領會到:一個孑然一身、別無餘物的人只要沉醉在想念心上人的思維裡,仍可享受到無上的喜悅──即使只是倏忽一瞬間。

人在陷身絕境、無計可施時,惟一能做的,也許就只是經正當的方式(即光榮的方式)忍受痛苦了。」 

在肉體最大的痛苦中,如果一個人善用精神,使神思飄逸出身體,去與溫暖人心的愛相系,那麼,內心的幸福便能大大改善現實令人苦不堪受的處境。

這就是弗蘭克醫生抵禦痛苦與死亡脅迫的法寶。
 
可見,當人們處在一種無法忍受的災難之中時,完全可以通過將思緒放飛的方式,任由其在過去的時刻,尤其是幸福的時刻停留,就可能極大地改善現實中的悲慘處境,甚至還能達到心滿意足的狀態。
 
弗蘭克醫生寫道:「以遁入過往的方式,找到了一個避難的港口。只要你不自羈絆,就可一任想像力馳騁於過往,咀嚼一些無關宏旨、微不足道的前塵往事。你會以懷舊的心情,把這些前塵往事一一加以美化,使其顯得遙不可及,也使你滿心渴望再度身臨其中。」

人們在過去的生活中,因為過得平常、平凡與平和,常常對身邊之人與事熟視無睹,任其流逝而不知。只有在人們經受大痛苦、大災難的過程中,或之後,
以往的那些經歷才會突然地分明起來,突然地具備了從前體會不到的重要性和意義。

它們是那樣的令人神往?那麼的使人刻骨鉻心?讓人陶醉?為什麼過去無甚意義的事物突然會顯露出特別的價值呢?

關鍵在於,人生中的意義與價值都是在比較中突顯出來的,當人們只處在一個平緩的人生階段時,所有的生活事件皆無法顯現好壞優劣是非美醜等意義與價值;而只有一個人的生活狀態突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無論是往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往壞的方向發展,總之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時,過去生活的經歷便顯現出你身處其境時也體會不到的意蘊來。

這樣一種人生的實相,若我們善加利用,可以為我們的人生帶來很大的益處,猶如弗蘭克醫師在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時候,把思緒集中於想像過去的一人一事那樣。
 
當我們每個人皆不可避免地迎來死神時,我們過去所有的生活經歷都將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每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位相識或擦肩而過的人,更不用說那曾經給我們莫大幸福之人與事,都會帶來無盡的回味,使我們神往不已。因為,值此之時,我們將喪失一切,這個「喪失一切」也就使我們的人生中的「一切」都變得富有意義與價值起來。

由此觀之,我們每個活著的人,在自己的人生過程中,都要善於把握現在,
充分地發掘當下每件事每個人所具有的意義,讓自己的此在活得真實,過得充實,體會到幸福和快樂。
 
三、「死得有點意義」  

人之所以為人,最重要的本質是,人是一種知道價值、瞭解價值的大小,並追求價值最大化的動物。

因為價值與意義賦予了人生活的動力、生存的目標。一個人只要有所希望,他的人生就會正常地延續;而當一個人完全沒有了人生的任何目的與追求,其生命無論存在與否,其生活可以說都已經停止了。

弗蘭克醫生在集中營裡的最後時光,身體已經被摧殘得十分衰弱,隨時都有可能倒下死去。而他工作的病室內,每天平均死亡六人之多。他之所以還堅持著活下來,主要是因為其尋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亦即活下去的價值──為了與那遠不可及的親人團聚;為了能盡己所能地幫助難友。

不僅如此,弗蘭克醫生還有一種更高的形而上的追求──人生的選擇與自由。在他看來,雖然在集中營裡的囚犯幾乎被剝奪了一切權利與自由,他們像一群馴服的綿羊任納粹分子宰割,即便如此,人仍舊有一種選擇的自由:「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獨立,即便是身心皆處於恐怖如斯的壓力之下,亦無不同。」

弗蘭克醫生回憶到,在全體俘虜都受到致命的飢餓摧殘時,仍然有一些人到各處去安慰別人,並且把自己僅餘的一片麵包讓給他人。雖然這樣的人非常的少,但卻足以說明:「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剝奪。」

人在集中營這個人間地獄中生活,可以選擇當一個告密者,以換取一點少得可憐的食物;也可以當一個獻媚者,以提拔成一名獄頭,苟延殘喘地多活一段時間;但是,人們當然也能夠選擇做一個心地仁慈者,無私地幫助別人,因為有一種意義與價值的充實而堅強地活著。這就是所謂選擇自己生活的態度與方式的自由。

在弗蘭克先生看來,即便是在最為悲慘的境況裡,這仍然是人不可完全剝奪的自由。 

俄國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曾在寒冷的西伯利亞集中營內關過很久。

他說:「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弗蘭克醫生認為那些在自己的生命受到極大威脅的時候,仍然能夠盡己所能地幫助他人的那些集中營內的夥伴們,「他們的痛苦和死亡,在在都證明了一個事實:人最後的內在自由,絕不可以失喪

可以說,他們配得上他們所受的苦;他們承受痛苦的方式,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正是這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滿意義且有其目的」。

人在世間要受到許多痛苦與災難,但是,當人們身處這些痛苦與災難之中仍然能夠自覺地選擇某種道德及利他的行為時,他便無形中把痛苦與災難轉換成了某種人生的成就;因其有此成就,而使他在痛苦與災難之中獲得了意義與價值;因其有意義與價值,而使他有了活下去的願望與追求;因其有了這樣的願望與追求,他就有可能在最為艱難的處境下、在最最痛苦的狀態裡生存下去,從而使自我的生命保有了尊嚴,顯示出熠熠光輝來。

弗蘭克醫生在納粹集中營中能夠活下來,也即得益於這一點。所以,他充滿感情地寫道: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無私的特質

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鬥爭中,他很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捨,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在生活中,人人都害怕陷入痛苦與災難之中,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必須明白:

一者,即便我們極力去避免,我們的一生中仍然不可能消除痛苦和災難的降臨;
二者,如果我們的生活中真的沒有了痛苦與災難,那麼,我們的一生裡也就不可能有幸福與快樂,因為兩者都是在比較中才得以顯現的。

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去勇敢地面對人生的痛苦和災難,而且在承受它們的過程中,善於將其轉化為一種正面的與積極的價值

弗蘭克醫師告訴我們:「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於使人有機會瞭解創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閒而退隱的生活,則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藝術或大自然,並引為一種成就。

至於既乏創意又不悠閒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機會提升其人格情操,並在備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選擇其生活態度。集中營俘虜雖與悠閒的生活和創意的生活無緣,但人世間有意義的,並不只是創意和悠閒而已。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

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無可抹煞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弗蘭克醫師引用了德國大哲學家尼采的一段話: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

這就叫──參透「為何」,迎接「任何」,是弗蘭克醫生以其親歷為基礎送給世人的名言。任何人,無論在何種惡劣的處境裡,只要保持某種期待,有一個活下去的目的,那麼,他就可以忍受任何痛苦與災難。

反之,即使在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裡,人們若沒有生活的期待,也沒有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他們就不僅不能忍受痛苦與災難的煎熬,而且相當容易地走向自殺的不歸之路。

所以,弗蘭克醫師指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從根本上改革我們對人生的態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為來答覆。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個人的使命。」

我們每個人從生下來那一刻起,便承擔起獨特生命賦予的使命。

弗蘭克醫生認為,這一使命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如果一個人陷入了像集中營這樣的人間地獄,痛苦與災難,以至死亡充斥在其周圍,那麼其惟一正確的人生態度便只能是把受苦當作他的使命:「他獨特而孤單的使命。他必須認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或解除他的重荷。他惟一的機運在於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這樣,人們就可以把痛苦看做是值得承擔的負荷,明白了痛苦之中也暗含著成就生命的機會,會勇敢地接受痛苦與災難,並在巨大的肉體痛苦中獲得精神的解脫,直至獲得某種靈魂的喜悅。

弗蘭克醫生指出,二十世紀的人的生活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現象,即:存在的空虛因為人類要成為真正的「人」時,會經受雙重的失落:一是人類歷史之初,人就喪失掉了一些基本的動物性本能這些本能在其他的動物行為中是保證其安全穩定的主要因素,而人自從喪失掉這些動物性本能之後,則必須面對一切,必須自作選擇。

「除此之外,人類在新近發展階段中,又經歷到另一種失落的痛苦,即一向作為他行為支柱的傳統已迅速地削弱了。本能衝動不告訴他應該做什麼,傳統也不告訴他必須做什麼,很快地他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於是他愈來愈聽從別人要他去做什麼,於是他就愈來愈成為順從主義的犧牲者了」。

弗蘭克醫生的意思是,人從動物界走出來,雖然這的確是大自然的一次空前傑作,
但人要成其為人就只能放棄那些動物性的本能。這固然是福,可換個角度又何嘗不是禍呢?

因為從動物成為人,雖然獲得了高級的生活,擁有了文明與文化,社會也能夠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但是,人卻因為沒有了那些本能的衝動而不能自然、自發地做什麼,人變成了只能人為地做什麼:他們必須面對一切變化,作出許多的抉擇來安排自己做什麼。進入到現代社會,由於經濟的生產方式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那些曾經指導人們如何生活的傳統遭到了現代人普遍性的遺棄,所以,現代人該做什麼以及怎樣做,都成了難以抉擇的事情。

於是,現代人普遍陷入一種無可無不可的尷尬境地,痛切地感覺到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缺失。 

弗蘭克醫生曾經在維也納綜合醫院,對全院病人及護理人員做了一項全面的統計調查,結果發現百分之五十五的問卷者呈現或多或少的「存在的空虛感」。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人感到生命無意義。所以,現代人在生理上的疾病雖然已經得到空前未有的良好控制,但是,現代人又空前未有地患上了「意義空虛」的生存危機之病。

因此,我們每個活在世上的人,都應該從弗蘭克醫生在集中營內的經歷體認到生命的每時每刻、生活中的每一人每一物,以及人生裡的起伏跌蕩等,無不都意義盎然。因為,即便是痛苦、災難和死亡,弗蘭克醫師都成功地指出了其蘊含的意義與價值。認識到這一點,並貫之以人生的行為,現代人才可能不至於陷入「意義空虛」的生存危機中,也才能使我們的生活幸福,面對死亡亦能無所畏懼,從而才能提升存在的品質。

(資料來源:《書屋》二〇〇四年第六期(總第八十期)-存在的品質

Thursday 29 September 2011

心如工筆繪畫師 能畫各種諸顏色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畫工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Monday 26 September 2011

「慢」是最不容易被察覺的習氣

/ 化十

上周末【菩提心要】的主題是【調我伏慢】。

師父說到:習氣來自心靈的五毒—貪瞋癡慢疑,而「慢」是最不容易被察覺的習氣。

讓我心里一驚,幾個月前和大家做心得分享,說的就是「慢」。

記得當時我說:因為人容易貢高我慢,所以師父提醒我們要縮小自己。

可能自己有了我慢心而不自覺,所以希望大家能時時互相警惕互相提醒。

其實,這次【菩提心要】的內容,之前曾在【靜思晨語】和【衲履足跡】里看過了,但當時沒有入心,只記得師父說了種種的「慢」心,當時心里還想,怎么可能去背去記完全部。

這次再聽師父解說,心里卻有了不同的體會。

佛陀真是偉大,他不僅是大覺者,他也是個洞察人心的心理學家,他不止看穿人類的“慢”,還可以把這“慢”微細地深入分析成七種“慢”,分別是: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自卑慢、邪見慢。

師父說:想要「如法行精進」,必先去除各種慢。「慢」就是貢高我慢;就是把自己抬得很高,把別人看得很低。人一有「貢高我慢」的毛病,想進德修業,恐怕難矣!

1。「慢」:他人不如我,我則傲於人,起了驕慢心,有違「勝不驕」的古訓,這是最單純的慢,也是人最易犯的慢。

2。「過慢」:他人勝於我,我則謂別人與我差不多,也就是不承認別人比自己強的傲慢。

3。「慢過慢」:這種慢比「過慢」更傲慢,自己不如人,不但不承認別人比自己強,反過來還要說自己比別人強。

4。「我慢」: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的慢。

5。「增上慢」:自己有一點小成就,就把自己膨脹得很厲害,認為別人都不如我。

6。「卑劣慢」:「自甘墮落」的慢,自己不如人或自己犯了錯,還要說「我就是要不如人,我就是要犯錯,你能奈我何!」這是非常要不得的慢。

7。「邪慢」:最可怕的慢,自己有錯,不僅不知悔改,還要以犯錯為榮,魚肉善良百姓的流氓,不僅不能自我反省,還誤認作惡多端可以提昇自己在黑社會中的地位,故胡作非為,毫無忌憚,這就是「邪慢」。

師父也說:這七種慢,儘管有深淺層次的差別,但慢心卻無兩樣。有了慢心,就難力行佛陀正精進的教化,就成為進德修業上的大障礙。

師父一件一件地娓娓道來,這次讓我有更深入的了解。

那些愛說人是非,只看到別人缺點卻看不到人家優點的,也是因為自己的我慢心,以為自己比別人了不起,比別人行。

但是,你若這樣提醒他,他又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讓我想起那些已經不在的師兄姊。

他們都是所謂資深的師兄姊,既然資深,為什么還會起退心呢?

他們在的時候愛指指點點,時常在數說別人的不是。

但,時間是最好的證明,日久見人心,經過時間的考驗,人的本性,就原形畢露了。

他們的問題在哪?原來還是到回這個「慢」。

有些師兄姊,就是以為自己比別人行,自己比別人懂得更多,所以就自以為是。

他們說師父的法,行師父的路,但,他們真的入法嗎?

那都是表相而已。

因為,我只看到他們的「說」,并未看到他們的「行」,也就是言行不一。

如今看回頭,他們只是借師父的法來為自己的言行合理化。

難怪師父一直提醒弟子們要「法入心」,法不入心,就很容易起煩惱、起退心。

你做得再精進,那也不是正精進,而是一步偏步步偏,愈偏愈遠。

但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偏,自己不對,那也是一種「慢」啊!

要如何對治「慢」?師父說:

1。學習自省、學習善解;
2。學習圓融、學習慈悲;
3。學習縮小、學習感恩。

我必須時時這樣來提醒自己,以免重蹈他人覆轍。

噢!我這樣說的時候,是不是也是一種「慢」呢?

Thursday 22 September 2011

之一·懺三數煩惱

~《法譬如水》:《三至百八煩惱》p277-299 重點導讀分享

經典原文:

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1。人間之所以有許多苦樂形象,是因為懷有阿修羅的心態。

2。阿修羅:凡事不明事理、愛發脾氣、愛計較,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人。

I。三毒:貪、嗔、癡

1。三毒發自於心,形之於身口,於是造下身三、口四的七支惡業。

2。禁語的目的是要訓練自己不要一有感受就很情緒化,情緒化的語言一說出去很容易會刺傷人心。

II。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1。欲漏(欲界):欲與生俱來。欲念囤積愈多,貪求之物質也愈大。

2。有漏(色界):有形之造作後形成的苦果。

3。無明漏(無色界):心中充斥煩惱惡因,任由無明不斷覆蓋。

III。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1。苦苦:人間必然有苦。擔憂難免,但不要煩惱。擔憂一下子就過去,業消了,心也就開了;煩惱是生生世世,惡業種子不拔除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2。壞苦:三理四相,成住「壞」空之苦。

3。行苦:五蕴中的「行蕴」,是很微細的遷滅變化,萬物眾生都離不開「行」蕴之「苦」。

IV。三倒:顛倒的「倒」

1。以無常為常、以無樂為樂、以無我為我,永遠只想到「我」,顛倒事理。

2。因為顛倒,所以將真理淡化,造成很多迷茫,是煩惱的起因。

V。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1。欲有:與生俱來的欲愛,「本有」是已成就的苦果。

2。色有:「當有」是念頭已經產生,但還沒有去做,假使真的去做,一定產生惡果。

3。無色有:過去未做,未來尚未發生,但在已成就和當成就之間,即為「中有」。

人最怕得意忘形,所以要常常檢討自己。對別人要時時尊重,不要動不動就認為別人不對。時時有慚愧懺悔之心,慚己愧人,縮小自己,就是真正的懺悔。

Wednesday 21 September 2011

煩惱皆從意起

~《法譬如水》:《懺煩惱障》p249-265 重點導讀分享

1。煩惱就是無明。「一念無明生三細」,「三細」指的是貪嗔癡,「細」就是非常微細的心念。

2。「煩惱、業、果報」三障是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所以叫「三障」。

3。無明造煩惱,是煩惱的源頭。煩惱一起即造業,就有果報現前,如此循環不息。

4。學佛不能有邪思,最重要要有正知正見,否則念頭稍一偏差就生煩惱,業亦形成。

5。煩惱是在內心,業是動作(造業),有了動作,業的種子就落實了。種子如果不斷累積,生生世世的業果報應,將無窮無盡。所以要修行,要顧好剎那間的念頭(一閃而過)。

6。不要在不知不覺中任無明煩惱叢生,有了煩惱會生起許多迷惑,而作出很多錯事,所以懺悔時第一先要「懺悔煩惱障」。

7。煩惱皆從意起,「意業起故,則身與口隨之」。

8。「意」如果不動,無論外境如何,也不會生起身業、口業,所以要時時調伏自己的心。境界現前,心念不動。

9。「意業有三」種:貪嗔癡業,能令眾生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受苦。

10。有錯不能覆藏,要趕緊改過。與人有對立,彼此有心結,要趕快向對方承認自己的錯誤。

11。「懺悔」就是不要隱瞞;找人表達出來,就是「發露」。那心結打開,就能消除糾纏不清的煩惱。

12。有時人家好心勸告我們,自己卻不接受,或是有人較純根,不容易明白道理,那是過去的無明累積而來。

Wednesday 14 September 2011

圣嚴法師:職場的進退智慧

在人際關係和個人修養方面,很多人都以為「圓融」是和「正直」對立的,其實不是如此。「圓融」是非常不容易達到的境界,而且「圓融」應該是要從「正直」出發。「圓融」要是覆蓋了「正直」,就不能算是圓融,而變成「圓滑」、「鄉愿」了。

人一定要「正」、「方」,才能「圓」。要是連「正」、「方」的基礎都沒有,所講的「圓融」一定會變成「沒有原則」。「沒有原則」的人,多半對於他人有害的。真正的圓融一定先講「正直」,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又能有一種包容性,即使自己受到些許損害,也能包容;更不會動輒「得理不饒人」,擴大別人的不是,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

所以「圓融」就是不去計較「小瑕小疵」。當然,假如是很大的問題,就還是要處理。例如,今天有一個人來找我,他說自己很掙扎,有一件事不曉得該不該做?要是做了,會覺得自己「不慈悲」,不做,又覺得自己會蒙受損失,於是遲遲下不了決斷。我對他說:「阿彌陀佛。我們講慈悲,自己損失一點沒有關係,但要是損失的程度讓自己都不能生存了,還要講慈悲嗎?那是害人,不是真正的慈悲。」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一味的忍讓,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你要是不設法讓他停止,他還會傷害到更多的人。真正的「慈悲」應該是減低別人做壞事的機會,也同時幫助更多的人免於受害。

「節制」與「成長」

同樣地,「節制」與「成長」一般也以為是互相衝突的,其實不會,它們必定是互為一體,並不矛盾的。「節制」的意思是說:不要發展得太快,因為發展得太快,可能會後繼無力。而且一味地往前衝,也很容易忽略了前後左右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必須「步步為營」,不管做人、做事都是如此。假如一直都是「腳不點地」往前衝,只要是碰到一顆小石子,就可能會跌得很慘。如果能夠把四面八方看得清清楚楚,一步一步地走,你還是可以走得很快、很穩。

所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情,就是「節制」。但是為了兼顧「成長」,你還是必須努力地往前走,路面平坦的時候,你可以走得快一點,路況危險的時候,就要知道控制自己。「控制自己」並不是完全不走,只是走得小心一些。這就好比下過雪的山,隨時會有雪崩,走在山裡連呼吸都不能大聲,否則雪就往下塌了。這時候就一定要「節制」,否則莽莽撞撞、肆無忌憚地往前衝,只會葬送自己的生命。

人生的過程經常是在「節制」之中努力往前走,人就是因為懂得「節制」,才能往前走。要是不知節制,就會發生危險,也許才跨出第一步就被絆倒,反而走不出去了。

(蕭蔓、馬世芳採訪;馬世芳整理)

* 人生自在語 *

真正的圓融一定先講「正直」,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又能有一種包容性,即使自己受到些許損害,也能包容。

Tuesday 13 September 2011

懺悔和感恩

~洪源

有人提出疑问:“忏悔和感恩真的有用吗?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我们现在应该采取行动才是。”确实,行动会让事情更好的推进,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很多人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呈现出一个结果。
  
那为何我们要忏悔和感恩?因为一切从“心”开始。现在地球灾难频频发生,很多人在叹息的同时,觉得天灾人祸跟我没有关系,又不是我造成的,而且我的力量这么微不足道,怎么可以改变地球呢?当我们心里这么想,会有行动吗?我们每天从菜场、超市买很多食物,打开水龙头就有水喝,每天呼吸着空气,享受着阳光雨露,但是觉得这一切本来就有的呀,生活在地球上,拥有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可是,这是地球母亲提供给我们的,地球也是一个有意识的星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却没有感恩地球的心,这是普遍的状态。我们开着空调,不会想会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什么影响,全世界这么多人用空调,即使我一个人不用,其他人用也一样破坏臭氧层呀?因为大家都这么想,所以地球的环境才恶化地这么快!确实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不是我的错;日本核泄漏,也不是我的错,这些大的事件跟我们没有关系,可是日积月累的平常生活中,我们对食物的浪费、对奢侈品的追求、我们对物质的占有欲和贪欲...难道没有间接地对地球造成影响吗?如果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影响,没有觉得做了对不起地球的事,我们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做出改变。
  
为什么地球的灾难越来越频繁?和我们人类的心念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的心念,集体创化出这个结果。很多人内心的状态是恐惧、怨恨、贪婪、嫉妒、愤怒、紧张、压抑、不安、焦虑......大家知道“吸引力法则”,我们内在是什么心灵状态,就会吸引什么发生在我们身上。当人类集体处于这样的状态,地球会发生什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历的。
  
恐惧、怨恨、嫉妒、愤怒、不安、内疚、自责等这些情绪,都是和低频意识连结,低频意识有破坏性、重复性、强迫性;而高频意识,就是爱、喜悦、和平、宁静,高频意识是建设性的、吉祥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同体系的心灵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带着爱去生活!让心中充满光,充满爱!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因为我们的本质就是爱!
  
为什么要忏悔?当我们过往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或者该做的没做好,我们会内疚、自责、焦虑、不安,我们是和低频意识连结的;当过往别人伤害我们的事情,我们不愿意放下,我们内在是怨恨、愤怒、恐惧、悲伤的,我们还是和低频意识连结。当面对自己的过往,该忏悔的忏悔,能宽恕的宽恕,放下了心中所有的挂碍,心里自然轻松自在,喜悦从心底出来,爱就流淌出来了,就和高频意识连结了,就这么简单,呵呵...
  
为什么要感恩? 当我们内心是敞开的、感恩的、臣服的状态时,神圣的恩典才容易流经我们。也就是说,懂得感恩的人,福报自然来。因为感恩代表你向宇宙高我意识表达“谢谢你的帮助!我很喜欢!”因为你喜欢,宇宙意识会给你的更多。而不懂得感恩的,既然你不喜欢,或者没有表达你的喜欢,为什么要继续给你呢?哈哈!你会成为你所憎恨的,也会成为你所爱的!你越讨厌什么,越来什么;你越喜欢什么,也越来什么。

这就是忏悔和感恩的力量!忏悔帮助我们清除过往的业力,净化我们的心灵;感恩让我们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更加敞开,更加有接纳性,让我们的爱升起!忏悔和感恩,帮助我们心中的光更亮!当你心中充满光、充满爱的时候,你已经活在觉醒的状态!因为觉醒是没有痛苦的状态,觉醒是真实生活在每一个片刻的状态!当你去分享你的光和爱,你就是光的使者了!就是这个地球的天使!地球需要更多的天使!爱的使者!

眾生共業。即使你个人没有做对不起地球的事,但是因为人类是一体的,我们是共同的灵魂,其他人造业,我们还是需要忏悔。为什么有些开悟的大师,死的时候得癌症?并不是他个人造了业,而是用病痛的方式,承担一部分人类集体的业力。这就是大师们的慈悲!因此,地藏菩萨才发出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宏誓愿。

所以一切从“心”开始!“罪由心起,将心忏”,如果我们地球上的人类,都能够勇敢的面对自己过往所造的“恶业”,真心忏悔,同时也宽恕别人,爱和感恩自然流动,我们的地球自然而然会更加美好。当我们的心念是爱、喜悦、感恩、和平的,我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爱,爱的行动会创造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所以不要小看忏悔和感恩,即使你还没有付出行动,当你能够真心向地球母亲忏悔,勇敢的面对自己的过往,同时真心感恩地球母亲,感恩生命中所有成就你的人事物,你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当你的心转变了,你的心是充满爱和光的,你已经对地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接下来,带着爱和感恩的心,继续做你能做的去帮助地球。

Monday 12 September 2011

法會

法會,就是以法相會。

如果是在會上指責他人,抱怨他人,那就不是法會,而是「憎相會」了。

在會上,也應該長話短說,避免長篇大論,或借題發揮,成了個人秀。

師父不是時常教我們,要「直接、重點」嗎?

為什么有些人還是喜歡拖泥帶水,婆婆媽媽的?

有時講了一大堆,還是講不出一個重點,也不知對方要表達的是甚麼。

畢竟要討論的事項太多,如果人人都用超出所預定的時間去講一大堆與事無關的話,那不僅是浪費時間,也讓大家勞心傷神。

常常就是這樣,因為前面的人花了超出的時間,結果就占用了后面的人的時間,造成后面的提案往往都是匆匆帶過,無法深入去討論。

或者明明已經完畢了,突然又「節外生枝」,跑出一個新議案來。

結果呢,會議就超時,往往開到深更半夜。

這方面,主持人應該「審時度勢」,發現所說的內容不對或離題,就應該趕快打斷對方,不要繼續浪費時間。

很多人在這方面,總是不自覺的。

當別人善意提醒的時候,又不肯接受。

更甚的是,有時更因此而變臉。

上周的會議,超時將近半小時。

結果發現,這半小時,就花在某人提出的課題上。

其實,有關課題早在年初就提出過了,而且已經有了定案。

問題是,此人不常來開會,過后應該也沒有看會議錄,所以又重新提出來講。

這樣一講,又浪費了大家半小時的時間。

發現很多人的時間觀念都不很強。

遲到還不要緊,但因為遲到而沒聽到之前所討論到的,結果又要人家再從頭講過。

不然就是人家在討論的當兒,他們也在私私竊語,結果也沒聽到人家的結論。

最不能夠忍受的,便是在開會的時候,某人的手機響起,禮貌的做法,是應該到外面去接聽,但一些人就是坐在原位,大辣辣地接聽,不理此舉會影響會議的進行。

法會,就是以法相會。

顯然,大家還不夠入法。

Friday 9 September 2011

誠正信實

「誠」是專精不雜──凡事出自內心的真誠,並且無所求地付出。

「正」是無偏差──從凡夫到聖人的境界相當漫長,必須正大光明,不能有絲毫偏差。

「信」能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念堅定才不會受外境影響。

「實」是平平實實待人處事,所做一切都自認為本分事。

來修行,就是要來修誠正信實。

如果你是以投機取巧的方式來達到你的目的,那還有甚麼「誠正信實」可言?

師父看穿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但是他從不拆穿。

你騙得了一時,豈能騙得了一世?

你騙得了別人,你騙得了自己嗎?

Thursday 8 September 2011

法號

她突然問我:「為什么沒用我的法號?」

不明白,我愕了一下。

她解釋:「你的電郵啊,其他人你都用他們的法號,唯獨我沒有!」

我恍然大悟,笑了笑。

我答:「對不起啊,你的法號,我的電腦里找不到那個字,所以只好打回你的名。」

看來她很在意。

But what can I do?

師父賜給她的法號,老實說我原本不會念,去找字典,知道了它的發音,但我的電腦里就是找不到它的字。

總不能拿個同音字,只好用她原來的姓名。

為了公平起見,之后我在打文件或稱呼人的時候就不再用法號了。

一位師姊問:可以咩?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佛陀叫我們不要執着在名相。

如果法號也給人帶來煩惱,那就不要用吧!

但我知道,我和師父的心,和佛陀的心,是緊緊貼近的。

對我來說,法號,和名字一樣,只是一個代名詞。

What's in a name?

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Wednesday 7 September 2011

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 化十

剛開始時,師父說: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那時,只要你做得投入,無所求的付出,你就會被推薦受證。

實際上,那時候,很多人都怕受證,因為怕承擔不起,只想默默地做,也覺得自己還沒有達到可以受證的資格。

后來,人開始多了,為了確保一定的素質,師父訂了一個培訓制度。

對一些人來說,煩惱也開始來了。

他們變得為受證而做,誤解了受證的意義是甚麼。

也因為沒有被推薦而起了退心。

他們忘了當初的初發心,豈是為了受證而做。

他們的付出變得有所求。

也有些人報名培訓,但不認真地做,又以為自己那樣就可以受證。

連付出都不愿意。

又有些人為了受證,只要符合最基本的要求,他們計算,只要達到50分就夠了。

但你怎樣可以這樣和師父計算?這樣做,不好像在算計師父嗎?

這樣的心態,這樣的理念,其實是不對的。

但他們不自覺,只覺得自己已經做了那么多,一定可以受證。

當然還是有人在默默地做,他們不為受證,他們只是要做。

其實,這些默默在做的人,才具備了受證的資格,才是師父真正貼心的好弟子。

Tuesday 6 September 2011

誦「三昧水懺」有感 ~李永然

一、前言

自皈依三寶之後,常有機會親近道場,而道場也常舉辦法會,如華嚴法會、楞嚴法會、梁皇寶懺法會、地藏法會、三昧水懺法會…等,不一而足;而其中筆者曾多次參加「三昧水懺法會」,對於「三昧水懺」之懺文甚為攝受。

「三昧水懺」為唐朝悟達國師知玄演大覺之旨,述為懺文。「懺悔法門」為佛法諸多法門之一,透過該懺文乃提醒吾人必須懂得懺悔,精白一「心」;蓋「心」者身之神明,所為善,則善應;所為惡,則惡應。

或許有人自認為不曾為惡,何需懺悔?!惟以唐朝悟達國師以十世高僧尚負「宿報」;況一般常人。

對於三昧水懺的懺文,筆者願藉本文釋其要者,與讀者分享,裨益讀者明瞭該懺文的梗概!

二、何謂「三障」?

首先談「三障」,筆者常與友人談及「三昧水懺」,乃在懺悔「三障」,而何謂「三障」?
凡夫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諸染著;此時則有「煩惱」、「業」、「果報」,此三者,能障聖障,及以人天勝妙,所以經中將之視為「三障」;透過懺悔,除滅此「三障」,「三障」一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就都清淨。

三、滅三障,要先興「七種心」。

其次,三昧水懺中提及要滅「三障」,先當興「七種心」,現分述如下:

1.慚愧心:對於自己尚在六道中輪迴、五濁惡世中打滾、要自覺可慚可愧,可羞可恥。

2.恐怖心:人身難得,把握修行機會,要戒慎恐懼,努力修行;否則,一旦失去人身,又如何輪迴,自己則無法把握,一旦淪入三途惡道,無有出期,豈不恐怖!

3.厭離心:人生無常,苦空無我,要有出離心,努力修行,令己早日出三界!

4.發菩提心:人要成佛,須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註1)生,從慈悲喜捨生,從三十七助菩提法(註2)生。所以,從凡夫到成就菩薩,更進一步成佛,要經過五十二個位階,即「十信」(註3)、「十住」(註4)、「十行」(註5)、「十回向」(註6)、「十地」(註7)、等覺、妙覺。於是,一定要發菩提心,才有可能!

5.怨親平等:人對一切眾生,要起慈悲心,無彼我相,即無分別。誠如《金剛經》所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否則,一旦有「分別」,起諸相著,相著「因緣」,生諸「煩惱」,煩惱因緣,造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

6.念報佛恩:做為一位佛子弟,欲報如來恩,必須把握此生,勇猛「精進」,悍勞忍苦,發菩薩心,廣化眾生,同入「正覺」。

7.觀罪性空:罪無自性,無有實相,從因緣性,顛倒而有;亦從因緣而滅,透過洗心懺悔,即可滅罪。

四、懺悔煩惱障:

再者,懺悔三障,第一先應懺悔煩惱障。「煩惱」皆從「意」起;人一旦「意業」起,則「身」與「心」隨之而動。意業有三,即「慳貪」、「瞋恚」、「癡闇」,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貪、瞋、癡」。

又吾人必須明白「懺悔」乃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人若能慚愧,發露懺悔,非但可滅罪,也可增長無量功德。懺悔意業所起之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即可折憍慢幢,竭愛欲水,滅瞋恚火,破愚癡闇,拔斷疑根,裂諸見網。在懺悔時,還要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即:

1.觀於因緣:要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恩惟,無正觀力(註8),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逐魔道。

2.觀於果報: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果無窮,沉溺無邊。

3.觀我自身:人的正因靈覺之性,遭煩惱所覆蔽,所以要趕快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障,斷滅生死虛偽苦因,顯發如來。

4.觀如來身:無為寂照。

五、懺悔業障:

懺悔三障,第二要懺悔業障。人一定要相信「業力」;按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皆是「業力」所作。人要深達業理,業有三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業」就是現在作惡,現身受報,「先報業」就是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就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

懺悔業障,先進行「總相懺悔」,即人要知過去的積惡造罪甚多,這些惡業必須懺悔,同時要親近善友,重現善知識。再做「別相懺悔」,分述如下:

(一)、先懺身三惡業:「身三惡業」包括:「殺害之罪」、「劫盜之罪」及「貪愛之罪」,現再分述如下:

1、殺害之罪:殺害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別受虎豹豺狼、鷹鷂等身;或受毒蛇、蝮蠍等身;若生「人」中,得二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所以人要懺悔殺害之罪,要離怨憎,且無殺害想,更於見危難急厄者,要進行救助。

2、劫盜之罪:劫盜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牛、馬、驢、騾、駱駝等形,以其所有力身血肉,償他宿債;若生「人」中,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貧窮困苦。所以人要懺悔劫盜之罪,不能有偷奪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樂惠施,行給濟道。

3、貪愛之罪:淫慾之罪,能令眾生隨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鴿雀鴛鴦等身;若在「人」中,妻不貞良,得不隨意眷屬。所以人要懺悔貪愛之罪(註9),要了悟恩愛,猶如桎梏,且對於五欲境,決定厭離。

(二)、再懺口四惡業:「口四惡業」包括:「惡口業」、「妄語業」「綺語業」及「兩舌業」。

(三)、又懺六根之罪障:六根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及「意根」,懺悔由此六根所造罪業。

六、懺悔報障:

懺悔之障,第三要懺悔報障。由於業報至時,人難以不受報;惟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

在所有「報障」,最重的是「阿鼻地獄」,至於其他地獄報障也相當痛苦;所以「三昧水懺」在報障中的懺悔先懺「地獄報」,進而懺悔「三惡道」,即畜生道、餓鬼道及阿修羅道;再則懺悔「人天餘報」、「人間報」。

七、結語:

人生難得,務必明白人生之目的,不要做一位「多慾之人」;蓋多求利,則「苦惱」也多,而要做一位「知足」之人。人生無常,性命只在「呼吸」間,所以有生之年,要營「功德」,俾作未來的善法資糧,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樣才符「三昧水懺」的精神!

註1、六波羅蜜實即福慧,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前三度是「福」;後三度是「慧」,而精進則通於福慧。

註2、三十七助菩提法是菩薩所修的助道法,分為七類:(一)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即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未生善令生,已先善令增長;(三)四如意足,即欲、念、進、慧;(四)五根,即信、進、念、定、慧;(五)五力,即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六)七覺支,即念、進、喜擇法、輕安、定、捨;(七)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合此七類,名為三十七助菩提法。參見釋演培講述:慈悲三昧水懺講記,2006年1月新版1刷,演培法師全集出版委員會出版發行。

註3、十信指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

註4、十住指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註5、十行指歡喜心、饒益心、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註6、十回向指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

註7、十地指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註8、無正觀力乃指沒有正知正見。

註9、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又自「十二因緣」來看,愛→取→有→生→老死。

http://www.law119.com.tw/newdesign/comptaipei/personview.asp?kname=李永然&ktop=誦「三昧水懺」有感&idno=5935&keywords=

Monday 5 September 2011

養慈悲 

從小無肉不歡的我,如今說戒就戒,連自己都難以置信。我想:當慾念不起時,你就不會去想它、要它!所謂,一切都在自己的一念心,要和不要而已,就是這麼簡單。

親愛的新受證慈誠委員,請問你們茹素了嗎?

這是去年年底參加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參訪人文志業中心時,大愛電視台的主持人阿明問我們的第一句話。因為他這句話,加上後來又聽到台灣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師兄說:持素可以養慈悲心。因此,我自花蓮回來後遠離葷食,不知不覺至今已有四個月了。

之前每年五月的齋戒月我一定茹素,那時雖然戒慎,但不夠虔誠,因為我會每天計算還剩多少天就可破戒。當時我會刻意去找素食館,以享用豐富的一餐;現在的我則是任何一家餐廳都行,只要吃肉邊菜就好,或叫一碟不加料的麵或米粉。就算在家,炒盤青菜佐飯就是一餐。

其實,從小我就愛吃肉,尤其是牛排、燒肉、炸雞都曾是我的最愛,如此無肉不歡,如今竟然說戒就戒,完全不會再有吃肉的慾望,連自己都難以置信。我想,當你的慾念不起時,你就不會去想它、要它!所謂,一切都在自己的一念心,要和不要而已,就是這麼簡單。

受證後,是否一定要持素?這是赴台前一直盤旋在我心中的一個問題。想到十戒的第一戒就是不殺生,心裡這樣安慰自己:我只是吃其肉,並無殺其生,而且,上人並沒有規定慈濟人一定要茹素啊!然而,當我聽到德宣師父說:上人慈悲,弟子的一些言行,上人看穿,但是他不拆穿。使我頓悟:上人對弟子持素與否,不也一樣慈悲嗎!明說了,怕弟子們因此退縮;不明說,就讓弟子們隨順各自的因緣,上人不會強迫我們。

茹素後,也沒有刻意告訴身邊的朋友,覺得沒有這個必要,也怕引起他們不便,最後還是被朋友發現了。一位朋友大概怕我支撐不下去,勸我說:心中無肉就好!我一笑置之。如何可以吃到心中無肉?這個境界,未免太高了吧!

慈濟世界第72期·2006年5月1日

http://www.tzuchi.my/tc_world/tcworld72/6-5.htm

Sunday 4 September 2011

爲什麽師父剛開始說《法華經》,又說回《水懺》?

上個月30日的《人間菩提》開示內容,至今依然讓我牢牢記住。

爲什麽師父在今年初剛開始講《法華經》,忽又講回《水懺》?

師父說:

“佛陀在靈山會就這樣說,「過去四十二年前,我是設方便法門,一直到現在『真實捨方便』,現在公開這個真實法,就在《法華經》。」

佛陀的真實法,就是在《法華經》。你們會想說,既然真實法在《法華經》,我們怎麼會從《水懺》進來呢?

有的人利機,就是說他的智慧,一啟就開。有的因緣較成熟,就是煩惱較輕的人,自然一觸,他就心門開,智慧就增長,有的人就是這樣。有的人就是--「我知道啦!知道啦!我曾經聽過了啦!我知道啦」--但是知道卻沒有悟入,心門還是緊閉著。所以有上根、中根、下根,有三種的根器。

看到這個中下根的人,還不了解,如果不了解,一下子就叫他行菩薩道,這實在是多增添他的煩惱。所以菩薩法,遲遲都還沒有真實地說出來。

…….我們人的根機這樣參差不齊,中下根的人還是沒有辦法理解,因為他聽經不會很清楚,也不是很有興趣,那我們不如就在,一般時候,我們來好好培養人的愛心,把這個大環境,這樣建設起來。而這個大環境,我們慢慢把它整隊起來,這個隊伍,人文隊伍慢慢整隊起來。

……佛陀「開、示」,現在都等待眾生「悟、入」,所以我們不要再拖太久,讓佛陀在那裡等。其實我們的法若沒有入心,哪怕這一次,這一輩子做的,都只是與眾生結好緣而已,還無法真正體悟到,佛陀覺悟的心境,還是無法入我們的慧命來。所以請大家現在開始,真的要時時多用心。”

爲什麽我會這麼印象深刻?

因為太巧合了,在上個月21日的培訓課,我就已和大家分享:爲什麽師父要在45周年辦水懺法會?因為,上人有兩個最大的擔憂:

  • 正法不能樹立       (為佛教)
  • 弟子慧命停止成長 (為眾生)

在這裡,弟子成了師父所謂的眾生。

然後我就和大家分享師父之前提過的上根器、中根器和下根器的人。

上根器的人一聞千悟,中根器的人一聞一悟,下根器的人千聞一悟。

下根器的人至少千聞還能一悟,最怕是有些人千聞還是不悟,那便是下下根器的人。

我不知這樣的比喻對不對,那是我自己的詮釋,沒想到,師父就在30日的開示中說出來了!

我對師父開示的了解是:師父覺得我們這些中下根器的凡夫弟子,對《法華經》仍然無法理解,所以才要對我們說較“淺顯“的《水懺》。

較“淺顯“,是因為《水懺》主要帶出的就是因果觀。

師父希望我們弟子能從《水懺》法入心,福慧雙修。

否則,我們只是與眾生結好緣而已,卻無法體悟佛陀覺悟的心境,慧命沒有增長。

Saturday 3 September 2011

20110830《人間菩提》精進行佛所行道


愛灑人間

很多人忘了,發生911距今,原來已經有十年了。

昨晚以《愛灑人間》取代平時唱頌的《祈禱》,其實是別有用意的。

就是要提醒大家,這首歌的由來。

然後,就是一轉眼已經發生十年的911,但是,天災人禍依然不斷,沒有減少,反而接二連三。

我想,如果在唱頌之前,先和大家講解這首歌的涵義,相信大家會唱得更投入,覺得更有意義。

畢竟有很多新人,對過去並不很瞭解,他們可能不知道這首歌和911的關聯。

之前就和司儀溝通過了,難得又是一個九月,務必把這首歌的由來講出來。

可惜司儀不要講,她的理由是:當911發生的時候,她還沒有加進來。

我覺得這可不是好理由哩!因為你可以去看舊的報導,去找資料,有所瞭解了,自然就能講出來啊!

何況也已事先告訴她了,她有大把時間去做功課啊!

發現司儀漏了報告后,我又去提醒一番,以為唱完后,司儀會稍微提一下。

但司儀還是沒講。

當時只有覺得可惜。

也許是我的德行不夠吧,所以司儀要有她自己的做法,不願聽我的。

還是要修。

我是說我自己。